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茶館。

前門是輔大街,後門通往主巷。

穿著短褂的男人腳步匆忙,三三兩兩相約出門,穿著長裙的婦孺時不時的交頭接耳,也有騎著騾馬出遠門的人,還有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商販。

石磚的房子,拐角處被工匠們高超的手藝,修建的圓滑,方便行人通行,避免受傷,不像後世,甚至有人在自家牆角還得擋塊大石頭,生怕人撞不死。

遇到了熟人,他們會拱手行禮,如果面對的長輩,則會彎腰行禮,婦孺們多采用屈膝禮,屬於女性禮儀中的一種——萬福禮。

多福,祝禱之詞。

古代婦女相見行禮的方式,此種行禮方式多口稱“萬福”,故又稱萬福禮。

中國流傳了多年和演變,春秋已經有記載,當時並不限於女性,唐宋時期,北宋蘇軾的詩中也有出現,南宋羅大經的《鶴林玉露》卷五記載,陸象山家每晨興,家長率眾子弟致恭於祖禰祠堂,聚揖於廳,婦女道萬福於堂。

“拐彎抹角”原本是古建築工藝的一個專門術語,後來演變成一個成語。

在古代,由於街巷設計較小,推車、挑擔子的行人很容易在拐角處受到磕碰而受傷。

於是房主們會要求工匠在轉角處進行去角處理,讓推車、挑擔子的行人們更容易通行,指的就是如此,體現了古代百姓總體優良的素質道德水平之高。

為他人著想,並不是人格缺陷,是社會風氣的良好表象。

社會是人組成的,而人離不開社會,一個良好風氣的社會,對每個單獨的人都是有利的。

任何來到大明的外國人,除了感受大明的富強外,最讓他們震撼的是大明的禮,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溫和道德的百姓,內心的三觀被顛覆。

所以有了十六世紀的“理想國”種種美稱,皆被戴到了大明頭上。

外國學者的描述中,馬可·波羅可謂是歐洲放眼望洋看東方的第一人,他將中國文明介紹到歐洲,雖然他看到的只是經過戰亂之後宋代殘存的一點文明痕跡,但是這已經比當時的歐洲要先進好幾個世紀了。

這段話透過國內學者的翻譯後,進行了注視,標註成因為蒙古人當時還沒有接受漢文化。

那麼重回西方學者們的觀點中,他們認為遺憾的是,馬可·波羅沒有見到中國傳統的遴選官員的制度——科舉。

如果馬可·波羅見到了,必定也會像他介紹中國物質文明那樣介紹中國先進的政治制度。

所以到了明朝萬曆年間,另一位義大利人,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了中國,他在澳門登陸後驚訝地發現,這個古老而遙遠的東方之國不僅物質豐富,而且政治制度優良,簡直就是柏拉圖所描述的“理想國”。

他告訴西方人一個重大的事實:“他們全國都是由知識階層,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學家的人來治理的.”

他還煞有介事地告訴歐洲老鄉:“在中國最終實現這一原則的制度叫做科舉制.”

科舉制度在中國近代被很多人詬病,在大眾看來,科舉憑著一篇八股文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頗為不合理,加上很多有識之士和有真才實學的學者都是科舉的落榜者。

比如大詩人李白、杜甫、李賀等,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大才子唐伯虎、《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等等,

因此,人們對科舉制度的合理性愈加懷疑。

不過與之相反,近代西方學者主流觀點,對於中國的科舉制度評價很高。

十七十八世紀的西方學者們對中國的科舉制度卻高度讚賞,他們認為古代中國的人材選拔和任用制度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公平和最科學的。

中西方對科舉的評價差別何以如此之大呢?

這主要是他們對比的參照系不同。

近代的西方文明,已經總體上超越了東方文明,他們的學者具備了更高的素質和才能,所以他們的眼裡,中國依舊是一個農業社會。

那麼將中國與歐洲的封建時代和印度的農業時代做對比才公平,這樣一來,中國的政治制度和人才選拔機制就體現出明顯的優越性。

在當時的世界上,只有中國開啟了平民進入上層社會,並且參與國家管理的途徑,這是西方現代政治制度未出現之前都沒有的。

對待東方古國的熱愛和學習風波,最後被法國人所引導,成為西方各國的貴族現象,精英們用著東方古國的商品,討論著東方古國的一切,成為了上流社會的標誌。

一直到清朝中後期,人們發現這個國度的百姓很麻木和愚昧,並沒有前人說的那樣好。

加上德國民族主義思想的崛起,高度的自信心,以及對抗法國思想等方式,國內掀起了反對中國先進說屬於其中的一種,又清朝對英戰爭中,別說國與國,甚至遠不如美洲土著和非洲部落的對英戰績,令世界不可思議,徹底揭開了真面目,也徹底改變了西方的學術界。

