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實封勳貴的誕生

“給的太多了,以後就給不起了,可也不能少給,給少了又會不滿意.”

朱元璋祖孫三人,圍繞軍功的封賞問題進行著商議。

“還不能給差的地方,真要是給差的地方,心裡必然埋怨,大伯在世的時候,可沒少埋怨過皇爺爺.”

朱高熾笑呵呵的說道。

“給吧.”

朱棣嘆道。

“給哪裡?”

“給宣慰司,如沐晟.”

朱元璋給出了主意。

聽到朱元璋的提議,朱高熾倒是有些心動,覺得可行。

沐府世襲雲南數百年。

雖然子弟後來不成器,可雲南穩定了數百年也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後期不少宣慰司的脫離,也是因為明亡清興之際導致的。

“皇爺爺怎麼改變主意了?”

朱高熾好奇的問道。

大明有宗室爵位,功臣爵位,外戚爵位三種。

宗室爵位最高是親王,六世以下皆授奉國中尉,不再降爵,從六品。

外戚爵位是給誥而不給券。

功臣爵位分為五等,依次為公、侯、伯、子、男。

雖然革除了子、男二爵,實際上世襲的千戶與百戶,等同於子、男二爵,地位還要更穩固。

與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功臣爵位只有爵號和食祿,並無封邑,唯獨沐府是意外,世代鎮守雲南。

“疆域太大了,你又防備宗室,總要有自己的力量吧.”

朱元璋不滿的說道。

聽到朱元璋的抱怨,朱棣和朱高熾都沒有接這個話題。

朱棣心想自己都是這般上位的,如何容得實權的親王們,朱高熾想的是宗室爵位待遇太高了。

俸祿倒不算什麼。

哪怕是親王也不過是萬石,也就是五千兩銀子的年俸,可是佔地多啊,仗著身份田地世代傳襲兼併下來,有的親王竟然有數千上萬傾地。

農業是工業的根基,農業穩,工業就不容易破產。

農業是必須控制在國家手中的。

“皇爺爺制定的規矩,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

“爵分兩種,一種是隻授終身,沒有世券,一種是可以世襲,有世券,世與不世,以軍功大小而定,均給誥券。

並且以軍功封爵的世襲爵位只能傳給身體健全的後代,以保障不養不能為國效力的勳貴.”

“孫兒建議不再給世襲,世襲的勳貴,最後養出來的只有廢物.”

朱高熾肯定的說道。

世襲的勳貴,對宗室必然是忠心耿耿。

大明的政治佈局中,京營的兵權始終掌握在世襲勳貴的手中,文官勢力最盛的時期,也沒有控制全部京營的兵權,最後仍然是控制在皇帝的手裡。

可這樣的格局,保障的只是皇室的地位。

無論什麼朝代,最後的京營都養成了廢物,以史為鑑,朱高熾必定要改正。

“國公的下一代,降級為侯爵,侯爵的下一代降級為伯爵,伯爵的下一代降級為子爵,子爵的下一代降級為男爵,男爵只承襲三代,三代無功者除爵.”

從國公到男爵就是六代人,加上三代男爵,合計八代人,兩百年的時間就過去了,如此漫長的時間,優良的家庭環境,而子弟沒有一個能獲得功績維持爵位的,才會徹底脫離勳貴階層。

這樣的廢物家庭,大明不養,也對國家帶來不了麻煩。

厲害的人,自然能建功立業,重新光復門楣,或者延續家族的階級。

恢復子爵和男爵,則是補償取消世襲千戶和百戶。

底層軍戶們可以世襲,獲得良好的兵源。

大明計程車兵不是不能打仗,是大明國家財政破產,說明軍戶制度是沒有錯的。

而軍戶受到剝削,則是他們頭上的百戶和千戶權利太大,朱高熾要去掉這個階層,和民間片坊自治一樣,基層軍戶也施行自治。

“給封地?”朱元璋問道。

“給.”

朱高熾點頭說道:“但是隻安排在宣慰司,並且由官府治理,或者由朝廷直接發放俸祿,並且非軍功不得封爵,承襲爵位者必須參加考核,考核透過才能承襲爵位,想要出仕則必須從軍隊基層做起,給予重點培養.”

打仗可以光宗耀祖。

功勞立的越大,獲得的爵位越高,當達到了國公時,至少讓子孫後代兩百年享受榮華富貴,又給予良好的教育環境和培養環境。

如此多的條件,家族還是落寞了,那就真怪不得旁人。

想要獲得封地的勳貴,則分給土地到宣慰司,以此鼓勵勳貴家族移民到宣慰司,補充當地的人口。

最後談到了宗室爵位。

朱高熾沒有隱瞞,直接說道:“宗室不能養成廢物,否則對國家有什麼用呢,只會浪費百姓的供養而已。

宗室子弟可以去上學、從軍,從商等等,與社會百姓一樣,參與到競爭過程中.”

