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國政府的種種政策舉措,都是在沒有得到李察密旨授意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顯得成熟而有條理。

對此,李察感到老懷大慰;

圍繞著大唐皇室統治,始終秉持著以帝國民眾利益為核心的理念。

以發揚光大漢唐以來的文化,歷史和民族自信心為已任,全面推廣國語教育,推廣漢唐文化圈影響力,提升皇室榮耀感,增強帝國民眾福祉。

這就是大唐帝國一直以來堅持的政策基礎,緊緊的圍繞這一點,就很難行差踏錯,而走到錯誤的道路上去。

持續堅持移民政策也好,秉持著殖民擴張政策也好,積極發展工業和對外經濟,深入發展以電氣化和現代化工唯一核心的第2次工業革命,大力發展國際貿易,積極建設國內基礎設施和城市等等。

萬變不離其宗

這一切都是為了提升國民幸福感和福祉,強化大唐皇室統治,推廣國文教育普及,擴大漢唐文化圈影響力的最終目的。

由此看來,大唐皇室和帝國政府吃透了這一主旨精神,在政策推行上做的相當不錯。

來自大唐帝國半島總督陳舉恩,東非總督鄭凱,雲中高官胡云川等方面大員的彙報,也印證了這一點。

雲中省作為海外的富裕省份,自覺的承擔起更重要的角色,為半島六省和東非殖民地推進全面的國文教育,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作出了應有貢獻,值得好好的表彰一番。

雲中省師範學院和伏波師範學院近年來的畢業生,每年高達720餘人,9成以上都流向了東非殖民地和半島六省。

十幾年堅持下來,累計已經有上萬合格的畢業生奔赴各地的教育戰線,成為普及型國文教育的推廣者。

配合雲中省支援的教育基金撥款,先後在上述地區建立了520座中小學校,在校學生超過35萬餘人。

帝國財政部,殖民地部和衛生文化和體育部都有專項撥款,扶持在上述地區建立各種門類的小學,中學和大專學校,全面推廣國文教育。

在上述地區

近年來已經建成了1233所學校,其中821所小學,403所中學,8所大專院校,1個理工科的科威特大學。

隨著華裔移民力度的推進,新的大中小學正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包括並不限於上述唐屬東非殖民地和阿拉伯半島地區,而且還擴充套件到周邊國家。

比如在南非,就成立了70多個華語學校,對學生實施大幅資助的國文教育。

雲中省作為發展歷史較長的富裕地區,積極承擔起對半島6省的產業轉移和開發責任。

當地的華裔資本先後對吉達省,葉門省和阿曼王國加強了港口和道路投資,並且在當地建立了數百個工廠。

範圍包括船舶修造,水泥磚瓦建材,碾米榨油及麵粉廠,港口運輸,水產品及皮毛,罐頭加工等等,有力的促進了半島六省地區的工業化程序。

大唐帝國半島總督陳舉恩極有感觸的說道;“雲中省尤其以伏波市為核心的金融大都市,承接了來自歐洲的大量財富。其作為紅海明珠的璀璨光輝,已經照亮了大半個半島地區,很多省份為之受益。”

事實確實如此

伏波市作為第1次世界大戰中最好的避風港,在戰爭爆發後獲得了海量的財富注入,城市規模和發展呈現跳躍性的進步。

在紙醉金迷的同時,匯入伏波市這個池塘裡的財富越來越多,產生了明顯的溢位效應,半島六省的發展首先得益。

在不缺乏資金的情況下,科威特城,葉門薩那,吉達,吉贊,巴吉勒,馬斯喀特,阿布扎比這一系列的城鎮飛速發展起來,城鎮建設日新月異,並且帶動了周邊地區發展。

在半島六省中

很多的省份人口極少,比如吉達省只有47萬餘人,阿曼王國73萬餘人,阿布扎比省29萬餘人,人口多的約旦省77餘萬人,葉門省161萬餘人,科威特省135萬餘人(注,包含周邊小城鎮)。