世界是變化的,文明也是變化的。

並不是一條直線,也不會永不倒退。

茶館提供報紙。

臺上有名說書的先生,講著《三國演義》。

能來茶館的客人,至少一半以上識字,他們本可以自己讀《三國演義》,但是人們仍然喜歡來茶館,除了說書先生講的口若懸河,極其的精彩外,還有不少的旁聽者,他們可以交流。

交流,是人的需求。

長期不與外交流,會逐漸的僵化,小到個體,大到群體,則會出現退化。

因此那麼很多人看過幾遍三國演義,並不妨礙他們在茶館裡,仍然聽得津津有味。

“下回再見分曉.”

說書先生留了個懸念,臺下的客人們意猶未盡,等說書先生收拾好東西,會來到臺下,遇到熱情的客人,會主動留下來與對方喝酒。

除了臺上的真功夫,臺下也少不了下力氣,這樣說書先生才能得到更多的賞錢。

“說起個笑談.”

“前些時日啊,有名國子監的學生,撿到了一個盒子,開啟一看,竟然像人參,那國子監的國子也膽子大,自己吃了一口.”

“怎麼樣了?”人們好奇的問道。

“睡了十幾個時辰啊,差點嚇死他的同窗們了.”

“人參大補.”

有人解釋道。

那人搖了搖頭,笑道:“後來大夫看了,說不是人參,是商陸,也是那國子命大,要是多吃兩口,恐怕醒不來了.”

“商陸是什麼?”

“神農嘗百草的最後一味藥,又名斷腸草,也是商陸.”

“呀,那真是命大.”

茶館裡的人們討論五湖四海,又說起了高麗的事情,大明又要打仗了,茶館裡的客人們,討論戰爭不但沒有畏懼,反而充滿了興致。

人們習慣了戰爭,因為大明的戰無不勝,還有他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甚至有人拍著桌子叫囂,“敢與咱大明作對的,都得死.”

眾人點點頭,認可這句話。

“高麗的問題,渤尼都司的問題,以及呂宋的問題,還有商人們的問題,看起來不相及,其實是相關的,必須當做一個總體看待.”

文華殿內。

朱高熾不支援動武。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戰爭並不是目的。

無論在北平佈局工業化,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與京城的競爭,朱高熾並沒有把戰爭當做第一手段,一直到今日,戰爭也不是朱高熾的解決問題的首要方案。

“我不怕興兵,戰爭並不是壞事,可是呢,能不用的情況下,有更好的方法的時候,那麼軍方要服從大局.”

朱高熾平靜的說道。

大明從立國起,戰爭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

如果洪武朝的時候,還需要三五年的修養期,自從燕王父子入京後,十萬人以上規模的戰爭還緩和過兩三年外,那麼十萬人以下的戰爭沒有停止過。

大明當下的疆域,以及萬國來朝,已經徹底結束了洪武朝,禁止民間海貿,利用朝貢體系,建立宗藩體系制度的思想。

名器名器,名在前面。

哪怕是西班牙人欺騙殺死印加皇帝的時候,傳教士也事先故意把聖經掉在地上,以此指責對面一臉矇蔽,毫無防備的,正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的印加皇帝為異教徒。

歷史上的大明初期,靠著國內的生產力,以及國外對大明商品的需求,壟斷了海貿,禁止民間商貿,任何國家都需要認大明為宗主國,才能進行朝貢貿易,為大明建立宗藩體系立下了重要的功勞。

是一種武力征服之外的,極其優秀的政治手段,所以後世美國的高官才會說,後世想要恢復明朝的朝貢貿易體系,恢復東南亞的影響力。

金忠,徐輝祖,陳亨等兵部官員,還有五軍都督府,乃至內閣大臣們,錯愕的看著太子殿下。

他們有時候跟不上太子殿下的思路。

朱高熾內心嘆了口氣。

沒想到自己也有成為保守派的一天啊,保守派在後世的輿論中,可不是褒義詞。

如今的大明,上下充滿了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的思想。

因為武力更具備效率。

但是呢,朱高熾想要的是需求,自下而上的訴求,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思路,否則自己死後,大明會不會變化,朱高熾沒有信心。

大明的國土面積太大了,已經是遍觀歷史,包括後世,前所未有的巨大國家,那麼相較而言,需求才是保證大明繼續擴張的核心動力。

朱高熾向官員們詳細的解釋。

“生產力的發達,促進了造船業的興盛,民間物資貿易的規模,讓海運具備了工業需求的運輸能力,所以在高麗的大明商行,我是不反對的.”

