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幽州劉虞掛笏引舟愛民如子,吹花隨水鞠躬盡瘁。

---------對聯話說陳龍一行鮮衣怒馬,高調混跡於漁陽人從中,惹來眾百姓矚目圍觀。

陳龍眼尖,一眼瞥見關雲長的綠衫,見他呆呆盯著甄宓,心想即使武聖這樣的真英雄,也有俠骨柔腸,難免兒女情長。

忽然感覺到兩道冰冷澈寒的目光,從不遠處射來,讓身處其中的陳龍的肌膚不由起了一層雞皮疙瘩。

陳龍微微側頭,原來觀察自己的,正是多了一副黑鬚的白麵灰衣劉備。

劉備冰冷的目光,露出似曾相識的思考神色,陳龍忙裝做若無其事,將頭側開,果然又瞥見一身黑衣,格外壯碩的張飛。

陳龍雖裝作不認識劉備,卻有意無意將目光與劉備相碰,劉備忽然臉露微笑,目光竟然變的溫暖,陳龍心驚道,這個劉玄德裝模作樣,冰冷的本性瞬間就被他掩蓋,又露出那副熱忱君子、坦坦蕩蕩的模樣,不知又要籠絡誰的心。

陳龍也裝作微笑,含笑對著劉備點了點頭,果然劉備過來施了一禮道:“閣下面熟的緊,似曾相識,在下卻想不起來了。

在下劉備劉玄德是也.”

陳龍慌忙下馬,裝作受寵若驚道:“原來是劉皇叔!在下眼拙,請恕罪!在下姓龍名珠,交州瓊崖人也.”

兩人閒聊了幾句,都看不透對方深淺,那關公和張飛也湊過來,張飛倒還客氣,關羽卻有些失魂落魄,不知是不是被甄宓美色所攝。

街頭與劉關張匆匆一見,本是不期而遇,陳龍卻暗自警惕,這個劉備絕非武功低微的魚腩,就憑他那股殺意凌然的眼神,也一定是劍道高手。

而城府深沉,深藏不露,態度和藹,喜怒不形於色,更是令人恐懼和迷惑。

田豫回來之後,公孫瓚不久後將來漁陽的訊息迅速流傳開來,而劉備、關張二將才知道那天路上遇到的龍珠竟然是許靖的高徒。

關張二將還不怎麼多想,劉備心中卻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他是靠名譽吃飯的,恨不得天天顯擺自己這點優良作風,如今竟然來了個許靖的高徒,還要重開新月旦評,那真是削尖腦袋也要上啊。

