第531章爺孫到底是爺孫

李景隆從遼東返回了應天府,家人們在碼頭接到了他,受到名單的牽連,他也被髮配去了遼東。

經過幾年的勞動,最後錦衣衛的確沒有找到此人作亂的證據,雖然他在名單裡。

所以解除了他的流放,允許他返回應天府家中,而爵位從公爵降到了伯爵。

“京城的變化真大.”

李景隆差點認不出應天府。

“是啊,你不在的這些年,京城的變化可謂是一日一變,繁華商貿之盛前所未有.”

李景隆的朋友也來了,感嘆道。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大明要打仗了,最近少出門.”

李景隆的朋友提醒道。

自從皇太孫殿下在報紙上發表了講話,更有內外矛盾之分,與民族利益至上的宣講後,許多人明白了皇太孫殿下的底線。

內部的矛盾,皇太孫殿下以寬仁對待,而外部的矛盾,必將最為嚴苛。

誰敢借助外部的矛盾,傷害民族的利益,那麼就會遭受最最殘酷的懲罰。

李景隆在遼東也看過報紙。

如果放在別的時期,哪怕是牽連,恐怕他的下場也不會如此輕鬆,這就是皇太孫的表態。

自己從遼東回到京城,大概也有幾分,皇太孫殿下做給天下人看的意味。

勳貴出身的李景隆看得懂,十分的配合,回到京城並沒有張揚,也沒有閉門不見客。

人們都知道了李景隆回到了京城,皇太孫殿下新的政治風氣,被人們所接受。

“以前大明律規定不允許養奴僕,地方上形成了以家人的名義接到家中,實際上幹著奴僕的活計.”

“工民聯合部管的很嚴,並不允許這種現象,必須以用工的形勢,無論什麼表現.”

回到了家裡,李景隆的管家提醒道。

現在可不是奴婢了,是工人,不但每個月要按時發工錢,每旬還必須有兩日假期,清明端午中秋春節等節日更是規定必須放長假,除非幾倍的工錢。

李景隆已經恢復了些,聽到管家的話,又一次的錯愕。

這是養大爺吧。

按照工民聯合部的規定,他家許多人都必須發一元錢的工錢,加上自己又降爵了,田地也被沒收,用什麼去養這麼多人。

“從北平興起了一股使用高麗女傭和倭國女傭的風氣,工錢低,而且不受工民聯合部的約束,工民聯合部只保障大明籍百姓的利益.”

管事不光提出了問題,還想出了辦法。

“按照你說的辦吧.”

李景隆頭疼的說道。

京城的變化太大了,他需要時間適應。

第二日,管家去了成立開設的一家朝鮮貿易公司,領回了二十幾名高麗和倭國女傭。

她們會簡短的日常用語,可以根據手勢幹活,舉止非常的恭順。

李景隆看過了,非常的滿意。

忍不住問道:“這朝鮮貿易公司什麼來頭?”

他一眼就看出來,這朝鮮貿易公司的來歷絕不簡單,一定不是普通的商行。

管家到底是國公府的管家,雖然現在已經不是國公府。

“老爺去過遼東,應當知道遼東有使用閹工,這運輸閹工的商行就是朝鮮貿易公司.”

“朝鮮貿易公司下面有十八商行,雖然掛著同一商號下,其實並不隸屬.”

“聽上去有些複雜.”

李景隆皺眉說道。

一家商行而已,搞了許多彎彎繞繞。

“何止,一般人根本分不清楚裡頭的關係.”

管家笑著說道:“名義上,這家商行的大東家是朝鮮人,實際上由幾家大明的商行,與朝鮮的勳臣一起合股開辦的.”

李景隆露出羨慕的眼神。

如果是以前的話,他也有資格摻一腳吧,可惜了。

不過李景隆很快發現了高麗女傭和倭國女傭的好處,聽話極了,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特別是倭國女傭,竟然主動伺候人洗澡,李景隆覺得太划算了。

如果不是手頭緊,他恨不得再請幾名回來。

雖然這麼想,可他還是沒有動用家裡的祖產,要留給下一代,交給他們的資源,希望下一代中能有光復門楣的子弟吧。

……

武英殿。

“安南黎賊父子,號稱有百萬兵,數字肯定是假的,不過也不能小覷.”

朱棣提醒道。

“挑選的精銳野戰之兵數量必須超過他們,以多打少,出發前不可少一人.”

“這裡少幾個,別處少幾個,合起來數字就多了,此次動用南中國之兵,也是對未來軍改準備.”

