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朕不愧於天下

浙江金華府。

東山。

下鉤子村。

農忙後,商人們的身影多了起來。

“李家的.”

“周家的.”

“王家的.”

小商販推來的推車上,裝著卷好的絲料,一筐一筐疊放整齊,剛進村,各家的男女就圍了過來,商販不急不忙的,按照以往的規矩,把車上的絲料分給各家。

“今年分的怎麼少了些?”

“是啊,比往年少了三成呢.”

婦人們七嘴八舌。

一邊說一邊挑揀,她們的眼睛和手,是最好的檢查手段,只需要看上兩眼,用手摸一摸,就能知道絲料的好壞,不會被劣質品欺騙。

她們要把這些絲料紡織成布料,又被商販收走,交回給商號,而她們則會得到手工錢。

和北方各地不同。

這裡的田地,每家都沒有放棄,大多三五或六八畝一戶人家。

田地裡的收成,成為一家人的口糧和日常所用,而婦人們靠著手工,提高了家庭的收入,導致了浙江地區的一日三餐的習俗。

整個世界很難有這麼奢侈的地區。

一日兩頓飯都已經是不少地區夢寐以求的事情,更何況一日三餐,撒馬爾罕地區的百姓們,在明軍沒有到來前,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小商販被眾多的婦人包圍,婦人們穿戴不多,甚至有露著胳膊的女子,不過沒有人在意。

小商販眼睛滴溜溜的看。

看了多少年也看不厭。

“回去看你孃老子去,往哪裡看呢.”

一名老婦人上前敲了敲小商販,周圍的女子們呵呵笑了起來,丟了臉的小商販,沒意思的搖了搖頭。

外面的男子們也傻笑著。

其中一男子,看到母親打小商販,嘴上也忍不住露出笑容。

不久後。

小商販離開了,各家也帶回了各家的“原料”。

村莊恢復了寧靜。

日下炊煙起。

老婦人去做飯,兒媳婦脫下了衣裙開始幹活,身上只裹著薄薄的布巾,頭髮也盤了起來,雙腳踩著紡織機的踏杆操作,布巾落在兩腿之間,隨著婦人的動作一晃一晃。

赤裸的上背,因為農活是家裡男人去幹的,竟然白花花的一片。

雙手操作紡織機,搖搖欲墜的裹巾,彷彿下一刻就要滑落的樣子,看著回家來的男子,忍不住嚥了咽口水。

各家的婦人都在忙。

男人們也不會去串門,玩樂也是在村頭。

前段時間剛忙完農活的男子們,被太陽曬的黝黑,露出大門牙吹牛侃大山。

如果歷史沒有變化。

再過五十年,中華大地徹底恢復元氣後,整個世界最暢銷的商品,將會在這裡源源不斷的供應給全世界,包括大明各地。

高度的經濟發達,又催生了男女平權等各種先進思想。

“今年少了三成,就怕明年還會少.”

“聽說城市裡開辦的工廠,產量高的很,比我們的還要精細.”

“不可能.”

“咱們這裡做的是絲料,和其他的布料不同.”

談起各類的布料,男人們也頭頭是道。

西方工業革命的浪潮中,其中最吹噓的一樣技術是珍妮機,珍妮機不是織布機,而是紡紗機,屬於手搖的方式,可以一次性紡出多根紗線。

手搖紡紗機,在中國古代很早就被淘汰了。

取而代之的是南宋松江府出身的黃道婆,她改進的腳踏式紡紗機,在效率提高的時候,更解放了雙手,用腳踩的方式,一個人就能操作完成。

三錠腳踏棉紡車和三錠、五錠腳踏麻紡車等的出現,讓松江地區成為棉紡織中心之一,精美的“烏泥涇被”運銷全國。

從紡紗到織布,一整套完善的技術產業。

所以男子們這裡雖然只負責織布,可對於其他的行業也很熟悉,並不算陌生。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終歸要去看看才好.”

有男子提議。

去陌生的地方,沒有人敢去,主要是捨不得花錢。

道路上出現了一輛馬車。

馬車經過了村莊。

年輕的周承志,疲憊的靠在車相壁,沒有心情下去,繼續探訪此處的地方,準備結束行程,返回京城。

透過車窗。

看到了祥和的村莊。

周承志內心感嘆,工業化浪潮,這個浪潮多麼準確的形容詞。

人們猶如螻蟻,哪怕是大富大貴之家也是如此,盡力掙扎於巨浪之中,風平浪靜後,每個人重新換了新的位置,而許多的普通人,恐怕事後都沒有反應過來。

回去後的周承志,與他的同僚們,交換了各自的調研結論,最後由他們的組長組織起來,形成冊子遞交上去文華殿的文書房。

冊子很快擺在了朱高熾的案臺。

這類的冊子,將會成為朱高熾瞭解國家各地的方式之一。

“從大明建立起始,江淮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日異月新,三十年來,各類傳統的機器,成為了每戶家庭的標配,也就是生產資料.”

