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蒸汽機貨車的誕生

“壟耕種植法的研究以及最優標準制定.”

技術報上。

一篇關於農耕種植方式的論文,看得朱高熾驚歎不已,“先民在經驗學的表一道上,可謂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有何說法?”

郭彩蓮好奇的問道。

看著大肚子的媳婦,朱高熾拉著她坐下,兩夫妻恩恩愛愛,從來沒有拌過嘴,比民間夫妻都還要像夫妻,讓宮裡的人們嘖嘖稱奇。

朱高熾從來不在乎這些。

他在乎的是民族和國家的未來。

每個人不同的時期,思想會有不同的變化。

在生活無著的時候,朱高熾想的是什麼時候才能穩定下來,內心有很多不快,以及充滿了焦慮。

當生活穩定後,家庭和諧,朱高熾開始了精神上的思考。

林子大了什麼樣的鳥都有。

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朱高熾剛開始喜歡從歷史中尋找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的快感,發展到了更高的精神層面的追求,那就是對民族的熱愛。

這並不是漢族人獨有的。

例如後世一個原本在國內長大,並且功成名就的人,因為看了自己種族的,還是從漢人史料中編造出來的自己民族的史料,結果令人反思。

正如古人所言。

忘戰必危。

朱高熾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才二十五歲,已經微微凸起,身體的基因太強大了。

一個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必定有隱藏的民族責任感,這是必然的事實,只不過可能還沒有發現而已。

正如先民代代遺傳下來的偉大技術,無一不是在保障民族的生存和延續。

“壟耕種植法是誰發明的,已經沒有了記載,我們無法知道這位聖賢的名字,可壟耕種植法的偉大,如何稱讚都不為過的.”

壟耕種植法是中國先民在農業技術上,經驗學的大成者。

郭彩蓮對國家大事不感興趣,在乎的是自己的小家庭,丈夫對自己好,孩子們健康平安,已經是她最幸福的期望,每天睜開眼就忍不住露出微笑。

女性的生理構造與男性不同,心理也截然不同。

生氣對男性帶來的只有奮鬥的壓力,而對女性卻容易帶來病患,看著幸福的郭彩蓮,朱高熾忍不住也露出了笑容。

一個連自己家庭也不能帶去幸福的人,必然是承擔不起責任的。

後世人常常笑話,中國男人的地位不如一條狗。

可這些人不懂。

正是因為自己身邊的美好家庭,才是支撐中國男人奮鬥的力量源泉,刻在中國男人骨子裡的浪漫,與所謂的西方浪漫截然不同。

同樣。

壟耕種植法,是比四大發明都要輝煌的偉大成就。

後世的美國,在西部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整整齊齊成排地種植小麥,大豆和玉米,採用的耕種技術,依然是中國先民發明的壟耕種植法。

毫不誇張的說。

壟耕種植法是現代灌溉技術之外的,最先進的,保障農業高產的唯一方式。

這項技術在十七世紀才被歐洲學會。

種田。

真的不是那麼簡單的。

歐洲的農業曾經落後中國兩千年甚至落後更多。

在十八世紀以前的歐洲,農民們將種子直接均勻地灑到耕耘過的土地上,等莊稼長出來後,就顯得雜亂無章,莊稼長得密度不勻,而且不同植株之間互相干擾。

這樣一來,通風就不好,採光也不均勻,同一塊地的莊稼成熟的時間也會差個幾天,收穫時只好把一些未長熟的莊稼也一起收割上來。

更要命的是,採用這種耕種方法,幾乎無法澆水和除草。

猶如把一杯水倒在平坦的水泥地上,一定是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沒有人能做到讓水泥地的每個角落都均勻地鋪上一層水。

但如果在水泥地刻上一條條溝,就不一樣了,水會沿著溝均勻地流到每-一個角落,這就是壟耕種植法的原理。

可是這就需要農具的幫助。

先進的農業工具,又需要高度的文明才能發明和創造。

隨便提出一樣,例如古代中國的一匹馬,所拉的重量,是歐洲同期的馬,拉的重量的三倍,這不是因為中國的馬有力氣,而是因為中國的馬具好。

中國先進的馬具,是套在馬肩上,而歐洲人的馬具,則固定在馬的脖子上,這點細小的差別導致了牲口使用效率的巨大差別。

在農耕時代,牲畜是唯一能將人力解放出來的生產工具,它的利用效率直接決定了生產力。

等等先進的技術,造就了中國古代的人口超過世界的原因。

“你們男人的事,我們婦道人家不懂,不過夫君開心就好.”

看著高興的朱高熾,郭彩蓮溫柔的說道。

“是啊.”

朱高熾摸了摸郭彩蓮的雙手。

“總是要有人擔負起國家大義的,為民族的發展而奮鬥.”