“大明需要更多的能源,可是呢,我不想掏空大明國內的資源,從外部獲得能源,是對大明長久國運的補充,便觀天下,只有高麗最合適.”

大明在海外的商人有很多,為什麼唯獨高麗的大明商行們的勢力發展了起來,甚至開始衝擊國內的民間商行勢力。

除了高麗與大明的距離,更有高麗高度的儒家文化和環境,讓商人們放心。

他們敢在高麗置業和辦工廠,可是他們卻不敢去南洋,當然,這是相對而言,南洋仍然有大量的大明商人,可是他們只會送去商品,然後隨著船隻回國。

所以高麗的現象是必然的。

“可是呢,我又不想讓高麗隨著商業的發達,促進了當地的生產力,雖然不怕追上大明的腳步,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支援海外的商人們,又約束他們,兩者並不矛盾.”

“解決了這個問題,那麼透過高麗的能源,加上國內的部分能源,促進大明的工業發展,提升經濟水平,商貿交流的發達,帶來更高的海運運輸能力.”

“那麼以大明工局為拳頭,在呂宋、渤尼、蘇祿等地,由朝廷出資,為移民們建造城池,開荒擴田,提供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以及組織能力.”

“如此方能形成良好的迴圈,五年之內,獲得利潤,有了利潤,就有了需求,那麼這種模式可以得到複製,國內也會對海外更多未知的地方,興起探索的慾望.”

金忠和徐輝祖沉思起來。

陳亨有些茫然。

“原來如此.”

金忠終於悟了。

怪不得太子殿下不願意對高麗動兵,他需要高麗的安穩,一個安穩而又不能富裕起來的高麗,才符合大明的需求,為大明源源不斷的輸血。

“可是高麗右軍節制使恐怕不會安於現狀,他一直準備著,如果不能儘快穩定高麗北部,恐怕他會趁機出兵,到時候我們大明會面對更大的麻煩.”

金忠指出了關鍵。

高麗北王的態度,以及謝貴的心思,更關鍵的是三千協守兵團,太多的因素,導致高麗北部形勢複雜,光靠一個姜賓知,難道他一張嘴抵得十萬兵不成?

一部分人認為早打不如晚打,最快解決高麗北部的問題,才能不給高麗南王機會,壓下他的野心。

朱高熾點點頭。

這就是國家實力強大的好處,除了自身具備更多的選擇外,也有了等一等,讓形勢更明朗的底蘊。

——

日本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本能寺之變,上萬名士兵包圍了本能寺,他們的將領說敵在本能寺,所以士兵們勇猛的殺進了寺廟,事後他們才得知,原來被他們殺死的人,是他們的幕府將軍織田信長,改變了日本的國勢。

