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朱高熾下午還要返回世子府坐鎮,在中華重工的時間不多,小半月旬第一次前來。

畢竟有些事,需要他來一趟總部。

“工人規模超過了兩萬,而且廠子真不少,事情太雜了.”

周世豐感嘆道。

從原來的蒸汽機廠小掌櫃,到如今中華重工的大掌櫃,不但是北平絕無僅有的,對他也是全新的考驗。

朱高熾明白周世豐的為難,後世的集團,有完整的構架,成熟的模式。

健全的組織分工,為上層的管理提供了支援。

而中華重工在大明是新事物。

簡而言之,全靠個人的能力,單兵作戰,沒有形成自我完善的風格模式。

面對這種情況,周世豐提不出有效的建議,所以默不作聲,顯得很氣餒。

朱高熾沒有覺得是周世豐能力不行。

周世豐真要是解決了這個問題,朱高熾反而要懷疑周世豐的來歷了。

在後世。

集團構架分保守型,風險型,分析型,面對的企業環境,分別為保守穩定,複雜多變,綜合。

保守型講究穩定、紀律和秩序,風險型講究靈活、快速多變,分析型講究縱向橫向平衡,需要大量的溝通協調。

風險型朱高熾不會使用,不適合中華重工。

分析型對人的要求高,需要大量的優秀人才,具備後世優越的溝通協調能力。

中華重工的人才不少,但因為眼界的限制,達不到這個要求。

所以還是要採用保守型。

保守型構架的優勢,是生命期長,可以形成規模經濟,提高產品和制定標準。

而中華重工無外部競爭對手,屬於壟斷寡頭,的確適合保守型。

保守型的戰略目標,是擴大產品市場份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樣符合中華重工的目標。

至於風險型的目標,開發市場,升級技術,反倒不是中華重工最急迫的。

最好的自然是分析型,在保持已有市場的情況下,不斷開發新的產品和市場。

可中華重工提供不了大批需要的專業人才不是麼。

“建立總部吧.”

朱高熾提出瞭解決方法。

周世豐露出好奇的眼神。

“建立總部,嚴管財務,維護關係,負責戰略,制定政策.”

朱高熾笑道。

企業集團保守型組織架構,對總部的要求最小,然後是風險型組織構架,對總部的要求高,最後是分析型組織構架,對總部的要求最高。

“總部管理職能部門,職能部門管理業務部門,構建三級模式.”

朱高熾仔細向周世豐介紹。

周世豐連忙翻開筆記本,提筆記錄,朱高熾主動把硯臺推過去,方便周世豐。

最後用了半個時辰,才和周世豐談完了此事。

“組織的構架不是一日之功,你可以與財務部,大廠的廠長多協商,發揮下調研司的作用,為你提供幫助.”

周世豐連連點頭。

雖然還有許多不明之處,不過已經有了方向,不至於摸不著頭腦,無從下手。

“明年春季大招工,是否仍然以軍戶為主?”周世豐問道最後一事。

軍戶招工已經不像最開始那麼簡單了。

從軍戶貧困戶,到後來北平全衛所的直招,如果明年繼續大招工,恐怕會有些麻煩。

“北平二十三衛,軍戶近十三萬戶,除去正丁,餘丁,理應可以提供十三萬名工人.”

“不過考慮農田也需要壯勞力,但數萬人還是能提供的,所以明年的招工,仍然以軍戶為主.”

朱高熾堅定的說道。

根據後世農史專家的觀點,在戰國時期,一個勞動力耕作能力在畝。

與《淮南子》所說踏耒而耕不過十畝差不多。

根據明亡後,隱居家鄉,講授理學併兼務農業,世稱“楊園先生的著作《補農書》所言,“上農夫一人止能治十畝.”