而云中省在1916年底總人口就突破了610萬,比半島六省總數加起來還多。

伏波市和雲中市兩大城市的總人口就達到322萬,經濟總量則是半島6省的三倍半還拐彎,實力相當強勁。

再加上帝國政府的集中基礎設施和教育投資,作為紅海地區龍頭,其拉動半島六省的發展並不費力。

此外還有一起事件引起了李察的注意,那就是剛剛發生不久的“約旦事變”。

在正式簽署《波爾多條約》後,原本英法勢力嚴重滲透的約旦地區劃入了大唐帝國的勢力範圍,引起了當地部族不小的波瀾。

大唐帝國以蘇伊士城的華裔勢力和親華阿拉伯部族為主,大舉進入了約旦地區,難免與該地區的奧斯曼帝國統治時代部族勢力產生嚴重衝突。

在5月19日

在約旦地區重要的城市安曼爆發了嚴重的武裝衝突,在連續一週的動盪中,有超過萬人喪生,這對總人口僅有26萬餘人的安曼是一個沉重打擊。

在當地佔據重要影響力的哈西姆部族幾乎被連鍋端,包括部族武裝在內慘遭血洗,數萬人淪為奴隸。

後世約旦王國的雛形不再存在,得到紅海軍區支援的華裔武裝掌控了整個地區,並且在今後的三個多月中,持續對當地的阿拉伯部族上層進行全面清洗。

由此產生了大量阿拉伯奴隸,隨後被分解賣到了雲中省以及其他地區,尤其是年輕阿拉伯女人特別受歡迎。

經歷“約旦事件”後,整個約旦省的人口從九十餘萬下降到67萬餘人,隨之而來的就是蘇伊士城的近10萬華裔移民大舉進入,形成了新的家庭結構。

面臨著歐洲大戰的嚴峻形勢,英法等國對“約旦事件”明智的選擇了閉嘴。

而大唐帝國迅速在西奈半島集結重兵,以實際的行動支援聯軍收復伊拉克和敘利亞,就是大唐帝國的反饋。

最終犧牲的,就是約旦地區的阿拉伯部族利益。

李察對半島總督陳舉恩,紅海軍區司令長官李明華中將的堅決舉措表示讚許並且給予了極高評價,認為;

“這是一項徹底改變地區形勢的堅決行動,有利於約旦地區的長治久安,希望能夠堅持不懈的保持下去。”

畫外音很清楚;

要利用當前有利的國際形勢採取嚴厲的鎮壓行動,以最有效的手段促成民族融合,促成全面的華裔化。

包括那些阿拉伯俘虜可以組織起來當炮灰,馬上不是要打奧斯曼和德國人嗎?

這些阿拉伯炮灰組織起來,用來進行陣地進攻和城市戰再好也不過了,全都是消耗品。

大唐帝國在北美擴張戰爭中就經常運用這樣的手段,早已經熟能生巧了。

至於因為戰爭和清洗多餘出來的阿拉伯婦女,可以完美的融入到華人家庭中,華人家庭可以一夫多妻嘛。

雖然華人小夥子壓力大了些,但為了種族傳承和繁衍也沒辦法。

只有這樣,才能最快程度的消除種族和宗教烙印,在整個約旦省全面推廣華人化和國語話,徹底改變該地區的底色。

約旦地區位置非常重要,安曼距離西北方的地中海只有103公里,約旦北端的地區距離最近的海法只有58公里,機動兵團兩個小時就可以抵達。

該地區是傳統的奧斯曼帝國轄區,但是英法等國的影響力滲透嚴重,尤其在當地的阿拉伯部族上層,很多子女都在倫敦或者巴黎接受過教育,天生親近英法等國。

所以,“約旦事件”是透過流血暴力行動徹底斬斷了英法等國的影響力,清洗了當地阿拉伯部族上層,為今後的統治打下牢固基礎。

英法等國冷不防的吃了這麼大的啞巴虧,如今也只能默默品嚐苦果。

在與大唐帝國結盟的大前提下,不至於因為這些小事而翻臉,但肯定悄摸摸的在小本子上記了一筆。

經過70餘年的發展,大唐帝國咄咄逼人的擴張風格已經形成了鮮明烙印,在殖民統治方面,也形成了自身的獨有風格。

大唐帝國的殖民統治與法國在北非阿爾及尼亞更類似,願意大手筆的投資殖民地區,願意大規模移民,設定殖民機構直接統治,而不是英式或荷式的間接統治。

唯一不同的是

大唐帝國擁有更充沛的華人移民資源,能夠迅速促進新殖民地國語化,華人化和本地化,形成牢固的殖民基礎。

而不是像英、法、俄、荷、比、西等歐洲殖民大國貪多嚼不爛,始終無法徹底消化殖民地,最終導致滿盤皆輸。

大唐帝國的殖民政策核心就是華裔化,國語化,由帝國直轄或皇室分封,形成緊密的統治階層。

不管是大唐帝國王公貴族,還是次一層的地主,牧場主,種植園主階層,商人及工廠主階層,全都緊密圍繞在大唐帝國皇家統治基礎上。

他們的榮耀,他們的土地傳承,他們的全部身家全都依賴於大唐帝國一直以來的封建分封和承認。

沒有了這一基礎,一切都是鏡花水月。

所以,大唐帝國的統治基礎形成了嚴密的封建階層,從皇室到藩王,從大貴族到小貴族,從地主階層到依附於皇家和帝國資本的企業家及工商業者,莫不是如此。

而大唐帝國日益擴大的中產階級,是整個帝國穩定的核心。

在大部分帝國民眾感到幸福的時候,就不具有推翻現實皇權的基礎。

這一點,是大唐帝國皇權強於沙俄帝國,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的地方。

如今的沙俄帝國政權已經轟然倒塌,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在風雨中搖搖欲墜,德意志帝國咬著牙在苦苦掙扎。

大西洋另一側的大唐帝國風景這邊獨好,雖然捲入了戰爭中,但北美本土,南美各藩國和海外各省幾乎感受不到這種戰爭的衝擊。

主要在場在歐洲呢,與大唐帝國有什麼關係?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為改變歷史,快把人累吐了

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