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這麼壞的官員不應該留下

大明洪武三十六年。

皇城的鐘聲敲響了四十五下,皇帝駕崩的訊息,傳遍了天下,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朱元璋死了,人都會死,活到了朱元璋的年齡,算得上是喜喪。

“自古以來,歷代皇帝,最賢者莫過於聖人.”

江西。

一名讀書人感慨道。

“何也?”

“歷代的賢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可力求盡善盡美,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祥,以不擾民為重,無論是禁奴僕,又或者軍戶制,都以節省民力為宗旨,非聖人莫屬.”

廣東。

一名社學的老書生,向孩童們感慨道。

“民可告官,甚至審官,乃本朝所開之先河.”

“自古以來,就算最賢的朝代,也未做到,至多也不過是官審官,百姓莫不能問.”

“聖人專門為老百姓們制定了一個特權,鼓勵和允許老百姓,遇到當地父母官不作為,官官相護的情況下,可以由有德老人赴京面奏,以憑保全,形成了律法規定.”

“這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皇帝第一次鼓勵老百姓直達天聽,告冤控官的壯舉.”

“在我朝之前,不要說告御狀,就算是以民告官,那也要先挨一頓板子,動不動就有性命之虞.”

北平。

“有史以來,社會的發展就是一部抗爭史,利益階層與百姓階層的互相進退之路,而我朝聖人打壓利益階層的力度,是歷朝之冠也.”

“為了讓老百姓們懂法,知道如何保障自己的利益,聖人規定,天下人,應當家家有本《大誥》.”

“《大誥》中為了照顧不識字的百姓們,配上了大量的圖畫,哪怕不識字也能看懂,例如《大誥》第五十九條,告訴天下百姓們,如果有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捉拿,任何人不得阻攔,凡是阻攔者,以誅族治罪.”

“《大誥》還告訴百姓們,官員除了不能貪贓枉法,還不能納妾,辱民等等.”

“因為納妾了,說明了慾望高,慾望高,花銷就會高,俸祿不夠用,最後就會向百姓們伸手,都是聖人深思熟慮得出的.”

“《大誥》把地方翫忽職守、濫設吏卒、貪贓受賄、科斂害民、侵吞錢糧、酷斂百姓,放賣官差,私役丁夫、妄取擾民,私吞商稅、侵沒賑濟案、賣富差貧者、糧長交結官吏、團局造冊、虛出實收、就倉盜賣、巧立名色、妄起科徵,飛灑糧差、接受贓私、包攬詞訟、吊打細民,豪強劣紳買囑官吏等等陰私事情,皆說的詳細清楚,告訴百姓們其中的手段,以及嚴厲的懲處.”

“為了鼓勵百姓們購買《大誥》,因此規定百姓家中有《大誥》的,遇罪可減輕一等.”

“當天下百姓家家一部《大誥》,人人懂法,加上聖人鼓勵民告官,甚至鼓勵百姓們親自捉拿,又有敢官官相護的,同樣在《大誥》以誅族治罪種種.”

許多地方傳來的動靜,是朱高熾沒想到的,朱元璋的死亡,竟然會帶來這麼大的動靜。

根據他了解的歷史,朱元璋的死,彷彿一切都很平常,甚至對於朱元璋的評價,許多人定為殘暴,認為朱元璋是有史以來最殘暴的君主。

可見到社會的現象,朱高熾忍不住反思起來。

首先。

明朝初期的法律,落實的比較完整,而不是像明中後期,除了多年來的積弊,也有經濟的破產,導致各項制度已經形同虛設。

所以無論是《大誥》,又或者《大明律》等,執行的是比較嚴格的。

朱元璋的確經常見各地的糧長與鄉老。

其次。

哪怕是清朝最讓後世部分人稱讚的順治皇帝,也認為朱元璋是天下最賢明的君主。

反倒是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在《御批歷代通鑑輯覽》中,對明太祖的這個制度批評道:黜陡之柄編氓轉得而操之,成何政體!

意思就是朱元璋把統馭官員的權力,分給了老百姓,讓老百姓有能影響官員賞罰的能力,這樣太不成體統了。

乾隆的執政理念和朱元璋是截然相反,乾隆皇帝借用儒家,老百姓就是孫子,官員是兒子,自己是爺爺,就算是兒子不好,也應該是自己這個爺爺去主動管教,作為孫子,怎麼可以說父母的壞話,告父母的惡狀呢?

