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雒在武忠明的陪伴下,把從山東都司領取的堪合提交到了渤尼都司衙門,科坊的主事人僉事得知是山東來的軍官,親自熱情的出來打招呼。

雙方雖然不在一個部門,級別上也有差距,但是渤尼都司畢竟在海外,對待國內來人,多數人非常的熱情,常常會進行交流。

鄭雒雖然算不上高階武官,但也是一名把總,無故離開行省,特別是出海,無論什麼原因,需要向當地的都司衙門備案。

然後獲得山東都司衙門下發的堪合,在渤尼都司簽到,然後帶著蓋有渤尼都司的印泥返回山東時,需要去省府所在的都司衙門校驗。

一般情況下不會有問題,也不會有人專門去查,畢竟這麼遠的距離,不過理論上,渤尼都司日常管理事物,以及各項章程資料等會定期送回國內。

哪怕鄭雒作假,並沒有真的來到渤尼,那麼渤尼都司肯定也是沒有鄭雒在當地登記的記錄,按照章程而言,是可以查出來的。

不過理論上是一回事,實際上又是一回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要肯專研,人的創造力無限,所以從來沒有完美的管理。

因為僉事的熱情,三人在城裡吃了一頓飯。

飯後,武忠明帶鄭雒返回莊園休息了片刻,下午又帶著鄭雒遊覽自己的土地,包括一些林地。

第二日一早,武忠明帶上家裡的幾名長工,裝備了長槍、長弓、短銃、鳥銃,以及各類的物資,包括水壺,小刀,長刀等。

騎上了莊園裡的馬,一人一匹,還有兩匹馱馬,加上武忠明不到十歲的長子,以及隔壁的幾位鄰居,一行十餘人倒也熱鬧。

騎馬了兩個時辰,看了看天色,眾人找了一處空闊的地方搭建營地。

武忠明與鄭雒還有其餘的幾位鄰居聚在一起聊天,討論獵物的情況,渤尼有許多的野物,很多國內沒有的,當然國內也有很多渤尼沒有的。

“天下竟然還有地方沒有馬,真是不可思議啊。”

鄭雒忍不住感嘆。

“其實南方也是沒有馬的。”武忠明隔壁的莊園主,以前也是一名士兵,退出軍隊前的職位是哨官,這些年開始了讀書。

生活上長期富裕了,開始了更高的追求,周邊的對聯有許多是他寫的。

鄭雒懷疑道:“你是說兩廣地區?”

那人點了點頭,笑道:“兩廣地區最早的時候並沒有馬,但是馬是當時主要陸上交通工具,那時候可沒有鐵道,而兩廣地區本身並不產馬匹,一直到秦始皇派大軍到南方,趙佗雖然自立南越國,可對當時南方的生產力發展的確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不光帶去了先進位制度和文化等,也帶去了豐富的物資,包括中原的馬匹。”

聽到這個答案,鄭雒不知道該信呢還是不信,畢竟兩廣地區早就有了馬,可人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馬最早來自何處。

“很多物種是透過交流得到了傳播,包括現在大明許多的食物來源,很早就有從國外引進的,不光是食物,包括好的工具,知識等等。”

“所以大明能有今日的成就,除了工業化發展帶來的,更有與其餘地區的頻繁交流,不光促進了當地的發展,也獲得了文明的汲取,自身文明也得到了更健全的補充。”

“正所謂經濟越發達,文明越開放,文明越開放,交流越頻繁,正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現象,甚至可以反過來說。”那人長篇大論。

剛剛接觸此人的鄭雒,滿臉的不可思議。

不久後,長工們搭建好了帳篷,並把帶來的食物一一準備好,武忠明邀請眾人聚餐,吃過了一頓豐富的午餐,眾人正式踏上了狩獵的過程。

晚上的篝火,食物來源就是下午的收穫。

然後野營了一晚,第二日上午,眾人開始了返回。

隨後武忠明領著鄭雒去了渤尼都司最大的城池,也是上回去都司衙門辦事的地方,在城裡最好的酒店,以及當地人出面陪同,進行了隆重的宴請。

鄭雒講了些與武忠明追隨郡王殿下在征途上的故事,當地人也講了一些本地的趣聞,宴會各方都很愉快,有了長足的交流。

又過了一日,武忠明陪著鄭雒去看了看渤尼都司別的地區,那裡的莊園主們的生活,並且進行了熱情的交流。

如是半個月,鄭雒對渤尼都司已經很熟悉了。

不光走了許多的地方,也交了不少的朋友,至少下次自己再來的時候,哪怕武忠明不在,他也能找到可以臨時投靠的人。

“真是塊寶地啊。”

