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鑄造偉大大明

最聰明的人,永遠都朝著金字塔的方向前進。

正如勤勞的人,永遠追求更好的生活。

姜賓知從京城國子監畢業,獲得導師的推薦,在京城的調研部下的某個小組實踐了三年,獲得了優的評價,參加了吏部和禮部的科考,分到吏部觀政三年。

與府學出身的人不同,他們就算過五關斬六將後,透過了省府或者京城的科考,大多也會派往州縣,少部分留在州府。

地方和京城兩處熬資歷,兩者的升遷速度猶如天壤之隔。

初期就外放到地方上,哪怕升遷最順利的情況下,畢竟規矩在那裡,需要十幾二十年才能成為中下層官員,而留在朝廷做事的,要不了多少年就能把品級升起來,然後外放的起點,節省了至少十年的時間。

這個十年,註定了雙方上限的不同高度。

所以那些府學出身的人們,只有特別優秀,極其卓越的情況下,才能追的上來。

對此。

很多府學生認為不公平。

可是又有人說。

別人讀書比你們厲害,實踐和觀政同樣不弱於你們,憑什麼起點不比你們高呢,一句冰冷的話語,讓府學生們無法可說。

讀書厲害,也是本事。

起步就輸給了別人。

任何圈子都有先後,哪怕是國子監們同樣如此,那些京城觀政的,一批人外放了,一批人仍然留在部堂做事,兩者同樣各有優劣,但是能分到文華殿做事的,絕對是第一等。

姜賓知第一次來到文華殿。

文華殿不神秘。

可文華殿永遠是偉大的。

和姜賓知一同前來文華殿報道的年輕官吏,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激動,沒有人可以避免,只是儘量剋制內心,爭取留下好的印象。

不容易啊。

他們真不容易。

讀書要是第一等的,這只是開始。

姜賓知感慨萬千。

家族不能有汙點,特別是祖孫直系親屬,然後呢,還需要三家同樣的良家人作擔保,自身也必須沒有任何犯罪記錄。

然後呢。

三年的社會實踐,不光是比拼能力,還需要比拼關係。

哪怕伱是普通的百姓門戶出身,可幾年的國子監讀下來,要是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關係,說明了什麼?不適應社會啊。

同窗和導師就是最大的關係網。

熬出了頭?

可以啊。

外放。

上限止步於此。

為了更長遠的目標,那麼還需要繼續熬下去。

不過呢,國子監比府學生們少了不少的流程,例如科道考試,國子監們並不像府學生們,因為他們本來就是最高學府出來的學生。

二十九歲的姜賓知,他知道自己不少的同窗,已經外放去了地方,甚至有人已經成分為了知縣。

自己這樣的年齡,來到文華殿,等於從頭開始。

然後呢,繼續表現優異,然後再謀求外放,沒辦法,大明用人制度這些年來,已經在太子殿下手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想要登上最前列的高位,必須有主政地方的經驗。

看上去姜賓知已經落後那些同窗們了,但是姜賓知有信心,文華殿是一個加速器,在這裡做得好,耽誤幾年的時光,未來會有更大的收穫。

少年時期在讀書社的意氣奮發,早已經收斂了。

知己曹端前往西方三年了,音訊全無。

兩人和好朋友們,當年在北平國子監創辦的讀書社也變了樣,規模更大了,但是也更復雜了。

文華殿內。

朱高熾正與戴德彝商量都察院的事。

歷史上朱棣與朱允炆的戰爭,牽連了大批的人,其中也有像戴德彝這樣的御史,他們錯了嗎?換個角度來看,他們並沒有錯。

朱棣的正確,來自於他的成功。

永樂盛世,就是最大的正確。

所以戴德彝這批人肯定是錯的。

但是呢。

今非昔比,這批為了大義不願低頭的文官們,特別是都察院需要這樣的官員們。

“大明的對手,永遠不在外部.”

