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朱棣的野望

“北平行省人口四百一十二萬,洪武三十一年自然人口增長率為百分之二點七五,也就是增加了十一萬三千餘人.”

自然人口增長率,是指出生人口減去死亡人口後,經過換算得出的增長率。

也就是說,洪武三十一年,北平行省不是出生了十一萬三千餘新生兒,而是減去死亡人數後,增加了十一萬三千餘人。

朱高熾忍不住皺起眉頭。

北平行省工業化發展程度高,所以人口統計難度較低,而南方各省統計成本高,難度大。

至於遼東人口增長,那已經不是自然增長率,是特定環境下,特定手段的產物。

百分之二點七五的增長率太恐怖了。

其實在永樂時期,大明的人口就已經開始了暴增,才有了衛所制度鬆垮的苗頭。

到了朱瞻基時期,大明的人口已經追上了土地的負荷,乃至湖廣大開發,才又讓國家穩定了下來。

後面的後果不用魏毅說,朱高熾就知道有多嚴重。

一戶人家,二十年就可以變為三五戶人家。

西方近代化社會,一家子生五六個孩子,被他們的學者引為驕傲。

換句話說。

已經要不了十年。

簡而言之,從工農兩個大方面,創造出了大量的中層收入者,推動了市場的繁榮。

換句話說。

可中國古代,只要在穩定和大一統的環境中,一家生好幾個孩子算什麼稀奇?

西方近代的工業發展的確突飛猛進,超過了中華文明,但農業方面可沒有,只能說追平。

“看來自己回頭要多瞭解下北平.”

鬱新暗暗想到,他可不想這麼快被去職。

最初的蒸汽機在法國沒有運用,直到最新代的蒸汽機才在法國大規模運用起來,第一次工業革命引進成功。

重新開墾荒田,他是打算在二十年之後的。

也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

最初在北平忙碌,是為了應對靖難,如今靖難沒有了,他還想好好安逸幾年。

……

“一千里啊.”

這是一套後世的中國模式,在大明的改進版本。

而第一代抽水用蒸汽機,法國的市場沒有需求,中國的市場同樣沒有需求。

一則是糧票,二則是糧點,這是核心。

到底是老朱家的基因,還是中華文明就是如此呢,讓人無法懶惰下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機器代替人力。

軍戶經濟合作社,工民聯合部等組織的管事面色嚴肅,戶部尚書鬱新有些無法理解。

那麼在發展農機的情況下,以片井制度模式,讓每戶一百畝田地,保證了他們的地位和收入。

前世就是這般,如今第二世,還是這般。

“如果保持不變,那麼大片井制度在十年後開始衰退,重新回到人均十五畝乃至二十畝地的傳統農業社會,大片井制度無可避免的破產.”

如今同樣的問題。

就算如此,到了永樂朝後期,大明的人口還是出現了暴增的跡象,可見人口增長之快。

大明的人口就會超過朱高熾的預想。

不光是往北方移民,也再往雲貴移民。

糧食價格低,又會導致十畝地的農民的收入,也會遠遠低於普通工人收入水平。

大明都這麼強大了,他還這麼努力做什麼。

例如歷史有記載的,一次性就往麗江移民兩萬軍戶,十幾萬人去當地。

“此時,因為農業人均資源的漸少,人們的收入變少,導致市場化需求驟降,帶來的就是社會資源分配模式的破產.”

不都說老朱是傳統老農思想麼,其實不就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孜孜不倦的奮鬥。

只怕人口暴增不但提前,並且會遠高於歷史上的規模。

猶如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沒有什麼高深的道理,就是因為英國的自然環境,讓第一代抽水用蒸汽機有市場需求。

“只能如此嗎?”

如今獲得了同意,朱棣大手一揮,數萬大軍從別失八里西進,前往亦力把裡城。

正是如今的工業程度,並沒有真正的達到第一次工業革命深度化的水平。

那麼支撐的來源是數個方面堆積。

北平人口增長了十一萬多,加上今年,那就是二三十萬。

第三代蒸汽機的出現,讓機器當做動力的利益高於人力,江淮地區的紡織業發現了蒸汽機,自然就會使用蒸汽機。

和法國一樣的道理。

朱棣收到兒子的書信,看完後滿臉的感嘆,兒子的胃口真大,的確是自己的種。

市場方面是社會資源的分配,實際就是工人們的穩定收入以及寬鬆工作環境,其次則是大片井制度。

朱棣可不敢略過兒子的意見,主要是後勤需要內地供應,必須要商討好。

大明的現在,還有不少傳統行業使用的人力,牲力,乃至風力。

如今蓬勃的市場,是靠著朱高熾透過社會資源分配模式創造出來的。

雖然是中國模式,其實又是建立在不同環境的不同方式。

那麼明朝有抗拒過先進的知識和技術嗎?中華古文明有抗拒過先進的知識和技術嗎?

