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擔心朱棣跑到歐洲

一什新軍跟在倭國使者身後。

倭國使者身邊還有平田增宗相隨,此人就是靠著平田增宗的關係,來到了金州。

“為何是高麗人辦的商行?”

倭國使者離開前,看著金州的繁華,特別是高大的樓房,立起來的煙囪群,內心感到驚歎。

他痛恨十八商行。

更痛恨十八商行背後的大明。

可他從來沒有想過,為何會有十八商行,以及為何這麼對待他們倭國。

據他所知,十八商行有倭人,也有大明人。

但他們卻都與高麗人辦的高麗貿易集團進行交易,而不是直接與金州交易。

這不是禿子頭上的蝨子,明擺著的事情嗎。

平田增宗穿著明人的服飾,如果不是髮型,看上去和明人沒有多大的區別。

“閹工貿易的事情,上朝是禁止的.”

平田增宗冷冷的說道。

十八商行內部的競爭也很激烈,他們的裝備與物資都需離不開大明。

換句話說,他們被金州掌握了。

金州打壓誰,誰就會被其他商行吞併,誰也不敢反抗金州的管理條例。

更不用說十八商行來源複雜,沒有團結一致的底蘊。

平田增宗心中清楚。

大明和倭國的實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早已不是倭國可以對抗的。

金州海軍,天津海軍,可以讓倭國片甲不能下海。

如今的形勢就是鈍刀子割肉。

今日割一片,明日割一片,又讓倭國國內形勢保持割據,要不了多少年,倭國的元氣就消耗沒了。

想必那時候,就是大明軍隊踏上倭國的那一天。

既然如此,自己何必不早日加入上朝呢。

儘早加入,靠著自己的功勞,平田增宗認為上朝還是講道理的,這些年就一直跟他們講道理立規矩。

該是他們的利益,金州也從來沒有限制過。

倭國使者沒有因為對方態度不恭敬而覺得被冒犯。

十八魔王。

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小兒聞之不敢啼哭,威名赫赫。

倭國使者想了想,隱隱明白了,“名聲也要,利益也要,胃口真大啊.”

雖然知道如此,可誰也沒有辦法。

十八商行就已經讓倭國無力應對了,如今海面上的勢力,除了幕府還能與十八商行對抗,其餘的大名不是十八商行的對手。

更不用提十八商行背後的金州海軍,冒著煙在海面上巨大的戰船,一艘就有二十門的火炮。

平田增宗威脅道:“劉英已經和九州國的一位大名達成了合作意向.”

“還有這件事?”

“以後他會與那位大名一起攻打別的大名,土地歸大名,十五歲到三十歲的青壯以及年輕女子歸他.”

平田增宗邊說邊皺起了眉頭。

劉英掀起的新模式,誰都感受到了威脅。

平田增宗希望與大內義弘達成這項合作,這樣的話,他就能超過劉英。

倭國使者沒有答覆。

這件事不是他能回答的,而且大內義弘大概是不會同意的。

“唉.”

碼頭上。

倭國使者回望金州,看著金州碼頭絡繹不絕的大小船隻,一副繁華的景象。

視線裡。

一名年近五十的老漢,身後跟著位二十出頭的女子,手裡牽著一名孩子,背後的簍子裡還有一個嬰兒。

那老漢一臉的老皮,黑黝黝的,一看就知道年輕吃了不少苦,是苦哈哈的出身。

這種人本來就容易沒有婆娘,老光棍老光棍,一輩子沒有後。

如今不但娶上了媳婦,還有了兩個孩子,更重要的是媳婦如此的年輕,還能繼續生下去。

“那是倭國的女子.”

“倭國的未來,何去何從啊.”

倭國使者帶著濃濃的失望和擔憂,落寞的離開了金州。

此時。

金州的醫學館。

幾名大夫研究著食物,長期進行跟蹤,並且用文字記錄下來。

“大蒜.”

“大蒜辛溫,化肉消谷,解毒散癰,多用傷目.”

“經過長期研究發現,此物有大利,建議每日吃一兩片,腸胃不好者少用.”

……

“生薑.”

“味辛,性微溫。

歸肺、脾、胃經。

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

風寒症,寒症,胃寒嘔吐,肺寒咳嗽.”

“煮湯汁內服,對於風寒有奇效.”

