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雄赳赳

“寧願站著死,不願跪著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工廠臨時搭建的舞臺上,新戲演出完畢後,演員們站在臺子上,高舉雙手大呼。

“學習五壯士崇高精神!”

工人們站了起來,大聲的呼喊。

氣氛達到了頂峰。

光喊口號的確是沒有用的。

可是當所有人都這麼喊,那就變得有用了。

“人人從軍.”

“人人保國.”

“一人從軍.”

“全家光榮!”

……

在地方上,移動的劇組班子,一個地方演出完,立即去往下一個地方。

劇院的工作人員,已經連軸轉了一個月,誰也不知道要繼續到什麼時候,彷彿看不到盡頭。

中華重工是新事物。

工業化在北平也是新事物。

社會資源集中分配,更是新的事物。

這些都是希望。

人之所以有區別,因為有沒有希望。

當人充滿了希望,那麼一切都是美好的,哪怕再貧窮、再勞苦,也不會感到氣餒。

每個人神情飽滿,充滿了幹勁,力求最好的演出狀態。

反之。

當人沒有希望,哪怕住在昂貴的豪華別墅裡,他也只會感到灰心,滿是頹廢。

這就體現了社會資源集中分配的優勢。

只要資源足夠,那麼就可以讓人獲得希望。

大明無疑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最文明的國家。

大明具備的優勢條件,比後世要高出許多倍。

雖然達不到後世生產力的條件,但是在這個世紀,也不需要後世的標準不是麼。

只憑借一點。

朱高熾可以在北平任意的發展工業,沒有任何競爭對手,更沒有被外部強大勢力壓縮的生存空間,反而有無盡的土地資源向他展開。

而人的變化需要多長時間呢?

如果充分了解過九十年代末的深圳,那就會有個很清晰的答案。

只需要短短几年。

從傳統農村出來的年輕人,在高樓大廈中,幾年間就變得像另外一個人。

在王府中。

朱高熾和布政司顏鈍,申逵等大佬碰頭,聊起了這個話題,忍不住想到自己的姑父。

顏鈍問朱高熾,在北平發動這樣的宣傳,百姓們能接受嗎。

朱高熾沉吟。

他不知道如何回答顏鈍。

但是他想到了自己的親姑父。

在他十歲生日的那年,姑父出門打工第一年,過年回家兩手空空,忍受不了絕望的姑媽喝農藥自殺。

因為太窮了。

跟著母親來到鎮上的醫院,這是十歲的孩子第一次明白了什麼叫死亡。

第四年,姑父一家成為了村裡最熱鬧的一家。

那時候的三十歲出頭的姑父,身上看不到半點原來的影子了。

只敢躲在人群后老實巴交的農民消失了,取代的是滿嘴各種現代名詞的人。

而這個人在前面的時光裡,是位連電視都沒有看過幾回的傳統農民。

家中的種田方式用的耕牛,幾戶人家養一頭牛。

“北平百姓們的生活水平,比五年前大幅提高,那麼跟他們講道理,他們會比旁人更願意接受道理.”

“因為這其中有個叫做希望的東西,它能讓人變得像個人.”

朱高熾回答說。

兩位布政司的首腦,聽到小王爺的回答,皆陷入了沉思。

“這也是我創辦中華重工,以及打造中華重工體系的原因,發展工業化,會增加社會生產力,提升社會財富.”

申逵誠心的請教:“提升了社會財富,就會讓老百姓有希望?”

“當然不是.”

朱高熾擺手否認。

哪怕後世學術圈經過多次的探討,已經否認了英國圈地運動的效果,認為其反而阻礙了生產力發展。

可仍有人覺得英國圈地運動是工業化必然的道路。

原理是對的,可方向是錯的,怎麼能算對呢。

把未來發展的成果,算在圈地運動頭上,豈不是謬論,連因果都沒有搞清楚。

“增加的財富,如何保證儘量讓所有百姓參與其中,才能讓老百姓有希望,需要靠社會資源分配.”

“只有落實了這一點,那麼參與其中的百姓,自然會全力以赴的保衛他們的成果.”

“其實這個道理,和官府一直在避免的土地兼併,提倡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是一樣的道理,只是土地發展上限很低,而只發展農業,無法解決人口增長帶來的更多的問題.”

顏鈍和申逵忍不住互相看了眼,兩人明白對方眼神中的意思。

小王爺的確厲害。

“當然了,農業是根基,只有農業穩定,工業才能得到發展,否則農業都不穩定,何談發展工業.”