因為在西部七省多年的軍營生活,鄭雒積攢了非常多的假期,軍隊裡的假期可以累積,沒有清零的說法,所以鄭雒的假期非常長。

不過終歸是要離開的,鄭雒在房間裡,與武忠明兩人進行了交談。

莊園主有錢。

這個錢來自於土地,雖然不如工廠,但是幾千畝的土地,長工們雖然貧窮,但卻足夠莊園主一家人的體面生活。

正是西方社會工業革命的前提——市場需求。

無論西方如何初衷,但是百年如一日,一批又一批的貧民被流放到了新大陸,靠著頑強的生命力,以及雙方巨大差異的文明,這些貧民們逐漸建立一個又一個的居民點。

這也是英國在新大陸移民人數十幾倍於法國的原因。

法國的文明程度的確超過了英國,但也因為如此,法國的百姓總體上比英國要富裕和安寧,沒有人願意離開本土,但是英國不同了。

越窮走的人越多。

特別是當初步的市場建立,發生了羊吃人現象後,英國的百姓更活不下去了,主動去往新大陸是惟一的選擇,留下來的只有慘不忍睹的生活。

猶如清朝末期,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們自發的闖關東,為東北的繁榮帶去了人口基礎。

因為巨大的文明差距,移民建立的居住點,開始有了更廣闊的田地,糧食的富裕,開始有了貿易的需求,集市開始興起。

集市興起了,城鎮慢慢也就建立起來,刺激了更大的經濟貿易迴圈,也輔助了影響力的增加。

沒有盔甲技術,沒有馬匹,冶鐵行業都沒有的部落文明,如何是封建勢力,盔甲武器火器俱全一方的對手呢,完全談不上。

巨大的新興市場誕生了,刺激了貿易的發展,升級了工業迴圈體系,形成了質的變化。

簡而言之,土地資源多了,地主也多了,地主多了,消費力多了,消費力多了,市場就變大了,市場變大了,工廠就誕生了,工廠誕生了,各行各業擴大化生產遇到的瓶頸就一一被解決,於是工業革命出現了。

這是不變的道理。

包括後世取得的成就,也是這一套的現象而已。

是從世界獲得了交流,有了全世界的貿易體系,同樣是資源增多了,把世界各地的廉價優質礦石和石油天然氣引入,生產各類初級工業品銷售世界。

鄭雒不懂這些高深的經濟理論,但是他走過很多的地方,看到過國內的樣子,也看到了西部七省,包括天竺北地區的變化。

從渤尼土地上的變化,鄭雒看到了新的氣象正在誕生。

這裡的人們很富裕。

當然,這個富裕是指武忠明這類的群體,靠著大片井制度,以及海外最佳化後的大片井制度,培育出了廣闊的具備消費能力的消費人口。

渤尼的總人口雖然不多,但是有數十萬的莊園主,直接和間接的長工與短工,受到影響的人口至少數百萬,含括了渤尼大部分的土著人口。

渤尼都司的管理範圍包括原來的蘇祿三國,以及南方的文郎馬神地區,因為部落的分散,並沒有詳細的人口資料,如此廣闊的面積,人口大概有七八百萬。

如果加上西部的蘇門答臘島,舊港宣慰司等地區,整個土著人口大概上千萬。

落後的文明制度,無法抗衡大明,加上大明的宗藩體系推廣,為海外地區的穩定起到了長足的作用。

穩定、富饒、法律、制度、文化.

一樣樣經濟騰飛的前提都具備了,鄭雒認為渤尼都司的發展不會比天竺地區要差,甚至因為更加的空白,說不定發展的會更好,畢竟天竺地區的勢力與文化差異太多太雜了。

“如果郡王殿下能分封此地就好了。”

鄭雒試探的問道。

“啊?”

武忠明怔了怔,沒有反應過來。

鄭雒解釋道:“你我皆知郡王殿下,不是願意踏踏實實的性子,受不得拘束,所以多年來不願意回京,但是呢,人總要面對現實,所以富山王的路子,是郡王殿下最好的方式。”

“西部七省,或者天竺地區呢?”

武忠明內心有些不願,但他也知道自己算不得什麼,西部七省那麼大,天竺地區更大,隨便挑一塊地方,不比渤尼要好多了。

鄭雒搖了搖頭。

大明朝廷很反感藩王,富山王能成功分封,除了太宗皇帝的原因外,更多的是因為富山王的封地遠在海外,又在富山這種對抗大瀛島殘餘土著的前線之地。

加上大瀛島的環境與人文,以及複雜的局勢,富山王無法反抗朝廷,只能充當穩定地區的角色。

但是西部七省地區不同,這裡與大陸相連,加上地利的環境,與國內的主要交通只能靠著走廊地帶,非常容易自立為一國,所以朝廷絕對不會同意在西部七省設立藩王。

西部七省在大明多年來的治理下,已經趨為一體,並不是說地方融為一體,而是文化變得統一,有了大一統的基礎,真要是分封藩王在此地,等於埋下日後可能分裂出一個大帝國的雛形。

天竺地區更不可能。

天竺地區土地的富饒程度,讓大明工局和民間商行搶破了頭,雙方在當地激烈的競爭,誰也沒有讓步,都能看到天竺地區未來的潛力。

北邊有正在商議的撒馬爾罕到天竺北的鐵道計劃,東邊有南洋大鐵道深入天竺南地區的計劃,朝廷更不會同意在天竺地區設立藩王。

大瀛島十年移民計劃已經總結,朝廷接下來主要移民方向就是天竺地區。

絕島的名聲很大。

雖然是一個島,但是陸地面積非常的廣闊,聽說陸地面積是渤尼的十倍!

