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不一定有礦,但礦一般在山區。

礪山就有礦,並且有大量的礦,是高麗南部少數的礦產地區,很早的時候,就有記載,人們發現這裡的露天礦,被人們所使用。

流民軍吸收了礦工,他們很快放棄了礦區,摧毀了礦區裡,南王好不容易從大明引進的抽水用蒸汽機,以及其他的裝置。

高麗南部的礦業基地,一朝化為烏有。

南王顧不上心疼,十餘萬大軍,除了留守地方外的,能調動的也就五六萬,還是消耗了他多年來的積蓄,而兩萬南軍的崩潰,帶來的影響,遠不止這兩萬計程車兵。

除了流民軍死灰復燃,並且更加計程車氣高漲,原本圍困流民軍殘部的三萬大軍也受到了影響,士氣大跌,甚至不願意再打仗,吵著要軍餉和軍糧。

短短的兩個月裡,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流民軍與高麗南軍的戰略態勢發生了轉變,各地的城池不敢開城門,地方的軍隊也不敢出動。

流民軍往四面八方流竄,不但沒有抵抗,還有大量的人口加入他們,勢力滾雪球一般的擴大。

“他們弱小的時候抱團,佔據了優勢後,那些原本緊密合作的賊首們,互相提防了起來,甚至還發生了衝突,成為了仇人.”

兩名錦衣衛大擋帶回來高麗南部的訊息。

朱高熾留在平安都司三個月了,原本的計劃裡,他現在應該已經進入了奴兒干都司,接見都司裡由朝廷任命的流官與各部土官。

高麗南部的流民之事不是突然發生,很早的時候,高麗南部就有了大量的流民,流民們從開始的偷雞摸狗,被地方兵差捉拿,一步步走到舉兵造反。

但是沒有人想到,形勢發展的會這麼快,也超過了朱高熾的預料。

自古以來,流民起義,如果是指起義推翻舊王朝建立新王朝,那中國真符合的也就劉邦和朱元璋,不多,李自成黃巢都很快失敗了。

歐洲也有很多流民起義,但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猶如劉邦朱元璋這樣的成功模板,歐洲保持的封建貴族農奴制度,讓地方上的流民並沒有壯大的契機,各地的人口無法流動,則無法竄連起來。

所以流民起義雖然很多,能成氣候的極少,沒有人會認為高麗能被流民起義推翻,朱高熾也是這麼認為的,因為底層有太多的短板,具備成功的要素太少。

借鑑歷史,朱高熾忽視了這次的流民起義,以為不過是歷史裡的一朵浪花,現在回頭想來,其實並不同。

高麗的官方勢力,被大明壓榨的太狠了,導致高麗的正規軍,無法及時撲滅流民軍,加上自身的崩潰,給了流民軍成氣候的機會。

“臣認為現在的局勢很明朗,首先不給高麗國王機會,漢城方面保持原樣,其次聯絡高麗右軍節制使,答應高麗總督府的要求,放開對大明商人們的限制,最後同時聯絡幾支大的賊軍寇首,如果高麗右軍節制使死不悔改,我們可以試著拉攏賊軍.”

姜賓知上前一步拱手說道,言語裡,很是照顧太子殿下的顏面。

高麗的流民軍,在大明文武的口中被稱為賊軍,完全是站在皇室的角度考慮。

朱高熾不是很在意這些說法,來自於自身的底氣所在。

“其實我更希望維持原來的局面,並不是因為流民推翻高麗王室的原因,而是無論高麗國王,又或者高麗南王,我們知根知底,哪怕高麗南王對我們有警惕,可仍然容易控制.”

“流民軍不同了,他們的脾氣難以捉摸,講道理可能行不通,會增加我們控制高麗的成本,甚至與我們為敵,發生直接的戰爭.”

朱高熾解釋了一番。

太子殿下的理由很有說服力,姜賓知也沉思了起來。

高麗南王也就是高麗右軍節制使,的確因為他的原因,讓高麗總督府的影響力,不容易涉及高麗南部地區,可總體上還是維持了和睦。

說來說去還是管理成本,目前的管理成本雖然高,可是能接受,怕的是流民得勢後,無法保持舊有的局面,破壞大明在高麗的利益。

“太子殿下有何建議?”姜賓知誠心問道。

姜賓知的態度,不如國內傳統老官員們的恭謙,朱高熾沒有在意。

既然講究規矩,習慣了新規矩的新時代的文人們是不同的表象,那些從新氣象新社會風氣裡成長起來的文人們,也會當做理所當然,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

就像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而已,一百年前的百姓們對官員的態度,和一百年後的百姓們對官員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完全是兩個世界。

