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萌芽的開端

“這也能上報紙?真是荒唐.”

蒸汽機工廠,報紙室。

屋子內有三排木架,上面掛著第一期技術報,屋內有桌子和椅子,還有水壺,水杯。

有幾個人安靜的看著報紙,報紙很厚,有幾十頁,突然有人叫了起來。

“怎麼回事?”人們好奇的看了過去。

那人把手裡的報紙攤開,指了其中的一張,好笑道:“你們來看看那,這也能登報嗎?算什麼技術.”

人們圍了過去,視線落到報紙上,上面刊登的一則技術,是關於圖紙類的。

“我會把地面上的所有東西,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地面上的的東西,例如大樹,植物,房子,橋樑等,通通可以稱作地物。

一類是土地本身,例如大山起伏,平原,沼澤等,通通可以稱作地貌.”

“地物和地貌合起來,才算是完整的地形,圖紙不光是記錄部分,而是全部要記錄下來,才算是完整的輿圖.”

“這種新的圖紙方法,更有利於測量,我覺得可以叫做地形圖.”

“都知道任何一種的事物,都會有它的一定形狀,房屋也是由一個或者幾個形狀構成,多是曲齒形,如果要把這座房子畫出來,必須把房子的轉折點,甲、乙、丙、丁、戊定出來,並把這些點連線,就成了房子的平面圖.”

……

“這算技術嗎?”

“這不算技術?”

“這算不算技術?”

幾人圍繞那名來自工程部測量師傅的文章,開始了爭論,聲音越來越大。

技術報不對外發行,設立報紙室,只有工匠才可以進去報紙室,在報紙室內讀報。

工匠要籤保密協議,不得在有外人時,討論技術報上的事宜。

工廠。

“師傅怎麼不去辦證?”學徒問道。

“不識字.”

老師傅幹著手裡的活,一邊不耐煩的回答,臉色有些不高興。

“去不去是師傅的事,證還是要辦的.”

學徒鼓動道。

辦了證才可以去報紙室,現在沒有證,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技術師傅。

“之前不也有文書來找師傅麼,師傅還講了一些技術,聽說也會刊報呢.”

徒弟笑著說道。

他倒是想要辦證,可他資格不夠。

想要辦證,必須符合等級,然後另外的一條門徑,就是自己的師傅獲得證件,有了推舉的名額,他可以靠師傅的推舉,進入報紙室。

師傅不認識字,他認識一些。

小時候在社學讀了兩年書,學會了不少的字。

“師傅辦了證,看不懂報紙,徒弟可以幫忙讀啊.”

身邊有位工匠出主意說道。

那位老師傅有些心動了,可又覺得不好意思。

第一期的技術報,五花八門,有高深的,也有簡陋的讓人不服氣的,很多人不過是把自己的工作說了一通。

登報就有錢,重要的是會永遠儲存下來。

受第一期技術報的誘惑,到了第二期技術報,收到更多的稿子了,由研發司稽核。

報紙室成為了工廠的熱門話題。

本來大家覺得沒有什麼,可報紙室設了門檻,只有工匠才可以進去,那些不感興趣的人,也有些急躁。

工人們很好奇,報紙室是什麼樣子。

無形之中,工匠的地位彷彿更高了些,原本工匠的地位就不低,工錢也是最高的。

工人們都想成為工匠師傅。

工匠師傅們,登了報紙的,臉上更有面子。

第二期技術報。

同樣也有工程部的文章,有人在第一期的內容上,寫出了另外的測圖技術。

“輿圖有限,而事物繁多,為了表明清晰,可以用特定的符號來代替.”

“我和朋友商議過,最好用數字來代替,因為數字無限,多少的事物都能概括.”

“但是我和朋友,在使用哪種數字產生了爭議,我要使用的是算籌,一種很簡易明瞭的方式.”

“而我的朋友,認為使用番外傳入的數字記載方式.”

“例如一二三四五,番外某國書寫為1、2、3、4、5,而算籌書寫為”

“番外的六,書寫為6,算籌書寫為t.”

“算籌是我國春秋時期先民就已經廣泛使用,流傳至今數千年,我認為應該保留老祖宗的東西.”

“但是我朋友認為,誰的更好就應該用誰的,我國自天竺思想輸入以後,幾千年來溺佛者遁世無營,避佛者亦故步自畫,指責我抗拒更好的事物,就是如此之人.”

“我問他從哪裡得知的思想,我朋友說是小王爺說的,先民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做的.”

