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大基建的底氣

北平真定府。

農具的價格一年比一年低,算下來,價格低了三倍不止,而且種類越來越豐富。

百姓們對購買農具的熱情被刺激了起來,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捨得出錢買大量的農具。

城市中,託運蜂窩煤的車輛多了起來,市民習慣了使用蜂窩煤生火。

令人嘖嘖稱奇的是,蜂窩煤的價格也一年比一年便宜,比購買柴火的費用,要低了整整一倍。

而鎮定府不少的人口,前往了北平打工,每年的工錢,要比在農田得到的更多。

一戶人家十五畝田。

除去稅負徭役,以及全家的生活開支,能剩個三五兩銀子,已經算是節省了再節省。

遇到個生病嫁娶喪葬,幾年的儲蓄就沒有了。

而打工的話,一個人一年就有十兩上下的工錢,省吃儉用下來,等於家庭的收入直接翻了一番。

造成了鎮定府巨大的變化。

一戶人家中,總得有人出去打工。

年結時分團聚,一家人豐衣足食,能買得起炮竹在自家大門前燃放,紅紅火火一般的好日子。

而仍然一家人留在田地,靠著田地收成過日子的家庭,只能羨慕的看著鄰居。

哪怕是再社恐的人,也只能硬著頭皮,請鄰居介紹個門路,帶著他或者自家的兒子一起去打工。

至於中華重工在真定府開設的工廠,例如農具廠,造紙廠,鐵道站,工程隊,包括蜂窩煤協會建立的蜂窩煤工廠等,能留在本地工作的當地人,那自然是最好的。

可提供的工作崗位無法吸收,只能達到十之二三,所以大部分的富餘勞動力,仍然需要去北平。

老百姓們手裡有錢了,市面上的商品也豐富了,形成了良性的經濟迴圈。

這是工業化之後的必然。

不知不覺間。

洪武二十八年,從春夏到了秋季,一年中最搶天時的勞動開始了,不少的工人從工廠請假回來,用最快的時間收割完田地裡的麥子或者稻穀。

因為農作物的不同,所以秋收的時間從八月到十月不等。

人人手中都有農具使用。

中華重工製作的大量耐用便宜的可以打穀子的機器,受到了百姓們的歡迎。

雖然很早就有了打米的機器,可是因為成本和推廣問題,許多的百姓,仍然採用手工臼米的辦法。

這件農活可以說是婦人最怕,最費時間,又只能硬著頭皮乾的農活,常常讓半大小子們痛哭流涕。

現在沒有這個苦惱了,只需要把糧谷倒入機器中,人們用手柄轉動,帶動機器內的部件。

轟隆隆的嘩嘩響,打出來的就是殼米分離後的,源源不斷的白花花的大米。

這項原本需要一年四季,每個月都要花上幾天,讓人痛苦不堪的農活,變成了只需要一天,在孩子們看來還是很好玩的事情,就能幹完的農活。

各種各樣的農具,代表了各種的技術,縮短了農業生產的成本,解放了人力。

工業規模越大,讓成本越便宜。

而地下礦場資源以目前地球的儲量,對大明朝來說,可以說是“無限”的。

只要保持滿足人口能吃飽肚子的水平,也就是原來的農業基礎上,發展的上限是無限的。

這就是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本質區別。

土地產出有上限,再多的人口也無法讓土地種出更多的糧食,但是更多的人口,可以投入到工業中,創造出更多的工業生產。

只要保證一日三頓飯的前提下,工業可以吸收無數的人口。

這是人類從柴薪時代,變為煤炭時代,預示進入工業化,聞所未聞的大變革。

一千年前的人吃的是大米,一千年後的人吃的同樣是大米,但是每個人使用的商品數量發生了質的變化。

“叮鈴鈴.”

真定府的站臺上,從鐵道馬車的車廂中,下來不少的人群,隨著打工人數的增加,乘坐鐵道的乘客直線上升。

再也不像剛開始的時候,站臺上只有寥寥無幾的數名乘客。

當然。

真定府鐵道站臺是個大站,也是乘客多的原因。

從車廂中下來的人,一半以上穿著中華重工的工服,人們習以為常,當做了常態。

因為中華重工的規定,成衣鋪子不敢對外售賣中華重工的工衣,但是對小孩子可以賣。

所以街道上,不少的小孩,穿著仿造中華重工工衣的童裝,甚至在左胸口也繡了只燕子。

兩名穿著中華重工工衣的工人,拎著黃皮公文包,隨著不少的人往城裡方向走去。

“請問是張千戶家嗎?”

兩人敲了敲門,不一會兒,院子大門被開啟,一名婦人看到陌生人,好奇的問道。

“你們是誰,找我們當家的有什麼事?”

“你好,張夫人.”

