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最偉大的核心

京城。

紫荊城的奉天殿外,右邊是春和宮,本來是太子的寢宮,如今安排給了朱高熾,改為皇太孫的寢宮。

春和宮的南門,就是文華殿的區域,讓朱高熾節省了不少的時間。

公司和家挨在一起,後世許多打工人夢寐以求的希望。

郭彩蓮又懷孕了。

朱高熾早起,與郭彩蓮一起用早膳。

因為朱元璋的規章制度,皇宮的伙食節儉,加上朱高熾也不是喜歡奢靡的人。

於是小兩口圍著小餐桌,桌子上有稀粥,蛋湯,豆腐腦,豆汁,醬菜,饅頭。

一歲半的小兒子,已經開始吃輔食。

“哪怕認得幾個字,皇爺爺也能歡喜.”

朱高熾自負的說道。

除了解縉,還有幾名瞭解國家政務的博學多才之士,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朱元璋才同意了建立內閣。

從拜祖到香火,從香火到教子的傳統社會倫理。

同樣。

從二年級的長度單位,到乘除法,除了理論公式,還有發明先民的名諱和事蹟。

其實這是事物的必然,沒有人能像朱元璋的精力那麼旺盛,朱元璋非常人。

禮部尚書呂震沒有故作姿態。

新式學校當然也是如此。

比起朱允炆,朱高熾能自信的說自己超過朱允炆十倍。

朱高熾笑道。

呂震翻開下一章,果然就到了演算法口訣。

聽到彩禮只要五萬,窮小子還是覺得為難,因為家裡太窮了,五萬都拿不出來。

府學和縣學也要學數學。

她從來沒想到會有今天,想到孩子的身份,她就無法安寧,生怕孩子以後不成材。

自卑就失去了奮進的精神。

張輔指出了數理課舉例道:“小學一年級的理數簡單,只需要學習加減,以及圖形.”

古代讀書,自然也是由淺入深,有一套完整的讀書邏輯。

那時候窮。

從北平來的人感嘆道。

郭彩蓮就是問問。

解縉提出了他的觀念。

這就是中華文明的偉大之處。

與西方生命由神賜予,與印度生命輪迴的思想截然不同的偉大文明。

“有我在,皇爺爺就高興.”

一套完整的傳承。

郭彩蓮看孩子吃飽了,小臉憂慮道:“朱瞻基還有幾個月就是兩歲了,可不可以讀書?”

內閣是幫助皇太孫理政的新衙門,所以公房也在文華殿。

西方在十七世紀才出現。

“北平大學提出的教育宗旨很不錯,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既然是培養人才,肯定要融入社會最新的知識.”

最後勉力拿了出來,沒想到老丈人一家還了十萬回來。

張輔沒有反駁,露出笑容道:“的確融合了府學的教學理念,步步層進.”

“三角形由先民朱世傑提出.”

因為小數。

只是新式學校財大氣粗,學生們由學校來安排,而不是傳統府學,需要學子們自己承擔開銷。

郭彩蓮被朱高熾的樣子逗笑了。

不光是禮部,整個六部都換了人,由朱棣親自提拔上來的,在朱元璋的支援下,開始建立新太子一系。

禮部尚書呂震,還有北平教育部的張輔等人,正在商討小學最新版的教材。

古代生產力低下,府學承擔不起,到了後世生產力提高,學校承擔得起。

“教材可謂是兩年一換啊.”

內閣需要協助皇太孫。

教育部顧忌禮部的權力,禮部顧忌教育部是皇太孫的嫡系,雙方都不想鬧出矛盾。

“只怕皇爺爺會生氣.”

正因為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中華古代社會才有了無數的技術發展和問世。

一歲的孩子已經可以看圖書,但每個孩子的天賦是不一樣的,自然成長就好,否則是拔苗助長。

為了回答上皇太孫,除了對傳統府學縣學的瞭解,新式學校方面也需要了解。

代代接力,傳薪精神。

中華文明的偉大,不是嘴上說說,而是本就是如此,在三百年的愚昧時期前,中華文明在世界上本就是最偉大。

禮部尚書呂震順勢翻開小學一年級的課本,正好翻到了三角形的一頁。

她倒是沒有懷疑。

“哈.”

從春和宮出來,離開春和門,順著直道往前走,然後往右,不久到了文華殿。

並且內閣的權利會越來越大,都是事物發展的自然道理,除非以防備的心態,而不是以治理國家的心態。

因此解縉一早就去了禮部。

讀書人可不是閉門讀書。

雖然媳婦換了,生的兒子肯定也不同。

新君新臣,大家都不要講資歷。

朱棣父子不是走正道上來的,沒有經歷過系統的培養,特別是朱高熾。

“新式學校與府學並無多大區別,只是更加的標準化.”