朱高熾認真的說道。

後世的網際網路興起,科技改變了社會模式,所有人都可以交流,哪怕雙方相隔十萬裡,哪怕雙方一個是小學生,一個是大學生。

有了各色各樣的言論。

甚至有貪官比清官要好的想法。

更甚至清官從褒義詞淪為了中性詞。

古人很早就有了這方面的思考,並且有真正的指導。

有才無德,有德無才,有才有德。

不光東方如此,西方也有類似的說法。

若一個人沒有德行,他們認為,那麼才能再高也難以實現,任何事務都不能交給這種有才無德的傢伙去辦。

——西方十七十八世紀的政治家喬納森·斯威夫特。

有德無才者,其善多為小善,謂之平庸。

無德無才者,其惡多為小惡,謂之猥瑣。

有才有德者,其善多為大善,謂之高尚。

有才無德者,其惡多為大惡,謂之邪惡。

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

要是沒有道德,即使你身強體壯,絕頂聰明,你也只會助紂為虐,做一些危害社會的事,其實就是有才無德對社會危害大的意思。

一個沒有德的貪官,他怎麼會控制自己的私慾,去為老百姓著想呢?

他都放縱自己的慾望了啊。

人的惡是沒有底線的。

一個沒有底線的人,還指望這樣的人為老百姓辦事,實在是有些幼稚。

既然貪。

只會更貪。

一個大貪官得勢,必然培養無數的小貪官。

小貪官逐漸成為大貪官,又催動大批的小貪官,猶如劣幣驅逐良幣,不加以杜絕此類的現象,要不了二十年,整個社會都會充滿了積弊,百姓們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例如明朝中後期。

當有才無德的人成堆,那麼哪怕是張居正這樣的有德有才的聖賢,掌握大明最高的權力,用了十年的時間也無法改變了,最終以失敗告終。

大明由朱元璋制定的各項監察體系的名存實亡,就是因為大量有才無德的官員們成堆,一波波的驅逐了良幣,所以明初老百姓具備的權力,到了明朝中期已經徹底消失。

戴德彝,景清非常認同朱高熾的言論。

戴德彝是在北平被朱高熾收服的。

這樣的人,並不會被利益所誘惑,戴德彝只是在北平幹事實,嚴抓貪腐,監督紀律,有了鐵面無私的稱號,被人們所畏懼。

而景清原本有了辭官歸鄉,後遇到太祖皇帝微服私訪,見到了京城新區的發展,被事實改變了想法的御史。

“人生百樣,雖然制度嚴苛,可總有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慾望。

一個好人與壞人的區別,無非是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慾望而已.”

朱高熾平靜的說道。

“普通的人畏懼嚴法,不敢試探大明律,可是呢,如果有才無德的人成為了官員,掌握了權勢,等於大明律的約束失去了作用,那麼大量的普通人會被這樣的官員所影響,或者主動,或者被動為虎作倀.”

“所以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就是大明的最後防線,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清明,那麼大明天下就清明,如果這兩處出了問題,那麼大明天下也會出問題.”

張居正的改革,第一件事從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開始。

雙方的糾纏耗費了整整五年的時間,可以說張居正改革最激烈的時候,就是張居正與這兩部的鬥爭,說明了吏政的重要性。

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不光是監察天下官員,還有查核國家政事在各部和各地的落實情況,是朝廷治理國家重要的耳目和保證。

戴德彝和景清聽得很嚴肅。

大明富裕起來了。

民間的財富成倍增長,無形的腐化比二十年前複雜了不知多少倍。

“太子殿下請放心,都察院絕對不會成為藏汙納垢的場所.”

戴德彝嚴厲的說道。

他自問自己的才能並不高,不如很多同僚,唯憑操守二字,做一事專一事,在都察院這些年來,任何敢觸犯法律的官員,都不會被他放過,這就是他的為官之道。

景清也跟著說道:“六科給事中同樣如此.”

朱高熾點點頭。

相比較而言,眼前的兩人是值得信任的。

不光是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錦衣衛雖然經過改革,只保留了探案權,但也是對二部監管體系的補充,簡而言之,朱高熾覺得朱元璋說得對。

