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密雲風雲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去世後的三個月,因為中華重工和衛所合作深化的需要。

由朱高熾提議,燕王朱棣批覆,成立了軍工聯合辦,全面負責中華重工與衛所之間事務的管理。

在秦王去世的第六個月,由軍工聯合辦主導,調研司配合,挑選了兩處編練新軍。

一處是密雲區的石匣營,一處是金州衛的金州中左所。

洪武二十八年九月。

朱高熾乘坐鐵道馬車,帶領隨行人員和侍衛抵達密雲站,在抵達之前。

站臺上,兩排各一百名士兵,整齊的站立。

這是朱高熾第二次來密雲。

密雲地區沒有設府衙,也就是沒有官員,密雲衛指揮使郭英,密雲後衛指揮使鄭亨,石匣營守備丘福等將領,以及從北平諸衛受邀而來的軍官,眾人早已在此等候。

比起朱高熾第一次抵達密雲,這一次的規格要提高了數倍不止,人們的神情上更加的尊崇。

世子是沒有這麼大威望,也沒有這麼大權利的,可誰讓朱高熾的做法是全天下獨一份呢。

在燕王的“放縱下”,朱高熾權利大的沒邊,特別是建立的中華重工體系,讓北平的繁榮提升了好幾倍,人口也大幅增長,多少人從中獲利,也成為不少人頭上的“籠頭”,不聽話的人下場可都不太好。

“來了.”

老遠看到朱高熾的專列,人們動了起來,級別低的,主動往前迎過去。

當鐵道馬車停穩,先下來幾名侍衛,然後才是朱高熾,等朱高熾下車後,隨行人員源源不斷的湧出。

有都司官員,中華重工部門管事,長史府官員,甚至還有幾名南方的商人。

“拜見小王爺!”

眾人齊身上前行禮。

“免禮!”

朱高熾現在是世子,名份上和以往有了改變,現在叫他小王爺才是名正言順。

眾人寒暄一番後,朱高熾否了坐轎子,也不要坐馬車,直接騎馬和眾人前往了石匣營。

石匣營是地方上的常駐軍營,不是臨時的,所以營地是修建好的兵堡,各項設施齊全。

由中華重工調撥轉款,提供給石匣營,準備了宴會。

宴會中。

雞鴨魚肉,糕點米酒,山珍海味,應有盡有。

進行一半時,將領們輪流來主桌敬酒,首敬的當仁不讓自是朱高熾,而且不少將領的調動,還是朱高熾親自主導的。

例如真定衛千戶張武,舉著酒杯興奮的站到朱高熾面前,已經十八歲的朱高熾,個頭不比張武低。

而且朱高熾的身影並不單薄,歷史上是胖子,現在談不上胖,更談不上健壯,但也不像一般青年的薄弱。

“小王爺,標下是張武.”

舉著酒杯的張武,忐忑的自我介紹。

他雖然出身燕山衛,可燕山三護衛中,光百戶就有兩三百人,加上衛司衙門在北平城的有十二個衛所。

所以能像朱能這些被小王爺留在身邊做事的幸運兒並不多,明顯張武不在此列。

朱高熾端起的是清洌的米酒,笑盈盈的看著張武。

張武此人是他看重的,在他的重點培養名單中,因為此人在歷史上,是靖難功臣第十二名。

他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經過考驗。

不過呢,這些年來,踴躍出來不少的人才,加上兩人之間缺少點運氣,在朱高熾沒有特意佈置的前提下,兩人的交集很少。

“我記得你.”

朱高熾笑道,“你去了真定衛,要好好做事,不要辜負父王的期待.”

隨著小王爺的這句話,不少人暗暗看了眼張武,記住了此人的樣子,只要此人不出錯,遲早會竄起來。

張武酒還沒有喝,臉上已經紅了,激動的語無倫次,最後把手中的酒一飲而盡。

朱高熾陪了一小口,張武忍住心中要訴說的話,知道後面還有不少人等著,遺憾的告退。

宴會進行了整整一個時辰,結束後,朱高熾回到石匣營為他準備的房間歇息。

小王爺歇息了,石匣營不能歇。

各項準備工作都在緊張的複查,生怕下午的時候出現意外。

朱高熾睡了小半個時辰,文書等時間到了,進來小心的叫醒朱高熾,朱高熾打了個哈欠起身。

校場上。

有一排長桌,上面整齊的擺放了鳥銃,三眼火銃,重炮,輕炮四樣火器。

當然了,為了避免意外,火藥和鉛彈被信任的人看顧。

朱高熾和其餘人坐在看臺上,丘福也在陪同中,見人齊了,請示了朱高熾,然後向下方發出命令。

下面的軍官,見到臺上的旗幟,然後走到士兵們身旁,在軍官的號令下,十名士兵拿起桌上的鳥銃。

“預備,開始.”

