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飛魚服與心學

永樂四年冬。

京城。

冬日裡的街道上,今天呈現出一種特別的寧靜感。

夥計提著裝滿了煤塊的籮筐,在院內牆壁的一角,使用火鉗更換了新的煤塊,已經燃燒完的煤灰先被掏出來,然後送入新的。

熟練的動作,沒有多久,牆角堆出一堆煤渣。

夥計放回了火鉗,往牆角洞裡又看了看,感受著撲面而來的熱浪,滿意的離開。

“灰灰.”

“好冷.”

夥計小跑回屋內,跺腳說道。

“噼裡啪啦.”

櫃後的掌櫃敲打著算盤,正在盤點算賬,一隻手在算盤上空飛來飛去,彈下節奏的聲音,讓屋內既安靜又愜意,還有一名夥計在桌子上打瞌睡。

揉了揉眼睛,桌子上的夥計忍不住打了個寒顫,抱怨道:“這雪到底要不要下.”

冬日裡下雪。

本來不出奇,出奇的是金陵城的雪越來越厚。

“自然是下的.”

進屋的夥計,為自己倒了一杯茶,很快就暖和了起來。

店鋪牆壁內的火牆,燃燒的煤塊讓室內溫暖如春,讓人從內而外的暖和不少,原先北平推廣一段時間的壁爐,早就銷聲匿跡了。

大戶人家更喜歡使用地爐和火牆這類的設施。

比起來火牆等,後者較為乾淨和實用。

使用煤塊的效率上,提供的溫度也遠高於壁爐,畢竟火牆這些方式,屬於封閉式的,最大程度的儲存了熱量,所以哪怕是興起的樓房,同樣採用傳統的樣式,而不是北平流行了一段時間的新樣式。

因為今日太過寒冷,街面上的人不多。

前段時間忙碌不堪,今天算是有了空閒,讓他們也緩一緩。

夥計忍不住感慨。

“京城的外國人多了好多,平常的時候,多半是夏秋,如果不是皇上的原因,哪裡會安排在冬天,恐怕官員們急得很,生怕哪天起來,街道上就厚厚的一層雪.”

“呵呵.”

門口突然傳來了笑聲,驚動了商鋪內的人,紛紛抬頭望去,走進來三名穿著黑色中制款公衣的巡檢丁差。

“你可操心的真多.”

為首的年齡較大的丁差打趣道。

“喲,請坐請坐.”

櫃檯後的掌櫃笑眯眯的說道。

夥計沒有在乎,反而好奇的問道:“皇上還有多久回京?”

“這誰知道呢.”

“聽說沿途會見當地的官員鄉紳,行程比較滿,一部分西征軍先回來了,不少的軍士放了假,他們這些的人不容易啊,幾年沒有歸家.”

丁差隨意的說道。

夥計邊聽,邊為三人倒了三杯熱茶,另外一名夥計,則拿出了木箱子,放在了桌子上。

為首的丁差開啟箱子。

箱子裡有幾張表格,上面寫滿了日期。

丁差掏出硬筆,在今日的日期下,寫了個漂亮的“甲”字。

寫完了“甲”字,表格被塞回箱內,昨日寫的“丙”,前日寫的“甲”,大前日又寫的“乙”,並沒有順序,而是每日衙門抽籤規定的簽到字。

“今天是這個字啊.”

夥計笑呵呵的說道。

“對了.”

“昨天傍晚來了名御史,本來不知道他是誰,不過他掏出了腰牌,要求檢查簽字箱,我們不敢拒絕.”

“讓他看嘛.”

“我們又沒有離崗.”