“宗室同樣不能世襲,親王、郡王、王長子、王長孫、王重孫,五代而終,同樣需要建功立業以獲得功績.”

朱元璋看向了朱棣。

朱棣倒沒有覺有什麼,他才三個兒子,三個兒子一個要當皇帝,老二目前建立的功勞不少,老三也不錯,都是有才能的。

最後朱元璋看向了朱高熾。

朱高熾更無所謂。

他可能會有一個兒子,也可能有幾個兒子,最後終將走向虛君制。

並不是他偉大。

而是他深知歷史,知道未來發展的必然,不是關起門來稱王稱霸就行了的,大明的工業化已經啟動,必然會傳播出去。

猶如中國歷史的長河,無數的技術和思想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同樣也和世界進行了交流。

世界已經要進入快車道了。

一百年,兩百年,三百年,遲早會發生。

見兒子和孫子態度堅定,朱元璋也無話可說,祖孫三人達成了一致。

不久。

朱棣犒賞諸軍。

大量的賞賜和爵位下發,軍心士氣大漲。

“要不要土地?”

盛庸和鐵鉉兩人一起商議。

他們的職位從守備升到了分守,爵位只獲得了男爵,如果職位再升到遊擊將軍,靠著功勞才能得到子爵。

根據最新的規矩,他們如果要求封地的話,朝廷則會分到宣慰司。

新的改革制度,每個相關的人都在打探,選擇最好的未來。

“最重要的是培養後代.”

鐵鉉指出了關鍵。

“後代成器,那麼承襲爵位後,能儘快從軍中基層提拔起來,繼續建功立業,不但保障家族門楣,還有可能提升爵位.”

“職位的俸祿,是給我們本人的,爵位的俸祿,則是給我們培養後代的.”

盛庸恍然大悟。

他還納悶,為何弄得這麼複雜。

“我決定去宣慰司.”

“為啥?”

“內地繁華穩定,誘惑太多了,只有去宣慰司,才能在惡劣的環境中,讓子弟得到更好的鍛鍊,我自己不指望得個侯爵國公,還是希望子弟中出一個的.”

“那我也把家族搬過去.”

盛庸跟著說道。

“不急,先了解清楚.”

人們紛紛去五軍都督府打聽,兵部也被人要踩破了門檻。

“去處分為三等.”

“第一等的是都司所在地,例如朵甘都司、烏斯藏都市、東察合臺都司、奴兒干都司,第二等的就是麗川平緬宣慰司,寮國宣慰司,木邦宣慰司,車裡宣慰司,第三等的是底兀刺宣慰司、大吉刺宣慰司、底馬撒宣慰司、孟養宣慰司等地.”

“有什麼區別?”

“都司不用提,哪怕是朵甘都司和烏斯藏都司,也有驛站系統,那裡人口少,雖然較為穩定,可是生存環境惡劣,建功立業的恐怕不多,不過沒有功勞有苦勞,是一個選擇.”

“奴兒干都司最大的麻煩原本是高麗,高麗現在已經服帖,所以也很穩定,同樣是人口少,生存環境不像朵甘都司和烏斯藏都司那般惡劣,但是極為的寒冷,不過聽說那裡的土地比較肥沃,只是沼澤和凍土多,恐怕難以開荒.”

聽的盛庸和鐵鉉兩人直皺眉。

“麗川平緬宣慰司,寮國宣慰司,木邦宣慰司,車裡宣慰司,有些地區聽話,有些地區不聽話,總之要提防一些部落,但也容易建功立業.”

“至於其他的宣慰司,目前是新收復的,並不算默契,恐怕遷去那裡的話,光帶家族去不行,需要配合大軍,至少壓服當地,充滿了危險.”

兵部侍郎齊泰親自接待了二人。

盛庸和鐵鉉是聖人的人,齊泰自認為自己也是聖人的人。

多數的新貴們選擇留在內地,不是每個人都願意一輩子吃苦的,只有少數人選擇開拓,所以齊泰很高興見到盛庸和鐵鉉。

“既然選擇家族,不如去第二等,第一等太穩定,第三等又太危險,第二等倒是最好的地方.”

齊泰給出了建議。

兩人接受了齊泰的好心。

靖難之役沒有發生,但是大明的戰爭沒有停止過。

大量的新貴湧出。

根據最新的引導和利誘,繼續為大明開疆擴土。

交趾的兩萬大軍和三萬當地軍,以及一萬水軍,還有寮國宣慰司駐紮的三千精兵,有力的震懾了中亞半島。

朱棣返回京城後,開始整編全國軍隊。

三十萬新軍整編為六十萬。

因為朱高熾派去帖木兒汗國和金帳汗國的使臣,至今沒有歸來。

東察合臺汗國邊境也不穩定。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異獸世界!修仙

掙夠一個達不劉

劉協的人生模擬器

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