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與朱元璋的思想碰撞

鐵道未興起的時候,廣西的地方尋常公務,抵達朝廷,往返一趟需要大半年,如今只需要一個月就可以,到來的變化更是方方面面。

得知朱能一舉消滅七萬交趾叛軍,朱高熾就知道大勢已定。

“交趾的收復之戰,是至今以來,耗時最久的一次,原因都清楚,此次的平復之戰,勝利是目標,掃空反對勢力同樣是重中之重,讓交趾真正的穩定.”

朱高熾說道。

朱元璋搖了搖頭,頗有些不滿。

“你呀,就是太在乎百姓了.”

朱元璋認為自己是有史以來最在乎百姓的皇帝,沒想到自己的這位孫子,比自己還在乎百姓。

大明初立。

北方沒有人口,可元廷勢力仍然強大。

東北,北部,西北,西部,南部,西南.

幾百年的分裂,在胡人的治理下,邊地的漢人已經殆盡,反倒是充滿了蒙古從中亞西亞帶回來的大量色目人。

東北和西南,還有部分地區,更甚至沒有了漢人。

“道理是一樣的.”

朱元璋提醒道:“打仗是手段,並不是目的,咱一個個收復這些地區,除了打仗,真正穩定的根基,是把南方的百姓大量的遷移去北方.”

說到這裡,朱元璋頓了頓。

南方總體得到儲存,而北方的根基敗壞。

江淮地區的百姓們吃三頓飯,北方的百姓吃兩頓飯,這就是差別。

朱元璋想到了自己當初組織的移民,從來沒有問過老百姓願不願意,因為老百姓必定是不願意的。

於是他從大戶開始,把大戶打散,分去北方各地,然後是地方百姓,一年重複一年,用了二三十年的時間,讓東北、北方、西北、西南等地,重新有了大量漢人百姓的身影。

朱高熾堅持的說道:“交趾和別的地方不一樣.”

安南的王室和大臣,乃至讀書人,他們的名字和漢人一模一樣,血統也一樣,文化傳承也一樣,家族族譜儲存完整。

平定東察合臺汗國,大明只用了一年。

真正的一年時間,穩定了東察合臺汗國,可交趾不行。

“強迫百姓移民,孫兒並不會做.”

朱高熾堅持的說道。

他最痛恨被強迫。

“孔聖早就有言,要說服民,而不是強迫。

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

強迫百姓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無非是不把百姓當人,只當做工具.”

“交趾需要內地移民,而移民邊地,對於大明是長遠的利益,官府需要做的是講道理,告訴百姓們移民的好處,說服百姓們願意移民.”

“今日因為需求,不講道理,硬逼百姓,他日就能把百姓當野草.”

朱高熾一針見血的說道:“讀書人高高在上,不願意低頭為老百姓講道理,違背了聖人之道,說明他們內心,並不把百姓當回事,只視為牛馬,而有責任心的讀書人,才會認真負責,願意付出精力去做好該做的事情,而不是怕麻煩,因此一道政令而逼之.”

“正因為如此,往往一條好的政令,因為下面官員執行的問題,好的事情變成壞的事情,天下道理莫不過如此.”

朱元璋沉默了。

孫兒說的話,讓朱元璋忍不住反思。

他一向愛民。

可是隨著政務的麻煩,或多或少的開始懈怠。

是啊。

跟老百姓講道理,耐心的說服他們,是多麼的麻煩和繁瑣,令人焦頭爛額,而下一道政令,直接要求百姓服從,才是讓人安逸的事情,做官做的才輕鬆。

朱元璋點了點頭,欣慰的笑道:“你比咱做得好.”

朱高熾沒有否認,大大方方的承認。

見狀。

朱元璋無語。

總要謙虛一番,自己這孫兒,倒是不知謙順為何物,不過也是,當初可是在北平,說他是打下的天下,連自己這位祖父的反都敢造,還有什麼他不敢做的事情呢。

朱高熾理解不少官員的心理。

無非是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而老百姓不懂時務和道理,明明是對老百姓的好事,老百姓卻不懂,反而抗拒,增加官府的麻煩,可謂是刁民。

本質上,把自己當做百姓的父母。

父母官、父母官。

可謂是傳統官場的風氣。

家天下的思想而已。

可是隨著識字率的提升,還用這一套方式,帶來的就是危害。

古代貴族當權的時候,靠著封地和權力,把老百姓半強迫半吸引,與自身融為一體。

到了地主階級的時候,靠著土地和政治優待,同樣半強迫半吸引老百姓與自身融為一體。

老百姓把自己的土地放到科舉有了功名的讀書人名下,是他們自己主動的,因為這樣能為他們帶來利益,免除徭役和稅賦。

讀書人覺得自己這是善待百姓,自己又能得利,還能獲得老家的好名聲。

所以明朝一直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因為官府不能為老百姓爭取利益,更不願意低下身子去為老百姓講道理,說服老百姓們,既然如此,話語權自然被鄉紳們控制住。

雖在說服老百姓的效率,不如一道政令更加的快速,可朱高熾仍然堅持前者。

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

這才是生產力發展下,真正應該做的事情。

否則養那麼多非農人口做什麼呢。

在朱高熾的引導下,一年多的時間,大量的官吏下去地方,告訴百姓們道理。

“移民交趾的百姓,可以獲得軍籍,成為軍戶,在交趾施行大片井制度.”

