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世子府

研發司剛成立的時候,並沒有工匠去登門。

萬三等人也各自有各自的事情。

不過沒多久,當有了第一個人登門,然後第二個就是李二,隨後就又有了幾個。

為此周世豐專門來說出了他的憂慮。

“鐵道還未開始盈利,支出大於收入,雖然在穩步增長,但短期內能持平就算不錯了.”

“焦炭煉製廠因為定價的問題,盈利並不豐厚,目前的產量,支撐不起整個中華重工的盈利.”

“蒸汽機廠在北平的市場,已經趨於飽和,半年來新開設的九處礦井,總共的訂單是近五十臺.”

作為中華重工的大掌櫃,周世豐不光是要管理工廠,也要操心工廠的良性運作。

雖然中華重工當下的盈利水平,仍然還保持著優良的水平,但是盈利率卻在逐月下降。

“研發司本身就是一處消耗極大的地方,如果工匠們的嘗試成功,又需要開支不菲的銀子.”

“雖然不至於讓工廠入不敷出,但也是傷筋動骨.”

周世豐翻來覆去的說道。

老臉上滿是苦惱。

朱高熾問道:“周掌櫃想要說什麼?”

周世豐不再猶豫,說道:“事情是不是緩一緩?”

新事物的誕生,盈利的確需要時間。

蒸汽機是不同的。

新興的煤炭業,對此物的需求太大了。

而煤炭業的體量也大。

隨著煤炭業的井噴,蒸汽機自然也有長足的利潤和銷量。

從無到有和從一到二,有根本性的不同。

但就算如此,工業發展離不開,且核心的東西,如果按照正常的事務發展。

例如英國用了三十年的時間,才讓抽水用蒸汽機的市場,從零達到了一千多臺。

大明自然也需要二十年以上,才有可能達成當下蒸汽機工廠的產量需求。

所以朱高熾提前讓蜂窩煤問世,工業上還未獲得突破,卻從當今時代中,更大的民間市場率先打破了突破口。

否則蒸汽機同樣也不可能這麼快獲得利潤。

就如鐵道。

車廂的成本極高,是二輪馬車的十幾二十幾倍,其中還有各個部件,短時間內的成本是下不來的。

馬車伕的要求也高。

還有需要健壯的大馬,鐵道工,工程隊等等,平均每個月要開支出近三千兩的銀子。

因為工程隊的存在,一年的總支出需要十萬兩,當下大部分還需要靠蒸汽機的利潤支撐。

朱高熾也想過。

是否吸納民間資金。

例如說服煤場主們投資鐵道。

鐵道快速的擴張,是離不開天量資本的投入。

特別是後面還會鋪設木枕,導致修建鐵道的成本,會幾何倍增加。

但是思考一番後,朱高熾決定當下還不能吸納外部資金。

因為鐵道的重要性還沒有凸顯出來。

現在就和商人們談論此事,商人們都沒看清潛力,價格方面自然不願意付出。

那麼在佔股方面得不償失,朱高熾既要保重控股,也要讓鐵道賣出划算的價格。

否則他就是冤大頭了。

“周掌櫃,你覺得的咱們的工廠,最有優勢的哪一項?”

“沒有對手.”

周世豐毫不猶豫的說道。

“說得對.”

朱高熾笑道:“這就叫壟斷.”

“利潤雖然在下降,但是按照工廠的速度發展下去,以後誰也動搖不了工廠的地位.”

“咱們目前要做的是搶佔市場,開發市場,也需要更多的新的技術,以突破目前的瓶頸.”

“比如車廂的制動部件,能不能有更好的技術呢,這些可不是小問題.”

“當制動技術獲得了突破,不但能降低對車伕的技術要求,還能帶動更多的車廂,例如三節四節的鐵道四輪馬車.”

“誰也不清楚技術的突破口在哪裡,唯一能指望的,只有工匠們自行去摸索.”

“一個個先進的技術,都掌控在中華重工的手中,那誰也無法打敗中華重工.”

周世豐看到的是短期利益,而朱高熾要考慮的是長期利益。

因為前者是打工者,後者是統治者。

說服了周世豐。

朱高熾在回去王府的路上,沉思了許久。

馬王宣見狀,沒有來打擾小貴人,詢問明天的安排。

周世豐的憂慮,並不是全錯,甚至有一定的道理,自己要把以百年計的工業發展,縮短到二三十年。

不能完全照搬後世的經驗。

實踐才能出結果。

但是自己不能出錯。

“還是要學習啊.”