丁差不在意的說道。

夥計臉上也笑呵呵的。

現在的巡檢丁差衙門,比起以往的丁差,規矩大了不少。

每個月,巡檢衙門會有吏員來收回表格,並且換上新的表格。

這些表格,成為吏員們檢查巡檢丁差日常的重要手段。

不光如此。

每個月還要製作成總表上交,不知道哪名御史會來抽查,如果查出了問題,不光下面的人很麻煩,上面的人也很麻煩。

巡檢丁差們並沒有抱怨。

商家的夥計們也與巡檢丁差熟絡了起來,偶爾雙方得空的時候,也會在店鋪內一起喝杯茶。

這樣的行為是禁止的。

不過並沒有人過分的追究。

這就是環境的原因。

因為巡檢丁差是新成立的衙門,至今也不過十年而已,而且巡檢丁差又是從退役士兵中招錄的,而退役士兵又來自於普通軍戶。

簡而言之。

他們並沒有更高的,本來就沒有的東西,自然也就不會感到不滿。

相反。

初期的時候,那些從吏員中招收的巡檢丁差,對他們的日常工作充滿了抱怨,每天都在訴苦,最後隨著退役士兵的來源越來越多,這批初期吏員出身的巡檢丁差大多被革除。

舊的時代過去,新的環境和新的底層上來的人,再也沒有了抱怨。

他們對這些“舊時代”所抱怨的新工作,每個人都感覺很滿意,並且認為很有面子,而不是“舊時代”的人認為的不成體統。

“舊時代”的人認為他們沒有骨氣。

他們也無法理解“舊時代”人們的想法。

不過這些都已經過去了。

每個月一元五錢的工錢,夏冬補貼,提供宿舍,食堂吃飯免費,加上小小的權力,已經讓巡檢丁差們很滿意。

正如鄉紳們的權力,在舊時代的貴族們面前,甚至萬不存一。

舊時代的貴族們。

掌管著自己領地內的一切權利。

奴僕成群,人們的生死安寧在貴族們的一念之間,所以早期的歷史裡,不缺乏死士、私兵這類的字眼,是貴族們才能培育的起的。

皇權與貴族共天下。

到了舊貴族消失,促進了儒學的興起來對抗皇權。

所以鄉紳們哪怕他們的權利變小了許多,仍然覺得沒有錯。

當下,可能二十年,也可能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後,會有新的一批人,對巡檢丁差們的待遇感到不滿,認為是舊時代的糟粕。

時代永遠在變化。

三名巡檢丁差中,有名年輕的小夥子,比較靦腆。

喝完了熱茶。

穿上了外衣,三名巡檢丁差告辭,重新巡視大街。

等他們返回衙門的時候,已經接近傍晚。

如果沒有意外,半個時辰後,他們在食堂吃過飯後,也就下班了,各回各家,或者約好去哪裡喝一頓酒,又或者一家人去劇院看唱戲。

三名巡檢丁差剛坐下不久,被他們的上司單獨叫走。

單獨的公房內,裡面坐著一名穿著飛魚服的漢子,讓進門的三人眉頭皺了起來,年輕的小夥子甚至滿臉的緊張,不知道有什麼大事。

“飛魚服”笑呵呵掏出一張畫。

“這個人你們有印象吧.”

眾人看了過去。

畫像上的人並不是內地人,有些像東南亞那邊的。

“有.”

“他和另外一個人,在我們的防區逛了小半日呢.”

年輕的小夥子最先說道。

飛魚服大名鼎鼎。

民間的風氣並不好,不過眼前的“飛魚服”很客氣,讓年輕的小夥子放鬆了下來,甚至覺得是民間誤傳,都是為朝廷辦差嘛。

“飛魚服”笑眯眯的問道“你怎麼這麼熟悉?”

“他長的和內地人不同,很好辨認,所以我的印象很深.”

飛魚服對這個回答沒有意外,隨後指了指小夥子。

“伱跟我走一趟.”

“啊?”

小夥子怔住了。

“你們兩個也跟我走一趟.”

“飛魚服”又指了指另外兩人,兩人無奈的點點頭。

上司什麼話也沒有說。

一直到飛魚服離開了衙門,其餘的人們才鬆了口氣,嚴肅的氣氛立馬緩和起來,人們第一時間下班,今晚甚至沒有人約酒,老老實實的各回各家。

因為各國帶來的禮物五花八門。

特別是各類飛禽走獸。

禮部不得不專門騰出來一塊地區。

“那就是麒麟吧?”

幾名官員指著不遠處,被人看顧的長脖子牲口,長脖子牲口身上顏色光彩奪目,和普通的牲口截然不同,怎麼看都很神奇。

有人對照古書,提出此物就是傳說中的麒麟,引起了巨大的震撼。

越來越對的人抽空來看一眼。

真要是麒麟,那可是聞所未聞的事情啊。

“應該是啊.”

