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委屈的朱高煦

永樂十年。

二月。

大明朝廷正式回應蘇祿王國新東王的內附之請,冊封蘇祿東王為忠正王,與渤尼國成為大明最大的兩塊海外飛地。

蘇祿王國,是後世菲律賓蘇祿群島。

有八百個以上的島嶼,分為五個群島,大島多為火山,小島多為珊瑚礁,天氣炎熱,乾溼季明顯,森林茂密,土壤肥沃。

這樣的地方,有三個王,實際上也可以稱之為酋長。

歷史上蘇祿國三王率眷屬及侍從三百餘人,遠渡重洋訪問大明,受到明朝永樂皇帝盛情款待。

東王巴都葛叭答剌病逝德州,以藩王之禮安葬東王。

東王病逝後,其長子回國繼任王位,王妃和另兩個兒子就留在德州守墓並定居,其後裔獲得中國國籍,取安、溫姓氏。

根據流傳的說法,東王后裔迄後世已傳至21代。

後來,因歷史上發生過幾次較大的天災,已有不少東王后裔離開德州,分佈中國多地。

蘇祿王國的東王權力最大,西王和峒王實力弱小,不光部落人口少,島嶼面積也小。

他們非常的震驚。

原來真的可以留在大明。

東王能做,他們也能做,只是需要一個好價錢。

禮部官員交給了大明工局,大明工局出面,除了搭贈給西王和峒王一大筆糧票外,還承諾了他們一家子在大明的優待,同樣賜予王爵。

於是西王和峒王也內附了。

名義上,蘇祿王國消失,成為了大明的土地,不過呢,大明並沒有百姓長期生活在當地,只有一年一次的幾艘商船,規模並不大。

大明更看重的是渤尼國。

加里曼丹島。

世界第三大島嶼。

中國史籍稱為“婆利”、“勃泥”、“渤泥”、“婆羅”等,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大島。

渤尼國的核心區域,主要在後世的馬拉西亞範圍內,至於島上屬於後世印度尼西亞疆域的大部分面積,目前還是原始叢林的狀態,不光有未開化的土著,還有吃人的原始人。

神主的光輝還沒有照耀到這裡,所以是一塊價效比高,複雜程度小,值得開發的地方。

渤尼國也是漢人開發最早的區域。

這裡不像緬甸寮國,有相較而言成熟的制度,所以漢人的勢力很容易擴張,並沒有什麼對手,歷史上的明朝時期,漢人已經大量在這裡繁衍。

因為有人口的支撐,所以近代時期,在中華文明衰退下,漢人們仍然成立了蘭芳國。

面對

明朝時期開始,漢人在南洋成立的勢力和國家並不少。

但是清朝時期,這些海外遺民面對西方殖民者的勢力,並無法與之抗衡,呂宋被清除的最乾淨,然後是安南、暹羅、渤尼這些地方。

根據統計。

後世的渤尼國,舊港,蘇門答臘,也就是萬島之國,在西方列強的打壓和引導下,有記錄的數字,高達八十萬的華人被屠戮。

這個數字不包括南洋的其他大國地區。

近代東方文明的衰退,不光是科技和文化上的,還有大量周邊的影響和勢力範圍。

現在是明初。

漢人的腳步還比較少,主要遍佈在交趾,寮國,其次是呂宋,舊港,然後才是渤尼國,甚至有前宋的遺民,雖然他們能寫字的人已經很少很少。

內閣,戶部,工民聯合部,軍民聯合部,大明工局掌櫃。

二十餘名官員站在文華殿內。

“第三批的移民名單,總計有七萬人.”

聽到這個數字,朱高熾滿意的點點頭。

用盡了手段,不光是打壓商人和權貴們,還有各種經濟制度的方式,把老百姓從土地上“逼迫”了出來,去年一年,組織了近二十萬人口遷移西部七省。

今年的第一批移民工程,目標會是渤尼國。

“移民很辛苦,特別是海外之地,各部門要做好萬全的準備,務必保障百姓們的安危,給予最大的扶持,讓他們儘快的安定的下來.”

朱高熾嚴肅的說道。

為了保障七萬人抵達渤尼國,大明調動了整整一萬海軍,與數百艘的貨船。

“隨行的大夫和草藥有沒有準備好.”

朱高熾事無鉅細的問道。

楊士奇上前一步,回答了朱高熾。

楊士奇外放為渤尼總督,全權負責渤尼都司的事務。

蘇祿王國和渤尼王國合二為一,定為渤尼都司,蘇祿歸屬於渤尼都司。

八萬人的的供給和船隊。

對於大明並不是難題。

也是大明在海外飛地的第一次嘗試。

建造城池和發展生產。

朝廷進行前期的巨大投資,三年內,渤尼都司滿足糧食需求,五年內,形成經濟發展,十年內成為當地最富裕的地方。

如此的大手筆,國內不少人在關注。

如果這次的試行成功,那麼將會很快複製到別的地方。

“不可能.”

