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十總隊一百五十一分隊

穿戴盔甲或者利用戰車,使用弓箭的敵人,射不穿鳥銃兵的防禦,而鳥銃的威力大,使用弓箭的敵人,哪怕穿著鎧甲,也無法防禦。

同樣使用火器的敵人。

原來的火器威力和射程都不如鳥銃,那麼鳥銃的射程可以擊發,而使用原來火器的敵人,只能被動挨打。

“當然了.”

丘福穩重的解釋:“這是特定環境下的說法,戰場形勢千變萬化,不可一概而論.”

一下午的時間。

校場上的騎兵,使用了三眼火銃,靠近目標時,直接三連發,射完了子彈,接觸到目標時,直接把三眼火銃掉轉頭當大棒使用。

看上去勢不可擋。

想想也是,誰能經得住這種戰術。

然後是重炮和輕炮的試射,更加顛覆了人們對火炮的認知,不少人已經明白,新的戰術已經迫在眉睫。

經過兩日的時間,眾人提出了許多的建議,例如對火銃兵的配備做出了決定。

每鳥銃一門,配給杖一根,錫鱉一個,藥管三十個,鉛子袋一個,銃套一個,細火藥六斤,鉛子三百個,火繩五根。

諸多的條例被定了下來,隨後石匣營會用這些條例來實踐,繼續從中最佳化。

第三日。

朱高熾說道:“對這次新式火器的檢閱,我非常的滿意,石匣營要儘快練好新軍,為北平諸衛提供經驗.”

丘福上前一步抱拳領命,“請小王爺放心,末將必定嚴格訓練,早日成軍.”

朱高熾點點頭,又對眾人說道:“你們都是軍中有經驗的將領,新的火器威力你們也看見了,回去後,自己也要思考,不能空等石匣營.”

“喏.”

眾人抱拳。

鳥銃,三眼火銃,佛郎機,紅夷大炮,比起後世的軍事技術發展水平,的確有很多不足之處。

但這是洪武朝。

還未進入十五世紀。

四樣火器已經是劃時代的產物,不過朱高熾也沒有滿足於此,對技術發展的支援,仍然是不留餘地的。

火藥司的研發工作,一直都在持續當中。

各項技術,例如提煉更好的礦質等,都給予了大量的支援,技術上的突破,必定帶來新的產品。

這些都需要時間,朱高熾只能給予工匠們最好的環境,加快技術更進的步伐。

在朱高熾返回北平的途中。

廠區輪休的工人,又大了一歲的趙宏回去了自己在北平的家中,他父親在世的時候,是個有能力的人。

從學徒做起,成為一名櫃上的掌櫃,那時候,兩兄弟的生活條件不錯,才能讀得起書。

後來父親病逝,家道中落,如果不是因為鐵道工程隊的出現,他們家裡的房子恐怕也只能變賣,最後成為無產流民。

母親在鐵道工程隊幹雜活的時候,工錢不高,但是能維持一家三口的生計。

等趙宏進入中華重工工作,母親又去了北平大劇院,家裡的收入發生了變化,可以說再也不用為生活擔憂。

回到家中,母親也回來了,趙宏很驚訝,自從母親去了北平大劇院工作,比他都要忙。

“娘,你怎麼回來了?”

趙家寡婦今非昔比,臉上不再有悲苦,充滿了活力,和前些年判若兩人。

三分的姿色,在精氣飽滿的樣貌下,更顯風韻猶存,畢竟才三十幾歲的年齡。

不然也不會在鐵道工程隊做活時,遭到別的人的騷擾。

“我要和同事們出差,去一趟紫荊關,聽說那裡有孩子落水,被一名當兵的救了,但是當兵的卻不幸淹死,我們要去了解詳細事蹟,如果是真的,說不定我們還要捐款.”

趙宏聽完後,內心有些不高興,但卻忍住了抱怨。

母親那些年為拉扯他們兩兄弟吃了多少苦,趙宏仍然記憶猶新,沒有忘記。

自從母親去了北平大劇院,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可關於母親的流言也多了起來。

一個寡婦,整日跟著一幫男女東奔西跑成何體統,不少人背地裡這麼說,趙宏也聽見過。

如果母親真要改嫁,自己該反對嗎。

趙宏有些猶豫,既不希望如此,可又不願意阻攔母親,嘴角動了動,最後低下頭一言不發。

趙家寡婦收拾了行李,為長子燒好了飯,交代了趙宏幾句,就匆忙的離開。

母親走了,趙宏沒有心情吃飯,弟弟還在學堂讀書,傍晚才會回來,於是撿起一本雜說讀了起來。

看了幾頁看不進去,趙宏腦海亂的很。

家裡什麼時候變成這樣了?

