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兒子和孫子一點孝心也沒有

“西域以北要靠治理,而不是刀槍.”

朱高熾說道。

軍國大事,朱棣不敢大意,也是他們父子入京以來,第一次的大動作。

事情辦得好,自然不用說。

辦得不好,就是給了外面口舌,別人會說他們父子也不如朱允炆,好不容易壓下去的形勢又會起波瀾。

“治理?”

朱棣不太明白。

西域以北可不好治理,施行的是土官制,只要願意歸順大明,保持邊疆的安寧,雙方就互通物資往來。

朱高熾採取的是明朝在雲貴的管理方針,以及左宗棠的方針。

那就是治理。

“哈密並不是一個整體.”

朱棣皺眉說道:“哈密城一帶是安克帖木兒的勢力範圍,哈密以南則屬於安定衛,哈孩虎都魯的勢力範圍.”

朱高熾平靜的聽著。

“重要的是,這些範圍對他們而言並不穩固.”

朱棣重重的說道。

朱高熾忍不住笑了起來。

看樣子,朱棣本人比安克帖木兒、哈孩虎都魯他們,還要擔心他們在當地的不穩。

其實朱高熾理解朱棣的心情。

最早的時候,安定衛以南,崑崙以北的阿端衛,曲先衛,隨著當地互相征伐已經消退,殘餘勢力被大明安排到了安定衛。

兩百萬平方公里,只有幾十萬人口,而征伐卻連綿不絕,此消彼長,新的勢力竄起,又猶如流星般的消失。

這才是大明頭疼的原因。

今日剛剛吸收的土司,才熟悉了大明的規則,可過幾年就被別的部落殺了,或者被自己的手下取而代之。

正如中原禮樂崩壞的時期: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

同樣。

部落首領當然是誰強大,誰來當,用刀劍說話,競爭頗為殘酷,常年戰爭不止,最痛苦的莫過於當地的百姓。

包括看起來穩當的哈密城,如今哈密最大的勢力,和大明已經默契了好些年。

可誰能想到他能被人毒殺,哈密一下子失去了秩序,重新大亂了起來。

用個不好聽的比喻。

西方列強更希望留下大清,而不是一個軍閥混戰的北洋時期。

當然。

大明不是列強,大明的文明程度要高於列強,並且把哈密視為一國。

歷史上哈密亂起後,鬼力赤汗吞下了哈密,派使者去應天府歸順大明,希望取代安克帖木兒在大明的稱號。

朱棣回信說同為一國云云,接受了鬼力赤汗的稱臣納貢,很快讓哈密的局勢穩定了下來,受到最大好處的無疑是當地,從兵戈中解脫出來的百姓。

清朝不會。

鬧事的,清朝會直接屠光了。

同樣是治理,大明治理西南對比清朝治理西北。

清朝在屠戮了當地後,遷移了不少的漢民去當地,但是地方並沒有穩定。

當地對漢民的仇視,幾百年來互相對抗,清朝統治者穩坐釣魚臺。

而明朝在雲貴的治理,看起來不如清朝快速有效,但同樣遷移人口去雲貴,而云貴最後與中原徹底綁在了一起。

哪怕在清末時,雲貴也沒有分離出去的大危機,不是列強沒對雲貴動手,而是當地沒響應列強的挑逗。

這些都是明朝之功。

明朝治理矛盾,清朝挑起矛盾。

這就是區別。

像不像英國在殖民地的分化及挑撥手腕?

英國從來不希望殖民地能有發展,更希望殖民地內部對抗,才能加深他殖民統治的穩固。

真正讓那片地區穩定的,是清末統治階級控制力度下滑,以林則徐、左宗棠為代表的漢人勢力。

他們採取的就是治理。

林則徐和左宗棠,為那片地區帶去了生產力,短短的二十年,興建水利開荒九百多萬田畝,為當地的繁榮打下了根基。

有了所謂的“農桑輻輳,阡陌成群”。

發展才是硬道理。

才真正讓那片地區與中原歸心,猶如明朝在雲貴的治理一樣的道理。

“兒子計劃在亦力把裡和哈密,開墾出九百萬畝農桑田,施行九萬戶大片井軍戶制度.”

“鐵道即將通車,不需要二十年,只需要三年的時間.”

朱高熾笑道。

“大舅他們都派去.”

朱棣愣了愣。

徐輝祖這個大舅子,朱棣是很無語的。

他竟然不幫自己這個親姐夫。

朱高熾並不是放棄徐輝祖。

徐輝祖的才能不庸置疑的,浪費了也可惜,去邊疆發光發熱,為大明立功吧。

“今年是個豐年,糧點的執行,導致國庫的糧食太多了,總不能浪費掉吧.”

朱高熾嚴肅起來,認真的說道。

萬事有利有弊。

糧點雖然讓大明控制了糧食,但明初不是明末,人均田畝有巨大的區別。

糧食太多了。

糧食多了,堆積在倉庫,不但是浪費,更對於經濟是傷害,對糧價的穩定同樣是損傷。

遷移幾十萬軍戶去亦力把裡和哈密,把積糧花出去,不但擴大了田畝數量,又壯大了大片井制度,還刺激了經濟的迴圈等等。

好處數不勝數。

“當亦力把裡和哈密,與塞南一樣的發展起來,人們會用腳做出選擇的.”