一名年齡大的工人,禮貌的拱了拱手,很客氣的說道:“我們是中華重工調研司的.”

兩人自我介紹一番,只說要找張千戶,但是沒有透露要做什麼。

幾人說話間。

一名婆子和丫鬟,抱著一個嬰兒,牽著一名孩子走了回來,好奇的看著婦人。

婦人見家裡的人回來了,這才請了兩人進去坐。

婦人請了鄰居幫忙去跑腿,一個時辰後,在衛所衙門當班的張武趕了回來。

幾人寒暄後,張武連忙引著兩人去了他的書房。

張武原來是燕山右護衛的百戶,後來在小王爺監管北平府時,由小王爺的調動,來到了真定衛當千戶。

現在北平諸衛的變化很大。

燕山衛不少將領外派了出去,而不少外面的將領,調任到了燕山衛,這種調動很頻繁。

“因為初來真定,家中簡陋,還請二位海涵.”

張武得知眼前兩人不光是中華重工的身份,還有舍人的身份,臉上顯得非常客氣。

“張千戶和我們不是外人,一家不說兩家話,我們此次來叨擾張千戶,因為張千戶入了名單,邀請張千戶前往密雲石匣營,共同參與對新式火器的評測.”

新式火器要裝備在石匣營,張武做為從燕山衛出來的將領,不光深得王爺信任,也受小王爺重視。

而張武也知道小王爺不簡單。

看起來北平諸衛將領的互相調動是平常的事情,可張武看出來了,從燕山衛派出的將領赴任的地方,是對中華重工不支援,或者態度抗拒的將領。

而調入燕山衛的將領,多數被冷藏了起來,少數才是真正得到重要,對小王爺的手段,張武就很服氣。

“抵達石匣營的時間是什麼時候?要在那邊呆幾日?”張武問得很詳細。

他初來真定,家裡的事情顧不上,一門心思撲在衛所中,正是關鍵時期,不希望離開太久。

兩人連忙笑著解釋,“如果張千戶抽不出時間,並不是一定要張千戶去一趟.”

對不同的將領,他們二人的態度也不同。

張武屬於根正苗紅的那種,能交好就要交好,不能交好也不能輕易得罪。

“張千戶這裡是我們邀請的最後一站,所以時間很急,定在三日後,參與的時間,大概也是三日左右.”

張武聽完後想了想。

真定府的首府,也就是後來河北的石家莊。

從真定府到密雲,大概有不到八百里的路程,鐵道馬車長途運輸時,大站會有儲備的馬匹用來更換,以保證馬的健康和壽命。

受限於鐵道環境,沿途站點的停靠,以及馬匹儲蓄量等因素。

現在的鐵道馬車速度,需要兩個日夜,也就是說他還有一天的時間來安頓諸事。

張武同意了邀請,答應去密雲,並提出留宿二人,二人謝過張武的好意,但是沒有留下來。

兩人也沒用王府的堪合去驛站,而是用中華重工的名義,在真定站歇息。

他們二人需要明天一早乘坐鐵道馬車趕回北平,提交確認後的名單。

朱高熾帶著人視察坐落於保定府的焦炭煉製五廠。

“煉製一百斤鐵,只焦煤的需求要五十斤,不提北平各行對鐵料需求的成倍遞升,光三省鐵道建設計劃,用鐵量高達七千萬斤,也就是至少四千萬斤的焦煤.”

“算上整個市場的需求,以及對明年的計劃準備,焦煤的年產量,要在今年達到三千萬斤.”

王本越來越像一名掌櫃,至於原來的技術,此人已經轉變了道路,不再是純粹的技術人員。

對王本提出的計劃,朱高熾認為是合適的。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人口和麵積,勉強等於一個山東加上北平,而且發展不是調控的,有很多不足之處。

那時候英國的煤炭產量在五千萬斤以上。

而現在不光是北平,加上陝西和山西,以及和南方市場的合作,光一個鐵道計劃,和原本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有本質的區別。

大基建大工業,代表了大投入。

只有國家力量加入才能支撐起來,哪怕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英國環境,也是承擔不起的。

“不光要滿足焦炭的生產,焦炭煉製過程中的附屬物,也要大力重視起來.”

朱高熾補充說道。

煤油煤黑等不提了,附屬物氨水蒸餾後的化肥,同樣是朱高熾看重的。

每爐三萬斤煤炭,煉製出一萬八千斤的焦煤,在生產過程中,每天可以得到七百二十斤的氨水。

五千萬斤煤煉製成三千萬斤焦炭的過程中,可以製造出數百萬斤的氨水,對農業的作用不言而喻。

這也是朱高熾敢大踏步,推動大基建的重要底氣來源之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萬事記錄

尼龍紮帶

軍閥:開局臭巡捕,打造最強帝國

最佳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