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千軍萬馬齊歡呼

朱高熾苦著臉。

儒學在當今的時代是優勝於劣,教人道德,為統治者頭上套一層精神上的枷鎖。

西方的勳貴不講道德。

打個比方。

他們還在領地施行初夜權,又或者身體不行的,或者新娘不好看的,西方貴族則會讓領地的子民繳納錢財,稱之為贖回初夜權。

就只這一點,恐怕沒人願意穿越西方當百姓。

但現在的儒學,朱高熾學不下去。

儒學不斷的在發展。

而明初的儒學剛復甦,經歷元朝近百年的打壓,讀書人成為最下等人。

恢復中華。

不光是一句口號,包括儒學也要重新尋找回先代的學問,以便重新續絃上。

直到萬曆時期,儒學發展到提倡唯物主義。

反對宋和明初的禮學,反對當下浮誇空談的風氣,講求經世致用的功利主義。

“多學而識,行必有果”,學以致用。

要求實地調查,提倡獨創,反對盲從和剽竊。

還有提倡“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敲剝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與“獨夫”。

宣揚“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否定了君為臣綱的道學理論,主張透過學校和實行法治來監督君權。

提出應該加強學校,具有面對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權利。

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從而實現“有治法而後有治人”的理想。

“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張,以“眾治”代“獨治”,擴大郡縣守令權利的主張。

甚至倡導均田說,提倡工商皆本,改變士農工商傳統之法。

種種的學說,互相之間皆有借鑑。

文藝復興並不是只在法國。

可惜。

文明不代表強盛。

組織力才能決定一切。

後來的清朝,重回下等人時代,施行百年的文字獄,直接打斷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又跌落谷底。

種種不提。

現在明初的儒學,朱高熾覺得沒啥用,

三觀成型,哪裡還需要儒家的薰陶,而且讀聖賢書太枯燥,比打螺絲還累。

“你是大哥,要為弟弟們帶好頭,怎麼能逃學呢.”

燕王妃恨鐵不成鋼的說道:“等你父親知道,看你怎麼辦.”

“父親要回來了?”

朱高煦兩眼冒星星,滿臉的崇拜道:“父親一定打了勝仗吧.”

朱棣打了大勝仗。

在諸將認為大雪天氣,不是發動進攻的好時機,唯獨朱棣力排眾議,冒雪行軍,包圍了元朝太尉乃兒不花部。

逼迫了對方投降歸順,大軍得以凱旋而歸。

反觀朱高熾卻沒有意外。

朱棣打勝仗不是應該的麼。

打敗了才奇怪。

“熾兒,伱不能這樣.”

燕王妃語氣加重,“怎麼能因為畏懼自己父親,就不為父親打了勝仗而高興呢?傳出去有損你的名聲.”

“他就這樣,壞得很,剛才在宮門外,還用眼神兇我.”

朱高煦眼尖。

沒有忘記朱高熾當時的眼神。

“我沒有.”

朱高熾急了。

忘記了稱呼咱。

朱元璋的子孫,當然以祖父為榮,學習朱元璋的說話方式。

不光燕王自稱咱,他們小輩也是如此。

不類父。

在政治上是大禍。

“咱就是認為父親打勝仗是理所當然的,以父親的偉岸,理當如此,所以才沒有意外.”

燕王妃輕嘆。

作為勳貴嫡女,徐氏深知朱門的風險。

長子最近幾個月來的行為,越發的輕佻,很容易引起災禍。

“等你父親回來之前,不許你出門.”

燕王妃認為長子太過輕佻。

難道因為他打賭贏了,就越發的放肆?

作為母親,燕王妃反思自己是否太寬鬆了。

“啊.”

朱高熾傻眼。

也顧不上不朱高煦偷偷得意的看著自己,連忙上前為自己求情,希望母親網開一面。

朱元璋對子孫極其的嚴厲。

擔憂子孫們為害一方,親自寫了好幾本規範子孫的章程,言行都有控制。

朱棣性格類父。

自己要是乖乖聽話,按照符合世人的俗規來做事,需要忍耐三十餘年。

三十餘年啊。

自己那時候近五十歲,心裡對發展工業的想法,起步太晚,就怕自己沒多少年好活。

不為了自己,就為了心中的抱負,自己也得奮力一搏啊。

撕開一條口子,獲得越來越多的人認可,逐步推廣工業革命,是自己想出來的辦法。

先用蒸汽機掙筆銀子,然後向朱棣請功。

打動他,說服他。

卻沒想到會在燕王妃這裡碰壁。

“娘,咱的蒸汽機已經出了成果,不信的話,娘跟咱去看看,要不了多久,咱就能掙錢了.”

“君子不以利害義,則恥辱安從生.”

聽完長子的解釋,燕王妃越發不滿道。

“你是燕王府長公子,如何能只看利,而不看德行呢,恐為世人所不容也.”

……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不同的是。

主帥朱棣雖然仍在前線,卻已鼎定乾坤。

彤雲四起。

寒風急飄,紛紛雪下。

帶著公文的騎手,越往北越艱難。

行至,雪深數尺,馬不能進,路不可認,又無人家可問。

約馬退轉,亦無歸路。

白茫茫大地,天下間,彷彿只有他們一行人與馬。

風緊雪飄,衣衫盡溼,凍餒不堪,愁苦無訴。

……

“彩.”

“彩.”

深遠處,千軍萬馬起歡呼。

燕王朱棣。

享受著士兵們的愛戴。

三十二歲的朱棣,不損一兵一馬,逼降數萬敵軍。

在此。

向世人昭告,大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正如古人所言。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大將軍傅友德,主動讓出位置,甘願俯燕王之尾。

燕王力排眾議。

不顧眾將的阻止,不以大雪天為難,反以為機,眼光敏銳,逆行而上,悄無聲息包圍了元軍。

不顧眾將對戰功的慾望,而是以士兵的性命為重,不願意徒增己方傷亡。

採用觀童之策,逼迫元軍放下武器投降。

親自與乃兒不花詳談,辯論形勢,讓乃兒不花心服口服,願意歸順大明。

乃兒不花主動提起,希望加入燕王親軍,為燕王效力,為大明打仗。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秦國大混子,篡改扶蘇老爹勸諫書

椰子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