“什麼是大片井制度?”

“就是你們不遠處,二十幾裡外的衛所改革的事情,他們不是家家分田一百畝麼,這就是大片井制度.”

從省府府衙分配各地的吏員。

穿著新公服,騎著騾子,下鄉走訪各村,宣講移民的好處。

“如今當軍戶的條件高,普通人想要改籍很難,當軍戶的好處,不用我來說了吧.”

吏員笑呵呵的說道。

三十幾歲的吏員,身上充滿了力氣,好生生一條大漢。

“你當過兵?”

有老百姓好奇的問道。

“嗯.”

“當兵待遇好,不過訓練也苦,還要讀書識字才行,不然考核通不過,我就是在軍中讀書,退伍後參加考核,最後當了吏員,端起了朝廷的飯碗.”

地方官府人手不夠,大量的巡檢丁差也成為了宣講員。

百姓們露出羨慕的眼神。

在一家幾個兒子的背景下,更有北平的軍戶,有的一家十幾個兒子,讓一個兒子去當兵,許多軍戶是極力支援的。

同樣。

軍戶子弟也願意去當兵。

當兵退伍後,可以獲得分配工作,哪怕回去家鄉,自己的繼承權也是優先地位,或者加入移民,得到更多的優待等等。

好的政策,必定對老百姓是有利的。

可好的政策,執行下去的過程中,往往讓老百姓反對,因為老百姓不信任。

這就需要引導和說服工作。

在溝通的過程中,雙方達成了約定,才能有效避免政策的變形。

否則一道政令就可以強迫老百姓,帶來的其他隱患,危害更是巨大無比。

北平行省和應天府。

吏員的增加,讓地方上開始了新的變化。

北平行省和應天府以外的地區,還在保持傳統的地方面貌,畢竟大明目前的國力有限,只能先改變北平和應天府,以點帶面。

“從北平和應天府一帶,鼓動了十二萬口,兩萬三千餘戶百姓,移民前往交趾.”

解縉為難的說道。

北平和應天府本身是最繁華的所在。

窮人也有。

所以單身漢不少,兩萬三千餘戶,才十二萬口人。

“雖然人數不多,但也是努力說服的成果,可喜可賀.”

朱高熾沒有生氣,二十萬人口比較好,一道政令就可以得到的數字,就看站在誰當下立場了。

朱高熾非常清楚。

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而不是展望未來,活在當下。

許多讀書人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動了他一絲一毫,那都是了不得的大事,可是動別人的利益的時候,他卻歡聲笑語。

現在朱高熾就是要改變官員的做事風格,從小事做起,一件件的做起來。

雖然不可能做到結束官僚思維,可不也在為未來打下根基。

文明不是唾手可得,需要埋頭實幹。

戶部和糧票銀行一起來了。

“大明在交趾上耗費的錢糧物太多.”

“這次的戰事結束,交趾的夏收,還有大軍的撤回,會緩解下來的.”

朱高熾回覆道。

如今大明的發展,是建立在技術不夠,人手來湊,社會資源分配模式的調動下,帶來的大變化,本質上並沒有做到機器生產機器,徹底解放傳統效率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社會。

社會資源是有限的。

在交趾的收復過程中,最多的時候,憑空多出來的近百萬張嘴需要的糧食,全部由內地供應,加上其餘的物資,這也是朱高熾同意引蛇出洞計劃的根本原因。

交趾。

大明新軍靠著武器裝備和士氣,戰無不勝。

同時軍紀嚴明,對地方百姓秋毫不犯。

歷史上。

交趾叛軍因為初期的勝利,內部爭權奪利陷入了混亂,最後在朱棣重新從國內派出大軍的面前,又重新保持了團結,一致對抗大明。

如今。

前期的失利,讓交趾叛軍的首領們並沒有內亂。

但是在強大的新軍面前,交趾叛軍不敢野戰,陷入了戰略被動,有被各個擊破的風險。

朱能按照朱棣的要求,作戰保持了不急不躁的態勢。

務必要透過這一次的戰爭,掃平交趾的所有隱患。

特別是交趾南部。

交趾南部為何皆反?

因為交趾南部華族並不佔多數。

大量的非華族人口,和前朝反抗勢力結合在一起,而華族佔絕大多數的交趾北部地區,反倒是沒有什麼叛亂,這就真實的現實。

歷史上大明在交趾的失敗。

主要敗在了前朝統治階級的反抗勢力和非華族的聯合抵抗。

非華族也在這一次的戰爭中,當交趾重新恢復為安南,他們站到了臺前,開始露出勢力。

這就是對民族的出賣。

國內外都有。

人性如此。

地主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出賣民族利益絕不手軟。

同樣。

代替地主階級興起的資本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出賣民族利益一樣絕不手軟。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假天子:陛下駕崩,娘娘讓我幫個忙

橙子味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