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朱棣的憤怒:這是大明的天下

“種地啊,千萬不能偷懶,你用多少的力氣,田地就回報你多少的糧食,不會讓你佔便宜,也不會虧待你.”

皇宮裡開出了一畝地。

朱元璋喜歡上了種地,其實他對種地並不算好手。

童年的時候就成為了孤兒,離開了田地成為了流民,然後混入寺院幹雜活,結果沒幾年又重新開始乞討,最後加入義軍。

哪怕當了皇帝,讓人在皇宮裡種植水稻和蔬菜,也是下意識的想法,自己並不會管。

老了,閒了,呆不住,去年有段時間不能出宮,他漸漸的找到了新的打發時間的東西。

朱棣在外檢閱大軍,朱高熾陪著朱元璋整地。

種地辛苦,朱高熾不認為自己能吃這個苦,但眼前的只是一小畝土地,更像是場遊玩。

“皇爺爺說的好有道理.”

朱高熾配合道。

朱高熾沒幹過農活,不是沒看過農活,一眼就發現,朱元璋在這方面是個樣子貨,中看不中用。

聽到孫兒的語氣,朱元璋老臉一紅,想起了這孫子從小就在宮外晃盪。

於是他也不再裝了,起身問道。

“你從來不粘人命,如今看起來,彷彿要下令殺人了?”朱元璋好奇的問道。

楊渤的事情,在他眼裡並不算大,沒看出有什麼值得孫兒破戒的所在。

“楊渤的案件暫時無法查清楚,但是當安南收復後,必然會水落石出,如果此人真的幫助安南矇騙大明,那麼我不但會殺他,還會下令清查所有包庇者.”

朱高熾點點頭。

當下的時代,婦孺自身的獨立權並不高,依附於男性,真正做事的是男丁。

所以古代滅族只針對男丁。

至於其餘人受牽連。

如今本就是講究族人與知交的時代,利益共同體,不像後世屬於原子化個人。

朱高熾知道,楊渤此人身後必然有一大批人在關照他,對於這些關照的人,同樣不會放過。

朱元璋越發的好奇。

這要是牽連下來,可不是一兩個家族。

朱高熾沒有隱瞞,把內外矛盾解釋了一番,朱元璋聽後刮目相看,“倒是與先民的家國天下說有些類似,看來你還讀過書的嘛.”

聽到朱元璋的打趣,朱高熾很無語。

自己可從來沒有小瞧過古人的書籍,例如宋濂所寫的《送東陽馬生序》。

真要是把這篇文章讀懂了,那麼人生必然要順利許多,知道如何在社會上立足。

朱元璋沒有繼續打趣自己的孫子,認真的教導說道。

“咱喜歡講道理,講了一輩子的道理,最後發現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道理有時候是講不通的.”

朱高熾點了點頭。

只有一個立場下才能講通道理。

“孫兒認為,天下人中,大多數還是希望大明繁榮富強的,在此根基之上,以仁德律法為重.”

“但是孫兒也同樣知道,有極少部分人,並不會接受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哪怕這部分的利益,是建立在壓迫別人身上的.”

“同樣的道理,只要他不作出危害大明,傷害民族利益的事情,仍然會酌情處理.”

“反之.”

朱高熾笑了笑,“有許多人誇孫兒,說孫兒類祖.”

“哈哈哈.”

朱元璋忍不住大笑。

孫兒今日說的話,讓他非常的高興。

皇太孫監國以來,第一場牽連大案,因為安南之事悄然無息的發動了。

……

朱棣巡閱京營返回。

武英殿。

內閣,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官員等,圍繞收復安南之事進行商議。

朱高熾把最近收到下面的報告發給了眾臣。

“新軍的根基來自於北平衛所,而北平衛所已經連續打了十幾年的戰爭.”

從燕王時期開始,乃至歷史上洪武二十六年之後,北平的衛所就開始休整。

一直到靖難時期,士兵們才重新上戰場。

可歷史已經改變。

洪武二十六年後,北平的戰事仍然沒有停止過,國內不提,塞南,塞北,亦力把裡,瓦剌,東察合臺汗國。

就算是鐵人也會疲憊。

“按照我的計劃,原本是休整三年,用三年的時間,讓士兵們徹底恢復.”

“可計劃跟不上變化,安南的事情,讓士兵們只休整了不到一年,恐怕繼續下去,不少計程車兵會出問題.”

朱高熾擔憂道。

中華文明是不同的。

例如金國屠戮中國,燒殺擄掠,是他們的動力,直接放縱士兵的野性。

而大明不同。

例如藍玉,他的罪名就有侮辱敵國女性。

這在金國等其他國家裡,是不可能有的罪名,做這樣的事情,反而是他們眼裡的英雄。

這就是文明和野蠻的區別。

文明的國家,需要士兵是人,而不是野獸,而那些野蠻的勢力,他們讓士兵變成野獸。

前者約束人性,後者放縱人性,導致了不同的現象。

“可是軍改了大半,新軍是作戰的主力,不派遣新軍如何保障戰爭勝利.”

