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郭家女

“山西那邊,先看看長史府的動靜,他們能說服官府是最好的,至於陝西嘛.”

朱高熾想了想,最後說道“咱回去請父王出面,向二伯寫封信,說服二伯改變下心意.”

也只能如此了,周世豐不再糾結此事。

周世豐離開後,文書房送來了厚厚的一沓文書,全是朱高熾需要處理的。

因為朱高熾要在世子府和總部兩頭跑,所以工作上的安排,以總部這邊為主。

在世子府的時候,除了觀政和讀書,其餘各處的文書,全部遞交到總部。

無論是大寧那邊的事務,還是開平那邊的事務,或者金州林場那邊,以及北平諸處工廠事宜。

避免朱高熾在總部的時候,文書送到世子府;在世子府的時候,文書送到總部。

“交河農具廠籌建彙報.”

“大名府車站糧票額度申請上調計劃書.”

“糧票銀行九月匯總.”

“農戶經濟合作社下年度各衛策劃書總目錄.”

“北平貿易中心賬目統計.”

“第二季度開中法商人糧食鐵道抵賬總錄.”

……

“林場漁業探索報告.”

朱高熾手停了停,仔細翻看這本章程。

“漁業發展在金州是空白,從山東天津碼頭,和登萊兩處碼頭,請了十幾位老船頭.”

“想要發展漁業,颱風是避不開的問題.”

“金州的颱風情況,經過收集老船頭們的意見,大概一年半遇到一次颱風,比起福建那邊一年七到九次的颱風,金州發展漁業具備獨特的優勢.”

“關於金州的水文,氣候穩定,海面波浪小,除了天津沿登萊一帶暗礁較多,總體上船隻出海風險較小.”

“遼左海域海島多,可以供船隻避風修整,極大的有利於漁業,而黃海與渤海,有豐富的魚源.”

……

“最大的問題,一則懂捕魚技術的人少,需要大量的培訓,非一日之功.”

“其次是追尋魚群的經驗,林場收集的技術不夠全面,需要總部支援.”

“最後是魚的儲存,有醃製,煙燻,凍庫儲存三種方式,根據技術人員的調研,決定先在大海上探測完沿海一帶的島嶼,在島嶼上修建漁場,用來漁船停靠,以及處置漁獲.”

“因為海圖的不健全,所以需要從頭開始,除了林場本身透過本地老人獲得資料,請總部也蒐集渤海黃海的海圖情況.”

朱高熾用了一刻鐘看完,思考了一刻鐘。

林場有總部派出的技術支援,得出的結論很全面,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只有醃製的問題,需要大量的鹽。

想了想,朱高熾在上面批覆道:“鹽可以與金州衛合作,在旅順口設立鹽場.”

“以海水煮鹽,旁邊的老鐵山可以提供大量的木柴使用,因地制宜,可以採用鐵鍋煮鹽技術,雖然燃料成本高,但是得到的鹽量更大,總體上價效比更高.”

大明的老百姓對鹽的需求高,鹹魚比燻魚更受歡迎,不但能提供蛋白質,還能提供鹽分。

至於冰庫更不成問題。

每年冬天從河面可以得到無數的冰塊,放入冰庫中足夠使用一兩年。

從河面採冰,最大的問題是工具問題。

沒有工具,人們指望望河興嘆,可工具問題,對於中華重工則不成問題。

然後就是運輸問題。

林場想到的方法很好。

醃製和煙燻,或者放入冰庫中,需要地方和人手。

所以透過在海域上尋到合適的島嶼,設立大大小小的漁場以及冰庫,提供給附近的船隻使用。

節省了船隻往返的時間,也避免了鮮魚長時間呆在漁船上,會導致腐壞問題。

“鐵鍋煮鹽技術?”文書房收回文書後,一名文書主動敲門,獲得允許後,走進朱高熾的辦公室。

那名年輕的文書,忐忑的提醒,“小王爺,鐵鍋煮鹽是朝廷禁止的,會不會引來麻煩?”

朱高熾笑了笑,他知道此事。

那文書見小王爺沒有當回事,知道小王爺不是不知情而作出的決定,就不再擔憂了。

禁止鐵鍋煮鹽,是朝廷為了打擊私鹽而定下的要求。

鹽戶煮鹽要使用墩臺。

好幾人寬的檯面,導致鹽戶無法藏私,而鐵鍋煮鹽的工具小,衙門不容易發現。

所以鹽戶使用鐵鍋煮鹽的,一定是供應私鹽販子的,發現一起會重處一起。

而金州那邊,朱高熾不怕有人能發現。

朝廷的控制力要是能伸這麼長,控制力度這麼強悍,那就不叫古代了。

金州孤懸海外,又在遼東半島上,有金州衛的看顧,沒人能探究到林場具體事務。

而林場的鹽又不流回國內,只供漁場使用,不可能產生麻煩。

“你叫什麼名字?”