乾隆非常厭惡這樣“不孝順”的行為,幾次在諭旨中強調祖子孫的治國理念,要老百姓要學會孝忍,不能僭越妄為,徹底扭轉了明朝延續下來了幾百年的社會風氣。

朱高熾從乾清宮回來,宮裡忙著朱元璋的喪事。

每個人都很忙,朱高熾也是如此,不過朱棣親口說了,因為國事繁忙,讓朱高熾以國事為重,經過朱棣的口氣,朱高熾已經猜到了,朱棣決定親自出徵。

不過皇爺爺剛死,至少要等朱元璋的喪事塵埃落定。

因此。

朱高熾抓緊了與閣內,六部官員們進行戰爭的商討,每個官員的臉上很疲勞,又要遵守禮節,參與皇帝的喪事,還要勸進朱棣,乃至國家大事,每個人都忙的馬不停蹄。

民間上剛興起的輿論,立刻因為朱元璋的死亡而戛然而止。

許多的人在傷心。

春風一夜吹遍大地,讓大地換了顏色。

“皇太孫殿下請過目.”

兵部尚書金忠捧出一本奏疏,交給宦官轉呈給朱高熾。

金忠的才能一向不錯。

哪怕是史料也是如此認為,此人無權無勢,白身一個,卻能從小兵被朱棣提拔為長史府長史,已經說明了一切,在他的打理下,兵部井然有序,成效非凡。

朱高熾翻閱起來。

帖木兒遠在萬里之外,數十萬大軍的行程,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他又不像大明,在各地有成熟的管理體系,糧草等物資早已齊備,需要沿途劫掠獲得軍資,可各地已經被屠戮過了一遍,回來也就沒有那麼容易。

既然決定了要戰,大明可不會客氣,抓住這樣的機會,先把他的都城拿下,成為明軍決戰於國門之外的大本營。

獲得了地勢,也能獲得帖木兒汗國的一部分物資。

“經過商議,此次戰爭的軍隊人數,應該以騎步各半為好,湊出十萬騎兵,十萬步軍,再召集十萬預備兵,二十萬的民夫,合計五十萬人直接參與.”

委魯母到俺的幹太遠了,地方上沒有積蓄,需要內地的供應,而鐵道也只修建到了委魯母,離開國境,抵達撒馬爾罕城更遠。

朱高熾看見了各方面的章程,並沒有提出疑義。

在國家政務細緻上管理,官員們要比自己更有經驗,沒有發生靖難之役,大批的官員留了下來,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從國子監中培養的一批成長在新時代的官員,已經湧現出不少的人才。

“諸位辛苦了.”

朱高熾讚許道。

眾人連忙拱手,有人道:“一切為了國事.”

無論是帖木兒之事,又或者朱元璋的駕崩,接連的大事發生,卻也讓思想混亂的社會寧靜了下來,人們又凝成了一股繩。

“西北的戰爭,不能影響到大明的周邊.”

“一場戰爭下來,結果大明在各地的控制卻失控了,這非我想要的.”

朱高熾說道。

“皇太孫殿下請看.”

內閣胡廣上前一步,他早就有了準備,針對當下的局面,想出了一種全新的方式。

朱高熾好奇的開啟,看完了神色複雜。

這麼壞的人。

跟楊士奇一樣的壞,不應該留在國內啊。

楊士奇去了東南亞。

那麼胡廣呢。

等戰事結束了,派去西北呢,又或者派去東亞?

反正國內只能留下好人。

朱高熾摸了摸下巴。

胡廣不知道為什麼,想要打噴嚏,雖然皇太孫殿下取消了這些禮儀限制,例如大臣失儀的罪名,可胡廣也不願意當眾出醜。

到底是誰在盤算自己?

胡廣聽說打噴嚏的時候,必然有人在想自己,據說是宮裡傳開的說法。

能想自己的,多半是政治對手。

——

大明皇帝駕崩。

禮部的官員們出發各方告知各藩國,要求各藩國開始祭奠先皇,並且昭告天下,大明新的皇帝誕生,由先皇指定的繼承者朱棣承襲。

今年的年號仍然是洪武,為洪武三十六年,明年開始,大明的年號為永樂,乃永樂元年。

新的年號,以及各樣的章程,從大明到天下,都開始受到影響。

需要讓藩國的國王和官吏們知道,以後的奏疏,是寫給誰的,需要注意什麼種種。

高麗國王得知後痛哭。

看得大明官員和宦官感動至極,雖然知道此人是為了巴結大明,可又如何呢,只從心的話,許多事就無法說了,主要看得是行。

無疑。

高麗王國的國王是表現最好的。

使者被高麗國王出城親自送別離開了漢城,然後一路經過開城、板門店、金川、平山、沙裡院、黃州,各地官員的迎接,最後抵達了平壤。

幾度被元朝義軍紅巾軍佔領過的大城池,最後又成為了高麗北王所在的城池。

李芳遠是李成桂的嫡幼子。

最年輕。

比起高麗的國王,他雖然極力宣誓自己的強大,卻也立刻悲痛起來,為大明皇帝的駕崩表現的憂傷,並按照禮儀,嚴格的與使團接觸。

“看來這位年輕的北王,打算熬死他的哥哥們.”

