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葉希賢面對強盛的工業

陝西行都司,中華重工探測人員原本找煤鐵礦的過程中,意外發現的金礦。

正是後世的陽山金礦,儲備量高達三百零八噸。

雖然朱元璋下旨,一兩黃金等於四兩白銀,可這個違背市場的規定並無法獲得市場的認可,正如寶鈔。

朱高熾看重的不是這個金礦。

就算達到後世的開採技術,每年也不過幾百萬兩白銀而已,朱高熾看重的是價值意義。

控制了這個金礦,那麼市場對糧票的信心會成倍提升,更會穩固糧票的信譽體系。

如何把這個金礦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朱高熾很頭疼。

如果幾年後。

自己順利成為監國太子,一切都好說。

可現在不行。

這件事操作不好,反而會打擊到市場對糧票信心,和股市一樣的道理。

如果不去做,那麼對中華重工沒有什麼影響。

可現在步子邁的越來越大,糧票發行的越多,現在需要這些有利資訊刺激市場,保障糧票價值體系的維繫。

那麼如果中華重工開始施行這個大專案,萬一沒有成功,則會打擊市場信心,最終影響糧票價值體系。

“以王府的名義.”

金忠提議道。

“金右使的想法,屬下是贊成的.”

糧票銀行行長支援金忠。

“這件事父王出面,如果事成,好處歸於中華重工體系,事敗,影響的也是王府,避免了對糧票體系的打擊.”

朱高熾敲定了主意。

金忠親自去一趟陝西。

“我只有一個要求,無論是和秦王府還是當地官府共同開發,總之金礦的名義權要拿在手裡.”

朱高熾看重的不是金礦本身,而是金礦的名頭。

在座的幾位大掌櫃都明白這個道理,包括熟知中華重工,算是半個推動人的金忠,也理解小王爺的意思。

“派袁容去.”

朱高熾最後說道,指定了王府的大駙馬。

“現在北平軍制改革離不開你.”

朱高熾拍了拍金忠的肩膀。

金忠點點頭,沒有多言。

眾人也覺得理當如此。

金忠不光是長史府右長史,還是中華重工和王府之間的代言人,更有一個隱形的角色。

中華重工逐漸掌握軍隊過程中的“保護神”。

是中華重工體系在北平府官面上的第一人,為中華重工全方面延伸觸手“保駕護航”。

當三萬職業兵,依託鐵道系統改制完成營兵制,中華重工將真正掌握到一支強力的“槍桿子”。

石匣營新軍和旅順口新軍都不能算中華重工完全掌握。

前者依託密雲兩衛,後者依託金州衛。

密雲。

葉希賢自從彈劾後,不再進行多餘的動作,等待應天府的旨意,密雲區沒人待見他。

但是他的身份高,同樣也沒人敢得罪他。

趁著這個空擋,他開始觀察密雲。

密雲是北平的鐵礦中心。

無數的鐵礦石從這裡運出去,經過冶煉等工序,成為各家的用具,進入各家工廠,也流入士兵們的手中。

在當地最大的一處礦區,葉希賢目瞪口呆。

一條一條的簡易鐵道,猶如蜘蛛網一樣蔓延整片地區,視線所及之處全部是各種車輛。

騾,驢,馬無數的大型牲畜,一座接一座的站點。

如果朱高熾在這裡,他知道這就是後世的首雲礦山,一座露天的礦場,後世開採了足足半個世紀。

挖完後的深度,深達三百多米!

“先生請看,這外部的岩石都泛著紅色,含鐵量非常高.”

礦區的工作人員陪同。

隨意撿起一塊石頭,得意的說道。

“這片地區的鐵礦石儲量至今還沒有探明,我看啊,足夠全大明百年之用.”

這座礦區後世探明的鐵礦儲量高達一點四億噸,以現在大明的鐵年產量來算。

何止夠用一百年,一千年都用不完,需要用一千八百餘年才能用完。

但是北平發展工業就不同了。

在大基建大排程的工程下,北平的用鐵量達到了當下的天文數字,全年計劃鐵產量高達七萬噸。

這個目標令人不可思議,但是在朱高熾看來卻不算什麼。

十九世紀中期,離英國鐵產量兩百萬噸的零頭還沒有。

不過差距並不怕。

進入二十世紀,日本1900年的鐵產量才五萬噸,到了1940年就達到了近七百萬噸。

正是為了刺激明年的生鐵產量,朱高熾才發動了刺激經濟的一攬子大基建計劃。

日本鐵產量平均每年翻倍,朱高熾不說超過這個數字,以中國模式用在大明,達到這個發展水平他並認為多大問題。

今年計劃生產七萬噸,明年計劃生產二三十萬噸,朱高熾有這個信心。

哪怕中華重工許多高層人員在憂慮,覺得目標定的太大了,但是誰也改變不了小王爺的計劃。

“像這樣的礦場,密雲有多少?”葉希賢震撼的問道。

“這個問題小民就不知道了.”