“四五千裡的海上距離,大明人如何治理渤尼?”

渤尼國內附,改成都司的訊息傳開後,得到了確認的暹羅王國,波隆多羅闍大驚失色。

渤尼國前年就有大明商人們說要求內附,引發了波隆多羅闍的猜忌。

不過幾年裡,大明一直沒有大的動靜,看來大明的胃口越來越大了。

波隆多羅闍這些年只做了一件事,積累自己的實力。

波隆多羅闍已經是暹羅王國最大軍閥。

老國王羅摩羅闍前幾年去世,新國王因陀羅闍因為軟弱無能,被國內的勢力看不起,強勢的波隆多羅闍,已經成為了新國王的眼中釘。

為了避擴音早暴露,波隆多羅闍思來想去,選擇離開了大城都城。

其實現在的暹羅,已經不是原來的暹羅。

原來的暹羅,也就是素可泰王國。

宋元是有記載的。

南方興起的羅斛國,也是與大宋進行過貿易的國家,本地人稱為阿瑜陀耶,在元朝時期吞併了北方的素可泰王國,仍然被人們習慣性的稱為暹羅。

所以明初時前往大明朝貢,被登記入冊為暹羅國。

暹羅國是後世的泰國。

第一次改名,以暹羅為外國所稱而來為由,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正式改名,五十年代又恢復暹羅之名,過了三年,又改回了泰國的國號。

現在人們都稱為暹羅,並沒有覺得哪裡不對的。

因為大明最強大。

是世界的文明。

波隆多羅闍回到了南方。

南方有優良的港口,大量的商人們聚集在港口,成為了當地最富裕的地方,靠著港口的稅收,以及國內的糧食,波隆多羅闍養活了上萬大軍。

波隆多羅闍一直對大明抱有敵意。

但是波隆多羅闍很精明,他知道什麼形勢下該做什麼,對於遠道而來的大明商人們,波隆多羅闍非常的熱情,這些都是為他送財來的。

一邊交好大明的商人們,一邊訓練軍隊。

雖然手裡只有一萬人,但是波隆多羅闍有信心攻下大城,只要抓獲國王,他就能獲得其餘貴族們的支援,成為暹羅的新國王。

訓練大將波隆戴摩不明白首領的憂慮來自何處。

“大明有占城啊,他們在交趾修建了鐵道,如果從占城出海,只需要半個月就能抵達渤尼國,如果順風順水的情況下,十天也能到.”

波隆戴摩提醒了波隆多羅闍。

波隆多羅闍無言以對。

他的內心一直不願意承認交趾回到了大明的手中。

安南想要征服占城。

暹羅也想要征服真臘,沒有勢力不想擴張的,歷史上安南成功了,征服了占城的安南,很快對暹羅打起了主意,並且試圖統一南洋。

而暹羅失敗了,一直沒有徵服真臘。

誰敢想呢。

一百年前,暹羅還受真臘的欺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面對日益強盛的暹羅,夾在占城與暹羅之間的真臘瑟瑟發抖,越發緊抱大明的大腿。

國王是個沒有出息的,暹羅在如此國王的帶領下,必然沒有未來。

波隆多羅闍憂慮的看著南方。

如果大明在渤尼站穩了腳跟,形成上下挾制暹羅的態勢,對於自己的謀劃十分的不利,不能讓大明輕易的控制渤尼。

波隆多羅闍打定了主意。

朱高熾安排了渤尼都司之事,開始重視起高麗。

國內的商人們抱團抗拒高麗商人們的訴求。

一切為了利益。

“大明在太子殿下的治理下,社會資源分配,以人為本,作為工業重要的能源,煤礦產業的市場價這些年一直沒有波動.”

“而人力成本越來越高,我們這些商行,實在是堅持不下去了呀.”

原來煤炭行業的旗幟人物是張家。

張家成為了昨日黃花。

現在的領頭人,哪怕大小周東家拒絕這樣的稱謂,可到了今時今日,他們二人不得不走出來。

合記商行很早涉足煤礦行業,但是合記商行這樣的商行,並沒有全力投入煤礦,每年都在往別的產業擴張,煤礦行業已經不是合記的主要產業。

但是周有容這些北平的老煤場主們,並沒有太大的長進。

他們守著煤礦,跟隨大明工局的腳步,雖然規模巨大,其實仍然屬於傳統的管理方式,不光是規模,利益上也落後於合記。

“你們的訴求,請說明白些.”

