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嚇出一身冷汗的高陽郡王

洪武三十三年。

八月七日,朱能抵達廣西桂林,與高陽郡王朱高煦,張輔等人匯合,點齊廣西軍兵。

八月二十一日。

廣西雲集兵力六萬大軍,民夫不計。

八月二十五日。

朱棣抵達廣西桂林。

二十七日。

朱能、高陽郡王朱高煦等抵達太平府。

同日。

沐晟按照約定的計劃,帶領雲南兵進入安南境內,吸引安南兵力,為主力南下創造條件。

九月十二日。

雲南先鋒土兵與安南交戰,敗。

九月十五日,沐晟帶領大軍,由雲南蒙自縣出發,經野蒲蠻入安南境,直撲猛烈關、華隘等處。

這時。

安南軍才醒悟,他們上當了,被沐晟使用的誘餌調動了軍力,兵力薄弱的幾座關隘,已經被沐晟強攻拿下。

安南軍沒有反撲,反而選擇了退守。

九月十一日。

朱能和朱高煦率領大軍入安南境內,先鋒大將朱榮等人首先攻破了雞翎關。

此時。

安南方面已經明白了大明的作戰意圖,兩路並進,藉助兵力優勢,疲安南軍。

“不能被明軍牽著鼻子走.”

大帳內。

安南左聖翊軍將胡射沉聲說道。

“明軍號稱百萬,我們號稱七百萬,實際上的兵力,明軍要超過我們.”

黎元澄聽到後,臉上有些掛不住。

安南號稱七百萬兵,是他父親的主意,他父親一向不在意臉皮,什麼話都敢說出去。

安南總共才多少人口,七百萬兵,安南有這麼多人麼。

哪怕學明軍號稱百萬兵,聽起來也更靠譜不是。

不過打自家臉的話,黎元澄當然不會說。

“放棄水尾一帶,讓當地的守軍,全力守住文盤城.”

黎元澄指了指輿圖。

雲南方面的明軍,只有拿下文盤後,才能繼續南下,往安南的都城方向行軍。

黎元澄狠狠的說道:“不管明軍怎麼打,我們集中兵力,有優勢打劣勢,最快的速度消滅明軍的主力,然後回頭收拾其餘的.”

“大王子說的對,就應該這麼打.”

陳挺立即出聲支援。

“我們現在勢弱,不能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應與當初三次打敗蒙古大軍一樣的作戰方式.”

眾人紛紛認可。

這就是安南的底氣,他們有自信的由來。

“就怕地方上的鄉紳,這回來的可不是蒙古人,而是漢人自己的軍隊.”

胡射一臉的擔憂。

以前對抗蒙古,那是上下一心,如今對付的是大明,國內並不統一,有許多心向大明的人。

“所以要先打敗大明的主力,俘獲大明太子.”

黎元澄眯起了眼睛。

他知道大明太子親征安南,這位並不是普通的太子,從藩王變為太子,軍功赫赫。

如果能俘虜此人,對於大明的威望打擊將是巨大的,再心向大明的鄉紳,也得思量下後果。

更能提升安南的國威,讓士兵們士氣如虹,說不得能反攻廣西雲南,獲得更多的人口。

大明是漢人,安南也是漢人,憑什麼自己去不得。

黎元澄內心的野望高漲。

雖然父王把王位傳給了弟弟,可黎元澄並不放在眼裡,自己掌握了兵權,只要父王去世的那天,就是王位回到自己手裡的時候。

而自己如果能拿下故土,國內還有誰會反對自己呢?

此時。

張輔和朱高煦帶領的五萬大軍,勢如破竹,連連告捷,甚至拿下了諒山府城。

大明軍隊士氣如虹。

反倒是新軍頗有些不順,新軍多半是北方人,不習慣南方的氣候,更不用提安南的溼熱。

專門計劃的九月出徵,就有這方面的考慮,可安南的氣候,哪怕是九月份也沒有秋高氣爽。

老林子裡瘴氣密佈,溼熱難耐,行軍極為痛苦。

主要是行軍方面。

新軍習慣了鐵道的作戰方式,靠著優秀的軍紀,仍然保持著戰鬥力,可的確發生了不少的病患。

幸虧大軍請了許多的大夫,以及大量的草藥。

這就是中國古代醫療水平比其餘地方發達的底氣。

醫療的發達,不只有大夫和幾部醫學書籍,大明有豐富的草藥體系,各種各樣的藥方,有專門從事醫藥的行業。

文明絕對不是一個方面支撐起來的。

例如中國古代的數學水平。

從算數到開方,到幾何等等,每個方面都非常的優秀,而哪怕後世西方高舉的古希臘文明,連十進位制都沒有,數學的成就能高到哪裡去。

同樣。

中國古代的醫學,是有方方方面面支撐的,後面有成套的體系。

光一個醫藥行業的繁盛,就已經證明了古代中醫的水平,吊打當時的世界。

雖然有大夫們的極力救治,保住了許多新軍士兵的性命,可也不是一兩日可以恢復。

見此情況,朱棣在後方重新整編了新軍,保障了新軍的戰鬥力,大量的病患留在了後方。

可眾人誰也沒有想到。

前軍的主將朱能竟然也病了,病的非常厲害,已經到了下不來床的地步。

“告誡朱高煦,不得輕舉妄動.”