朱高熾對這名細心的文書很滿意,面生的緊,於是開口問道。

那名新文書才來一個月。

文書房停留率不長,最短的半年就會外放,最長的也不會超過一年,每名外放出去的文書,都能得到重用。

那名文書忍住心中的激動,保持鎮定的回道:“回小王爺,屬下叫做趙勝,家父是濟陽衛千戶.”

濟陽衛可不在濟陽。

準確的說,原來在濟陽,後來是徐達把在濟陽的濟陽衛,遷來到北平,衛都司衙門在北平府城內,

徐達是朱棣的老丈人,嫡長女徐妙雲嫁給了朱棣,也就是燕王妃徐氏,朱高熾的母親。

可以說徐達的老部下,構成了朱棣的實力盤子。

而朱棣每次離開北平城,諸事交付長史府之外,然後讓燕王妃負責掌控。

除了夫妻情深之外,也是因為燕王妃孃家的原因。

北平諸衛許多的老人,原來是徐達麾下的將領,態度天然的傾向燕王妃,所以燕王妃的影響力在北平真不小。

不過徐達去世多年,加上朱棣自己的威望越來越濃重,所以北平諸衛身上原本徐達的標籤,已經越來越削弱。

而徐家三子徐增壽靠近朱棣,除了從小的感情之外,也有這方面的因素所在。

……

王府。

朱棣從外面回來,笑著告訴燕王妃,說袁家人已經到了天津,長女的婚事算是開始了流程。

徐氏鬆了口氣,雖然知道不會出錯,可難免會擔心,不希望發生意外。

“早上老大來問安,我問了老大對自己婚事的想法,老大倒是平靜,沒有自己的想法.”

“哦?”朱棣好奇了,“各家女眷經常來王府走動,難道老大就沒看上誰?”

當年他和徐妙雲就是這麼認識的,至於後來的婚嫁,那也是後來發生的。

“嗯,老大說我們做主.”

徐氏笑道。

朱棣忍不住摸了摸下巴,露出緊張的眼神,伸過脖子靠近徐氏,小聲道:“老大會不會有疾?”

徐氏莫名其妙的看著朱棣。

“咳咳.”

朱棣乾咳兩聲,小聲道:“老大年歲也不小了,卻從來不近女色,會不會那方面有問題.”

“混說什麼呢.”

徐氏忍不住拍打了朱棣兩下,罵道:“老大把嬤嬤都趕走了,又沒人叫他,他不懂罷了.”

朱棣搖了搖頭,不置可否的說道:“以老大的才能,咱不信老大不懂男女之事.”

聽到夫君這麼說,徐氏也露出了遲疑。

原本因為擔心有狐媚子不懂規矩,妄想攀高枝,反而害了老大的身子,所以徐氏管的嚴。

這些年鬆了些,特別長子搬去了世子府,也沒聽到長子身邊傳出什麼事,徐氏也就沒放在心上,如今心懸了起來。

“我看郭家的女兒如何?”徐氏重新說道。

朱棣皺眉沉吟。

遼東郭家,郭英郭興兩兄弟隨朱元璋征戰,洪武十八年開始,郭英鎮守遼東,如今掌管宮廷禁兵。

郭英其長子是當朝駙馬,有三個兒子沒有女兒,郭英的三女嫁給遼王,次子則掌遼王王府令。

遼王是朱元璋的十五個兒子,如今才十八歲,因為遼王府還未修葺好,停留在廣寧外。

也就是說,遼王府中,郭家的勢力巨大。

郭英和朱元璋同輩,郭英的子女和朱棣同輩,所以燕王妃說的郭家女,自然是郭英次子之女。

“恐怕很難,父王那邊應該不會同意.”

朱棣慢慢的說道。

“唉.”

徐氏嘆了口氣,她理解夫君的意思。

如果燕王嫡子娶了郭家女,以朱棣是遼王四哥的身份,而遼王還小,其母又是朝鮮人,沒有什麼母族勢力。

再加上燕王的威望,以及郭家的支援,恐怕燕王府至少能控制半個遼東。

“我倒看的不是這些,只是各家女眷的女兒我都看了,最喜歡的還是郭家女,才品和樣貌都是最出眾的.”

“娶妻娶賢,樣貌出不出眾算不得數.”

朱棣笑道,剛笑了兩聲,慢慢的笑不出來了。

徐氏冷冷的看著朱棣。

“嘿嘿,妙雲你不同,你的樣貌,那時候可是最出眾的.”

朱棣拍著馬匹。

徐氏懶得搭理,不再理會朱棣。

“先報給父皇吧,把郭家女的名字一同報上去,再尋個幾家小門小戶,看父皇選誰.”

“只能如此了.”

徐氏嘆道,她還是想要郭家女當媳婦。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萬事記錄

尼龍紮帶

軍閥:開局臭巡捕,打造最強帝國

最佳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