不能信任官員。

並不是說不信任某個人,而是不信任人性。

因為總會有控制不住自己慾望的人,永遠不會消失,這是一項必須堅持不懈的監督制度。

都察院、六科給事中、錦衣衛。

在太子殿下的安排下,開展了浩浩蕩蕩的巡視工作,除了原本的各地派遣御史外,還設立了特使團,每個行省都需要去巡視。

不光是巡視地方政務,還要探查那些御史們。

明朝中後期的制度敗壞,從御史們開始。

御史兩個字看起來輕飄飄的。

可是大明兩百御史,與天下官員關係交錯,更是朝堂大佬的重要力量,無論明朝歷史上各派的鬥爭,御史都是各派系的核心力量。

此時。

西部的捷報也傳回來了。

除了火真的捷報,乃至地方上的小規模戰爭外,更有皇帝西征的最大勝利,征服了原花刺子模地區,比起前番的名義上歸順,如今是大明的軍隊徹底蕩平地方。

不過呢。

正如朱高熾所料,帖木兒汗國的殘餘勢力,最強大的一支之一,加茲溫一帶的哈里勒三兄弟,派了使者朝貢朱棣。

這是他與朱棣早就協商好的,一些可能出現的局勢。

奧斯曼帝國被帖木兒打敗,君主巴耶塞特被俘,巴耶濟德一世淪為階下囚,不久死去,奧斯曼侯國解體,導致奧斯曼帝國四分五裂,可是呢,因為距離的原因,帖木兒並沒有在當地形成有效的治理。

對於明朝的疆域,後世有些人很嚴苛。

可是呢。

後世帖木兒帝國的疆域內,可是有大大小小的王國的,皆算如入帖木兒帝國的疆域內,按照這種演算法,那麼不光是南洋各地的宣慰司,連朝鮮琉球這些藩國都得算入大明的疆域。

朱高熾不太在意這些。

他堅持實力為王的思想。

否則美國為何每年支出那麼高的軍費?某些的人嘴裡的現代文明,想要讓朱高熾認可,首先得讓美國把自己的軍費降下來。

帖木兒四分五裂,控制不住奧斯曼帝國的地區。

巴耶濟德一世死了,但是他有好大兒。

帖木兒本人東歸的時候,巴耶濟德一世的好大兒並沒有閒著,透過戰爭的手段,實力一日強過一日,不光結束了奧斯曼的分裂局面,還收復帖木兒帝國征戰時喪失的領土。

歷史上稱為奧斯曼帝國的再次復興。

朱高熾目前的興趣不大。

首先是距離。

其次是這個時期的奧斯曼帝國,價值並不大,還沒有拿下君士坦丁堡,沒有徵服拜占庭等等,所以目前的奧斯曼帝國雖然地盤挺大,但是沙漠多,環境惡劣。

大明需要的是錢財嗎?

大明的體量,需要的是生產力。

奧斯曼帝國的財富,能讓幾百萬的國家吃飽,例如英國這樣的國家,他們可以用奧斯曼帝國的財富,從其國,或者別的國家購買到需要的商品。

新大陸的財富,被西班牙人在大明換取商品,讓西班牙成為最富裕的國家。

可那些財富流入到大明,並沒有對大明起到更多的作用,相反,大明的體量,無法從外部獲得能滿足自身需求的商品,反而導致了更多的經濟問題,例如經濟不平衡帶來的矛盾。

要搞清楚金銀是什麼,為什麼能成為錢。

大明上億人口的國家,有哪個地方可以滿足大明的需求?

相對於需要遠征數萬裡的大明而言,並無法形成互補的利益迴圈,相比較南洋,對於大明更有吸引力。

大明需要一個安穩的外部環境,透過十年的時間,遷移人口去西部,發展生產力,與內地形成經濟互補,才是最穩妥的擴張之道。

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所以朱高熾和朱棣早就有了方案。

只要哈里勒聽話,大明並不會興兵征伐,如今大明解決了花刺子模的反抗勢力,加上朱棣親自去西部坐鎮的影響,繼續為西部七省保持外部的安寧環境。

當大明消化完西部七省,才是大明再一次擴張的時候。

那麼趁著這個時期,打鐵需要自身硬,朱高熾的目光,對準了國內。

特使團分赴各地。

除了嚴查各地官府的公文資料,落實朝廷法案的情況,還有接受百姓們的狀紙,以及瞭解地方上的民情。

新的一年裡。

朝廷下撥了天量的款項。

修建各地道路、改善城市環境、治理水文.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物資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樣重要,兩者相輔相成,誰也不能缺少誰.”

“共建大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富強社會.”

永樂九年。

春。

轟轟烈烈的運動在大明拉開。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兵馬大元帥,打造最強盛世

大唐鎮國將軍

三國從黃巾小兵開始

溫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