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戍帶著百餘騎連夜離開了咸陽城,一路狂奔向南,前往武關而去。

趙高雖死,但其佈局直到此時才真正的發難。

也直到此時,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才漸漸清晰了下來。

亦或者說。

這是一場對人心的把控,趙高本身並沒有翻天覆地般禍亂秦國的力量。

但是。

匈奴頭曼單于被秦國趕出去河套,一心想要南下,被趙高利用到了。

公子顯掌控一郡兵力,雄心壯志想要一爭皇位,這也被趙高利用到了,始皇帝駕崩將會是公子顯舉兵謀反最大的底氣。

始皇帝的傲然與自信,一心想要徹底剿滅匈奴,這通通被趙高利用到了,設局誘使始皇帝西進進入隴西,而後刺殺和封鎖隴西訊息的傳遞,這,抓住了朝廷政令的漏洞。

其他佈局,均圍繞著一個亂秦開始。

在這樣的佈局之下,他並沒有什麼完美的辦法來破局。

不過。

無法完美破局,並不代表無法破局。

對人心的掌握,同樣是在他最擅長的領域。

匈奴頭曼單于未必會如趙高預想之中進犯關中,進犯關中是必死之局,也因此,匈奴過太原之後,並沒有著急進犯關中,反而停留在河東,河東背靠太行山,呂梁山,匈奴這是做好了進退有餘的打算。

公子顯未必就真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孤注一擲的謀反,到目前為止,公子顯還沒有露出自己的爪牙,在等始皇帝身死的訊息,但是,公子顯之所以在等始皇帝身死的訊息,無非是因為,始皇帝一死,秦國無主,將帥離心,素有戰功又及時入主咸陽的公子顯有機可乘。

而同樣,趙高不會想到,他會怎麼做。

因為連他也自己也不知道,他自己要怎麼辦。

“最後一環,關中,該亂了吧。”

嬴城輕聲的自語,安靜的坐在了大律府,始皇帝臥榻前,並沒有著急去咸陽殿去面對群臣。

他在等天亮。

也在等一個訊息。

驪邑城。

這個因為靠近驪山,修建始皇陵而興建的城池,在幾十萬的工匠刑徒居住下,儼然已經變成了關中除咸陽之外最大的人口聚集地。

而因為其臨近渭水,靠近咸陽,成為了咸陽東邊最大的一個河運碼頭。

不知因為什麼。

晨曉未分,驪邑城颳起了一道不同尋常的邪風。

“始皇帝死了。”

“秦皇嬴政在隴西遇刺身亡,奄奄一息,隨行御史大夫蒙毅護送始皇帝遺軀前來咸陽。”

“昨日始皇帝回都,如此重要的時刻,卻未曾露一面,僅讓監國嬴城主持,這足以說明,始皇帝早已死亡。”

“始皇死,天下分,秦國亡。”

“始皇帝已死,天下群狼無主,此時不反,更待何時。”

“秦皇暴政,已被天誅,這是上天垂簾我等受盡苦難,來解救我們,我等嬴順應天時,為自由而爭,殺啊。”

驪邑城一聲怒吼,一支巡邏的城防將士遭到一夥衣衫襤褸的的人襲擊,數十名將士當場被殺。

這夥人殺人之後並沒有逃離,反而放聲繼續大喊道:“秦皇暴政,已被天誅,這是上天垂簾我等受盡苦難,來解救我們,我等嬴順應天時,為自由而爭,殺啊!”

頃刻間,始皇帝已死的訊息,如星火般漫延向了驪邑城。

“踏踏踏!”

而就在這大亂之中,一支武裝森嚴的秦軍及時的出現在了叛亂之地。

“犯上作亂者,殺!”

驪邑城守將龐盤冷漠的盯著作亂者,開始以血腥的手段鎮壓叛亂。

驪邑城本就是修建始皇帝的刑徒居多,每天都會發生因為受不了各種壓榨而謀亂,這樣一起叛亂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

“不對,不對,傳本將軍之令,速去調集左營兵馬!”

可很快,龐盤感覺到了一絲的不妙。

平時反叛不成氣候,三三兩兩,沒有超過五十之數。

但是此時。

隨著他們出現,竟然有數百人聚攏了過來,而且還在增加。

當下判斷這不是一起簡單的叛亂,需要調動更多的兵力來鎮壓叛亂。

“將軍,我們被包圍了!”