協守兵團是時代的產物。

在常年的軍改中,一些傳統的衛所兵派到了高麗,最開始只是為了保護高麗二代國王的安危,隨著漢城的穩固,二代國王和漢城內部已經不太滿意協守兵團控制皇城。

所以最初的一千餘士兵離開了漢城,駐紮到了城外,待遇也越來越差,一直到謝貴的到來。

謝貴是開國的一批將領,資歷高,敢做事。

來到了高麗後改變了協守兵團士兵們的境遇,雖然離開了漢城,可協守兵團的人數,也從千餘人擴張到了三千,並且獲得了自己的營區和地盤。

大明的財富,從一發展到了一百。

來到高麗的大明商人們,與本地部分開明的兩班階層結合,與國內經濟貿易,財富同樣擴張的巨大,這個過程裡,離不開謝貴的支援。

謝貴是傳統的將領,前朝舊人,作風並不太好。

總兵府裡奴僕成群。

侄兒考慮謝貴的年齡,為叔叔安排了八名高麗年輕漂亮的婢女,每晚輪流暖床,睡在床尾,抱著謝貴的腳,為謝貴取暖。

無數的珍寶由侄兒送入總兵府。

外界傳聞,總兵府的珠寶可以鋪滿整條大街。

一批又一批的高麗女性前往了大明,希望能在大明吃飽肚子,當年朱高熾放開來了限制,允許高麗女工的進入,彌補片井制度下,軍戶勞動力的缺口。

那些女傭多半過上了比自己國內更好的生活,影響力巨大,多年來,導致無數的高麗男子也想前往大明。

可是並不被大明允許,只有使團,或者獲得資格的商人和工匠,學者和權貴等才能前往大明,國外普通的老百姓並不會被放行。

協守兵團們計程車兵,靠著這條路子,每個人都撈到了不少錢。

這樣的日子,大家都很幸福。

一直到永樂九年掀起的糾察行動,逐漸擴張到山東,又從山東傳入了高麗,引發了人們的危機意識。

涉及海外,都察院不敢查。

錦衣衛也不敢查。

查起來很容易,可要是鬧出了事端,讓高麗的形勢變得惡化,誰也承擔不起這個責任,所以山東大案至今,年餘的時間過去,才有了姜賓知的出現,算得上效率極其低下了。

姜賓知到了漢城,卻讓遠在平安東道的總兵府敏感了起來。

謝貴年齡很大。

放在國內早過了致仕的階段,一則謝貴自己不願意放手,二則朝廷事情繁多,以及高麗複雜的局面,所以耽誤了下來。

“叔叔,我們怎麼辦.”

大著肚子的中年人憂慮道。

看著侄兒的體態,謝貴內心感嘆,當年的的侄兒也算是一表人才,這才多少年啊,已經變成了這般的模樣。

“看著辦吧.”

聽到叔叔消極的說法,中年人急了起來。

以前的叔叔可不是這樣。

不光叔叔的財富,還有自己的財富,這些年來,中年人一直想著辦法轉移回國內。

自古以來。

例如唐朝。

唐朝建立了很多的都護府,西域的軍鎮們,想要把撈的錢財帶回國內,最大的敵人就是第一道關隘,通關不是那麼容易的。

如今也是如此。

無論陸路還是海路,檢查都很嚴格,一般的夾帶也不是做不到,可他們的財富太多了,上百車都運不完。

不光中年人著急,協守兵團計程車兵們也很憂慮。

各色各樣的傳聞,已經讓這支原本高麗實力最強的軍隊失去了戰心,人們都想著如何保住自己的財富回國。

士兵們也會撈錢。

關隘大多睜隻眼閉隻眼,可是協守兵團計程車兵們,撈的錢太多了,而且都是走私人口帶來的財富,如何過關,人人都在討論。

甚至有人想出了主意,把金銀融了,製造成槍頭,至於其他的珍品,開始在市場上售賣。

“這樣的軍隊,能打什麼仗啊.”

謝貴向侄兒笑道。

聽到叔叔的話,侄兒莫名的看著叔叔,彷彿不認識了眼前的老人,難道叔叔真的放棄了,把命運交給別人嗎。

直到有一天。

大明的燕字旗突然出現在了協守兵團的駐地。

士兵們看到了印象裡的燕字旗,內心突然被狠狠的撞擊了。

“大明.”

一名軍官下意識的吼道。

“威武!”

士兵們大聲的回著吶喊,齊刷刷的行軍禮,每名士兵站的筆直,接受大明上使的檢閱,看到了這一切的謝貴,驕傲的閉上了眼睛。

大明永樂十年六月。

大明駐高麗總兵謝貴老將軍突然病逝。

大明威武。

燕字旗的出現,彷彿鍋蓋,就這麼輕易的撲滅了油鍋裡的大火。

一切悄無聲息。

意外又不意外。

商人們得到了他們想要的,哪怕並不是很完美,例如原本所想的價格,被大明壓的很低,在許多人眼裡,朝廷吃他們的利潤呢。

那海關收的高額關稅,令很多商人們遺憾。

國內的煤礦商人也不是很滿意,他們沒有在高麗得到自己想要的,不過呢,高麗的商人們的煤礦,的確沒有衝擊到他們,所以也就捏著鼻子接受。

大量的高麗兩班勳臣,得到了姜賓知的承諾,他們在大明的財富將會得到保護。

新的軍隊重新駐紮在高麗。

原協守兵團解散。

高麗北王正式遞交內附奏疏,高麗國王沒有反對,高麗南王大發雷霆,無力的在自家府中摔了一地的大明瓷器。

姜賓知做到了。

一張口抵得十萬兵。

回國後的姜賓知很低調,開口常言,“大明威武,並不是在下之功.”

謙虛的姜賓知,得到了他的回報。

第一任高麗都司總督。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絕不出來了的新書

絕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