“用胡服騎射,胡桌胡椅,甚至胡瓜等,說服了我,但我仍然覺得算籌不比番外某國數字記載方式要差,可能是我心理的原因.”

“不過我朋友說的有道理,為了支援他的言論,所以我採用了番外某國的記載方式.”

“並且在此我提倡,我們工匠應該尊崇復古精神,排除外來糟粕思想,發揚先民工匠精神.”

“從技術到農物,向來用最好的,而不是固步自封.”

“以下言歸正傳,輿圖表示地貌的形狀,主要就是高低,如果高低用簡單的數字來表示,是不夠的,應該在地形圖面上表示出高低來。

表示的方法,也是同樣找它的坡度變換的地點.”

“如在一個山的山頂、山腰和山腳變換的地方測出高度來,把山腰和山腳上同高度的點連起來,這些連成一圈一圈的線,就可表示出這座山的形狀和高低.”

……

“你怎麼把咱跟你說的告訴了外人呢.”

朱高熾不滿的說道。

小九不以為然。

“技術就是用來交流的,不交流怎麼進步.”

“我不光和工程部的朋友說過,還和好多人都說過,技術上的事,能惹出什麼問題.”

小九信誓旦旦,自信的說道。

朱高熾無可奈何。

宗教在古代從來不是好東西,弊大於利,無論是中外都是如此,文明的毒瘤。

後世人們常笑阿三,其實中國古代也被阿三的佛教精神所影響。

來世教在唐代達到巔峰,但是唐朝的景教也達到了巔峰,屬於百花爭鳴的時代。

不過在宋末元初三教合流後,壟斷了政治,知識與宗教的話語權,從此讓中華文明染上了一層淤泥。

朱高熾可不想引起敵意。

他現在小胳膊小腿,可得罪不起。

別看明朝來世教勢力衰落的厲害,彷彿一團散沙,但是不代表影響力消亡了,還是一個龐然大物。

如果引起別人的敵視,這團散沙也能合作。

“有些話伱先不要對外說,惹來了麻煩,人家不會找你,只會來找咱.”

朱高熾要求道,不說別的,姚廣孝還在為他們父子做事呢,哪裡有這種做法的。

“你是小王爺,誰敢找你的麻煩.”

小九不可思議。

朱高熾忍不住笑了笑。

別說他只是藩王嫡長子,就算是朱元璋,那也得學會妥協。

就算根據有些人的心思,說朱元璋是個殺人魔王,那他殺到最後只剩下他的兒孫,兒孫們也總有各種想法不是。

不久。

總部悄然設了一間學校,名義是教授工人們識字,不涉及道學,儘量避免發出動靜。

學校的內容,的確只教認字,請了幾位有經驗的啟蒙先生。

工人們的熱情並不高。

不過總部要求所有的管理者都要識字,鼓勵工匠也要識字,並制定出獎懲。

識字的工匠,比不識字的工匠,更容易升級和提拔重用。

朱高熾回去了王府,有太監來告知,王爺大概還有半個月,就能回到北平。

朱高熾點點頭,表示他知道了。

書房。

燈柱上換了玻璃罩子的煤油燈,點燃了幾盞燈,把書房照耀的明亮,朱高熾坐在案臺後出神。

技術報的作用,他本來是想著用來促進技術。

但因為屬於新事物,經過各部門的聯合運作下來,不知不覺成為了一個四不像。

又像是交流平臺,又像是論壇,又像是知網,又像是學術網。

第一期的內容,朱高熾還沒有覺得什麼,第二期竟然就開始了探討思想。

有些違和,但也不違和。

中華重工是工廠,但它又不是純粹的工廠,在北平是巨無霸,集中了技術和工人。

這股巨大的優勢,是大明其餘的商業力量遠遠不能比擬的。

人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農業非常的苦,特別是傳統的農業,如果一家三口人,兩個勞動力,二十餘畝田。

可以做到溫飽以上,但仍然是非常繁重的體力活。

所以人們很難去思想。

但是中華重工不同,它和後世追求利益,效率最大化的企業不同,沒有壓榨工人。

而中華重工也有這個條件,可以不用壓榨工人就可以獲得利益。

因為中華重工沒有競爭對手。

小作坊經濟威脅不了中華重工,甚至中華重工根本沒有把小作坊經濟放在眼裡。

而有技術,有思想的人都集合到了一起。

這些人有自信,生活富足,那麼就會產生精神上的需求,誕生各種的思想。

第二期工程部技術師傅的部分言論,已經現象了苗頭。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生崇禎:開局繫結神豪兌換系統

浮夜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