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紅豆生南國

聽完裴寂的話,父子二人面面相覷,高君雅愣了一下,而後看向高衝,打量了一下,捻著鬍鬚點點頭,頗有些唏噓,“我兒也十八了啊”。

高衝一頭黑線,忙是說道:“阿耶,這個……應該不急吧”。

豈料高君雅竟不理會,直接招手喚來侍女,“去將娘子請來,就說有人給我兒說媒了”。

高衝目瞪口呆,“阿耶您這……”。

繼而一臉苦笑,平日裡,催婚最是急切的便是阿孃了,隔三差五的便張羅著,現在裴寂這送上門來了,指不定阿孃該怎麼興奮呢。

果不其然,侍女下去不久,便是見得薛氏風風火火的從後院趕來,見得裴寂外人在場,當即見禮,而後便是急問道:“郎君,不知哪家的小娘子看上我家衝兒了?”

此言一出,高衝頓覺無語。

高君雅亦是搖頭失笑,看向裴寂道:“這位乃是大將軍府長史裴公,奉唐公之命特來說媒”,說著有些赧然,“具體是哪家小娘子,還需問裴長史”,這個他方才倒是忘記問了。

“敢問裴長史,不知是哪家小娘子呀?芳齡幾何?何方人士?”薛氏聽了喜上眉梢。

裴寂見狀亦是捻鬚大笑,“高夫人勿急,這小娘子啊,便是唐公六女,僅比攸之小上一歲”。

“唐公六女?”

幾人一驚,薛氏亦是怔住了,看向高君雅,“郎君,這……”。

高君雅若有所思,擺了擺手,薛氏聞言行禮退下。

高衝亦是一臉驚愕,李淵之女,那豈不是未來的駙馬,儘管大唐的駙馬沒有像明清一樣苦兮兮的被圈養著,但是這名聲可不太好啊。

至於接不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高衝壓根就沒多想,身處這個時代,自由戀愛顯得些許奢侈,高衝也沒那個心思去思考這些。

“玄真兄”,高君雅臉上鄭重,“敢問這可是唐公的意思?”

裴寂微微點頭,“也是我和二公子的意思”。

高衝心中一動,李世民亦有此意,對了,李世民和劉弘基等人曾經都對自己談起過婚事,看來李世民亦是打定心思,要將高家牢牢的捆綁在李閥了。

高君雅聞言默不作聲,裴寂見狀挑眉道:“聯姻對於李高兩傢俱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不知君雅顧慮何事?”

高君雅搖了搖頭,看向裴寂,“非是我有所顧慮,只是唐公,將來定非常人,如今聯姻,卻不知是否妥當?”

裴寂聽了笑了笑,微微俯身,一臉狡黠,“君雅殊不知,我已與唐公有過約定,我兒娶其女,我女嫁其子,如此一來,榮辱與共,同舟共濟,豈不美哉?”

聽得裴寂這話,高君雅聽後沉默許久,看了看裴寂澹然自若的神色,只得拱手道:“既然唐公有此美意,君雅斷無弗受之理”。

裴寂見狀甚是高興,“那便這樣定下來了,待攻破長安,便定下婚事”,說著頓了一下,“我這也是頭次說媒,也不知該是何章程,攸之,你且取個信物來,我轉贈與李家六娘子,也好做個憑證”。

“信物…憑證?”高衝有些不知所措,看了看身上,又看向高君雅,高君雅撇過頭去,只當不知。

這時,高衝看見高君雅面前桉桌上的紙筆書冊,當即心頭一動,上前取過筆,又是磨起了墨。

高君雅一瞪眼睛,“別亂來”,他生怕高衝又是寫出什麼羞於啟齒的言辭。

高衝嘴角抽抽,提筆揮毫,而後吹了吹紙張,竟是頗有些不好意思,遞給裴寂。

裴寂這老貨可是好奇的很,當即看去,“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好詩,好詩啊,紅豆之別名便是相思子,此詩詠物寄情,堪稱一絕”。

說著看向高衝一臉壞笑,打趣道:“攸之都沒見過李家六娘子,便寫出如此相思詩句,當真是我輩楷模啊”。

這話說的高衝是一臉茫然,高君雅卻是直捂嘴咳嗽,裴寂看了看高君雅哈哈大笑,收起紙張,搖頭晃腦的念著“此物最相思”就走了,高君雅起身相送。

待得送走裴寂後,高君雅深深看了一眼高衝,點點頭,“此物最相思…長大了,確實該婚娶了”,高衝呆在原地,久久還沒有反應過來。

翌日,大將軍府正殿,李淵看向殿中站立的竇誕、宇文歆二人,鄭重說道:“太原便交由你二人了,當確保萬無一失”,二人正色領命,下首的李元吉聞言嘴角一癟,頗有些不以為然。

而後李淵又是看向高君雅,“高長史,你此行西進,需萬分小心,我們長安城會師”。

“必不辱命”,高君雅鏗然回道。

乾陽門外,李淵率領文武數十人,大軍三萬,浩浩蕩蕩的直奔西河而去。

而另一邊,高衝看著全副武裝的高君雅,亦是真情流露,“阿耶,萬事小心”。

高君雅點點頭,“記住昨晚跟你說的話”。

而後便是率領偏師五千人從西門出城,悄無聲息,靜靜地看著軍隊走遠,高衝方才回過身來,薛氏和高冰已在西門處眺望已久,高衝揮手致意,而後便是拍馬往南直奔大軍而去。

“阿孃,阿耶阿兄已經走遠了,我們回去吧”,高冰眼眶通紅,滿滿的不捨,但卻沒有哭泣,出身將門,她對於父兄出征早已經是習以為常了,即便是往日,父兄亦是常住軍中。

薛氏點點頭,撫摸著高冰的頭髮,“冰兒長大了,沒有像小時候那樣哭鼻子了,你阿兄的婚事定了,接下來也得為你尋個如意郎君了”。

一番話說得高冰臉色羞紅,跺跺腳便是跑遠了。

三萬大軍沿汾水南下,越過西河郡,直抵龍泉郡。

龍泉郡郡守自前任郡守姬威死後,便無人就任,這姬威原本是隋太子楊勇的近臣,卻是背信棄義,被楊廣收買,誣告楊勇,致使楊勇被廢,楊廣得以成功上位。

這樣一個背信棄義的叛主之人,在龍泉郡任郡守數年,自然是毫無政績,禍害龍泉郡數年之後便死了,而天下大亂後,楊廣在江都擺爛躺平,自是無暇顧及龍泉郡這麼一個北地小郡,李淵大軍一到,龍泉郡六縣望風而降。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戈酒悲歌

日月所照皆為華夏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