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天平

北平府按察司衙門。

新官上任三把火,何況一下子來了這麼多主官,衙門的官員們,最近都很老實,生怕成為觸黴頭的人。

按察使王禮巡視到了司獄司,掌管北平監獄事務。

有犯事的官吏,有違規的差役,有犯罪的歹徒,有不孝的後生,有欠稅的農戶……

北平提刑按察使司司獄司司獄姜言得,恭敬的陪著按察使,巡視各獄,檢查有沒有錯關的被害良民。

終於過了關,沒有惹出麻煩,姜言得回頭就去了世子府,告訴了朱高熾今日之事。

“他要查,就大大方方的讓他查嘛,這是好事,提高北平的治安環境.”

朱高熾一邊翻看公文,一邊平靜的說道。

雖然朱棣斥責了他,但沒有實際的處罰,和往常一樣,朱棣返回北平後,事物雖然彙集到朱棣手中,可處理過後的公文,都會轉到世子府,交給朱高熾翻閱一遍,讓朱高熾學如何處理政務。

“正常查還好,怕的是王按察使,打著故意挑出問題的主意,所以下官才忐忑.”

“他不會不守規矩.”

朱高熾不以為然。

官府怕的是王府不按章辦事,為了避免此事,他們才不敢亂來,否則就是給王府亂來的機會。

官府自己都亂來,王府更能亂來了。

姜言得覺得小王爺說的有道理,鬆了口氣,新官上任三把火,誰知道未來北平的局勢如何。

靠著空窗期的優勢,王府攔了大權,如果想要回到藍玉大案以前的局面,三司就要和王府打擂臺。

他們這些下層官員,小胳膊小腿,實在不希望上面神仙打架,他們遭殃。

布政使和王府就合作的很好,希望這批新來的主官,也能儘快和王府達成默契。

“在咱大明朝,不孝順的人,如果其父母向官府告狀,則是大罪,此舉有利有弊.”

朱高熾看完了公文,笑著向姜言得說道:“萬事有利有弊,一切力度要在度以內,超過了這個度,任何好事都會變成壞事.”

“按察使巡視各獄,檢查有沒有錯關的良民,如果沒有是好事,如果有則要改正,否則事發後,他就會受到處罰,影響他自己的前程,所以他才對你嚴肅些,你不要自己嚇自己.”

無論執行力度如何,至少規矩是這樣的。

至於人執行的怎麼樣,除了靠官員們的執政水平,也要看百姓們的抗爭水平。

如果都是老實人,那自然就讓官員壯膽,敢做出更過分的事情。

每一件權貴逼迫老實人的事件,每個變相服軟的老實人,他就是促進權貴囂張的幫兇。

這些已經服軟,忍氣吞聲的老實人,希望有別的人能出頭,可他們的行為,卻助長了權貴的聲勢。

明中後期的官員,無論如何,在抗爭皇權一事上,維護自己權利,敢於付出性命。

到了清朝,官員們不再抗爭,成為了卑躬屈膝的奴才,皇帝放個屁都要歌頌一番。

兩相比較下來,還是明朝的官員要強一些。

至於災民。

那些敢鬧事的義軍,面對不公,他們吃肉喝酒,殺官屠貴,那些老實的災民,面對不公,他們賣兒賣女,討食吃土。

文明的進步,從來不是統治階級施捨的,而是百姓們抗爭得來的。

怕死而不敢抗爭,也不懂如何抗爭,那麼他的苦難是應得的。

作為權貴,朱高熾摸了摸老百姓們的底線,瞭解了下如今的氣氛,心中的底氣足了些。

明初的老百姓,因為人口和土地的原因,只要能吃飽肚子,都是老實人,不滿現狀的人並不多。

溫飽線以上,小康以下,可以讓絕大多數的老百姓服帖。

中國自先秦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捨得一身剮皇帝拉下馬的言論之後,老百姓是有抗爭精神的。

比起千年的皇族,就是文明巨大的進步,後世竟然還有人羨慕人家有千年的皇族。

朱高熾有時候都很迷茫,是先民更有抗爭精神,還是後世人更有抗爭精神。

哪怕最愚昧麻木的清朝,還有百姓們組織起洪門等力量。

大員島最後一代王爺投降前,還曉得把洪門名單裝入鐵箱沉入海底,避免落入清廷手中。

如今官員們的力量大,朱棣擔心技術報的內容,引發官員們的關注,所以朱棣禁止了技術報關於部分內容的刊登。

朱高熾忌憚官府的力量,自然也就妥協了,反正他還年輕,時間還長。

外面的墨麟,暗訪北平一遍,返回了北平城,見到了按察使王禮,把一路所見所聞詳細的告知。

蒸汽機,鐵道,墾田……

“聽說墾田之事,是王府大公子主動提出,吸引了顏藩臺,我看啊,這是王府的計謀.”