朱高熾笑著說道。

顏鈍和申逵這才認可的點著頭。

跟著朱高熾的言語轉,差點忘了他們的來意。

“不算北平新生人口,這些年從外地遷移到北平的,預估有三十萬人口.”

聞言,朱高熾稱讚道:“這是兩位的功勞.”

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

結合歷史結局,眼前兩人嚴格來說,並不屬於皇太孫派系,只是有牽扯而已。

所以朱允炆上臺施行有史以來最嚴厲的削藩政策,因為不信任北平的官員,因此換了新的主官。

結合這個情況,對於布政司,朱高熾以拉攏手段為主。

對按察使司,拉攏的物件則是中下級官員。

和朱允炆的老子不一樣,他到底不如他老子的底錐ブ彌卸崬止πすΦ劌厚。

朱標的嫡系是全方位的,除了朱元璋,沒有人可以撼動,去晃一下都沒有資格。

朱允炆現在的核心,主要還是清貴官員為主,多半力量在都察院,所以地方上按察司的跟腳要深些。

“不敢自居,中華重工立了大功.”

顏鈍比較謙虛。

申逵眼神中則有些羨慕。

靠著開墾百萬畝新田,顏鈍的實幹之才,已經在朝廷上掛了名,前途無量。

“中華重工和官府是沒有衝突的.”

朱高熾真誠說道。

“因為民轉軍的事情,雖然有近三萬工人轉成了軍籍,可因為北平良好的勢頭,除了新生兒的大量增加,這些年還遷移來了三十萬人口.”

原本中華重工只有萬餘民轉軍的工人。

後來統計了上下游行業,加上最近的宣傳,主動申請轉軍籍的工人成倍遞升,一下子就突破了三萬人。

遷移的人口雖然有三十萬,可民轉軍的工人都是青裝,兩者各有利弊。

顏鈍因此沒有計較。

在政績上,他已經撈滿了。

朱棣離開了北平,由朱高熾代管王府。

藉助這個機會,憑以往良好的合作關係,朱高熾和布政司談妥了諸多的事宜。

其中就有官府不再追究民轉軍的事宜。

“有一事不知小王爺是否知曉.”

臨別前。

申逵留在最後,笑呵呵的看著朱高熾。

“三十萬人口湧入北平,對顏藩臺是大政績,可對別的地方就是大麻煩,恐怕有不少官員對北平不滿啊.”

官員有考核,並細分了規則。

學校的興辦,田畝的增加,司法的犯案率,人口的增長等,是大的考核專案。

根據這些專案的成績,決定官員在大考中的評價。

上中下。

上者,升官。

中者,平調。

下者,降任。

這個體系可以說是古代世界最先進的政治體系,吊打古代西方所謂的政治體系。

不過社會是由人構成的。

到了明朝中末期,人情大過制度,制度形同虛設。

完成了考核的官員不在升遷。

沒有完成考核的官員也不在降任。

唯一的標準成為了人情往來。

誰的名聲大,誰的關係深,誰就升官,反之則降任。

乃至張居正改革,最重要的變法之一就是考成法,用來針對這個現象,讓官員們遵守制度行事。

用不留空間一刀切的形勢,硬逼官員們完成考核任務。

現在是明初。

朱元璋可是為了落實制度,搞出了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

所以朱高熾明白申逵話裡的意思。

三十萬人什麼概念。

多少隔壁省份的縣府官員恨得牙癢癢。

“做事不能怕得罪人,怕得罪人就做不了事,誰要是不滿,直接朝我來即是.”

五年裡,朱高熾也變了。

從最開始的小心翼翼,到現在越來越肆無忌憚,因為他的羽翼逐漸豐實。

不久。

軍工聯合辦下達了軍籍工人入營,開拔大寧的通知,各廠做好善後工作,不得耽誤生產。

“是要去打仗啊?”

“肯定啦.”

“早就等著這一天了.”

趙宏摩拳擦掌。

他是隊長,也是名字出現在第一批名單中的人。

有人興奮,也有少數人沉默。

但是沉默的人絕對不敢對外說,你們去【對外】打仗送死,我可不去的此類混賬話。

這麼寬鬆的社會環境,只可能出現在物質大爆發的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社會。

出現不了在大明,因為大明的生產力沒有達到那個程度。

接到通知的軍籍工人,向工廠交接完工作,由工廠補貼路費和路途伙食費。

多數人乘坐鐵道,還有人透過兩腿趕路等方式,往北平大興總部匯合。

第一營三千人,很快整合完畢。

全軍乘坐火車,前往大寧領取裝備。

第三百一十六章稽核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新長生殿之康熙與孝懿皇后

佟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