朱高熾笑著說道。

大明的強盛輝煌,百姓們安居樂業,乃至必須避免讓中華文明再一次陷入黑暗時期,進入大倒退,就是他的責任。

既然不愁吃喝。

總要乾點有意義的事情。

正如一本書上所言,死的時候,自己不要後悔,覺得自己這輩子沒有白過。

陝西與河南。

自古的中原地區,漢人的發展根基之地,人口最昌盛的地帶,到了明朝建立時期,兩地各自只剩下不到兩百萬人口。

這就是所謂的後世部分人要奉遼金為正統的代價。

無知必然是可怕的。

隨著明朝建立三十五年,人口開始了大恢復,而人口的生存又需要大生產。

鄉村的土地上。

大量的技術人員開始教授地方。

“在壟上,壟與壟之間要保持一定的間距。

壟的土地要比壟之間的溝略高,高度差根據作物的不同而不同.”

技術人員仔細的制定標準。

北方不光是人口衰敗,各項文明也衰敗,包括種田的技術。

雖然從南方遷移回了大量的人口,可是每個地區,乃至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做法。

技術人員帶來了統一的標準,並且告訴農夫們,為何需要這樣做的道理。

雖然並不能提升技術,但是可以提高下限,讓不少的做錯的農夫,掌握最有效的種植方式,避免無謂的浪費。

“首先,這麼做可以保證每株莊稼獨立成長,互不干擾,而且諸位在給莊稼除草和間苗在溝裡走,不會踩傷莊稼;其次,便於莊稼之間通風,不會腐爛.”

“更重要的是,這樣便於灌溉.”

“我們去南方田地裡實驗時,那裡的水田很多,水田的四周是一尺高的田埂,田埂外有水溝.”

“當天氣乾旱時,當地的農民將田埂挖開一個小口,田埂外水溝裡的水就會流進田裡,迅速流遍壟之間的溝,然後滲透到莊稼的根部,不需要給每一株莊稼澆水,節省了大量的勞力.”

“當天降暴雨時,田裡的水保持在莊稼兩邊相對低窪一點的溝裡,莊稼的根就不會被泡爛。

這樣,除非大旱或者大澇,諸位的農業收成都是有保障的.”

“更絕的是,壟和溝在兩季種植之間是互換的,每季莊稼收穫完畢,要將田重新耕一-遍,這時壟就變成了溝,溝就變成了壟,這樣,田地雖然每季都在種莊稼,但具體到每一壟土地,實際上是輪流修耕,可以保證地力.”

聽到年輕的技術人員們的介紹,年老的農夫忍不住嘲笑。

種田還需要這些個後生們來教不成。

講的不也是他們在做的事情麼。

無論每個農民心中如何想,在大量技術人員的下鄉過程中,大明的耕田,逐漸靠向了統一的標準方向,哪怕只提高一成的產量,也是不得了的數字。

山西的限煤令放開後,各大煤礦商行湧入。

乃至金州的的閹工,工人人數已經達到了五十萬之多,在遼東鋪設了條條鐵道,修建了密佈的水利灌溉工程,以及開拓出無數的良田。

他們開荒中挖出的參天大樹,源源不斷的輸送到金州,經過前期的工藝後,送到船塢成為大船的龍骨,製造出一艘艘的大帆船與蒸汽輪船下水。

黃海與渤海的海面上,絡繹不絕的海船。

沿著近海的海航線去往山東碼頭,達到最終目的地的上海。

“快讓開.”

金州蒸汽機工廠。

新制造的鐵車,車頭掛著巨大的圓鍋,下半截燒的是煤,上半截燒著水,圓鍋頭部一條蒸汽管道連線到後方不大的活塞缸。

活塞缸安置在前輪上方,透過傳輸的動力,上下運動的傳統部件,帶動前輪走動,三個一人高的鐵輪轉動了起來,輪子上面是木鐵板。

一名技術人員費力的扳動鐵桿,透過槓桿原理,讓剎車片緊緊的貼住鐵輪,靠著摩擦力停車。

巨大的慣性,讓鐵車仍然撞到了牆上。

技術人員最後的關頭放棄了制動,跳下了鐵車,逃過了一劫。

牆壁倒塌,壓壞了圓鍋,留下了一地的狼藉。

周圍的工作人員紛紛趕了過來。

“沒事吧.”

“沒事.”

技術人員苦惱的說道:“轉向部件不行,制動部件也不行.”

“不要緊,咱接著試.”

金州蒸汽機工廠財大氣粗。

在朱高熾的指示下,地方上多少帶了點政治任務的意味,工廠不計利益得失,進行了無數次的摸索和嘗試,雖然這次仍然失敗,可人們已經看到了曙光。

不久。

第二輛蒸汽機貨車,由金州蒸汽機工廠發明了出來。

該蒸汽機貨車長二十一尺,寬七尺,有三個車輪,採取了鐵架木框結合製作的車輪,行駛速度高達每個時辰三十八里的速度,可以牽九千斤的載重。

獲得了朱高熾親自點名,要求送到京城進行參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招募歷史人物,我制霸了萬族戰爭

老賊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