王禮皺眉說道。

墨麟和王禮都是國子監的學生,背後有恩師座師同科同僚,關係密佈,屬於其中的一員。

官員們三年一科舉,奮鬥一生才有的前程,而勳貴和武將出生就獲得了。

這很不公平,並且也不利於國家。

王禮是正統的官員,墨麟也是,不過墨麟要保守些,王禮則傾向於齊泰。

“墾田是民生大計,顏藩臺不可能拒絕,也不該拒絕,如果他的任期,正能讓北平行省墾出百萬畝良田,如此政績恐怕能青史留名.”

墨麟羨慕的說道。

史料篇幅很長,可能記載的人不多,而只要是興修水利或者墾田有大功的人,都能記載其中。

歷史也是如此,無論是王仁還是墨麟,不過是在大宗實錄中提了一筆官職任免而已。

而開墾田畝,或者興修水利的官員,都會在史料中,留下相關的篇幅。

“王府的陽謀啊.”

王禮一臉的擔憂。

王府本就勢大,三司的權利或多或少被王府拿去,為了恢復以往的局勢,本應通力合作。

可布政司最大的官員布政使,忙著墾田之政,不願意惹事生非,王禮作為按察使,但名不正言不順啊。

“你知道申部臺何時回來?”王仁突然問道。

墨麟搖了搖頭,“申部臺剛去巡視地方,恐怕短時間回不了北平.”

“一個不擔事,一個躲事,朝廷所用非人啊.”

聞言,王仁感嘆道,看穿了新任右布政使申逵的意圖。

現在此人離開北平,何嘗不是避開旋渦。

他在等局勢平緩些,過些時日,他們這批新任官員的動靜消停了,估摸就是此人返回之時。

“不行,我要向齊泰寫封信,告知北平事宜.”

王仁打定了主意,沒有布政司出面,只靠著他可撬動不了局面。

“會不會引起兩位布政使的不滿?”墨麟覺得王仁急躁了些,對北平形勢還未摸清楚。

“不能等,王府在衛所的威望伱也見到過.”

王仁聲音小了些,“皇太孫年幼,而聖人年齡大了,不得不急啊.”

墨麟聞言,嘆了口氣,也不再勸解,自從太子病逝後,國家逐漸多事之秋啊。

如果太子還活著就好了。

……

研發司。

朱高熾被朱棣敲打了一番,注意力從北平政事轉移到了工廠,每日除了看朱棣批覆的公文,開始回到總部坐班。

今日,研發司制定了一批度量衡標準器,有尺子,量鬥,秤砣,容器等。

朱高熾拿著一把鐵尺,上刻均勻的刻度。

“我們研究了商州的牙尺,秦朝的尺沒有出土物,漢朝的漢尺,漢傳承秦制,漢尺應該和秦尺差不多.”

小九在一邊介紹。

“漢尺以目前發現出土的錯銀鐵尺為最精,正、背面各等分十寸,其中一邊第三寸內為三等分,第五寸內為五等分,第七寸內為七等分,第九寸內為九等分.”

也就是長二十餘厘米,最詳細的一段,刻度單位為分。

一寸等於三厘米出頭,等於十分,一分也就是近三分之一毫米,刻度已經較為精確了。

直尺從商州已經誕生,上面有刻度,應用了十進位制,分別長、、厘米,可作為商代一尺實際長度之參考。

到了宋朝,直尺均以31厘米為暫定之一尺標準。

明清尺度大抵相同,明朝嘉靖牙尺長32厘米。

“準確的來說,不能算是制定標準,而是採用我朝的標準,在總部打造一套原尺,用來製造其餘的直尺.”

朱高熾滿意的點了點頭,然後看到了“天平”。

小九見朱高熾對此物感興趣,主動介紹道:“此物叫做‘權衡’。

西周青銅器刻著這樣的銘文:“金十寽”、“絲三寽”、金十勻”。

“金”不是金子,指的是銅;“寽”和“勻”則是計量單位.”

“從這些銘文中我們可以得知,早在西周,先民就掌握了槓桿原理,製作出稱量物體質量的工具“權衡”。

小九知道小王爺最喜歡聽這些技術來歷,於是把從西周的權衡,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乃至現在的發展,說了個透徹。

“早期的權衡,由一根橫樑和兩個秤盤組成,橫樑的中央用細繩懸掛作為支點,秤盤用細繩懸掛在橫樑的兩端,橫樑兩端有孔,細繩穿過孔加以固定.”

“我們加以改進,換成了鐵製.”

指著鐵天平,小九笑著說道。

“此物好.”

朱高熾笑道。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小爺說書5794的散文新書

小爺說書5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