難道真如技術報上所言,每個人都有精神追求,不過只是還未脫離生存線。

當不再為生活憂慮,對未來抱有信心時,則會開始精神上的追求,變成底層難以理解的生活模樣。

“是了,我們家何時一天吃三頓飯了.”

趙宏突然感慨起來。

要知道在北方,絕大多數的農戶,一日只吃兩頓飯,而現在的自己,竟然有飯不吃,因為沒胃口。

“母親如果改嫁怎麼辦.”

趙宏在屋子內走來走去,他的好友因為親戚家的紅事,所以沒有和他一起輪休。

實在是煩悶,他離開了家中,漫無目的的四處閒逛,隨便選了一個方向一直走。

北平的街道上,越來越繁華。

因為有購買能力的人多了,哪怕是普通百姓,很多人買的東西,也比往年要多。

趙宏剛領工錢的那一年,購買慾望很高,買了許多的商品,現在已經沉澱了下來,不會再亂買東西。

北平大劇院,因為母親的事,他也不想去看戲。

足球比賽因為農忙也暫停了。

走著走著,竟然離開了北平城,來到了一處新工廠的前面,趙宏仔細看了看,原來是專門從焦炭煉製廠採購原料,專門製作煤黑的工廠。

在牆上用油漆寫的工工整整的大字。

“魚水情深,軍民共建.”

“軍民團結如一心,試看天下誰能敵.”

“軍擁民民擁軍,軍民共建一家親.”

“老前輩打江山功垂史冊,當代人衛大明繼往開來”

……

趙宏繞著工廠圍牆走了一圈,看得津津有味,好像是從前兩個月開始,所有的工廠牆壁上,都開始出現了類似的宣傳語。

根據技術報上的說話,就是宣傳語。

趙宏的師傅跟他解釋過,別小看這些東西,當常年如一日的宣傳下來,人們就會深入人心,形成了這樣的認知。

晚上。

趙宏回到家中,弟弟趙銳已經回來了,“我說哥肯定回來了,不然怎麼會多一道菜.”

趙銳很高興。

母親忙了起來,大哥也忙了起來,日子越來越有盼頭,可一家人在一起的時間,竟然比以前少了許多。

趙家寡婦是個精緻的人,對生活也是如此。

大兒子不回來的時候,她就燒一道菜,兩母子吃一道菜,大兒子回來的時候,就會燒三道菜,並且準備了酒。

這些無形的變化,讓趙宏不知不覺間,感覺自己長大成人,是家裡頂樑柱的自覺。

“把菜熱一熱,就這麼吃吧.”

趙宏吩咐道。

長兄如父,趙銳雖然在學校讀書,卻不敢違背兄長,天經地義的去做這些事情。

趙宏為自己倒了一杯酒,小酌了一杯,他本來是不怎麼喝酒的,可也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開始喝起酒來。

“好像,一切都變了.”

第二日一早,趙宏提前返回了工廠,他本來有兩天的假,可只休了一天。

他變得喜歡工廠,熱愛廠裡的生活,只有在廠裡的時候,他才會覺得沒有煩惱。

這一天,他申請了轉籍。

不是普通的從民籍轉軍籍,而是加入後備役的那種,除了每日要操練,如果有需要的時候,也是第一批應召入營的階梯。

趙宏是工二代,孤兒時期就養在鐵道工程隊上,和小王爺說過話,還從小讀過書。

他的申請,很快獲得了特批,第一時間轉了籍,加入第十總隊,一百五十一分隊。

中華重工擴大招工以來,民戶身份工人越來越多,這些願意從民籍轉為軍籍的,都歸入後備總隊。

只一個月,趙宏成為了一百五十一分隊長,隊員有一百人,每天早上組織操練。

第三個月。

有名顯得神秘的人找到了趙宏,告知他,他獲得了資格,去金州培訓三個月。

“金州?”

趙宏一頭霧水,從來沒有聽過金州。

“金州在遼東,要出海.”

那名人解釋道,“你願不願意參加培訓?如果同意的話,五日後前往軍工聯合辦總部報道.”

“軍工聯合辦總部在哪裡?”

“也在大興.”

那人告訴了詳細位置。

趙宏只覺得神奇。

隨著中華重工在大興工廠的發展,可以說小半個大興縣變成了工業區。

不只是東北臺村,越來越多的農村變成了工廠區,這些變化令趙宏很感觸。

他整日在中華總部廠區上班,卻也不知道附近有多少個廠子。

“好的,我同意.”

趙宏沒有過多的猶豫,他同意了前往遼東金州受訓。

“去軍工聯合辦的時候,切記把你的工牌帶上,這是你的憑證,兩樣東西都不能差.”

那人又遞給趙宏一張紅色紅皮證件,趙宏接過後,放入自己的工服口袋中。

新的工服,總體上沒有改變,但在細節上有了變化,例如口袋上多了釦子,不會出現掉落的情況。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致太平

心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