收到朱棣書信的黑的兒火者大怒。

因此在第一代抽水用蒸汽機大量使用的過程中,英國有了第二代、第三代蒸汽機,拉開了能源革命的大幕。

“怎麼總感覺背後有根無形的鞭子,在催促自己呢.”

朱高熾也忍不住如此想到。

他只是有些迷茫。

歷史上朱棣的靖難,延緩了這個速度。

所以西方大驚小怪,把一家生五六七八個孩子當做自豪的事情,可中國的百姓早已經習慣了。

如今沒有靖難,加上北平引導北方的工業革命,與南方的經濟互補,又還有中國先進的農業技術,還處於農業社會的環境,沒有避孕措施和需求。

到了機器替代了人力,市場已經更加的深入化,有了新高度的需求,迫使需要更多的機器。

“根據工農人口分配專案組、社會人口分配預估數字模型推算小組的推論,開墾田畝的計劃需要提前啟動.”

朱棣去信給黑的兒火者,要繼續和他做鄰居,一千里太遠了,不方便敘舊。

其實道理很簡單,視而不見就覺得很高深。

可事物的兩面性。

但如今大明,朱高熾沒有外部惡劣的競爭和打壓環境,需要的保持“高成本”。

一個哈密哪裡夠呢。

整個北方,還有雖然這兩年才開始推動工業化,但人口基數大的南方呢。

要知道老朱的一生,有一件事是一直在做的。

兒子應該能瞭解自己的心情。

可北平人口增長,背後蘊含帶來的整個社會問題,讓他不得不想辦法捲起來。

十五歲,就可以成親了。

如今施行的大片井制度,軍戶以百畝,本質上莊園的模式,只需要一代人就會破產。

也是啊。

朱高熾皺起眉頭。

朱高熾腦海裡突然閃了下。

其實洪武三十一年的大豐收,就已經讓朱高熾有了隱隱的預感。

“逼人太甚.”

戶部尚書鬱新剛被朱棣提拔起來,一直覺得自己的才能還是不錯的,突然有些擔憂。

亦力把裡都不夠。

從人口密集地區,源源不斷的往人口稀少地區移民。

他不知道皇太孫在憂慮什麼。

總之。

後世在惡劣的競爭和打壓環境中,需要奮進的追趕,因此只能壓縮成本。

鬱新愣了愣。

朱高熾其實不是很苦惱。

簡而言之,機器是人敲打出來的。

如果非要一個清晰的形容,可以說是加槓桿的原理加出來的。

從各行各業推動。

傳統的人力敲打機器已經跟不上形勢需求,於是開始有了機器製造機器。

這兩個拗口的小組,是做什麼用的,怎麼他一點都沒有了解過。

自己沒想這麼卷啊。

軍戶經濟合作社魏毅,聽到皇太孫的詢問,上前解釋道:“根據推導,有如下幾個情形.”

正如後世學者的研究,中國大一統環境,加上先進的農業技術,人口爆發速度太快了。

如今的市場,並不是自然生成的。

社會在發展,只要是發展,就不會一成不變,朱高熾從來沒有想過,現在的政策可以管一百年。

但是經過永樂盛世,人口的暴增已經無可避免。

而偏偏中國又處於清朝,科技被禁錮的時期。

那麼糧食價格低,能源價格低,交通的便利等等,就是關鍵裡面的關鍵。

但是他沒想到這麼快。

什麼叫歷史的週期?

從五穀開始,剛剛進入盛世後,不要兩代人,盛世就出現問題了,問題沒那麼複雜,就是人口增長過快,超過了土地。

他不太明白眾人在擔憂什麼。

思前想後,朱高熾只能讓人去告訴朱棣,再往前進一千里,控制整個亦力把裡。

朱高熾只是沒有料到,自己會這麼快遇到。

既要讓成本高,又要讓價格低。

不過老朱也不是亂來的,移民的地方都是控制下來的地區,並不是要用老百姓的命去填。

朱元璋說要組織五十萬人隨朱棣西征,他是隨口瞎說的,還是其實也有這方面的思路呢。

“他想要吞下亦力把裡,不怕撐破了他的肚子.”

黑的兒火者還可以退。

再退到一千里外的熱海一帶,但是他要跟朱棣講講道理,沒有這麼欺負人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黑港

隨心所欲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