綜合諸多記載,與近代耕種情況,可以得出一個壯年勞動力,種植水田,一年可以種最多十畝,到十二畝田。

北方水田畝產平均一年兩石,風調雨順的年景,一年的產量是二十石。

軍戶的正丁,餘丁,加上婦孺老弱,一年可以耕種至少三十畝的田地。

所以最好的情況,是一戶九口之家,老中幼三代,有三十畝的田,減去徵稅役稅等,以及家中口糧,糧種,可以獲得十幾兩銀子。

十幾兩銀子,用來購買柴布油鹽醬醋茶,以及其餘的農具,鍋碗瓢盆等,進入小康水平線。

但這是理想水平,保持了農業互助,和價效比最高的農業模式。

朱元璋下的旨意,規定農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

在北方,一戶十五畝,是多數的情況,處於溫飽線上,小康水平以下。

十五畝的勞作力度,加上耕牛,只需要一對夫妻就能合作完成,可以進入小康水平。

如果是兩兄弟,各自成家,加上老人,一戶三家人,則維持在溫飽線上。

所以朱高熾要做的是,抽出其中的一戶人家,投入到工業之中,用工業品來換糧食。

提升了經濟水平,讓一戶三家人,同時進入小康水平。

但是傳統農業面朝黃土地朝天,哪怕是同樣的所得,工人也是令農民羨慕的。

而且工人的收入,本就遠高於農戶,可以換到更多的工業商品,從而拉開了距離。

這其中需要培育市場。

只發展生產力,需要百年的時間來完成市場,但是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學習後世分配社會分工,最佳化生產關係,則只需要一代人。

朱高熾得出了結論,向周世豐強調道:“北平有十三萬軍戶,可以提供十三萬工人,中華重工的目標就是這十三萬人.”

“至於民戶,則由補充經濟組織,例如煤礦區,蜂窩煤作坊,成衣作坊等來吸收.”

如此分配生產關係,不是朱高熾不在乎百姓,也不完全是靖難之役的原因。

軍戶苦啊。

又要重地還要打仗,連老百姓都鄙視軍戶的環境,不願意把自己的閨女嫁給軍戶,生怕自家被牽連轉為軍籍。

所以目前的分配,朱高熾必須要優先軍戶。

“前面所言組織構架的三級關係,對於用工問題,中華重工同樣要採取三級模式.”

“中華重工從軍戶招工,提高軍戶軍戶的財富,吸引民戶加入軍戶,從而提高軍戶的社會地位,高於平均線.”

聞言,周世豐明白了朱高熾的意思,不再提出疑問。

朱高熾後面的話沒有說。

當中華重工吸納了十三萬工人,那說明北平的工業模式已經完成,接下來不過是技術的遞進,以及向外的輻射。

當週世豐離開了辦公室,文書房的文書,去等待室叫張輔和馬林,兩人跟著文書,進入辦公室。

在他們等待的功夫,又有幾個人進去等待室。

朱高熾聽完文書的話,放棄了下午返回世子府的打算,中華重工的事務,不是輕易可以解決完的。

耐著性子,聽完兩人在大寧的事宜,其中有個關鍵人物。

“劉真.”

朱高熾喃喃道。

這個人名有些熟悉,但一下子想不起來。

因為坐久了,感覺有些麻木,朱高熾站起身揮動了下胳膊,活躍了下血管。

張輔和馬林見狀,連忙跟著站了起來。

“你們坐下,這是咱的習慣,與伱們不相干.”

朱高熾擺了擺手。

兩人猶豫了下,重新坐了回去,身體拘謹,面色有些緊張和嚴肅,彷彿面對什麼大事一樣。

朱高熾走了兩圈,想起了劉真是誰。

此人態度傾向朝廷,但也不敢直面朱棣,不是此人不能打仗,但是政治態度不堅定,所以給了朱棣打敗他的機會。

想起了劉真,朱高熾又想到了一事。

“大寧都指揮僉事卜萬你們見過沒有?”朱高熾返回自己的位置坐下,問到辦公桌對面的兩人。

張輔搖了搖頭,說道:“沒有見到,但是聽葛長史說,他在大寧時,見過一回,沒有拒絕合作的事情.”

“有些奇怪啊.”

朱高熾納悶了。

根據歷史表現,此人才是最堅定的朝廷忠義之士,陳亨後來都受制於人。

後來是朱棣用計策,哄騙了人們,以為卜萬是他的人,被大寧官員把此人下獄,才讓陳亨順利掌控了諸衛,最後配合朱棣掌握了大寧。

想不通,朱高熾先按下此事,問道:“你們覺得該怎麼辦?”

張輔早就想過應對方法,建議的說:“可以先從其他的衛所入手,暫時略過劉真.”

“軍戶經濟合作社對衛所有利,提升軍戶們的收入,到了收穫的時候,該著急的就是劉真.”

“別的衛所都獲得了好處,只有他那裡保持現狀,衛所下面的人,就會對他不滿.”

“面對這種壓力,由不得他不低頭.”

下面的人都不服氣了,權利就會被架空,有時候下面的壓力,比上面的壓力更能發揮作用。

“可以,就按照你說的辦.”

朱高熾同意,“馬林的長處不在這方面,與衛所的交道,你全權負責,馬林仍然負責軍戶經濟合作社的日常事務.”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第一醫官兒

正好逍遙

我在錦衣衛每天打卡摸魚

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