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不服則除

燕王府。

北平都司僉事鄭雲承從王府走出來,身後是王府的管事太監,他在門房等待的隨從,聽到外面動靜,連忙跑出來去通知街道上等候的轎伕。

“留步.”

“鄭僉事慢走.”

太監露出笑臉。

轎伕抬著轎子來到王府門前,鄭雲承坐上轎子,他的隨從向門口送行的太監彎腰行禮,然後揮了揮手,一行人的身影逐漸消失在街道上。

坐在轎子中的鄭雲承,閉上眼睛揉著太陽穴。

從派人遞上拜帖,到今日來拜見王爺,不知道燕王能不能聽見他的勸誡。

應天府的人看著自己,如今的時局,王府也到了該收手的地步。

燕王也不是不識大體的人,懂得進退的道理,如果王府現在停止擴張,自己也能嚮應天府那邊有所交代。

“大公子.”

鄭雲承睜開眼睛,露出厭煩的眼神。

官府沒有秘密,王府同樣沒有秘密,什麼人是什麼立場,是瞞不住人的。

王府的老先生餘逢辰,是德高望重令人放心的大儒,又是燕王的伴讀。

長史府的長史葛誠,也是個穩重的官員。

不過不知道哪個姓姚的和尚,又是什麼時候巴結上的王爺,聽餘逢辰說過,此人頗為激進。

竟然把一個侍衛提拔成右長史,實乃聞所未聞之事。

加上又出了個大公子。

這三個人的態度,令人憂慮啊,希望王爺能不受影響,否則接下來的北平。

鄭雲承嘆了口氣,人在江湖身不由已。

太監送了鄭雲承後,返回向王爺稟報,大廳中氣氛頗為沉悶。

姚廣孝握著一串佛珠,金忠目視前方,彷彿在思考。

“這個鄭雲承不顯山不露水,想不到心思很靈敏啊,對時局的判斷不錯.”

朱棣誇獎了一番。

“以前主要打交道的是布政司的左右布政使和參政,倒是疏忽了此人.”

朱棣向那太監交代道:“你回頭備份禮,送去此人的府上.”

“回王爺,以什麼品級?”

“就按照他的品級吧,免得惹人非議.”

朱棣打發了那太監,看向姚廣孝和金忠,詢問道:“兩位有何看法?遼東之事是否繼續.”

“阿彌陀佛.”

姚廣孝唸叨了一聲。

金忠知道姚廣孝沒有想出應對方法,於是主動開口,抬出了大公子:“遼東之事是大公子的計策.”

朱棣聞言露出苦笑。

燕山左衛張雲雖然沒有直接效忠,但是態度已然轉變,此人也不可能有更明顯的表現。

否則應天府那幫人不會放過張雲,因為這是對應天府那幫人的背叛。

而就算此人不改變態度,自己也動不了他,同樣是應天府那幫人保著張雲。

所以當下燕山三衛的局面,已經是最好的形勢。

還有密雲衛,密雲後衛這兩衛精兵,以及通州等衛,朱棣幾個月來提拔了不少的親信。

王府已經在藍玉大案中,獲得了最大的利益。

至於更進一步。

那就要看父皇的心意,以及是否會觸碰到應天府那幫人的底線,如果引起了反擊,是得不償失的。

“老大人呢?”朱棣問道。

“大公子去了涿州.”

金忠回道。

“讓人去叫他,讓他回北平,天天在外面瞎跑,比咱都要忙,算個什麼事.”

朱棣的態度很明顯,不願意節外生枝。

姚廣孝看了眼金忠,金忠也看向了他,姚廣孝收回了視線,接下來只能看大公子了。

也只有大公子可以改變王爺。

……

涿州。

清晨。

“左右左,左右左.”

兩人一排,一千餘人的隊伍,延伸至大半里地,在口號下邁著整齊的腳步小跑。

密雲到北平的鐵道已經通車,騰出了大量的人手,被調派支援其餘的路段,導致各處的鐵道修建速度越發加快。

火真雖然是蒙古人,但是在燕山衛擔任千戶多年,多次隨燕王出征,所以資歷不小。

他代替丘福,管理三千軍工的操練事宜,得心應手沒有惹出什麼麻煩。

“這種操練方法,的確最合適.”

火真來到朱高熾身旁,贊同的說道。

朱高熾穿著長衫,身後跟著幾名侍衛。

王府有八百名侍衛。

這八百名侍衛需要王府來養,而且是因為朱高熾提供了一筆銀子的原因,否則去年王府侍衛只有不到五百名。

朱棣分了五十名侍衛的名額給朱高熾,朱高熾任命李彪為侍衛統領,並從燕山三衛透過朱能等人的介紹,招募了五十名精兵。

“往後會調一批火器,加練火器陣型.”