眾將紛紛點頭。

北平系之爭,引發了太子殿下的震怒。

雖然北平繫有不滿之聲,但也被太子強行壓下去,獲得了大明其餘軍中勢力的支援。

“此次作戰要深入安南國內,雲南的鐵道又沒鋪設好,加上廣西的鐵道只鋪設到了桂林,所以補給線非常的重要.”

“除了二十萬大軍之外,總共徵召了近四十萬的民夫,其中多半就是用來維護補給.”

“運糧、守營、編橋、造船、採伐竹木諸雜差使及其事餘故,皆在此數之內.”

“昔秦伐楚,王翦以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止用二十萬,竟為楚所敗.”

“後秦復從翦言,用六十萬人,乃遂滅楚命.”

朱棣喋喋不休的說道:“黎賊的實力,雖不敢比楚,然以咱的料之,必得六十萬,方可大成功.”

朱能等人滿臉的麻木。

從確定作戰的時候起,他們每日都要來被太子殿下告誡一方,乃至行軍的事項,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建議和擔憂。

雖然小心駛得萬年船,可也太煩人了,只是大家又不敢反對,越發的苦著臉。

“咱不過多說了幾句,你們看看自己的臉色.”

朱棣露出了不滿。

朱能等人連忙擠出笑容。

比哭還難看,朱棣揮了揮手,放過了眾人離開,眾人如臨大赦,趕緊的離開了武英殿。

“朱能.”

朱棣還是不放心,朱能要前往廣西負責前線運轉,自己目前還要留在京城排程,遲上半個月才去安南。

六十萬的人力聚集到廣西,加上方方面面的物資,朱棣很擔心前線的將領出錯。

朱能無奈的回頭,硬著頭皮繼續聽朱棣的教誨。

太子殿下說的很對,可是一直說,一直強調,就讓朱能很頭疼了,而他還不敢拒絕,還得時不時配合一聲。

突然。

朱元璋來到了武英殿,朱棣和朱能連忙向他行禮。

匆匆而來的朱元璋,不耐煩的揮了揮手,然後急不可耐的說道:“咱思考了一夜.”

父親剛一開口,朱棣的眼角扯了扯。

“出兵入安南,自雞翎關到其國中,沿途必須設立衛所,築城以鎮守之,務要烽火相望,聲勢相接,遇有警急,可以應援.”

朱元璋指了指朱棣早上讓人懸掛起來的輿圖。

安南的輿圖大明是有的。

更有安南軍將裴伯耆的入京,透漏了安南各地的軍事狀況,給了大明非常大的幫助。

朱元璋這些天經常看,輕易的找到了位置。

“這些地方可以立衛,這幾個地方可以立所,還有啊,衛某所合留軍士多少、合存糧多少,何人可守某衛某所,你和文武大臣應該提預先計議,與前線採用密奏的方式,免得訊息外露.”

朱能低著頭,極力的忍著笑。

太子殿下的臉都黑了,看來這段時間,太子殿下沒有被聖人叨嘮,果然有其父必有其子。

剛剛還在笑,朱能就聽到聖人叫自己的名字。

“當初雲南僻在萬里,山川險固,咱一鼓而平之,創立自古所無之功,與天地共為悠久者也.”

朱元璋先是得意,然後交代:“今安南雖在海陬,自昔為中國郡縣,五季以來,力不能制,歷宋及元,雖欲圖之,而功無所成,貽笑後世。

今黎賊逆命,你等率師往問其罪,欲你等勉成大功……”

朱能呆呆的看著聖人。

“父王.”

“啊,皇爺爺也在.”

朱高熾闖了進來,殿內的三個人紛紛回頭,看著興沖沖進來的朱高熾。

“對安南與別處不同.”

“大軍入安南,凡地方州府的府庫,倉廩所儲及戶口、田賦、甲兵籍冊、郡邑圖志,一定要第一時間的保護起來.”

“我猜測安南的人口,大概有三百萬人,這些都是在籍的,華族佔不少的比率.”

“然後就是不在籍的,不在籍的必定是土人,父王帶領大軍進入安南後,有了戶籍冊,才能分清楚誰是自己人,誰可以拉攏,誰需要鎮壓.”

朱高熾看著朱棣和朱能。

朱元璋張了張嘴,然後無言的合上,眼觀鼻鼻觀心,猶如置身於無形之外。

朱高熾來是有正事的,而且非常的重要。

“根據最新的訊息,安南的黎賊,竟然自創了文字,要讓安南與中華徹底分割.”