姜賓知舉著冊子,記錄商人們的說話,一副公事公辦的態度。

周有容怔了怔。

心裡忍不住的失落。

京城到底不是北平,京城的官多如狗,年年換新人。

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早期有千絲萬縷關係的老朋友,散佈去了大明各地,能保持聯絡的並不多,眼前文書房的紅人,很不給他們面子。

沒有人敢得罪姜賓知,周有容收起了嘴臉,唾沫自甘,面色如常的改口。

“如果朝廷同意海外商行們的要求,放開高麗煤礦的進口,那麼我們的用人制度保障不下去了,希望太子殿下三思.”

姜賓知掃了眼幾位大商人,問道:“還有其餘的嗎?”

“沒有了.”

眾人紛紛說道。

“我明白了,我會呈交給太子殿下的,你們回去等訊息吧.”

見狀。

眾人只能無奈的離去。

國內大大小小的煤場主們齊聚京城,他們彷彿在撒錢。

京城的老百姓們,對土財主有了新的定義。

煤老闆們真有錢。

高麗的問題,並不只是商人的問題,姜賓知不只是文書房的紅人,因為才能優秀,已經受到了太子殿下的信任,如果沒有意外,要不了多久就會外放。

從文華殿放出去的官員啊,天下最具備優勢的仕途,已經入了太子殿下的眼。

有幸被太子殿下記得的官員,能有多少呢。

“謝貴以病為由,延緩了歸京的日期,並上呈奏疏解釋.”

文華殿。

朱高熾笑了起來。

這麼多年來,還是第一次啊。

想起了朱元璋,那時候自己常跟身邊的人說,天下是自己打出來的。

為什麼這麼說。

告訴眾人,他掌握著槍桿子。

“殿下.”

“讓臣去高麗吧,到要見識見識,那謝貴老將軍是真病還是假病.”

朱高煦沉聲說道。

與歷史上十分張狂的漢王不一樣了,如今的朱高煦很沉穩,對於大哥越來越恭敬,向來以臣自居。

果然。

內閣黃淮當即反對。

“大明戰將萬千,何須勞動高陽郡王出馬呢,實在是大材小用,不知道的,外人還以為我大明無人可用.”

隨著黃淮的反對,殿內其餘的官員們也紛紛勸阻朱高煦。

朱高煦無奈的笑了笑。

“兩手準備吧.”

“能和平解決的最好和平解決,如果真的是最壞的結局,那麼也不要拖延,免得夜長夢多.”

朱高熾平靜的說道。

謝貴沒有資格,也沒有勢力反對朝廷。

但是呢。

不到最後誰也說不準。

朱高熾看向了二弟朱高煦,也看到了朱高煦眼裡的落寞。

打壓高陽郡王是最正確的正確,這樣的事情,官員們何樂而不為也,表忠心代價最小的手腕,就像那番禺病逝的朱允炆一樣。

“二弟,你準備準備,到山東去吧.”

朱高煦抬起頭,意外的看向大哥,見到大哥和藹的眼神,感動的鼻子一酸,差點掉下眼淚。

姜賓知奉朝廷之命,前往高麗探視謝貴總兵,順便出使高麗。

朱高煦前往山東,整合山東兵力。

不日。

朝廷同意了高麗商人們的請求,開放了從高麗進口煤塊的禁令。

高麗的煤礦,成為了香饃饃。

翻了個。

那些在國內搶不到煤礦的商人們,因為在高麗的關係網,壟斷了高麗的煤礦區,所以反倒是國內的商人們,分不到望眼欲穿的巨大利益。

但是朝廷也提出了要求。

稅課司會在港口徵收高額的稅收,以平價貿易高麗煤塊。

雖然沒有讓高麗的商人們得到想要的暴利,可這是煤礦,巨量的商貿物資,只要能掌握高麗的煤礦,仍然是最大最穩定的生意。

與之相對。

高麗進口的煤礦,全部由大明工局接收。

雖然還沒有影子,但要不了多久,這些煤礦會提供給大明工局的各家工廠,或者獲得政策扶持的行業。

高麗煤礦的關稅,由海關交給朝廷,朝廷直接補貼大明工局。

眼花繚亂的操作,看得百姓們迷糊起來,摸不著頭腦,但是在高麗呆了六年,理應每三年歸京述職一次的謝貴,突然被高麗的大明商人們拋棄了。

原本那些整日圍著謝貴總兵府轉悠的商人們,再也沒人登門,因為利益結合的勢力,也必然因為利益的變化而變化。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我是阿斗

七殺七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