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毀天下的讀書人

七十名新軍士兵全軍覆沒,只剩下二十名新軍士兵護送使團逃回了大明。

鐵道的時效性,讓古代的積弊掃之一空。

沒有幾日。

楊忠乘坐火車趕回京城,控告安南的暴行,並告知朱高熾,高陽郡王已經在審問當初的官員。

又過了幾日,朱高煦的奏疏抵達了京城。

楊渤自辯,說他也是被安南鄉紳矇騙,被蒙在了鼓裡,導致朝廷受騙,喪失國威,甘願罷官歸鄉。

這的確是影響國威的大事件。

東南亞的藩國們,得知此事後,會如何看待大明,恐怕各國都會重新評判大明的國力。

與後世一樣的道理。

號稱有史以來最大的演戲,結果幾個小時就灰溜溜的離開,沒有兩日,韓國內部的政治就引起了巨大反彈,對於當政派的方針大肆反對。

同時。

這也是朱高熾對外治理的第一次受挫,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你們說說看,楊渤此人說自己是無心之失,那麼各位覺得真實的情況如何呢.”

文華殿。

朱高熾壓著怒氣。

安南的事情,他並沒有太過氣惱,早就打定了主意要收復安南,讓他氣憤的是內部官員。

內閣們和六部尚書,主要是禮部官員恨得牙癢癢。

可他們的確不敢亂言,只能說有可能。

“好一個有可能.”

朱高熾冷冷的說道。

皇太孫殿下的憤怒,許多人無法理解。

真要是覺得楊渤此人有問題,調回京城仔細審問即可,何必如此大動肝火呢。

朱高熾不相信楊渤說的。

這個問題很難查出證據,除非在安南大動干戈,而如今安南現狀又與大明成為了敵對狀態。

導致這件案子根本無法查下去。

可是論跡不論心。

朱高熾有八成的肯定,楊渤此人的心裡到底出於什麼立場。

猶如後世的某北地區。

人人都說自己是被騙過去的,真把人們當傻子。

就雲南邊疆地區的地理環境和邊疆士兵們的控制力度,極少數人存在被騙過去的可能,但大多數絕對是自己過去的,奔著撈偏門掙大錢的想法。

他們回國後,必然不會說自己就是故意去當騙子的,所以我是犯法了。

而國內真正被騙的無辜受害者們,他們的苦又有誰在乎呢。

放縱兇手,對受害者則是最大的二次傷害。

同樣的道理。

但凡不是瞎子,怎麼會看不出安南的變化。

那麼楊渤此人,為何要隱瞞呢。

“我改革以來,把原本許多大戶和讀書人的利益,分給了百姓們,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不少的人反對我.”

朱高熾緩緩說道。

聽到皇太孫殿下如此的直白,許多大臣變了色,有人嘴角動了動,最後沒有發出聲。

皇太孫並不是深宮長大的,知道民間的疾苦,無法用言語欺騙他。

“我把矛盾分為內部矛盾與外部矛盾.”

“如方孝孺,黃子澄等,沒有造成大的危害,主謀以流放為主,其餘輕判,至於去年的陰謀謀害皇爺爺的大案,只追究元兇,其餘同樣以輕罪論處.”

“因為在咱的眼裡,這是內部的矛盾.”

“但是呢,大明與安南雖為同宗,當下卻屬於外部矛盾,如果因為對我不滿,而利用外部矛盾,傷害民族的利益,對於這等人,我將給予最嚴厲的懲罰.”

朱高熾大聲的說道。

很多人,包括古人,他們分不清矛盾的本質,把所有的矛盾混為一談。

後世部分傻子也是如此。

內部罵,沒人說他們,可面對內外鬥爭矛盾的時候,他們竟然為外部的勝利叫好。

這種人傷害的不是別人,而是民族的利益。

社會資源分配的問題,與民族的利益問題是兩碼事。

有蛋糕的前提,只要解決了問題,那麼大家同樣都有了,可要是蛋糕沒有,就算解決了問題,同樣不會有改善。

這就是民族的利益。

在與外鬥爭來爭取民族的利益面前,所有人的利益是一致的。

就算是有些人內心的想法,這個利益目前被小部分群體掌控,也同樣是一致的,任何人不得拖後腿。

大明的讀書人,他們的確懂抗奮,可部分群體抗奮的手腕錯了。

然後才有了被征服的結果。

從遼東屠戮到雲南,沒有一片淨土,最終亡天下,中華文明之殤,整個民族之黑暗時刻。

從明初到明末,都能見到這種讀書人的影子。

他們為了對抗皇權,不惜出賣民族利益。

如果放在原本的歷史上,大概就是一樁無頭公案,因為資訊傳播的時效性。

比如後來雲南官員與沐府的矛盾,為了自己鬥爭的勝利,絲毫不顧及當時惡劣的外部形勢。

官員直接誣陷沐府造反,幸虧當時的掌權者是張居正,可是因為路上耗費的時間,最後仍然用了三年的時間,才搞清楚真偽。

保留住了沐府,而不是達到官員的目的,讓大明自相殘殺,讓那幾名雲南官員滿足於權力鬥爭勝利的慾望。

可畢竟耗費了三年的時光,結果是木邦宣慰司等地區已經丟的乾乾淨淨,造反的造反,作亂的作亂。

同樣的歷史。

在朱棣派楊渤調查安南是否說謊話的時候,他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幫助安南作證,瞞騙了朱棣。

朱高熾徹底的憤怒。

反對皇權可以,內部的鬥爭,反而是文明的進步。

但是擴大外部矛盾,甚至以內部失敗的情景下打擊對手,以此來抗爭,在朱高熾眼裡是十惡不赦的,民族最大的叛徒。

“楊渤此人,大概以為安南是外國,我查不清楚,頂多是罷了他的官.”

