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威望和權勢達到巔峰的燕王

應天府。

皇城。

大殿中,幾名太監燃起了蜂窩煤,煤爐上還放著鐵水壺,鐵水壺裡裝滿了水。

“聖上請看,這裡是火門,撥開後爐中火力增旺,閉合後爐中火力降低.”

一名老太監親自示範,幾名小黃門旁邊看著。

朱元璋好奇的打量這玩意。

他早就聽說過,從開始的不以為然,到現在終於第一次看見,可以說久聞大名了。

“城中百姓用蜂窩煤的多麼?”朱元璋問道。

“蜂窩煤的確要方便,可是價格不低,使用的百姓不算多,可能是剛出現的新商品,也需要時間.”

朱元璋盯了眼老太監。

老太監自知多言,連忙閉上嘴巴。

朱元璋知道自己沒讀過書,所以成功後向來重視讀書,學習文化,總結歷史經驗。

他對歷史的瞭解,超過了很多人的想象。

後世對古代朝代輪迴有無數的探討,古代也是如此,朱元璋希望從歷史中找出原因。

軍隊對百姓負擔大,他改進了衛所制度。

讓衛所自給自足,也讓百姓不再承受供養軍隊的痛苦,這是他的本意。

官員們德性不可靠,是王朝覆滅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對官員們非常的嚴厲。

在王朝末期,制度敗壞如同虛設,同樣是主要原因,所以朱元璋非常看重製度。

他要求官員們嚴格落實制度,如果敢違反制度的,會給予嚴厲的懲罰。

宦官也是不好的。

所以朱元璋禁止太監干政,甚至製作成了貼牌,懸掛在宮門上。

在十九年前。

朱元璋在奏疏中出了錯誤,被名太監指了出來,這名太監後來被送出宮,遣送回原籍。

理由是這名太監干政了。

包括總結的,歷史朝代中,宗室薄弱的朝代,多是短命王朝,宗室穩定的朝代,多是長久朝代。

所以他分封諸王,沒有人能改變他的主意。

他太成功了。

他更信任自己的能力。

老太監沒有干政,但顯得好像很聰明的樣子,太監不要那麼聰明,聰明的人不願意安分。

很多時候,朱元璋喜歡自言自語,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想出方法。

當解決不了的時候,他才會去詢問那些才幹之士。

但是他對士的印象太壞了。

他童年的痛苦,被他歸咎到了官員們德行問題,所以對有才幹的人提出的建議,始終懷疑他們的立場。

是否出自一片公心,還是為了自己牟利。

但是毋庸置疑。

這位老人雖然有些慾望,希望王朝穩定,家族長存,但對百姓絕對是抱著盼望百姓安寧富庶的願望的。

在他的認知裡。

只要百姓生活安寧,物資富庶,那麼國家自然興旺長存,他老朱家的基業也就穩固了。

“為什麼北平的蜂窩煤就能賣的便宜呢.”

朱元璋思考著。

想啊想啊。

朱元璋想明白了。

北平有中華重工,從原料上控制價格,一開始就把煤炭和蜂窩煤的價格定的很低。

應天府是商人主導。

他們追求利益,而且沒有體系化的管理,無法疏導產業鏈,自然價格昂貴。

“應該是這樣的,技術報上好像是這麼宣傳的.”

朱元璋露出笑容。

看來自己還沒有老啊。

小老頭感到了得意。

能源的價格,對工業化產能有直接關係。

能源價格越低,工業化產能越高,反之,能源價格越高,工業化產能越低。

煤炭時期,國家有豐富的資源。

後來急速進入汽油時代,國家是缺少兩種資源的,對國家戰略安全和經濟發展非常的不利。

所以後世對電能的發展,屬於世界最關注的階梯隊伍中,給予了最大的支援。

如果真正進入了電能時代,那麼相當於補上了短板。

石油和燃氣,不再成為國家的七寸,也讓別人失去了在最危機關頭,捏住國家命門的憑仗。

李道信來了,帶來了北平的密疏。

本來沒有到時間,不過因為來自北平密疏中的內容,說北平出現了劃時代的產物。

劃時代三個字,經常出現在技術報上。

看過技術報的李道信,也知道這個詞的意味和重大。

每當技術報出現這三個字的時候,必然有新的變化。

朱元璋讓李道信進來,讓人念著。

聽到朱高熾的五句話,朱元璋不知不覺間,臉上露出了笑容,可能連他自己都沒發現。

“這個孩子說話越來越喜歡打官腔,跟他老子也不像,不知道跟誰學的.”

朱元璋的話,嚇了李道信一跳。

不類父可不是好話。

他下意識的望了眼朱元璋,發現朱元璋好像沒有別的意思,看上去像是玩笑話。

“練子寧去了一趟北平,這是個有才的人,是做實事的人,他回來後,要在京城模仿北平工業推動.”