聽到兒子的計劃,朱棣點了點頭。

塞南行省的臺吉們,猶如溫水煮青蛙一樣,失去了對牧民的控制,牧民們加入了當地的工業。

就跟嘉靖朝與俺達汗停止了戰爭,要不了幾年,塞南的牧民們就放下了刀槍一樣的道理。

從邊疆穩定,互通開市的那天起,註定了塞南臺吉們對牧民的控制力下滑。

因為人們的日子好過了,不願意再去打仗。

沒有人聽臺吉們的,那他們還算什麼臺吉。

越是與大明互通開市的地區,越是與大明和睦,越是沒有得到大明互通開市的地區,越是和大明打仗,以戰爭逼迫大明互市。

而只要看過互市的內容,就明白互市好處的大頭是大明。

不提明朝。

清朝的蒙古臺吉們,各個都向晉商欠債,每年實際上在為晉商們打工。

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模式。

同樣的道理。

亦力把裡和哈密才多少人口,真的發展起來,地方的首領根本無力阻擋。

人們希望過好日子,這就是人性。

洪武二十六年。

其餘物資不計,糧稅總額高達,米兩千四百七十二萬九千四百五十石,麥四百七十一萬兩千九百石。

洪武三十一年。

北方十一行省和一地區,以及應天府徵收的糧食不可計數,按照徵收的比例,高達米兩千九百二十六萬八千五百二十石,麥七百三十九萬五千二百石。

增加米四百五十三萬九千零七十石,麥兩百六十八萬二千三百石。

其餘牲畜漁豆不計。

米麥五年間的稅收,合記增加了七百二十二萬一千三百七十石。

各倉爆滿,堆積到倉外猶如山。

地方官倉爆滿。

北方十一行省和一地區的官府都向朝廷送來了喜報。

在洪武三十一年的年關。

結束了從宋朝以來,需要南方供應北方糧食的歷史,也讓糧食產量產生了海量的富餘。

同時。

在新軍撤離哈密的半年後,嘉峪關嚮應天府傳來了急報。

安克帖木兒被鬼力赤汗毒害。

鬼力赤汗南下哈密,攻破了哈密城,哈孩虎都魯率安定衛征伐鬼力赤汗大敗而歸。

脫脫只得幾十騎逃脫,投奔嘉峪關尋求保護。

整個哈密一下亂了起來,嘉峪關也失去了與亦力把裡的聯絡,脫脫請求嘉峪關新軍出關,擊敗鬼力赤汗為他的叔叔報仇。

“年後吧.”

朱棣說道。

現在年關,誰有心思去打仗,怎麼也得開春後在出徵。

年關。

無數的人忙碌著。

在大明稅收得到歷史新高的這天,並不代表大明就沒有了窮人。

“需要三十萬青壯?”

朱元璋聽到朱高熾報出的數字,一時間懷疑自己聽錯了。

“是的.”

朱高熾肯定的說道。

“新軍你們安排了多少?”

“五萬.”

朱棣笑道。

朱元璋看傻子一樣的盯著朱棣。

亦力把裡和哈密,總共才幾十萬人口,平鬼力赤需要三十五萬青壯,還是出動五萬新軍的情況下。

“你們這是要做啥子?”朱元璋懷疑的問道。

“三十萬青壯是去建設哈密和亦力把裡的.”

朱元璋懂了。

這又不是稀罕事。

當年他派徐達他們北征,動不動幾十萬大軍,除了打仗之外,就是用來留在當地增加人口,恢復生產的。

只不過時代不同了。

當初的生產力,越往北調動的人口越少。

“只怕軍戶不願去啊.”

當初人們窮,能有田誰沒有動力。

現在的大明,不說人人解決了溫飽,可與三十年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就分田嘛,家家分個一百畝,並且永不交稅.”

朱棣一臉的得意。

朱元璋不以為然。

這口號聽起來讓人熱血沸騰,實際上左手換右手。

不過呢,吸收到物件不在只是農民,而是包括了其餘人口,大家都要出錢向糧點買口糧。

這也是變相的繳稅,光一個糧點的左右手,收入超過了以往大明的全部稅收。

“三十萬青壯最後哪怕只留下五萬,他們的家人遷移過去,至少也是三四十萬人,加上軍隊和當地的人口.”

“孫子計劃用三年的時間,在當地開墾出九百萬畝土地.”

朱高熾解釋道。

朱元璋點了點頭。

然後出了宮。

今天是應天府大劇院開張的日子,他可是讓李道信早早的包下了包間。

他都七十一歲了。

難道不能想點清福嗎?

些許小事,兒子和孫子還要來煩他,一點孝心也沒有。

人心不古。

昨天有兩章被封,估計放不出來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神話大秦,地獄級

筋疲力盡的絕地紫晶

開局:我成了首富家的姑爺

牽手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