而如此巨大面積的島嶼,根據多年的探測,當地部落人口不超過一百萬,大概在七十餘萬。

這是什麼?

這是巨大的寶庫。

可也正因為面積太過巨大,而人口的確太少,雖然潛力非常巨大,甚至靠著地方上的優勢,民間商行竟然能在南洋打敗北方的煤礦鐵礦等資源,已經是令人震撼的成就了。

但是比較起現在的渤尼,數十萬的莊園主,這裡才是最好的封地,更為的成熟。

而且絕島在渤尼的南邊,如果郡王能封到此地,豈不是間接挾制了絕島麼。

鄭雒沒有全盤說出自己的計劃,只挑了一些事情來說服武忠明,武忠明思考了片刻,勉強的認可了鄭雒的想法。

並不是因為分封的事情,而是因為與郡王的上下關係。

武忠明無法背叛郡王。

因為郡王沒有對不起自己。

鄭雒離開了渤尼,武忠明良久無言,郡王真的能成功分封到渤尼嗎?

農業技術在大明非常的發達,自古以來的優勢。

南洋興起的橡膠莊園,工人們從採選種子、儲運、催芽、移栽、撫育及培育砧木,對膠園進行土壤耕整、土壤改良、栽插、補換植、進行施肥、灌溉.

與種田一樣的方式,大片大片的橡膠園林取代了南洋傳統的經濟作物。

七巖宣慰司、華欣宣慰司、素可泰都司、清萊宣撫司、清邁宣撫司、湄豐訟宣撫司等等,甚至包括吉達藩屬國等地區,隨處都可以見到橡膠莊園。

這才是南洋商人們在橡膠行業徹底打敗大明工局的底氣,正如絕島的商人們打敗了大明工局體系下的塞南高麗地區的煤鐵礦商人們。

商場如戰場,天時地利人和同樣缺一不可。

皇帝保障了公平的競爭環境。

地方上的資源優勢。

土地上更為強勢的人際關係。

正是天時地利人和。

大量被吸收的土著長工長期在橡膠莊園工作,每到工作量繁忙起來的季節,橡膠莊園會吸收周邊大量的短工進入橡膠莊園採取膠乳。

然後開始對天然鮮膠乳及凝膠進行收集、凝固、壓片。

對鮮膠乳進行脫水、造粒、乾燥的過程中,需要一定技術的崗位則使用長工,而管理崗位一定是大明籍的大明人才行,這是工民聯合部的劃下的底線。

變相對新興行業的支援。

利潤有限的情況下,為了最大規模的普及,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變相同意了南洋的商人們開始使用當地廉價勞動力的要求。

大明工局的普通工人都已經漲到了每個月兩元五角錢。

而全天下,特別是海外地區,有不可計數的只要能吃上飽飯,就能賣命幹活的廉價牲口,杜絕大明貿易體系採用非法工人的現象,不光是工民聯合部的主要工作,也是大明朝廷防止的事情。

杜絕劣幣驅逐良幣,也是大明工局對付民間商行的有利口號。

隨著橡膠行業的擴張,橡膠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各行各業都開始利用起橡膠,不光是橡膠直接誕生的工廠,包括船廠,蒸汽機廠等都開始了涉足橡膠。

橡膠行業每年的激增,直接刺激了大明工局的神經。

第一次在能源競爭上的失敗,第二次在新興工業競爭上的失敗,當下的大明工局迫切的要拿下天竺市場。

但是要拿下天竺市場,西部七省的陸地通道優勢不如海路,可是南洋上民間商行的規模越來越大,勢力越來越強,成為了大明工局在天竺市場擴張發展道路上的障礙。

高麗地區、大瀛島地區畢竟是成熟的地方。

高麗地區為大明工局提供了三十年的增量時代,現在進入了存量時代,發展開始變得緩慢,但是大明工局的體量越來越大,需要的利益更多了。

以高麗地區為鑑,大瀛島為大明工局提供了十餘年的增量時代,下一個十年裡,大明工局必須找到新的紅利時代,那就是天竺。

“誰掌握了天竺的市場,以天竺的地區資源,誰就能掌握下一個至少五十年的增量紅利。”

大明工局大掌櫃韓奇,在大明工局體系最高會議上,發表了重要的講話。

所有人人摩拳擦掌。

人人都感受到了危機。(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戈酒悲歌

日月所照皆為華夏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