工作人員不好意思的說道。

簡易鐵道上一輛輛的貨車運載鐵礦石,拉往各處的站點。

每輛車廂都是固定的,裝運的鐵礦石重量也差不多,運送到隔壁的撿礦區。

這裡有使用蒸汽機的機器,也有仍然使用畜力的傳統裝置。

蒸汽機動力的巨大碎礦機,猶如巨獸一樣,發出驚悚的聲音,地面都為之震動。

還有使用原來牛拉磨來碎礦的。

效率要遠低於機器。

有從草原買來的黃牛,也有使用驢子的。

兩塊石材打磨成圓盤合成石磨。

牛擔一付,橫雜木一條,修磨架一個,牛一頭。

石磨用的花崗岩。

因為硬度太小很容易磨損,過於堅硬,磨面磨平了不易修理,原始的裝置仍然在發揮作用。

工廠的規模大的無邊無際。

一座工棚接一座。

這裡不算中華重工直接管理,雖然採取中華重工的制度,但屬於諸多投資人的專案。

是多方面磨合好的,既屬於中華重工管理體系,又並不完全屬於中華重工,較為複雜的管理模式。

充滿了無序,先進和落後生產工藝並存,但其實仔細的看去,又有秩序的在進行生產。

這裡的工人太多了。

誰也不在乎葉希賢是誰,工人們各自幹著自己的活計,葉希賢感覺到了自己的渺小。

這是工業的世界。

各類機器在開動中。

導致地面灰塵積了一層又一層,已經到了需要專門請人來打掃的地步。

牲畜使用,按照規定必須帶上糞兜。

所以雖然有很多牲畜,但是地面沒有糞便尿水,只有工業散發出來的味道。

葉希賢大腦一片空白。

忽然之間。

他的思路就像短路了一樣,完全停止了下來。

有那麼一刻,他甚至迷茫的不知道自己在哪裡,自己來這裡做什麼,自己等下去哪裡。

“先生,先生.”

耳旁的叫聲,拉回了葉希賢的注意力。

年輕的工作人員擔憂的看著葉希賢,管事交代了又交代,讓自己一定照顧好這名先生。

葉希賢溫和的笑了笑,安撫住了年輕人的擔心。

他覺得自己對北平應該重新認識一下。

之前忙著查案,許多事沒有認真瞭解,他發現自己對北平太陌生了,這裡太多的不同。

心中升起的莫名壓抑從何而來。

葉希賢需要找到答案。

密雲鐵廠。

各分廠只冶鐵車間工人,合計三千八百三十五人。

這裡高大的煙囪,是吸引眼球的標誌。

北平的焦煤源源不斷運往此地。

專門運輸焦煤的鐵道兩旁都染成了黑色,為此需要設立專門的倉庫和中轉站。

倉庫用的鐵筋水泥打造的棚子。

高大無比。

堆積在這裡的焦煤跟小山一樣的高。

人們在裝有輪子的臺子上,推動靠到煤山上,然後使用滑道裝置,工人們上上面剷煤。

利用焦煤的自身重力,順著滑道往下滑去。

下面同樣修建了簡易鐵軌,停放好了車廂,等焦煤裝滿了車廂,在之前的時候,上面的工人們會停止剷煤。

這樣,等裝好焦煤的車廂被拉走,下一輛車廂被拉過來擺好位置,上面的工人才會繼續剷煤。

裝好焦煤的車廂,最後被車頭拉去各個冶鐵車間。

明明可以直接把焦煤拉倒冶鐵廠多好,如此操作還多了一道轉手的工序。

因為密雲區的冶鐵規模太大了。

每一座高爐使用兩架鼓風機。

一架用於化鐵爐鼓風,使焦煤激烈的燃燒,把鐵融化,這個鼓風機的馬力為三匹。

如果有後世的計量方式,可以得出每分鐘往高爐中輸入二十五立方米的空氣。

另一架用於鼓風至轉爐內。

使鐵水中的矽錳燃燒,這臺鼓風機要比另外一臺大十倍,用新式蒸汽機帶動。

古代雖然沒有矽錳的認知,但是經驗上知道如何冶鐵,五鍊鐵九鍊鐵這類鋼鐵就是這麼練出來的。

現在鐵廠需要更大的高爐,更高的產量。

自然也就需要往這方面發展。

採用更大的裝置。

在工人們幹活的時候,還有人推著裝著茶水桶的推車,往每個車間送冷卻後的涼茶。

工人們先用毛巾擦了臉上的汗水,然後大口喝著有點甜的涼茶,終於感受到了一絲的舒爽。

最後。

物美價廉的鐵料,源源不斷的流了出去。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戰爭之路:我有移動武器庫

北方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