而很快,龐盤就知道大事不妙,不知不覺之中,他們已經深陷包圍之中,周圍全是亂賊。

“殺出去!”

龐盤一聲怒吼,向著最近的左營所在殺了過去。

可是。

這對驪邑城而言,僅僅是開始。

隨著龐盤沒有第一時間平滅叛亂,始皇帝已死的訊息傳遍了整個驪邑城,令整個驪邑城的刑徒躁動不安了起來。

而隨著叛亂聲勢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刑徒加入了反叛大軍之中,奪兵器,斬枷鎖,漸漸的,大亂漫延向了整個驪邑城。

“死守城門,等待救援。”

殺出重圍的龐盤眼見一城守軍無法平息叛亂,改變了策略,聚集兵力,死守一門,等待救援。

“衝啊!”

然而,這也意味著,龐盤放棄了一座足以供應五十萬人數月糧食的驪邑倉。

刑徒們瘋狂的衝進了驪邑倉之中搶奪糧食,大亂徹底的席捲到了驪邑城每一個角落。

“驪邑?”

同時,驪山營所在,驪山營統軍將軍冷漠的盯著驪邑城方向,沉聲道:“全軍拔營,急援驪邑。”

與此同時。

烽火連天進咸陽,十萬火急的急報,衝進了咸陽城,咸陽宮,咸陽殿。

“什麼,驪邑城刑徒叛亂,數萬人同時反叛,龐盤將軍艱難抵擋不敵亂軍,退守城門。”李斯一聲驚悚的驚叫,當著前來急報的將士怒斥道:“龐盤是幹什麼吃的,驪邑倉百萬石糧,供應驪山營和皇陵五十萬刑徒,該死。”

“怎麼會如此,驪邑本就是多事之地,為防反叛,入城刑徒必須戴腳鐐,並無多少戰鬥力,如何能擋得住五千大秦銳士。”

“這可如何是好,若是驪邑城有失,那,皇陵那邊五十人張嘴該如何是好。”

“究竟發生了什麼,五千兵馬竟然還鎮壓不了?”

朝堂眾臣也是一個個驚叫而起,不敢相信,驪邑城竟然就這樣丟了,沒有任何徵兆的丟了。

“那還等什麼,速速平叛啊,驪邑城,那可關乎著四十二萬刑徒,八萬大匠,驪山營的口糧,龐盤該死啊。”

內史騰放聲大罵,已是頭皮發麻。

即便是數日前的亂賊攻打各倉廩,也沒有如此大的損失。

“此,非將軍之錯啊,請陛下明鑑。”前來稟報的將士聞聽矛頭直指自家將軍,忍不住的哭慟道:“巡邏將士被殺,將軍第一時間便趕去平亂,可誰曾想中了埋伏,竟然有五百餘人事先埋伏,將軍只能殺出重圍,進入左營想要重整旗鼓平亂。”

“可,驪邑城叛亂非將軍之過,而是,而是,城中流言四起,攪動風雲,令居住的刑徒人心惶惶,爭相附從,在極短的時間內叛軍便壯大至數千人,而且在城中大亂四起,不到一個時辰,已有萬人叛亂,而且聲勢越來越大,以城中兵力,已經無法收拾。”

“將軍抉擇之下,只能守住城門,等待驪山大營迅速前來支援。”

“什麼流言,竟然能攪動至整個驪邑城刑徒叛亂?”內史騰不可思議的質問。

“就是,驪邑城強軍控弦,刑徒恐懼,再加上雙腳被束縛,如何有膽量反叛。”張少公也忍不住的怒道。

“末將,不敢說!”稟報的將士跪在大殿上驚恐道。

“但說無妨。”李斯道。

稟報的將士不敢隱瞞,驚悚的跪在地上道:

“整個驪邑城中,流言四起,都說,都說,始皇死,天下分,秦國亡。”

“始皇帝已死,天下群狼無主,此時不反,更待何時。”

“秦皇暴政,已被天誅,這是上天垂簾我等受盡苦難,來解救我們,我等嬴順應天時,為自由而爭,殺啊。”

“而且,還說,陛下在隴西遇刺而亡,西巡歸朝之時沒有露面種種,刑徒們信以為真,便有越來越多的刑徒加入反叛。”