教育部來的管事,很詳細的解釋由來。

張輔笑道:“我大明推廣工業化以來,規模化成為了行業準則,而規模化又讓各行各業大踏步發展,學校的教材自然也需要不斷更新.”

“在黑暗年代,南北分裂,後來南宋消亡,先民朱世傑遊歷南方,與南方的學問家探討學問,留下了諸多寶貴知識,其中不光有三角形之說,更有最佳化後的日用演算法口訣.”

上面不光講了三角形的定義,並且指出了出處。

下一代人努力幹,同樣再為下一代。

“小學和中學,最初教學很苛刻,經過改革後,變成以人為本,培養學生們的綜合素質能力,充分掌握社會規則,逐漸減少了理學課程,增加了社會實踐課程,還有精神文明方面的培養.”

上輩子自己孩子的名也不是他取的,是老丈人取的。

“這麼小的孩子,還沒有長全,能學什麼,好好養著,平安長大才是正經.”

才有了哪怕是亞馬遜的原始森林裡,都能有華人在那裡賣泡麵的身影。

“分數是先民春秋時期誕生的,有文字記載,如《左傳》規定了諸侯的都城大小:最大不可超過周文王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可超過九分之一.”

朱棣畢竟被朱元璋培養了兩年,不像朱高熾。

解縉也在翻看課本。

“秦始皇時代的歷法規定:一年的天數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

充分說明了數學的重要性,分數在我天朝很早就出現,並且用於社會生產和生活.”

他又不是老資格。

朱高熾忍不住笑了,這才是初為人母,又緊張又期盼的心情,倒是也能理解。

窮小子一個,要啥啥沒有,工資也低,低到後來常想,這麼好的老婆,當初為啥就願意跟自己吃苦呢。

從鄉村到小城市,從小城市到大城市,為子孫創造更好的環境,就是中華民族的核心。

朱元璋不是什麼都不懂的人,如何不懂教育孩子。

朱高熾不以為意。

但是朱元璋取的名,最後又叫做了朱瞻基,朱高熾並沒有意見,一個名字而已。

“今日我就不去問安母妃了,你帶著瞻兒一起去.”

朱高熾交代道。

新式學校有各種活動,安排學生們出遊,瞭解社會的方方面面。

公公要求的內閣,皇爺爺沒有同意,夫君要求建立內閣,皇爺爺就同意了。

作為內閣閣員,甚至教育是皇太孫最重視的事情之一,必然會諮詢自己。

北平的教育部將要和禮部進行磨合,對雙方都有大好處,避免了內耗。

但落後不能自卑。

這是什麼。

“皇爺爺的確疼你.”

郭彩蓮笑道。

本質上還是生產力的區別。

出門交友也是重要的環節,更有讀書萬卷不如行千里路,古代教育就鼓勵讀書人多出門,從社會中成長,而不是死讀書。

落後不可怕,落後就奮進發展與追趕。

老丈人一家勤快,從鱔魚到龍蝦,從母雞到雞蛋,每年都能吃到吃不下。

從學校的建成,到每一次的變化,變化的原因,向禮部的官員們說的清清楚楚。

油米菜是每月不斷。

解縉瞭解了新版的教材,對於新式學校也有了初步的瞭解,這才返回文華殿。

所謂的遊學,不就是府學士子們的遊學麼。

“最開始的學校是四年制.”

婆婆說是爺爺疼孫子。

“後來發現工人的孩子上學是多數,加上工人的上班時間,提議把小學改為六年,提前讓孩子們入學,減輕大人們的負擔.”

呂震看完後,並不覺得有什麼震撼的地方,只是感覺比較嚴整。

中華文明的精神核心,註定了這個民族不會甘於落後,因為上一代要為下一代打造更好的環境。

但朱高熾會說道,這是中華文明偉大的成果。

朱高熾喝完了豆腐腦。

從簡單到複雜,萬變不離其宗。

呂震正津津有味的看著新版的小學教材,從一年級到六年級。

例如三年級開始的分數初步認知。

自從北平新式學校興起後,對教材的重視就沒有放鬆過,都換了好幾版。

所以只要有華人的地方,華人就能成為當地的富戶。

大明之大,需要有內閣。

禮部的職能之一負責學校。

老資格都是原太子一系,后皇太孫一系,如今外放的外放,罷免的罷免。

這就是上一代的期盼。

買房給錢,生孩子幫忙看。

此時。

朱高熾正在頭疼。

他在北平制定的人丁計策好像要破產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大唐萬里一孤城

長腿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