“鹿身、馬蹄、牛尾、馬頭,你們看,不是麒麟麼?”有官員說道。

眾人打量的仔細。

越看越覺得就是如此。

“我朝的祥瑞.”

“理當如此,我朝的繁盛,正當有此祥瑞.”

官員們笑呵呵的說道。

管他是不是麒麟,他們說是就是,不是也得是。

於是。

外國進貢來了麒麟,成為了京城最轟動的事情,如果不是因為皇帝陛下的歸朝,恐怕將會成為最引人矚目的大事了。

不光是大明的官員們來觀望,各國的人也會來好奇的看幾眼。

十幾頭經過訓練的大象,在馴獸師的指揮下,可以做出下跪等諸多的動作,如此的“巨獸”,竟然臣服於人的力量下,看得人們驚歎不已。

老虎等,已經不是稀罕物,人們並沒有興趣。

波隆多羅闍遇到了高麗使臣柳濱,知道對方是高麗楊口人,屬於北王的人。

雙方說著流利的大明官話。

“我們那裡已經下雪了,雪有這麼厚.”

柳濱比劃的說道。

以前的柳濱,喜歡在別的藩國面前裝一樁,可最後發現對方並看不懂,浪費了自己的功夫,不如更為簡單的炫耀。

果然。

波隆多羅闍一臉的震驚。

見到對方臉上的神色,柳濱露出了得意。

隨後。

波隆多羅闍打聽起高麗國內的清醒,柳濱也沒有隱瞞,九真一假,聽得波隆多羅闍越發的迷糊。

高麗現在到底是強大了起來,還是弱小了起來。

明明分成了三國,對方嘴裡的話,卻讓人感覺到高麗非常非常強,這不符合常理啊。

難道分裂成三國的高麗,比以前整個的高麗,實力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強大了起來,竟然說高麗是大明藩國中實力最強大,關係也是最親的。

“皇宮裡有許多高麗的女子,都是我們大王送來的.”

柳濱指出大明與高麗不同的關係。

聞言,波隆多羅闍內心忍不住想到,看來他們也要學一學,拉近與大明的關係。

“那你們南王怎麼沒有派人來?”

據波隆多羅闍所知,高麗的北王和大王前後派了使臣,都以高麗為名,唯獨南王的人還沒有到,如果不是大明皇帝陛下的腳步很慢,說不定儀式完了,也沒有高麗南王的人。

與別的藩國不同,因為地理環境的原因,高麗的使臣缺席,必然是否定出席。

“高麗南王狼子野心,遲早引來大禍.”

柳濱想也不想的說道。

打壓高麗南王在上朝的影響力,無論北王還是大王都在這麼做。

大明並沒有說高麗南王要造反,反倒是高麗的國王和北王,孜孜不倦的說高麗南王要造反,上朝需要提防,氣的高麗南王牙癢癢。

“看來大明各方並不安定.”

波隆多羅闍記住了這個收集到的信心,內心的信心又高漲了三分。

“緬甸的不穩,高麗的不穩,還有西域西邊.”

又想到了大明北方的大拉練,集結了不少的軍隊,連南方的軍隊都被調動,波隆多羅闍對於局勢越發的明朗。

雖然大明有十成的力氣,可並不能用在一處。

拖。

拖垮大明。

波隆多羅闍如此想到,不求正面打敗大明軍隊,靠著國內的老林子,才是正確的方法,一種新的思路,在波隆多羅闍腦海裡成型。

禮部提供的居住區,暹羅國使臣的隔壁院子,住著吉達國和龍牙迦邈國的使臣。

這兩個藩國與暹羅屬於鄰國。

常年受暹羅的欺凌,所以兩個藩國的使臣對大明很歸順,反而不怎麼理會暹羅的人,波隆多羅闍試著緩和雙方的關係,結果吃了閉門羹。

暹羅殺害了素可泰的國王,徹底吞併了這個地區,引起了鄰國們的不安。

他們需要大明壓制暹羅。

“如果沒有大明,我們南洋早就充滿了戰爭,只有大明才能保障南洋的和平.”