朱高熾感嘆一聲。

回去王府後。

朱高熾請來長史府的雜職,把還是左右相時期,燕王府留下的各色公文送來翻閱。

那時候的藩王府,上管軍,下管民,掌按刑獄。

王府中各色雜職還是入了品的朝廷正官。

……

“怎麼最近很少看到老大了?”朱棣好奇的問道。

“大公子最近用功讀書.”

一名年輕的太監回道。

“讀書?”朱棣驚訝的說道:“他可是許久對讀書不感興趣了.”

朱高熾當然不是不讀書。

反而在先生們面前十分的恭敬。

不過朱棣早就發現長子的變化,雖然行事和以往沒有區別,但是在道學的鑽研上沒有下大力氣。

老大真正的心思,都投入到了工業發展中。

讀書不過就是能背,在道學上,也就說幾句有形無核的道理出來,無法登堂入室。

“大公子在翻閱王府早些年的公文,每天可謂是廢寢忘食.”

葛誠笑道。

朱棣眼神透出笑意。

老大總能知道什麼才是重要的,可見他的確長大了,不用自己操心。

“他要看什麼,就都給他看.”

交代了一聲,朱棣也就沒有再過多的干涉。

也正是朱棣的態度。

朱高熾在王府的權利越來越大,已經能使喚的動長史府了。

換個比方。

皇帝還沒有成為太子,沒有掌握東宮的嫡長子,已經能指揮的動朝廷。

燕王府在前朝古都的皇宮遺址上。

不過前朝的皇宮,早就幾十年前,被朱元璋的北征大將徐達一把火燒掉。

燕王府是後來修葺的王宮。

從洪武五年開始營建,因為當時王城的規制還未完全固定,所以只修了一半。

復建後,在洪武十二年才完工。

王府分為兩半。

後府是各寢宮,前府有三殿,馬房,庫房,收糧廳,六局等各色王府衙門。

“恭喜小王爺.”

年輕的太監,領著一幫小黃門,跑進來恭喜朱高熾。

朱高熾正埋首公文中。

見到那名年輕的太監,笑道:“喜從何來.”

那太監說道:“王爺令旨,遷大公子到世子府居住.”

“恭喜小王爺,賀喜小王爺.”

眾人喜笑顏開,比正主都要興奮的樣子。

“世子府?”

朱高熾怔了怔。

朱棣召見藩臣,與朝廷官員武將議事,都在前廷的王殿上,世子府在王宮的東南角,正好相鄰。

他們兄妹現在都住在母妃的寢宮,各有自己的屋子。

世子的任命,朱棣沒有權利,需要皇帝下旨。

但是朱棣的舉動,無疑是實質上,已讓把朱高熾當做了世子,並且告訴了所有人。

缺少的不過是一道聖旨。

大公子和世子。

雖然都是同一個人,但代表的意義,和兩者的權利等等,是完全不同的。

例如未出閣讀書的太子,和有了東宮屬臣的太子。

兩者雖都是太子,但權力有天壤之別。

自己要搬離王府後宮了。

“為什麼?”朱高熾好奇的問道。

雖然對自己而言是好事,但為何朱棣突然做出這個決定。

“王爺沒說.”

朱高熾沉吟了一陣,突然有些明白了。

這是朱棣對自己的認可。

“把這些東西都搬去世子府.”

朱高熾指了指書房裡堆積如山的舊公文。

王府多年儲存下來的公文,堆滿了好些房子,此處不過是小部分而已。

太監們宮女們忙碌著。

朱高熾卻沒在怎麼在意,仍然仔細翻看枯燥的各色公文。

修城的,修道路的,修軍堡的,糧食入庫的,各色軍備的,衛所檢閱的,操練事宜的……

他要透過這些公文,對北平府有更多的瞭解。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樹。

北平的經濟模式,該如何調整為新的經濟模式,又如何不脫離實際,也就是融入水土之中。

透過這些公文,朱高熾對北平也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過了幾日。

“老大有什麼變化?”

朱棣關心道。

“大公子仍然廢寢忘食的看書,等世子府洗滌備好,大公子搬了過去,但也是閉門讀書.”

“時不時會請長史府的先生們上門請教,也偶有出門去工廠,還有幾位工廠的管事去過世子府外,就沒有別的事情了.”

太假一五一十的說道。

聞言,朱棣摸了摸下巴。

老大突然這麼用功觀摩王府公文,他難道又有什麼新想法不成。

不知不覺間。

朱棣心裡有了些期盼。

長子的很多新道理,給了朱棣不少的啟發。

朱高熾沒有新想法。

他在總結階段性的經驗,其中的不足與成功的地方。

雖然有後世的經驗,但放在大明的國情中,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自然需要多總結。

而且他的目的,也不是西方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下的社會局面。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黑港

隨心所欲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