“能活也是本事.”

“他的軍隊規模,不弱於高麗國王,又能與高麗南王叫板,等兩位哥哥死了,高麗還有誰是他的對手.”

國力的表現。

大明在藩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各地都有大明商人的身影,平壤城中,由商人們一起組織了歡迎使團到來的活動,因為當下的氣氛,並不敢大張旗鼓,一切樂事都停了。

而大使卻和李芳遠閉門商議。

“大明已經決定遠征帖木兒藩國,興百萬大軍,蕩平一切不服.”

百萬這個數字。

李芳遠並不太相信。

大明倒是可以做到,但他透過和商人們交談得到的瞭解,大明並沒有發起在全國的徵召,主要還是調動北方的軍隊,南方的軍隊並沒有動。

大明有五十萬陸軍,七成的騎兵在北方。

十萬海軍,有四萬以上在海外,國內還有六萬,西北的戰事,和海軍沒有什麼干係。

皇帝剛死,人心不穩。

京城肯定要留重兵,加上各地的駐兵,乃至保留的緊急支援兵力,二十萬卻也是大明,沒有放棄周邊的形勢下,能調動的所有力量。

不過就算如此,二十萬軍隊,想想都令人膽寒。

李芳遠自己才五萬軍隊,而四哥更有十萬軍隊,加上漢城的軍隊,看起來也有一二十萬之多,不過李芳遠很清楚大明的實力。

大明軍隊計程車兵,兵源素質強,待遇好,戰鬥力強悍。

而他們高麗國的軍隊,遠遠不如對方。

大明只抽調的軍隊,已經可以蕩平高麗,毫無懸念。

“上國需要我們藩國出兵嗎?”

李芳遠問道。

“朝廷商議過,最後否定了.”

大使說道。

從朝鮮調兵。

士兵戰鬥力低下,卻要消耗和大明士兵同樣多的物資,反而是浪費了國力。

兵部制定了因地制宜的方陣。

東南亞的戰事,調動東南亞的藩國,東亞的戰事,調動東亞的藩國,才算是最合適的,否則反而是拖後腿,得不償失。

“但是朝廷要求高麗三王出兵,參與大明組建的聯軍,防備倭國的內亂。

不光是高麗,大琉球王國與小琉球王國都要參加.”

李芳遠恍然大悟。

難怪上國只調動了二十萬軍隊,上國至少還能抽調出五到十萬大軍才對,原來是用來威逼他們的。

想出這個主意的人,真是懷得很。

可謂是一箭三雕。

調走了高麗的軍隊,保障了高麗的穩定,讓四哥無可奈何,還節省了大明的軍隊,又加強了對倭國的管控,實在是高明。

“我二哥怎麼說?”

他和四哥都沒有稱呼二哥為國王,仍然兄弟相稱。

“高麗國王同意出兵一萬,並且負責部分糧草,你們都需要按照國王的規矩辦.”

大使說道。

看來二哥是死心塌地了。

對於自己的二哥,李芳遠從來沒有小瞧過,只有四哥當初覺得自己算計天下,一切都控制在他的手裡,卻沒想過,二哥收了那麼多養子,其實甘心受人控制之輩。

李芳遠採取韜光養晦之策,反正最急的是四哥。

“只要四哥同意出兵,我就答應出兵.”

“我們商議的是,南王出兵三萬,你出兵一萬.”

“好.”

李芳遠痛快的答應。

他有五萬兵,卻只需要出兵一萬,四哥有十萬兵,倒是要出兵三萬,看來大明的官員們,對四哥很不放心,處處都是針對。

所以大明的計劃,李芳遠並不抗拒,目前而言,高築牆,暫稱王方為上策。

既獲得大明的支援,還能等待時機,最主要的是看。

軍隊出去跟著大明開開眼,學習大明的作戰經驗,也算是加強了自己的實力,又約束了四哥,不讓四哥吞併漢城,何樂而不為呢。

昨天在醫院忙了一天,帶孩子做各項檢查,醫院裡兒科爆滿,找床位非常不容易,今日的更新暫時只有一章,晚上能不能加更不太確定,請書友們諒解。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血戰龍山

龍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