話音未落。

整個咸陽殿之內的群臣們,倒吸了一口涼氣,清晰可聞的風聲。

始皇帝遇刺的訊息他們也是昨日夜半時分才知曉,後半夜才在宮中流傳開來。

可沒想到,遠在驪邑竟然已經掀起了如此大的風波。

然而。

真正讓他們驚駭的是。

這場風波,或許要遠比他們想象之中的嚴重。

“驪邑城,恐怕只是開始。”內史騰顫粟的出聲,道:“真正問題是,一旦陛下遇刺的訊息在整個關中漫延而去,所造成的動亂,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而驪邑城之亂,或許會變成關中的縮影。”

任宣傳司司正的叔孫通也是忍不住的道:“李公,諸位府令,微臣建議,應立即讓宣傳司,發動流言,以正視聽,將流言引導向有利之地,不至於發生更大的動亂。”

廷尉府府令李化也是急忙道:“微臣建議,應立即下旨,令各縣廷尉,對擅自傳播不利流言者進行抓捕,決不能讓陛下遇刺的訊息,造成百姓恐慌,引發更大的動亂。”

太僕府府令忍不住的沉聲道:“真正的問題是,刑徒之所以敢反叛,是因為陛下遇刺,若陛下安好,這叛亂自解,流言自解。”

“陛下之安危關係著我大秦之穩定啊。”

“倘若陛下駕鶴仙去,朝中無主,這才是真正的大亂。”

少府府令張少公焦慮萬分,忍不住的怒道:“監國呢,監國將我等封困在這咸陽宮,卻遲遲不露面,難道要眼睜睜的看著我大秦紛亂。”

“此時,真正的問題,是立太子,繼承大統。”

“國不可一日無君,此等時刻,更應該選擇有能力,有魄力之人來主持朝政,統籌全域性,定奪天下大事。”

“陛下不是留有遺詔,拿出來宣啊,還在等什麼,如此危難之時,還在顧慮什麼。”

“都到了這個時候了,就不要再藏著掖著了吧,陛下遇刺,時日無多,帝位空懸,國朝無人主事,那便按照陛下遺詔,恭迎監國繼承大統,主持朝政,平流言,安天下。”

然而,張少公話音未落。

內史騰就怒斥道:“張少公你放肆,陛下即便臥病在床,昏迷不醒,什麼時候陛下旨意變成遺詔了,在陛下未駕崩之前,監國攝政理國可以,但繼承大統,不可。”

然而,內史騰剛說完,手底下的叔孫通便言辭激烈的反對道:“天下無主,流言便會四起,進而被有心之人利用,禍亂四方。”

“驪邑城之亂若是漫延向關中,進而關中漫延向天下,屆時,陛下遇刺而亡的訊息,不僅會影響到百姓鄉野之中,更會影響到各地官員乃至各地駐守將士。”

“既然陛下已無法理事,多推遲一日,天下動亂便加重十分,微臣諫言,監國應立刻登基,承大統,明政令,理國事,定天下,只有我大秦政令正統,百官從政令而平定紛亂,將軍從政令而戍守四方,方能天下安定,撫正流言。”

太僕令忍不住的道:“可,監國為長孫,非陛下親子,若以如此登基,為禮度之亂,無論太子之位亦或是繼承大統,理應先立後,皇子承襲太子位,進而繼承大統。”

“長孫繼承皇位,不合禮法。”

話音未落,工業司楊辰便震聲道:“此我秦國危難之時,嫡長子承襲之制的確重要,然而,並非一定要嫡長子繼承正位,而長公子扶蘇乃諸公子之長,監國乃是嫡長孫,位諸皇孫之首,亦符合禮法承襲之制。”

“再者,連陛下都可以拋卻子孫之別,命嫡長孫為監國理國政,主變法,此乃信重監國之舉。”

“而監國自主持朝政以來,知人善任,勵精圖治,任賢使能,雄才大略,賢明果決,內政修明,絲毫不遜於陛下,若非此亂,我大秦國力蒸蒸日上,萬世可圖。”

“再者,諸皇子之中沒有比監國更合適之人選,自監國任大律府,修訂變法,改良大秦國制,多有聖舉,陛下不僅讚許,更是在南巡後令監國以監國,監國自任監國以來,國朝穩固,天下安定,多有善政,朝野皆認可於監國。”

“諸皇子中無一有如監國般,擅理國事者。”

“微臣,懇請監國,繼承大統,登基為帝。”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逍遙修真錄:大明風雲

白天睡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