兵部尚書金忠擔憂的問道。

他明白皇太孫殿下的意思,可目前的形勢,需要再辛苦士兵們幾年,為大明付出。

朱高熾搖了搖頭。

大明計程車兵,他們需要活在文明的世界,成為世界的英雄,而不是被文明的世界所排擠。

這對他們是不公平的。

戰爭會讓人變成野獸,無法適應文明的世界,甚至無法在文明的世界生存下去。

“安南國心向我大明的居多,在安南國的戰事中,更應該約束士兵,不得肆意傷害華族百姓.”

朱高熾讓人發給了諸人一份告示。

“這是我讓禮部做出來的,全軍都要遵守.”

眾人開啟。

朱棣已經看過,他是認可的。

“黎賊父子,必獲無赦,脅從必釋.”

“毋養亂,毋玩寇,毋毀廬墓,毋害稼穡,毋恣取貨財,毋掠人妻女,毋殺降,有一於此,雖功不宥.”

“毋冒險肆行,毋貪利輕進.”

“罪人既得,即擇立陳氏子孫賢者,撫治一方.”

朱高熾嚴明軍紀,認真的說道:“我軍入安南之境,禁止一切毀壞墳墓園林,焚燒百姓房屋,擄人妻女,叨擾地方百姓的行為.”

“對待安南華族,特別是老者,需要待之以禮,如此才能人心自安,樂其生業,歸附我中華.”

這並是不朱高熾故意如此。

而是歷史上,大明收復安南,本就有的明令。

在十五世紀初,如此提倡軍紀,這般文明的國家,世界上屬於鳳毛麟角,可見中華文明之高度,以及對安南的特殊對待。

軍紀的事情,眾人沒有反對。

朱棣內心更認可。

金忠疑問道:“皇太孫殿下不是要收復安南嗎,為何要說擇立陳氏子孫賢者,撫治一方?”

“安南王室雖然被黎賊父子大肆屠戮,可陳氏勢力廣大,有了此詔書,可以最大化獲得安南內部的支援.”

“而且安南畢竟久離開中華,強硬的改變,只會引起更多的反抗.”

朱高熾邊說邊忍不住看了眼解縉。

解縉此人的才能和眼光,的確超過絕大部分人。

他就看出了大明官員總體的能力有限,以及朱棣要直接改變安南現狀的危險。

在朱棣提出在安南直接設郡縣的想法時,當即提出了反對,說對待安南必須緩緩圖之,先保持兩治,拉攏住當地民心,然後才是改制的時候。

但是此計策被朱棣否定,並且因此反感起解縉。

對於安南。

朱高熾計劃用十年的時間,徹底收復當地百姓的民心,然後才會改制。

至於真的立陳氏。

立上一兩個,並且由大明駐軍,控制內外,掀不起風浪,反而為大明吸引火力。

可以預見的是,安南的精英階層必然會與大明國內的精英階層產生矛盾。

歷史上這個矛盾,直接被安南的精英對向了大明,才有了連綿的游擊戰,最終讓大明疲憊不堪,無法繼續支援,放棄了駐軍。

反而立了陳氏,以後矛盾對準的就是陳氏,大明只需要居中應對,然後透過治理百姓,提高百姓的經濟水平和生活條件,那麼一切自然是水到渠成的功夫。

並且利用陳氏安南吞併占城,不但擴張了土地,加強對東南亞的控制,又轉移了本地精英的是視線和經歷。

用上十年的時間,讓安南徹底回到大明祖國的懷抱。

朱高熾與內閣商議出來的大計,其餘人已經懂了,問的問題也得到了回覆。

眾人統一了意見。

太子殿下朱棣親征,坐鎮後方,朱能為總兵官,雲南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將軍,張輔為右副將軍。

大軍分別由雲南和廣西兩路並近,並且派出水師,透過瓊州島襲擊安南都城。

以兵部尚書金忠參贊軍事,刑部鄭賜與黃福、大理寺卿陳洽等負責運送糧餉。

安南歸附人裴伯耆,亦被賜予冠帶隨軍南征。

徵調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湖廣、福建、浙江、江西、江蘇、安徽、山東等地官軍總數為二十一萬五千人,號稱八十萬。

其中雲南一路,當地土司出兵六萬眾,廣西各土司出兵三萬眾,合記近十萬,自帶乾糧。

大明內地實際出兵十一萬餘,其中七萬餘南方為改革完成的傳統衛所兵。

全軍只有四萬新軍,北平老軍一支未派,引起了北平系將領的不滿。

更有人眼紅朱能,還有人仇視張輔。

張輔雖然是原燕山三衛,但並不屬於北平系,跟腳是前太子一系派來對付當初燕王的。

沒有經歷過靖難之役的融合,身上沒有北平系的標籤。

北平系的將領此次沾不到功勞,人們都知道這是太子殿下在培養他,加上張輔,系內系外各一人。

許多人有了危機感,並且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害。

戰事還未開始,就已經鬧得沸沸揚揚,氣的朱棣大發雷霆。

“這是大明的天下,不是北平系山頭的天下!”

一句話。

讓人不敢在出聲反對,至少明面上不說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屯兵百萬,女帝帶娃找上門

皖南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