只是每次關羽都眯著鳳眼,彷彿在尋找某人倩影,但始終沒能見到,難掩失望之色。

劉備三顧茅廬的精神立刻來了,天天帶著關張往陳龍的客棧跑,搞的陳龍整天化妝都來不及,接待劉備在軒廳喝茶。

期間也沒什麼話,縱論些天下形式,扯些鹹淡罷了。

這時公孫瓚帶著大部隊進駐了漁陽,公孫瓚欲要攻打袁紹地盤的流言終於傳播了開來。

就在公孫瓚即將召見龍珠的前夕,一員中年漢子,穿著一身貨郎服色,悄悄出了漁陽城,一路向北行去。

此人本是田豫的上級,名叫鮮于輔,原為劉虞部下從事。

公孫瓚趕走劉虞之後,鮮于輔、鮮于銀等集結率領部分軍隊,在幽州境內潛伏下來,靜待時機。

而鮮于輔刻意結交田豫,兩人互為莫逆。

正史中,彼時燕國人閻柔因平素威信較高,被推舉為烏桓司馬。

閻柔召引胡人、漢人,有數萬之多,與公孫瓚委任的漁陽郡太守鄒丹在潞縣以北大戰,閻柔獲勝,斬殺鄒丹及其部下四千餘人。

烏桓峭王也率領烏桓人及鮮卑人,共七千餘騎兵,隨鮮于輔南下迎接劉虞的兒子劉和,與袁紹部將麴義聯合,共計十萬兵馬,進攻幽州,在鮑丘打敗公孫瓚。

鮮于輔潛伏多日,聽聞公孫瓚即將大舉伐袁,認為劉虞反攻倒算的機會到了,連忙喬裝打扮,匆匆離開漁陽,到更遠的遼西去向主公劉虞彙報。

劉虞被公孫瓚一直打到鮮卑地界,差點沒死在草原,如今只在幽州北部勉強佔據了幾座州縣,但因為他名聲不錯,又是漢室宗親,所以倒有不少人忠心耿耿跟隨。

劉虞,字伯安,東海郡郯城人。

劉虞是正牌的漢室宗親,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

曾任幽州刺史、甘陵國相、宗正等職,在地方政績卓著,頗有名望。

後來劉虞出任幽州牧,累加至大司馬,封襄賁侯。

他鎮守幽州時,為政寬仁,安撫百姓,深得人心。

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當地的遊牧民族,對朝廷忠心耿耿,境界超過曹操、劉備、袁術、袁紹多矣。

相鄰青州、徐州等地計程車族和百姓,為躲避黃巾之亂,慕名投奔的前前後後竟有一百餘萬人。

劉虞的祖父劉嘉曾任光祿勳,父親劉舒曾任丹陽太守,劉虞通曉《五經》,最初獲舉孝廉,擔任曹吏,因能履行職務而獲升為郡吏,後因累積政績遷為幽州刺史,劉虞任幽州刺史期間,在鮮卑、烏桓、夫餘、濊貊等外族間有崇高威望,隨時朝貢,不敢侵擾,百姓傳唱歌謠讚頌劉虞的功德。

後因公事被免官。

黃巾之亂爆發,黃巾軍勢如破竹,攻破冀州諸郡。

此後,朝廷任命劉虞為甘陵國相,前去安撫災荒後的百姓,以儉樸為下屬榜樣,不久升為宗正。

不久後,前中山國相張純、前太山太守張舉與烏桓大人連盟,發動叛亂,進攻到薊下,燒燬城郭,虜略百姓,殺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部隊達到十餘萬,屯住在肥如。