“朕也想看看,京城的工業化推動後,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只聽北平變化的如何如何,終歸沒有親眼看過,真很好奇啊.”

朱元璋忍不住坐了回去,身上的疲憊讓他失去了精力,但是不妨礙他說話的興致。

許多話他不能說。

特別是有別的人在的時候。

他的話代表了他的態度,所以他很嚴肅,在大事上惜字如金。

但是錦衣衛不同啊。

以前是蔣獻。

可蔣獻做了太多的事,藍玉大案牽扯了太多的人,許多人不容蔣獻啊。

所以蔣獻還是死了。

現在輪到了李道信,這名新的錦衣衛指揮使,成為了朱元璋說話的物件。

李道信做事不如蔣獻膽大,李道信也沒有蔣獻的極度恪守。

有時候,李道信還能陪著朱元璋說幾句。

“相信練侍郎很快做出成績,聖人就能看到了.”

朱元璋搖了搖頭。

“朕看啊,練子寧做不成,至少短時間內做不成,他啊,不如那孩子對工業的瞭然.”

朱元璋眼睛閉了閉。

那名老太監知朱元璋的身體,連忙輕輕靠過去,揉捏朱元璋的後背,減輕他的痛苦。

不一會,朱元璋打起精神。

無論多麼辛苦,他從來不會露出軟弱的一面,這是他從小經歷磨難,卻能堅持下來的原因。

馬皇后的去世,還是朱標的病逝,都沒有讓朱元璋改變自己的日常工作作息。

就像一個鐵人。

“其實朕很奇怪,那孩子的天賦從哪裡學的,難道真是天賦異稟,是名神童.”

大明是最喜歡神童的朝代。

什麼三大神童,四大神童,六歲神童云云,終明一朝,神童的故事連綿不絕。

“看來是的,想不到咱老朱家也能出神童了.”

“恭喜聖人.”

李道信猜不到朱元璋心思。

隨著練子寧從北平回來,此人印證了李學顏的話,認為北平是隱患。

這話當然沒有對外說,不過那些人內部之間,已經有不少的人開始關注北平起來。

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南方商人大量的北上,無數的資金湧入北平,再遲緩的人也會感到其中的變化。

可作為錦衣衛指揮使,李道信對北平的發展,雖然沒有去親自見過,但密疏的內容,讓李道信得知北平實力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麼聖人是何心思呢?

李道信不知道。

許多人都認為廣封藩王對國家不利,可誰也沒料到,聖人在此事上的堅持。

“唉.”

朱元璋突然嘆了一聲。

“讓老四出關吧.”

“打仗的事情最重要,打贏了什麼都好說.”

對於兵事,和人們想象的不同,在大明立國後,每一次對外用兵,朱元璋是慎之又慎的。

必要做萬全準備,力求勝利。

當年藍玉已經囂張到了極致,朱元璋為了西南戰事的勝利,仍然把指揮大軍的機會給了藍玉。

現在同樣如此。

無論什麼言論,都無法動搖朱元璋對兵事的看重,一切以打勝仗為前提。

隨著新的旨意發去北平,還有朱元璋對朱棣的細碎交代。

“胡人是很奸詐的,他們弱小的時候,不會選擇硬幹,常常以弱示人,讓人失去警惕.”

“在大寧的敵蹤,咱看似以此示弱於人,必設伏以誘我軍.”

“如果你輕易出軍追逐,恐墮其計,一切都要謹慎,切勿不得焦躁,更不得馬虎.”

洪武二十九年春。

朱元璋下旨,命令燕王朱棣選精卒壯馬,奔赴大寧、會寧,沿河之南北偵察胡兵,隨時予以打擊。

同時又令駐藩開封的周王,遣其世子朱有嫩,率領河南都司之精銳,急赴北平塞口巡邏。

朱棣節制諸兵馬!

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在朱元璋身上有很好的體現。

因為當年對大漠的軍事失敗,朱元璋是個喜歡總結的人,更是追求完美的人。

所以在後來的時候,每次對外用兵,無論對手是誰,都會獅子搏兔亦用全力。

如果幾百年後的李自成能明白這個道理,沒有分兵出去佔地盤,而是集中精銳兵力打山海關這一仗,形勢可能就不同了。

那麼現在。

大寧,北平,開平,乃至陝西。

整個北境北方防線軍事大全,朱元璋交給了朱棣,並且讓河南衛所精銳北上支援朱棣。

這是朱棣多年來表現優秀的結果,歷史上,晉王被朱棣壓在下面的原因。

也是朝廷為何對燕王很重視的原因。

因為歷史上,在洪武二十九年春,隨著這道旨意,燕王的威望和實力達到了巔峰。

這就是大勢。

朱高熾要借的勢。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逍遙修真錄:大明風雲

白天睡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