“手工紡紗機,手工織布機,成為各家傢俱的一部分,嫁娶的聘禮和彩禮等,每日裡,各家的屋裡,迴響著咔咔聲.”

“如此來看,可謂是江淮地區的黃金時期.”

“這些手工業家庭們,家裡有農田,又在家裡進行有序的工作,經濟的富裕,保持了人們的活躍,因此江淮地區的道德水平略高.”

“他們講究道德仁義,靠著手工已能讓家裡生活過得舒適,還有幾畝田的收穫,身兼兩個職業,對於當下時代的他們,的確比外地的百姓們過得要好.”

“不過這樣的生活方式也有缺點.”

“農活上不如別的地區乾的精細,相比較而言,馬馬虎虎,只是將種地當做一種副業,農業產量要少於其他地區.”

“因為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方式,居住於城市郊區,或者更遠的地方,他們的消費不高,甚至保留了傳統農村的自給自足的方式.”

“雖然他們透過生產創造了財富,可財富並沒有迴圈起來,導致當地社會的經濟發展,並不能更加的完善,屬於需要解決的問題,方能真正的刺激當地經濟迴圈.”

“根據調查,他們有一半的人以上,終生沒有去過城市裡,大多白髮蒼蒼的老人,甚至連周邊的村落都沒有離開過.”

“唯一對外的需求,是定期進村的攤販,販賣一些簡單的商品,這樣的商業手段,同樣刺激不了他們的消費慾望.”

“但是新的變化即將發生.”

“大量資本在浙江地區的投資,各類使用蒸汽機等新技術的機器,競爭力上遠遠超過手工作坊家庭們,今年的訂單,手工作坊家庭們足足少了四成.”

“不超過五年,這些地區傳統的經濟模式將會面臨破產,大量的人口將會被迫離開土地,去城市中尋找工作,用來養家餬口.”

“這個階段,需要朝廷和大明工局體系的正視,並且提前準備,以保證平穩過渡,讓百姓們改變以往生活的同時,也讓他們避免更多的艱難.”

“以下為臣的想法.”

“良善地區的百姓們,他們過得安寧與和祥,當然,也會有染上惡習的單個人,但不能因此否認群體,現在的他們活的有尊嚴.”

“如果未來的幾年,經濟危機的局面下,這些原本活著有尊嚴的人們,將會在巨大的變革中手足無措,狼狽不堪,失去尊嚴.”

“那麼這個地區的文明,也會陷入倒退,不光是當地的損失,也是全大明的損失,同樣是臣不願意看,也不忍看的.”

“資本需要控制,可資本的優勢也要利用起來.”

“臣相信以太子殿下的仁德,必不會對百姓們即將面臨的苦難而視而不見.”

朱高熾看到此處,無奈的搖了搖頭。

什麼激將法,戴高帽子種種手段,古代的讀書人啊,已經玩出花來了,正著不行,那就反著來,反著來也不行,那在正中藏反,反中藏中,讓人防不勝防。

一個地區的產業轉型,肯定是痛苦的。

解決方法也很簡單,對工廠主們下任務。

後世西方的工廠主們,不需要承擔額外的義務,哪怕到了最壞的時候,申請破產就完了,工廠主拍拍屁股換個地方重新生活。

東方不行。

工廠主們除了原本的工廠,還會根據當地政府的要求,超出工廠實際崗位的需求招收工人,並且指定接收那部分群體等等。

甚至破產,也不是你商人想破產就破產的。

責任不會讓你輕易的擺脫。

簡而言之。

伱佔據了更多的社會資源的同時,在後世東方也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並且絕對不會動搖的紅線,也是富人為什麼喜歡往西方跑的原因之一。

朱高熾把冊子交給了內閣。

黃淮等人看完,內心忍不住的感慨。

太子殿下引導的新的治國方式,比起傳統方式,更為的先進。

原來的傳統。

朝臣們透過自己的瞭解,還有身邊關係網的吸收情報,做出種種的判斷,明朝則是加強了御史在地方的巡視,成為朝廷在地方的耳目,瞭解地方的形勢。

如今有學者們加入的各類社組,在社會各地五花八門的調研,形成的報告,為朝廷提供了別具一格的視野。

“既然問題是民間商行們帶來的,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大利,佔據了更多的社會資源,所以他們也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內閣要與那些商行商議,制定一個章程出來,吸收江淮地區破產作坊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是硬性的要求.”