兩國用在土話交流。

高麗這樣的國家,大明官話在上層並不是陌生的語言,所以許多人都能說,他們兩國,包括他們自己,對大明話說的不流利。

南洋一詞最早大概出現在明朝。

明朝人口迅速膨脹,加之朝廷禁海,導致民間海外貿易受阻,以及漁民生活艱難。

福建等地的糧食產量,無法養活日益增加的人口,這種背景下,東南沿海許多福建廣東人只能出海往南尋求新的生路。

他們離開故土,大概以偷渡的方式來到了中南半島、菲律賓群島、印尼群島等地,在這些地方耕作或做生意。

當時,就被稱為“下南洋”

這是一種行為,至於南洋到底是哪裡並不十分明確。

今非昔比,不過南洋的詞彙仍然興起。

日本歷史上也有這個詞彙。

他們最早認為西方人是從南洋來的,雖然西方人的確是這個方向抵達的日本。

中國古代。

“海”在漢文舊籍中中指大面積的水域;“洋”則指某個具體的海洋水域。

因此才有古代一些非常大的湖,被稱呼為海的叫法。

打扮成吏員的錦衣衛,悄悄的收集各國的資訊,整理成冊。

文華殿。

“皇上抵達京城,一個月的功夫應該能到.”

官員回報。

“催一催父皇.”

“總不能年關才到.”

朱高熾得知後,吩咐道。

這天氣,不定什麼時候下雪,不光耽誤功夫,也影響大明的典禮,總不能各大小藩國等待一場空。

按照現在的速度,每個地方停一停,猴年馬月才能到。

最好直接乘坐火車抵達京城。

“高麗南王怎麼回事?”

朱高熾又問道。

無論高麗南王要不要造反,與情與理,派來使者才是最正確的方式,起碼能麻痺大明不是麼,如此全天下的面掃大明的臉面,豈不是背道而馳。

“已經打探清楚,高麗南王很早就派了使臣團隊,不過他們乘坐的船隻撞到了礁石,發生了海難,全員沒有得到訊息,估計已經葬身大海.”

禮部官員感嘆道。

大海並不是固定的,包括礁石也會起伏,甚至改變位置。

同樣的海域。

原來此處沒有礁石,某一天可能長起來,原來有的,也可能哪天落下去,更甚至轉移位置,也不是不可能。

沿海地區的航道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否則也沒有近海出現那麼多觸礁而沉的船隻了。

所以船隻最重要的永遠是經驗豐富的船老大,他們可以透過肉眼判斷,海平面下有沒有礁石的存在,最大力度的保障航行的順利。

不過人不是探測機器,總會有疏漏的時候。

大明的船隻前往了高麗以南,雙方最終得出的結論,大明的官員祭奠了高麗南王的使臣,送出了一筆禮金,算是告慰這些人,高麗南王也重新派出了使團。

其中一名犧牲使臣的家屬,提出希望遷居到大明,禮部商量後,給予了同意。

不過這點小事,禮部官員並沒有上報。

不管是高麗,甚至倭國也有大戶人家搬遷至大明,連渤尼國的老國王死了都不願意離開大明,何況別的人呢,南洋不少藩國的人才湧入大明。

隨著人才的湧入,為大明國內提供了更多的視野。

例如中亞地區的織法,南洋地區的一些花紋和制布工藝,雖然比較路後,可是他們的做法卻很新穎,與大明內地有不同的風格。

經過摸索後,浙江的紡織商人們,也發明了一種新的梭織織法。

新的布料特性,裁剪後的衣服更為的菱角分明,讓工字衣、中字衣等款式的服裝,人們傳上去非常的挺拔,大受市場的歡迎。

雖然不如棉衣外套保暖,可比棉衣款式要好看。

還有中亞地區的制炮工藝等。

宋朝的火器經過蒙古人帶到了中亞地區,又從中亞傳入西亞,然後在西班牙地區流傳開,最後於西方興起,反倒是發明火器的國家禁止了火器發展。

雖然大明有了更先進的火炮,可是中亞地區的工藝,能為大明的工匠們提供新的角度,也有自身的長處,值得大明學習。

西征軍部分返回了內地。

一支支的軍隊抵達京城,參加大明閱兵典禮。

各大報紙刊登軍中的英雄人物。

——

京城以。

附屬縣區的上元工農子弟小學。

教室內。

“面對窮兇極惡的帖木兒的逼問,無視身前明晃晃的兵刃,楊忠先生平靜的說道,:“帖木兒大汗,您拖欠大明的稅賦,應該補繳了.”