大明立國五十年,工業化社會發展了二十餘年,不光是人們的經濟水平有了大幅增長,社會的風氣也極大的扭轉,學校出來的學生們,每個人臉上充滿了自信,走向各個崗位,奔赴時代下的紅利裡所包含的大前程。

朱高熾沒有第一時間回答,而是看向了身後的輿圖。

太子殿下的行為,讓廳內的文武們,紛紛望了過去,偌大的奴兒干都司。

奴兒干都司的範圍,至少輿圖上的範圍,每過幾年都在擴大,一直擴大到了苦兀島,也就是庫頁島,自古以來是中國的土地,後來隨著國力的衰退,被列強分割了出去。

每年的探測隊在極端的環境下一直往北,透過物資與遇到的部落交換,並且聘請向導,隨著探測隊的腳步,奴兒干都司的輿圖也越來越大。

東北是一塊未開發的地區,從北大荒變成北大倉,靠的是百姓們勤勞的雙手,以及後世的組織力,萬眾一心所建造出來的。

大明在遼東的人口也才剛突破兩百萬,連遼東都未開發完,更不提環境惡劣的奴兒干,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是冰雪覆蓋。

越往北的方向,冰雪覆蓋的時間越長,並不利於人類繁衍的環境,導致這片地區的人口非常非常的少,至少古代如此。

當下的大明輿圖並不如後世完整的世界地圖,但是朱高熾深知,在那些未探測到的地方是什麼樣子的。

古代中國到美洲,光直線航線的距離就比歐洲到美洲多出了三倍,而且還是廣闊的太平洋,歐洲可以抵達氣候更好的地區,而中國抵達的是寒冷的地區,並且有美洲東部的山脈阻擋,難度高了十倍不止。

所以大明想要抵達美洲,排出千辛萬苦,不考慮其餘的方面,可以借鑑的有兩條路,一條摹仿西班牙的大帆船航線,一條是模仿俄國抵達美洲的腳步。

西班牙跨越太平洋的大帆船貿易航線,因為距離和大洋風險的原因,船隻的沉沒率非常的高,也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國運不能持久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船隊如果哪個船隊幾條船回來一半,他們就有可觀的利潤可分,如果大部分商船沉沒了或者被海盜搶了,那麼投資人可能就會血本無歸。

高昂的沉沒率,讓船隊商人們沒有能力在全球各地建商埠造碼頭,所以他們的很多生意都是一錘子買賣,高頻繁的死亡率,更讓兩國後繼無力。

那為什麼如此高的死亡率,荷蘭與西班牙仍然興起了世界海運呢,甚至被稱為海上馬車伕。

比如荷蘭。

荷蘭地處寒冷地區,人們必須非常勤勞才能生產和製造出足夠的東西來養活自己。

鯡魚的捕撈每年只有一次,雖然可以捕撈一千萬公斤,但也就是人均十公斤左右,不僅養不活整個地區的百姓,甚至連養活漁民自己都成問題。

荷蘭的大部分漁民想到的就是利用他們的漁船給歐洲其他地區運輸貨物,才逐漸有了後來的荷蘭人“海上馬車伕”的名聲。

這就與中國北部的遊牧民族,為什麼冒著綜合下來,高額的死亡率,也要不停南下的原因一樣的道理。

西班牙的大帆船貿易是奢侈品的高利潤商業航線,每年的船隻最高時維持二十到三十艘,因為極高的商業利益,哪怕沉沒率高,仍然維持了航線的貿易利益。

而他們本國在美洲的維持和殖民人口,是透過大西洋,並不是太平洋,所以西班牙的大帆船商業航線,當下無法承載大規模移民。

除非不顧百姓的死亡,運輸一百萬的移民去新大陸,在大海上死亡五十萬甚至更多,每次的航行,做好沉沒一半船隻的準備。

這還是建立在西班牙探索到了完整的航線上的基礎,朱高熾不敢把百姓的生命視作遊戲,是一條漫長的道路,無法達到朱高熾的要求。

那麼能不能模仿俄國呢。

俄國在美洲的失敗,並不主要是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原因,雖然這條道路也不好走,可是比較起太平洋,如果能成功,可以成為大規模移民的通道。

俄國的白令率艦隊,大致順著最初人類遷徙到美洲的路線,代表俄國人抵達了美洲,不過那裡全都是杳無人煙的荒野,地面上分佈著凍土和亂石,並沒有適宜耕種和定居的土地。

將近六十年的時間裡,俄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抵達美洲的時間太晚,最後一個抵達美洲的開拓勢力,他們無法獲得更好的土地,加上西方各國對俄國的恐懼,被各國放下各自的矛盾,聯合驅逐並打壓俄國,常年的受到阻擋才導致俄國在美洲的失敗。