朱高熾激動的站了起來。

大臣們從來沒有見過皇太孫殿下的失態,人人都知道了事態的嚴重性。

“安南是我同宗之國,理當收復.”

“今有黎季犛背叛在前,屠戮安南,後有我大明出兵懲戒,弔民伐罪,解救萬民於水火之中.”

“興二十萬大軍,水陸並進,一舉收復安南.”

朱高熾當即發動了戰爭。

“命錦衣衛捉回楊渤此人,以及使團其餘官員,定然讓真相大白,以告天下.”

……

廣西。

楊渤知道事情必定有反覆,第一時間找到了親朋好友,以及當地的故交。

把家產分了出去,寄放在各家。

靠著豐厚的家財,他們楊家下一代就能東山再起,他也不會擔心自己的家產被朋友吞沒。

沒有人會這麼做,這是他們讀書人的大義。

“你到底怎麼想的?”

“天下不是皇帝一人的天下.”

“君視我為草芥,我視君為仇寇.”

楊渤臉上絲毫沒有恐懼之色,笑嘻嘻的與好友院中飲酒。

“你的計劃是好的,可惜誰能想到,會有安南的官員入京告狀,你知道那人的來歷嗎?”

“哦,你打聽清楚了?”

楊渤好奇的問道。

“此人叫做裴伯耆,是陳渴真的裨將,也是漢人.”

“陳渴真?”

“此人祖上為安南上將軍,他自己曾經打敗過佔婆國,為安南立下不世之功,後來對於黎季犛把控朝廷不滿,意欲刺殺,結果失敗身亡.”

陳渴真此人,因為帶領軍隊打敗佔婆國的入侵,一舉擊殺佔婆國國王,加上忠義形象,受到後世安南人民立祠尊崇。

“難怪.”

楊渤沒有生氣,反而笑道:“說明陳渴真此人愛戴手下,所以哪怕他死了,他的手下還要為他賣命.”

“唉.”

他的朋友嘆了口氣。

耕讀耕讀。

根基都沒了,還耕什麼耕,讀什麼讀。

歷史的必然。

科舉興起的時候,世家的最後一搏,導致了唐朝的敗亡,每一次的文明進步,必然伴生著血流成河。

大明的後期,讀書人終於獲得了勝利,皇許可權制在了京城。

可惜。

他們迎來的不是新文明,而是黑暗時期,頭上不再是皇權,而是奴隸主,直接扭斷了讀書人的腰桿。

同樣。

楊渤認為自己做的是正確的。

他彷彿想到了什麼,氣憤的站了起來,他的好友莫名的看著他。

穿著一身的長衫,楊渤來回踱步。

終於,他定步,回頭望向好友,彷彿看著皇帝。

“你皇權不是靠著武力威逼麼,天下卻是我們官員在治理,如此的獨夫,天下豈是怕之.”

大明後期的新文化思想,其中大罵皇帝的言論,並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逐步的發展起來。

只是有些人成為了張居正與海瑞,還有些人成為了徐階與張四維。

其實呢。

國家不停的發展,張居正也好,徐階也好,中華文明仍然能強盛,只不過快慢的問題。

猶如英國的殖民擴張。

同樣滿是貪腐和私慾,買官賣官的行為,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紀仍然是舉世皆知。

唯獨怕的是不發展。

當成為了被殖民者,或者被征服者,就會不發展,反而會退步。

那麼。

利用外部勢力來打壓國內,想要以此得到自己的利益,帶來的就是更大的災難。

猶如明末。

東林黨和楚黨各黨之爭,導致遼東“將相”不和,內部充滿對抗,甚至到了一定要讓對方打敗仗的地步。

最後一敗塗地,天啟小皇帝無奈放出了太監,結果被太監打敗的東林黨又選擇撂挑子,放任地方糜爛。

同樣。

此時。

朱高熾派出的錦衣衛來到廣西桂林,城中的楊渤穩坐在家,笑呵呵的看著錦衣衛,沒有絲毫的抵抗,乖乖的跟隨去京城。

不過一顆頭顱而已,快哉!快哉!

這種人很好理解。

後世有人寧願在島國餓死,沒有一個人伸手幫助她,反而遭到周圍人的鄙視,她還是認為島國是世外桃源,仍然不忘記罵幾句自己的國家,並且用最惡毒的詛咒,祝願核彈消滅自己國家的所有人。

仇恨讓他們喪失了理智。

而所謂的仇恨更是莫名其妙。

就如這楊渤,仍然是堂堂正正的人,大明的正經官員,家裡財富豐厚,卻寧願死也要拉下大明一把。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醫科學生下鄉,你讓我來做皇帝

夢言痴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