張舉自稱“天子”,張純自稱“彌天將軍安定王”,傳書到各州郡,說要代替漢朝掌有天下。

張純又使烏桓峭王等五萬人部隊,進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殺害吏民。

朝廷因為劉虞在北方的威信很高,再次任命他為幽州牧。

劉虞到達薊城,精簡了部隊,廣泛佈施恩惠,派遣使者告峭王等人朝廷將寬大處理,可以免除他們犯下的罪責,又懸賞通緝張舉、張純二人。

二人逃到塞外,其餘的也都投降或逃跑了。

張純被手下王政殺死,首級被送到劉虞處。

漢靈帝劉宏派使者升劉虞為太尉,封容丘侯。

劉虞先是推讓,並舉薦衛尉趙謨、益州牧劉焉、豫州牧黃琬、南陽太守羊續擔任此職,但劉宏最終還是拜劉虞為太尉。

當時官拜三公的人,都要往西園繳納鉅額禮錢,劉宏因劉虞一貫有清廉的名聲,加上平定張純叛亂有功,便特意免去劉虞的禮錢。

幽州本為窮州,需要青、冀兩州補貼官務開支,但當時因戰亂交通斷絕,無法排程金錢。

劉虞在幽州追求寬政,勸導百姓種田,從開放上谷的市場與外族交易及開採漁陽的鹽鐵礦取得收入,令百餘萬青州、徐州人流亡至此,安居樂業。

劉虞雖為三公級的高官,但天**好節約,穿著破舊的衣服,一頓飯都不吃一道以上的葷菜。

遠近原本作風奢侈的豪族,都被他感化而改變了風氣。

董卓專權之時,派使者授予劉虞大司馬,進封襄賁侯。

又拜劉虞為太傅,召他入朝任職。

但因道路阻塞,任命竟不能夠到達。

公孫瓚奉命征討烏桓時,受劉虞的節度。

公孫瓚只注重自己的部隊強大,放任部曲侵擾百姓,而劉虞注重仁政,很關愛百姓,於是與公孫瓚之間逐漸出現了矛盾。

初平二年,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以及山東諸將商議,由於皇帝年幼且被董卓控制,想立漢室宗親的劉虞為新皇帝,劉虞堅決不肯;於是韓馥等人又請劉虞領尚書事,以便按照制度對眾人封官,劉虞再次拒絕。

被劫至長安的漢獻帝想要東歸,當時劉虞的兒子劉和在皇帝身邊作侍中,於是皇帝派他偷偷地潛出武關,去找劉虞讓他帶兵來救。

劉和途徑南陽,被別有用心的袁術扣留,派遣別的使者去找劉虞,說要一起派兵西進去接漢獻帝。

劉虞於是派遣數千騎兵到袁術那,而袁術竟自己留下不予派遣。

起先,公孫瓚看出袁術耍詐,堅決制止劉虞派兵,而劉虞不聽從,公孫瓚就偷偷派人勸袁術扣留劉和,併吞並劉虞派去的部隊。

劉虞得知後與公孫瓚間的仇怨就更深了。

不久,劉和找機會從袁術那逃跑北上,結果又被袁紹扣留。

當時,公孫瓚已經多次被袁紹擊敗,還不斷地進攻。

劉虞嫌公孫瓚過於窮兵黷武,怕他成功後就不好控制了,於是不許他再次出兵,並稍稍削弱了他的許可權。

公孫瓚大怒,屢次違反命令,又開始侵犯百姓。

劉虞準備賞賜給遊牧民族的物品,多次被公孫瓚搶奪,劉虞不能制止,於是上報朝廷訴說公孫瓚掠奪百姓的罪行,公孫瓚也上表告發劉虞辦事不利,兩人相互指責,朝廷也無力處理。

公孫瓚乾脆別修城池,以防備劉虞。

劉虞幾次邀請公孫瓚,他都稱病不來,於是劉虞密謀征討他。

初平四年,劉虞自己糾合十萬人進攻公孫瓚。

臨行前,從事程緒勸阻,被劉虞斬首。

劉虞告訴士兵:“不要多傷人,只殺公孫瓚一個就行了.”

劉虞手下從事公孫紀,因為同姓而被公孫瓚厚待,趁夜跑到公孫瓚處告發劉虞的計劃。

當時,公孫瓚的部眾都散佈在外面,公孫瓚自覺不敵,本想逃走。

結果劉虞計程車兵不擅於作戰,又愛惜百姓的房屋,下令不許焚燒城池,一時間竟攻不下來。

公孫瓚於是召集精銳勇士數百人,順風縱火,趁勢突襲。

劉虞遂大敗,向北逃至居庸縣。

公孫瓚追擊,三日城陷,抓住了劉虞,仍讓他作傀儡管理州中事務。

正趕上朝廷派使者段訓來增加劉虞的封邑,讓他掌管北方六州的事務。

公孫瓚藉機拜為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並、青、冀四州。

公孫瓚還誣陷劉虞之前與袁紹合謀要當皇帝,脅迫使者段訓將劉虞抓起來回京問罪,半路被劉虞的故吏尾敦解救。

劉虞在北方很得人心,一路逃到了遙遠的遼西,佔據了州郡與公孫瓚對抗。

如今鮮于輔匆匆化妝北上,將公孫瓚與袁紹即將大戰的訊息傳給劉虞,又會引發本已複雜的局勢如何變化,且聽下回分解。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羽林心學

羽林威

萬族大興

傲來花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