朱高熾非常的氣憤。

朱元璋和朱棣第一次聽到,立刻知道了嚴重性,朱能也不敢繼續怠慢。

和中華文明一條心的安南,與不是一條心的安南,帶來的麻煩截然不同。

“黎賊父子,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消除中華的影響,壓下華族的反對,創作了字喃,把四書五經都用字喃替換,讓安南全國印發,要求全國的公文必須使用字喃.”

朱高熾嚴肅的說道。

“他不是華族?”朱棣下意識的問道。

如此作為,只有外族人才會這麼幹。

朱高熾越發的氣憤。

“他是華族,祖籍是浙江的.”

“字喃是藉助和仿效漢字結構原理和方法,依據本地方言音創造的文字.”

“此人掌權後,特別因為與我大明的敵意,遭到了安南華族勢力的反對.”

“為了自己的利益,他打壓華族,創造字喃,分割中華,可謂是十惡不赦.”

朱元璋搖了搖頭。

“咱原還想著到底做過一國之主,留他家族一命,如今看來卻饒不得了.”

朱棣和朱能連連點頭。

內部矛盾是內部矛盾,外部矛盾是外部矛盾,此人如此傷害民族利益,可謂是漢奸了。

朱高熾繼續說道。

“大軍入安南後,一切書板文字以至禮俗,幼童蒙習所在學堂,如有字喃片紙隻字,悉要皆毀之.”

朱高熾強調道。

“境內凡有古昔中國所立碑刻則存之,但是安南所立者全部毀壞,一字勿存.”

“一切非中華文明的產物,全部消滅.”

“還有就是安南的匠戶和樂工,連同他們的家屬,最快的速度,把他們護送回國.”

“收復各地的府州縣原任官吏,輪次入京朝見,加強大明與安南的緊密性.”

安南早期的文化與中國是一體的。

乃至黎朝開始創辦自己的文字,雖然和漢字類似,但也以後了分別,所以促成了朱棣的安南之戰。

後來消除了黎朝,重新光復中華文明,可惜到了清朝,被西方殖民者毀掉。

華族是安南主要人口和生產者中的主體,經過西方殖民者的處置,華族逐漸成為了安南小種族,只佔百分之一的比例。

這不符合自然現象,實際上就是西方殖民者的去中國化,打壓華族的存在。

面對打壓和惡劣的生存環境,被屠戮了不少人,剩餘的人被逼迫,大量的華族放棄了自己的身份,分流到了其他群體。

長期下來逐漸失去了中華文明的屬性,也就不再是華族了。

“戰爭不是兒戲.”

“安南不是弱國.”

朱元璋緩緩的說道,孫兒愛惜士兵,覺得不能在使用新軍老部隊了。

此次入安南的軍隊,總體實力弱於新軍,加上傳統行軍作戰的方式,又處於不利的環境中。

“一切處置手段,仍當以大勝仗為前提,只有打贏了,才有其他,打輸了,什麼都是空的.”

“父皇聖明.”

“皇爺爺說得對.”

大軍出發安南。

全體內閣與六部官員支援,如果說後世有某島情節,一心想要收復,大明明初的時候,明朝官員同樣有安南情節。

在收復安南一事上,大明文武難得的統一了意見,全數贊成,甚至有的大臣,已經提前做好了安置方法,建議施行郡縣制,與中國一致。

朱高熾否了。

歷史上證明了這麼做是錯誤的。

一個上下反對的安南,光靠游擊戰就能讓大明無可奈何,哪怕是現在的大明。

安南的地理環境,太適合游擊戰。

游擊戰的核心需要民意的支撐。

第一次朱棣征服安南成功,是以因為安南大量的華族支援,所以才戰事順利。

到了後來,安南的華族也反對起大明,那麼游擊戰的威力就浮現了出來。

歷史上法國成功殖民,那是經歷了兩個世紀的溫水煮青蛙的蠶食策略。

先是大量的傳教士入安南國,然後靠著貿易利益,拉攏了安南大量的統治階層。

靠著這些支持者,法國才逐漸掌控了殖民地。

歷史的道理是一致的的。

當一個全部勢力都反對,民心一致抗拒的安南,別說大明,就是美蘇也要栽跟頭。

因為安南的地形,大山叢林連綿,註定了不是容易被征服的地方。

所以採取兩制制度,保障安南華族的利益,用十年的時間,同樣的溫水煮青蛙政策,才是真正的最有效的手腕。

隨著朱高熾的要求,最終內閣制定出了兩制的方案。

至少兩個陳氏血脈,以土官的制度分別治理安南,同時設立流官制度,大明軍隊駐軍制度,開放一體通商政策,分化拉攏華族階層。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末日有紅警

動員兵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