……

根據技術報上提倡的研究法,長期觀察法等方式,金州的醫學走在了最前面。

從收集的上萬張方子裡,每一門藥物都進行實驗和追蹤,梳理出來了許多特效藥。

例如風寒。

風寒與風寒後的咳嗽,是小兒夭折的元兇之一,而生薑汁熱服,對小兒風寒與咳嗽有奇效。

古人很早就有了發現,但是太多的方子,以及訊息的落後性,並沒有讓生薑汁治療風寒推廣到全國,畢竟大夫們沒有經歷過統一的培訓。

金州的醫學就是在總結前人的經驗,並且制定統一的標準。

《醫學寶典》問世後,成為了統一的治病方案。

那麼。

《醫學寶典》中的治療方案,自然需要最有效的方子,需要金州的醫學館一張一張的去研究和嘗試。

從治療痢疾,到治療外傷。

從縫合到麻藥。

從接骨到割除。

很多有用的治療方案從古方中找了出來。

例如大蒜。

大蒜有優良的殺菌消炎作用,人們逐漸發現了大蒜的神奇功效,有了驅邪的民謠。

可以說是古代最好的抗生素。

又例如生薑。

後世的感冒是小事情,可在古代是要人命的,更不提小兒的生活習慣,極容易傷風感冒,而生薑汁無異於是最好的感冒特效藥。

《傷寒雜病論》中曾經多次出現桂枝湯,在患有風寒的時候,病人的身體會出汗,並且會有冷的感覺,同時鼻塞乾嘔,可以服用桂枝湯進行治療。

而該種湯汁的主要成分是,芍藥、桂枝、大棗和生薑,得風寒病的時候能夠發熱,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而在古時候的一些文獻當中記載也有麻黃湯,當出現頭疼腦熱,身體腰痛骨節痛等等,可以選擇用麻黃湯進行治療,如果說出現腰痠背痛,但沒有出汗的感覺時,更應服用此藥,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

雖說這兩種藥物都是治療風寒感冒的,但是卻不能夠隨便使用,因為兩者使用的方法是有一定的區分的。

對於傷風時出汗和沒出汗的用法是不一樣的,除了這一個以外還要注意季節使用。

新一版的《醫學寶典》出版。

在舊版上多了十幾個科目,以及替換了部分,症狀所用方案中更有效的法子。

整個流程並不高深。

收集藥方,檢查效果,長期追蹤,對比同類方子,選擇最優異的治療方案。

技術報的內容,讓朱高熾有了信心。

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鬱新,兵部尚書金忠,內閣解縉等,來到文華殿,討論北平的試點改革。

“北平的學校,醫館,訟行需要統一考核,透過後獲得了名帖,才能有資格教書和治人.”

“還有北平行省各衙門的差吏,以後由省府統一考核招收分配,不允許衙門自行招募.”

朱高熾與眾人討論細節。

在他的規劃中,縣以下的衙門,沒有權利進人,只有州府衙門才有資格進行考核。

“與科舉一樣,地方上進行初考,透過後到省府進行府考,考過了府考,由省府統一安排工作,和中華重工用人制度一樣,施行八級三等制度.”

中華重工施行八級三等用人制度已經好幾年了,有了成熟的方案可以借鑑,並不是陌生的事物。

中華重工的大掌櫃高珍也在,向官員們介紹詳細的情況。

等高珍說完,官員們才開始討論。

有人充滿了擔憂。

“吏員名正言順了,再也不是編外人員,恐怕地方衙門的支出會增加不少.”

“我認為理當如此.”

解縉說道:“朝廷不給他們工錢,他們自己想辦法上下其手,不是朝廷出錢,就是百姓出錢,總歸都是百姓出錢.”

“還有科舉考出來的吏員更好,即避免了濫竽充數,又能提高吏員的素質,有了更好的管理,相信效率上也會截然不同.”

最後沒有人在拒絕。

說穿了就是朝廷有錢了,能供養的起官吏階層,自然阻力就變小了,沒有什麼高深的說法。

包括醫學館也是如此。

同樣的看病,人們以後只會去越來越大的醫館,倒逼那些民間的診館大夫主動去進修,成為醫館的坐診大夫。

看病的人沒有變,治病的人也沒有變,變的是治療水平的提升,活下來的病患越來越多。

其餘行業是一樣的道理。

這就是社會發展的本質。

經濟水平提高了,各類的需求就變大了,人們出得起錢,各個行業就能逐漸規模化,規模化促進了更好效率的誕生。

因此叫做經濟水平決定上層建築。

中華文明也是如此。

生產力比其餘文明發達,因此經濟遠高於周邊,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繁榮。

就像中國古代社會達到的高度,醫藥的分離,醫館大夫看病,藥鋪負責賣藥。

如今隨著工業化的擴張,有了更先進的生產力,許多社會方面自然而然的發生變化。

這是事物發展的自然道理。

而如今。

藥行的商人們發現了亦力把裡和哈密的地理好處,日照時間長,在那邊適合種植的草藥多,主要是成長的更快,藥效也更好。

隨著鐵道的通車,越來越多的商人發現了新的市場,去往哈密發展草藥種植業。

棉花與中草藥行業,成為了哈密與亦力把裡的熱門行業,獲得了糧票銀行的支援。

金州最有名的幾位大夫來到了京城。

每個月定期為朱元璋檢查身體情況,制定出保養方案。

朱元璋躺在榻上。

幾名大夫忙前忙後,又是把脈,又是看舌頭,還有摸骨,聽心率等等。

好一番忙碌後,幾名大夫告訴朱高熾。

“聖人的龍體安康.”

聽到了幾名大夫的肯定,朱高熾在朱元璋的嘲笑下,同意了朱棣的繼續西進的要求。

朱元璋是個寶。

有他在。

朱高熾在京城可以隨性所欲的改革,推行各種治理方案,而且可以任由朱棣遠征。

最怕的就是朱棣跑的太遠,結果朱元璋出個意外。

朱棣的才能加上新軍的戰鬥力,朱高熾很擔心朱棣一口氣跑到歐洲去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醫科學生下鄉,你讓我來做皇帝

夢言痴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