十名士兵動了起來。

先是洗銃,然後裝入火藥,因為紙裝火藥已經提前準備好了,所以士兵們節省了不少的時間。

用搠杖壓實後,再裝彈丸一枚,繼續用搠杖往銃管送下。

還不算完,裝好了彈丸,繼續用一張紙片團成丸狀送入銃管,用搠杖送入以塞住彈丸,避免銃向下時彈丸滑出。

開啟火門,用另外裝在錫鱉(用錫熔鑄的一種鱉形貯藥罐)裡的細火藥倒入鳥銃火門內,作為引發之用。

做完了這些動作,士兵們拿著手裡的鳥銃,銃口向上的晃了晃,火藥進入線門,關上火門。

最後把火繩安進鳥銃扳機的龍頭,所有裝填工作算是完成。

十名士兵前手托住銃身的中部,後手開火門,即拿銃身後尾,人臉貼託後尾之上,用一隻眼看後照門對前準星,前準星對準一百五十步外的靶子。

“放!”

一旁的另兵大聲喊到。

士兵們用右手食指撥扳機向後,夾著燃燒的火繩的火繩夾往下一壓,碰到了藥室,然後藥燃銃響。

“砰砰砰.”

士兵們中,升起一股煙霧,隨後迎風飄散。

鳥銃的精度不低,但也達不到後世步槍的精度,不過靶子上,仍然有不少的彈點。

這個成績,令將領們臉上動容。

如此的距離,如此的威力,如此的精度,和以往的火器大為不同,已經有了質的改變。

士兵們重複了三輪,讓成績更有說服力。

十幾杆未上彈的鳥銃,被送到臺上,由諸將親自審視,一旁還有人講解。

“這裡是槍機護板.”

“這個位置叫蛇杆.”

“這是主彈簧,這是連動臂,這是連桿與連動臂連線的開口,這是火繩夾,這是扳機杆……”

“鳥銃銃管的長度與口徑之比大約在五十比一和七十比一之間,比現有火銃銃管與口徑的比值大.”

“銃管長能使火藥在銃膛內充分燃燒,產生較大的推力,使彈丸出膛後具有較大的初速度,獲得平直的彈道,射中較遠的目標.”

一旁的技術人員,驕傲的說道:“當然,這種結構設計,對鳥銃製造工藝要求較高,由於要求銃管直且光滑,製造時花在鑽筒的時間較長,因此製造鳥銃的費用比較高.”

“不過因為採用蒸汽機動力,製造成本達到了最低的地步.”

“製作鳥銃需要的材料,十斤鐵才能出一斤精鐵,以及需要各種技術提高生產效率.”

“目前只有我中華重工有這個能力,可以海量的製造,整個天下都趕不上.”

對技術人員的得意,朱高熾沒有反駁。

在明中期的嘉靖朝,鳥銃一年也才製造了一萬杆,而當下的中華重工,一年也可以製造一萬杆,還是在剛投入生產的情況下。

如果有需要,朱高熾可以建第二座,第三座,第四座,第五座……,因為對礦產資源的開發,讓他有這個底氣。

“鳥銃用的火繩,是麻繩製造,用鹽水等特製藥水浸泡晾乾,點燃後,燃燒的速度非常緩慢,半個時辰只燃燒三存.”

眾人望過去,果然火繩上,有隱隱若現的火星,處於燃燒的狀態。

這些技術,除了蒸汽機技術,其餘都是明中後期的技術,包括彈簧部件和特質火繩等。

朱高熾並不覺得有什麼稀奇,唯獨不滿的是對裝填速度有些不滿意。

剛才他暗中算過,每輪發射間隔,大概要一分鐘發射一發,而歷史上戚家軍的裝填速速,是兩分鐘三發才算合格。

不過軍事上,朱高熾不缺人才,畢竟現在是明初,多的是戰火中成長的將領。

很快有人提議,可以使用三段射擊法提高發射速度。

三段射擊法是當下駐守雲南的沐英發明的。

歐洲三段擊戰術的最早的記錄是英國內戰時,1746年的克洛登會戰出現,比明朝要晚了數百年。

使用三段射擊法,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火繩槍裝填慢的弊端。

眾人你一言我一眼,對新式火器都誕生了不少的想法,把現有的軍事技術,搬用到鳥銃身上。

甚至提出了戰車模式。

箭矢威力不如火藥,鳥銃子彈可以射穿不少的障礙物,而明軍士兵在車廂後面,卻可以擋住箭矢,豈不是立於不敗之地。

可能是碰巧,也可能是必然,正好是戚繼光兵書中,對車兵與銃兵使用的一種戰術之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箱子裡的大秦,嬴政拜我為上仙

東冬冷凍鏘

吾之願:康平盛世

宇寒

明末最強鳳凰男

天湘省的江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