朱高熾指出未來的發展方向。

冷兵器時代,雖然對軍陣有要求,但個人的勇猛無可替代,一個能衝鋒陷陣的猛將,對軍隊計程車氣能起到巨大的作用。

普通弓手射不穿將領的盔甲,所以經常有將領盔甲上中了幾箭十幾箭仍然繼續作戰的典故。

唯獨專門訓練多年的重弓手,才會讓將領的安全性大幅度降低,可將領也不是傻子,會避開重弓手方陣。

但是進入火器就不一樣了。

火器能穿甲。

哪怕火繩槍的前身火門槍,隨便一杆槍都可以穿甲。

鉛彈進入肉體後,在人體中滾燙炸裂開,超過生理極限的痛疼感,立刻讓人失去戰鬥力。

而且訓練一名合格的弓手,至少需要三年,像英國的長弓手,需要培養十年以上。

而一名合格的火器手,只需要三個月。

缺點就是精度低,發射慢,對軍陣和密集型有極高的要求。

所以會讓軍隊發生很大的變化,從對將領素質的絕對要求,轉為對中層軍官的絕對要求。

隨著火器的進步,從火繩槍到滑膛槍,則下滑到基層。

明中末期的鳥銃是火繩槍,技術不是問題,朱高熾打算明年開始做出鳥銃,然後推廣到軍中。

北平製作出鳥銃,別的地方也可以。

不過朱高熾並不擔心。

離朱元璋駕崩,滿打滿算只有五年的時間。

北平全軍適應鳥銃要一年,訊息的傳遞要一年,北平和應天府的往來調查等,至少也要一年。

真正留給應天府仿造只有一年的時間。

從起步到生產,一年的時間有什麼用,頂天上千杆槍而已。

所以明年推廣鳥銃是最合適的,加上佛郎機炮,理應可以在靖難之役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用突火槍嗎?”火真好奇的問道。

朱高熾點點頭。

火真有些失望,他拿手的本領是騎射,火器不是他的強項。

朱高熾沒有看到火真的表情,看到了也不在意,他本就沒有指望火真會成為火器部隊的將領。

火真以後還是會帶領騎兵。

但是火器部隊需要了解騎兵的戰術,所以朱高熾才要了火真此人來身邊。

朱高熾看向另一邊的朱能,詢問道:“遼東方面來信沒有?”

朱能搖了搖頭。

“你多關注下,丘福有了來信,第一時間通知咱.”

對於丘福和金州。

朱高熾有大用。

根據他的計劃,會成為他的另外一支殺手鐧,能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小王爺放心,屬下收到丘福的信件,絕對不會耽誤.”

朱能承諾道。

王府最近形勢翻轉,他們這些燕山衛出身的將領,和王府繫結榮辱與共。

加上中華重工開年後,連續不斷的大動作,形勢喜人,令在場的人內心士氣高昂。

朱高熾卻高興不起來,輕聲問道:“涿州三衛的指揮使,還是沒有訊息嗎?”

朱能怔了怔,明白了小王爺為何有些失落。

見眾人不答,朱高熾笑了起來。

“咱無名無分,人家看不上咱,認真說起來,他們才是恪守規矩,咱才是不懂規矩啊.”

“小王爺勿惱,不過土雞瓦狗之輩,回頭王爺自會收拾他們.”

火真不懂其中的隱晦,理所應當的罵道。

朱高熾看了眼朱能。

朱能點點頭。

在涿州的鐵道工程中,朱能親自來負責了一個月,趁機和涿州三衛的將領們都有接觸。

哪些人對王府態度恭敬,哪些人更親近三司,朱能心裡有本賬。

知己知彼百戰不勝。

涿州是北平的門戶,也是朱棣扭轉戰略形勢的關鍵一戰,其中有些將領向著朝廷。

晚上。

朱能把名單交給朱高熾,朱高熾開啟看了兩眼,裡面記載的內容很詳細。

什麼時候見的面,地點在哪,對方說的什麼話,平日的表現,對王府的態度,是否可以拉攏等等。

有了這本名單,涿州的形勢一目瞭然,朱高熾非常滿意。

“辛苦了.”

“標下分內之事.”

朱能寵辱不驚,年餘的鍛鍊,已經有了名將的風範。

朱高熾就是這麼想的,也可能是自己慣有印象產生的這個想法。

總之。

比起剛見朱能時,那時候的朱能雖然也很沉穩,但總有些稚嫩,不像今日給人一種值得託付的氣質。

“涿州三衛很重要,你多留意此地.”

“這些人中能拉攏的,咱要大力拉攏.”

朱高熾收斂了笑容,露出殺意,“對於不能拉攏的,那就要除去.”

如此殺氣騰騰的話,令朱能低下頭。

世面傳小王爺類父,朱能不這麼覺得,王爺雖然殺伐果斷,但行事持穩。

大公子雖對底層和善,但實則行事偏激。

順者昌,逆者亡,不留餘地。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戰爭之路:我有移動武器庫

北方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