朱高熾吩咐道。

變相的從商人們的錢袋子裡掏出利益。

明明只需要十個工人,可當地官府的要求下,必須招收十二個,其中有幾個還是當地官府指定的群體,後世有不少的指責。

針對這一現象,商人們的不滿能理解,可有的普通人為商人叫屈,就屬於搞不清楚狀況。

西方各國也有類似的做法,只不過都不如東方的強硬。

畢竟西方的資本家,掌握了權利。

於是內閣黃淮親自牽頭,由工部官員和大明工局的工作人員出面協助,那些在浙江地區開辦工廠的商號,並且點名了合記合眾等商行。

商人們紛紛叫苦。

朝廷管的越來越細,連他們招工都要管,更過分的是還要分派任務,必須完成招工的數量。

前番的遺產稅法,如今的做派,讓新興大商人們非常的不滿。

可是誰也不敢挑頭反對。

那張家商號的下場,才過去了多久,許多人記憶深刻,那麼大的商號,說沒就沒了,朝廷都沒有下場呢,誰敢繼續鬧事?

再多的不滿,也只能藏在心裡。

黃淮結束了會議,回去文華殿後,告訴了朱高熾,自己內心的擔憂。

朱高熾聞言笑了笑。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雖然大明不至於如此,也是類似的道理。

“我又不是財神爺,當然做不到人人喜歡,你說有些人內心不滿,我又何嘗不知呢,古人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也,動了別人的利益,別人還能歡喜,豈不是欺負人麼.”

“他們不滿我能理解,但只要他們能按照規矩做事,不觸犯大明的利益,那麼我就保障他們手裡的利益,否則損害大明的利益,我就要把他們的利益拿來,彌補大明的利益.”

朱高熾無所謂的說道。

只要掌握了槍桿子,就是政治穩定的基礎。

如今大明的商人群體,在國內翻不了天。

除了沒有這個實力,大明社會風俗,也沒有這樣的土壤。

——

古云:飛雲飛鳥揚風旗,端午從來競水嬉。

金鼓忽喧人盡望,船梢倒掛小童兒。

揚州。

曲江上。

兩岸人山人海。

“咚咚咚咚咚.”

“嘿.”

“嘿.”

“嘿.”

龍舟上的鑼鼓敲得連綿不停,漢子們喊著口號,動作化一,每個人拼盡了全力,臉色脹的通紅,浪花朵朵,龍舟爭先恐後的追趕。

小兒騎在父親的肩膀上看得笑嘻嘻的。

婦女們也舉著手巾紛紛的搖擺,為自家的龍舟隊伍鼓勁。

高臺上。

各村的鄉老墊著腳,有的意氣奮發,也有氣得跺腳,旁邊的官員笑得合不攏嘴。

江面上還有許多的遊船。

大船小船,皆停靠在河道邊,為龍舟隊伍讓開河道。

某處。

拱橋上的人鬆開手,鴨子從空中落到水上,一聲號令,“噗通”“噗通”,絡繹不絕的下水聲,人們紛紛跳下水捉鴨子。

搶到了鴨子的人就是中了頭彩。

不光岸上的人為他歡呼,還有獎品,獎品不豐厚,人們除了追求各熱鬧外,還希望奪個好彩頭。

遊船上。

八九歲的童子擺著觀音,表演金雞獨立。

看得兩岸紛紛喝彩。

鹽船的水手們,扎著紙龍置於船頭船尾,爭先恐後地比賽。

整個江淮地區熱鬧不已。

孩子們笑的小臉蛋紅撲撲的,穿梭著各處,從密集的人群中鑽來鑽去,笑的忘乎所以,童真的笑聲,連大人們也被感染了起來。

這一天的人們格外有禮。

往日裡一個觸碰,又或者一個口角可能引來大打出手,今天都非常的客氣和大度。

財大氣粗的合記商號。

把寫有賞錢數量的賞票放在掏空的鴨蛋裡,將空鴨蛋扔到運河中,划龍舟的水手們紛紛下河“搶標”,鴨蛋殼在水面上隨波逐流,沉浮不定。

“搶標”的水手不準用手爭搶,一定要用嘴將鴨蛋殼咬住,才算“得標”。

運河兩岸人山人海的看客們,引發了陣陣的歡呼聲。

各大畫師畫了下來。

各大報紙上也紛紛刊登盛況。

此時。

一支支的隊伍,從大明南方各地的火車站,前往了北平。

根據兵部的最新調令。

南方軍隊要去北方拉練,參與塞南行省和塞北地區一年一度的大操練,許多人擔憂,此舉會導致許多軍士們水土不服,引發大量的傷病。

不過兵部最後仍然拍板。

大夫們也被召集起來,全力以赴的維持軍中健康,最後連廣東廣西的軍隊也被點名,要求派出精銳參加。

“咔嚓咔嚓.”