朱棣一邊解決後方的問題,一邊要看顧前方,身邊更有金州大夫陪同。

大軍任何士兵不能喝生水,以軍紀論處,必須堅持喝燒開的水,等一系列的措施。

“他們的戰事如此順利,必定有問題.”

朱棣感覺到了不對。

安南的戰事,不應該如此的容易。

張輔盯著輿圖。

“他們想要誘惑我們,當前軍深入後,恐怕會遭到埋伏.”

安南的地形,適合埋伏的多的去了。

反倒是大軍行動不變。

朱棣點了點頭,他也想到了。

“你去代替朱能吧.”

朱棣想了想,決定讓張輔去帶領前軍。

張輔沉吟了片刻,竟然沒有拒絕,而是選擇了直接領命,一點客套也沒有。

他不是不知道要做做樣子,可現在的情況是,只能他去。

此次在安南作戰,不光是軍事,更有政治意味。

北平系太強勢了,引起了很多地區軍隊的不滿,這對大明的未來是不利的。

更不可能用北平系的將領帶領全國的軍隊,如此才是與各地的軍隊離心離德。

正如小王爺所言,人是社會性動物。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一個又一個的圈子,吸納一個個的圈子,而不是排擠一個個的圈子。

這次的安南之戰,新軍要發揮以往的作風,南方軍也要當做主力,透過一場戰爭來磨合雙方。

提拔出大量優秀的南方軍將領,為日後的整改打下基礎。

如此複雜的形勢,張輔覺得整個北平系將領中,有資歷和能力促成此事的,除了朱能之外,就只有自己。

因為大軍的指揮權,絕對不會交給北平系以外的將領,這也是矛盾的所在之一。

見到張輔的姿態,朱棣很欣慰。

整個北平系的將領中,老派的將領要麼是年齡大了,要麼是大局觀不足。

比如陳亨、房寬等人。

他們雖然忠心,可是大局觀不夠,不足以擔負重任,唯獨朱能和張輔,這兩人讓朱棣非常的滿意,挑不出毛病。

朱能善於聽取各方面的意見。

這個優點是很難得的。

而張輔所具備的全域性觀,以及本身的才能,合起來同樣是難得的優點。

這兩個人又年輕,徹底培養出來後,將會是老大在軍隊中的左膀右臂。

哪怕自己不在了的那天,任何勢力也無法威脅老大。

老大在治理國家方面沒有問題,唯獨軍事上,朱棣發現了老大的短板。

朱棣要為老大留下一套,忠心耿耿,且能打勝仗的軍事體系。

此時。

朱高煦派人詢問了朱能的病情,一邊考慮派軍攻打鎮夷縣,打通南下諒江府的要道。

雖然父王緊急派來人,告誡自己不得輕率大軍,朱高煦收到軍令後,放棄了表現自己一番的想法。

不過收復要道,為日後南下做準備還是有必要的。

安南的天氣,實在不適合行軍。

更不適合野外駐紮。

毒蟲蚊蟻,樣樣能要人命,更有氣候多變,前幾日溼熱難耐,如今又早晚寒冷,白日炎熱。

自己都受不了,何況下面計程車兵們,不能早日結束戰爭,恐怕疾病率會越來越高。

提前打下通道,減少士兵們駐紮野外,至少能降低五成的患病率。

正當朱高煦和將領們商議的時候,外面的令兵趕來通報,本地的鄉紳們聯名來拜見高陽郡王。

朱高煦不敢怠慢,讓人去請。

不久。

一大幫華族鄉紳進來,紛紛向朱高煦行禮,朱高煦一臉的笑容。

“我大哥說大明與安南同宗,皆為一族,自當一體,本郡王入安南以來,才發現大哥所言不虛.”

朱高煦熱情的笑道:“例如前方的鎮夷縣,也只有我華族才會取的地名了.”

“高陽郡王所言甚是.”

“不光有鎮夷之名,還有歸化州,宣化府,長安等名,因我等祖籍本是國內.”

高陽郡王聽聞後,大感欣慰。

“我父王與大哥再三強調,大明軍隊在安南各地,軍紀約束,不妄殺,不劫掠,對地方秋毫無犯,如果各位又被冒犯之處,儘可找本郡王告狀.”

聽到後朱高煦的話,眾人紛紛笑著點頭。

“郡王小心,黎氏父子有奸計在前,埋伏了大軍,就等著郡王鑽進去呢.”

一名鄉紳透露道。

朱高煦不以為意的問道:“誰是主將?”

“黎賊的長子早已從西北悄悄返回,集結了至少十萬大軍.”

朱高煦怔了怔。

整個西北都不要了?

忍不住看向帳內的輿圖,朱高煦不禁冒起了冷汗。

民心。

朱高煦當下懂了民心有多麼重要,難怪大哥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不是自己被父親和大哥耳提面命,拉攏住了心向大明的華族鄉紳,恐怕自己後面還真不好說。

正是歷史上的記載。

大軍軍紀嚴明,受當地百姓擁護,張輔得知前方有伏,將計就計,大破伏兵,一路收復到江北。

就古代資訊傳播的速度和環境,沒有鄉紳的組織,百姓們哪裡知道誰好誰壞。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召喚烽火狼煙

咕嚕嚕的扇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