“輕飄飄的一句話,震懾住了所有人,惱羞成怒的帖木兒,下令殺害楊忠先生,並且用了惡劣的殘忍手段.”

臺上。

一名先生讀著課本。

下面的學生們聽得氣憤無比。

先生唸完後,早已經淚流滿面,他雖然沒有身臨其境,可是卻感受到了當時的場景,以及楊忠先生的志向和無畏精神。

放下了手中的課本,先生用包含感情的目光,期盼的看著學生們。

“你們是大明的未來,成長的花圃.”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前幾年發生的事情.”

“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我不奢望你們記住前人的奉獻,只希望你們能牢記歷史,你們能安寧的坐在教室內,過著美好的生活,享受人生的奢侈.”

“但是你們需要記住的是,這並不是你們與生俱來的權力,而是先民們為你們奮鬥贏來的生活.”

“所以你們才能活在美好的生活中.”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那麼你們有義務把這顆大樹傳承下去,不光是你們這代人享受完了,就可以不在乎下一代了,而是需要牢記,薪火代代相傳.”

先生看著教室內的孩子們。

這些孩子中。

有多少能傳襲先民精神,又有多少是不在乎的,無所謂的態度,先生無從而知,但是他堅定的認為,這批孩子中,總會有能扛起薪火的人。

因為每代人都有扛起薪火的新生代,才讓中華文明代代傳承下來。

太祖皇帝。

無疑就是他們那代扛起薪火大旗的佼佼者。

先生希望自己教出的學生們,同樣能成為時代的佼佼者。

心學很快在學校裡流傳起來。

以良知為根基,格物致知,辨明原理,正確的認清事物發展,懂得社會運轉,不滯於物,不困於心,不亂於人,方能光明正大,知行合一。

正如後世所言。

臨終前回想自己一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

不畏懼權威。

不會因為利益去做違法犯忌的事情。

扛起家庭的責任,努力的工作,贍養雙親,夫妻和睦,教育子女,生活和美,方不負此生。

怎麼樣才能做到呢?

首先認清楚自己,心學教導人們,怎樣成為一個順著自己心意,又不違背良知,並且內心強大,不為外物所所動搖的人。

否則活在別人的眼光中,在利益面前無法保持本心,一生都會活的很辛苦。

也可以看成如何不成為討好型人格,不要去和人攀比等等的簡單看法。

這樣的人,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中,都能以最好的心態去面對。

因此永樂四年冬。

大批的參加了社會實踐,又經過了考核的讀書人們奔赴大明邊疆各地。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沒有人覺得自己吃虧了,因為他們的內心知道公平二字。

而他們的內心。

讓他們強大無比,並不認為自己不划算,吃了虧,因為他們從心,無愧於天地,哪怕是在皇帝面前,也能昂其頭來。

這才是中華文明的精髓。

皇帝的權威,也無法讓讀書人們感到畏懼。

因為他們內心強大。

正如後世發展起來的,普通人都敢指責總統,那怕知道總統手中的資源,稍微照顧點自己,就能獲得巨大的利益,可是沒有人在乎。

反之。

貪婪別人手中的資源,又如何硬的起腰桿,必然獻上諂媚,對方說什麼就是什麼的小人模樣。

人的行為來源於思想。

社會由人組建成。

什麼樣的人構建什麼樣的社會。

所以社會風氣是由當下的人們所造就的,充滿了抱怨的社會,並不是前人不行,也不是後人不行,而是當下的人們不行。

不能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明明知道什麼是正確的道理,卻不能從心做事。

正如英國專利法的施行。

是初期充滿了抗爭精神的工匠們,哪怕無數次的失敗,仍然向權貴們們抗衡,前仆後繼的奮鬥下,才迎來了專利法在英國的真正落實。

沒有當時時代人們的行為,專利法也不過口號而已。

大批計程車兵返回國內,大批的讀書人離開國內。

大明皇帝朱棣。

抵達京城。

這一天。

萬國來朝,恭賀大明。

數萬將士閱兵京城,震撼天下諸國。

盛況透過大明報紙刊登全國。

在大明永樂四年的元宵節,舉國歡慶,各地歡騰。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簽到系統,我躺平了十年!

陪女孩看一場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