兩廣計程車兵們乘坐鐵道,從大明南方抵達大明北方,經過一個又一個的地區,看到一座又一座的城市,每個人都在感嘆,大明的廣闊。

撒馬爾罕地區也很廣闊。

可是廣闊的撒馬爾罕地區,相比較大明內地,可謂是十不如一。

一千里的無人區,和一千里的城鎮地帶,屬於兩回事。

為了此次的大操練,朝廷進行了很多準備。

北平。

大江南北,五花八門的鄉音,讓北平的百姓們大開眼界。

北平城的繁華,也讓士兵們驚歎。

連京城都比不上的北平,有一條全部由十幾層大廈組建的街道,也是北平最發達的地區。

每名士兵有三日的假期。

北平家家商鋪爆滿。

北平各大劇院和歌舞院,同樣一票難求,為了滿足需求,各大劇院延長了下工的時間,專門那位士兵們開辦了夜場。

一場一場的新戲,有些士兵在自己的家鄉看到過,也有不少計程車兵沒有看到過。

廣西的狼兵們也被嚴厲督告。

狼兵們作戰勇猛,可是軍紀渙散,也是地方環境使然。

這些年的軍改,狼兵們的待遇大大提高,軍紀也跟著提高,可畢竟是北平,遠在數千裡之外,全國軍隊都在此,哪怕是狼兵們的軍官也不敢丟臉。

整整一個月的時間。

北平城內的鐵軌公車裡,常常一半以上的乘客是外地士兵。

這個月。

上十萬的消費人口,讓北平的商販們賺了不少。

每名士兵年收入十八元。

軍中又沒有消費的地方,而北平不缺消費的地方,兩者各需索取,皆大歡喜。

最終。

大寧城外的空地上。

十萬大軍列陣,負責人是勳臣炳文,高陽郡王朱高煦等。

最後分為三路。

每路又分為十部,猶如波浪,從東至西,馬步結合,攜帶火器和車載炮,齊頭並進,並沒有乘坐塞南行省的鐵道。

在北平的好日子,一下子淪為了磨練。

日復一日的行軍,成為了鍛鍊士兵們保持堅韌的手腕。

軍隊安靜了下來。

沉默的大軍,猶如恐怖的機器。

鋼鐵洪流滔滔不絕。

貝加爾湖、額爾渾河、阿只裡海、扎卜罕河、無邊無際的瀚海,處處留下大明軍隊的身影。

當地和遷移而來的百姓們。

在大明朝廷的組織下,分牧場到戶,每家獲得了自己的牧區,並且規定了放牧的數量,以免超過當地牧草的生態供應,破壞生態平衡。

與內地經濟形成互補,雙方生產力得到大發展。

但是這樣的生活模式,牧民們需要最為和平的環境,無法抗拒外部的強盜。

每年一度的大操練。

讓草原上來來無影去無蹤的馬賊們銷聲匿跡,為當地百姓們的生活,提供了安寧,也杜絕了外來的部族侵佔當地牧民的草地。

猶如歷史上的朵顏三衛。

因為和明朝的關係,雙方一直保持著互市,而朵顏三衛也成為大明的熟部,當地的牧民也是其餘地區生活最好的一批。

這份寧靜。

因為明朝中後期,為了躲避右翼蒙古崛起的俺達汗,左翼蒙古選擇了西遷,林丹汗的祖父一代,侵佔了朵顏三衛的牧區,並且以朵顏三衛的名義與大明保持互市。

“大雪?”

“是雪啊.”

兩廣計程車兵們撒開腿,忘乎所以的歡呼。

北方計程車兵嗤之以鼻。

不就是雪而已,有什麼好驚訝的。

阿爾泰山脈。

大操練的終點,士兵們的心情愉悅了起來,總算是結束了幾個月來的辛苦。

在南邊。

大批的西征軍正在踏上歸途。

組織大操練的官員武將們,保持著高度的緊張,隨時等待調令,只要收到軍令,他們立刻整軍出發。

南北士兵們打起了雪仗。

他們並不知道朝廷的真正用意。

大明皇帝朱棣。

抵達了嘉峪關。

“萬歲!”

“萬歲!”

“皇帝陛下萬歲!”

士兵們高呼。

朱棣站在高臺上,猶如洪武二十四年,他奉父皇之命北征,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如今,他同樣為大明開疆萬里,達成了豐功偉業。

“朕.”

“不愧於天下.”

朱棣得意的說道。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萱錦爭

禮安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