但是如今不同,大明只要抵達了美洲,前期大量投入,在當地建造了船廠,就可以沿海岸航行,抵達富裕的地區,成為大規模移民的大型補給點。

雖然也很辛苦,遇到的困難會有很多,但是能在保障百姓人生安全的局面下,達到大規模移民,並開發的效果,最重要的是現在的美洲可沒有殖民者。

美洲的土著們大多也很友好,西方的殖民者能在美洲落腳,離不開當地土著的幫助,如果不是當地土著們的救治和補給,西方的殖民者早就餓死病死了。

大明人只要與那些和平的部落和睦相處,為他們帶去貿易,就能獲得他們的友誼,一起抵抗態度惡劣的部落。

土著們當然也有壞的,可是在西方長期的宣傳下,人們舊有的印象中,土著總體上都是很野蠻,殺人不眨眼的大惡魔。

如果大明在新大陸紮下了根,靠著先手佈局的優勢,多年後就算西方人也來到了新大陸,也很容易被大明人驅趕出去。

那麼開拓東北和遠東,甚至修建鐵道,光靠目前的閹工數量是不夠的,需要更多的廉價勞動力,大量的犧牲下,才有可能在當下的時代,修建一條鐵道出來。

猶如秦朝時期修建的長城,技術不夠,人力來湊。

修建西部七省的鐵道,如果是為了安穩西部,解決戰俘問題,擴充大明人口,修建南洋鐵道是為了開發南洋,前者與後者都有利潤可圖,時間上的跨度也不會太遠,很快就可以回血,那麼修建奴兒干都司的鐵道,則是一項長期不能帶來收益的虧損工程,註定了需要大明長期大量投入和承擔。

那麼使用國內工人,每個人十八元的月錢,良好的社會福利和待遇種種,還吸引不了多少人,國內也承擔不起,並且會帶來大量傷亡。

建造奴兒干鐵道的成本必須要壓下來,才能滿足自己計劃裡的需求。

朱高熾收回了視線。

自己這回巡視東北的時間這麼久,就是要實地考察,為日後的專案啟動奠基,放開閹工的使用規定,同樣是個準備工作。

光靠閹工的數量是不行的,數十萬的閹工聽起來很多,但是大明的技術不夠啊,不如十九世紀的美國,唯一能比的是大明的農業技術。

這是中國古代的優勢,哪怕後世西方人的遊戲裡,遊戲裡中國文明的特技也是糧食高產。

所以滿足一百萬,甚至更多修建奴兒干鐵道人口所需要的糧食,當下的大明拿得出來,除了國內的糧食,還有南洋的糧食,可以透過國內的鐵道,低成本的運輸到東北。

南洋的氣候環境,加上大明人的農業生產技術,是大明不缺糧食的底氣,哪怕還沒有獲得美洲的高產農作物。

既然閹工可能不夠,那就加上高麗。

誰讓高麗自己內戰起來了呢,否則高麗穩定的情形下,也只能滿足大明商行在高麗的人力需求,至於從南洋調人到奴兒干,不是朱高熾不願意做,而是死亡率太高。

高麗人和倭國人都耐寒,修建奴兒干鐵道最好的人力,又有遼東使用閹工二十年之久,具備極其成熟的管理體系,這豈不是天時地利人和?

金州的工業,北平的工業,加上奴兒干都司的河流運輸,前期所需要的運輸、工業物資都具備了條件。

歷史上,洪武朝使用的是奴兒干的河流,建設了吉林船廠,透過各江與奴兒干各衛進行補給。

天氣寒冷,有“不怕”冷的高麗和倭國人。

前期道路不暢有高度發達的江河。

最主要的是糧食富裕。

朱高熾拿定了主意,多餘的糧食,因為儲存期不長的原因,留在倉庫裡也是腐爛,把糧食拿出來消耗,不光不浪費糧食,又為大明的未來提供了光明的道路。

“高麗流民遍地,民不聊生,太不文明瞭,作為上國,大明不能袖手旁觀,坐視無辜百姓慘死,所以大明必須要伸手.”

朱高熾緩緩的說道。

一旁的朱高燧牙酸了起來,他跟大哥一起長大,大哥什麼為人性格,他難道還能不清楚,大哥說的話要反著聽。

不瞭解大哥的人,會因為大哥左一個道德,右一個文明,被忽悠的暈頭轉向,真要是信了大哥的那一套,下場絕對會很慘。

可奇了怪啦,人們還就被大哥迷惑的五迷三道,一直沒有人反思。

姜賓知沒有朱高燧的想法,大明就是這麼文明,太子殿下說的沒錯,靜靜的等著太子殿下的下文。

“我準備成立奴兒干鐵道工程部,以工賑災的方式,從高麗吸收流民,在奴兒干修建鐵道,促進奴兒干的開發工程,各得其利.”

以工賑災可不是美國發明的,中古自古就有。

在《管子·乘馬數》一書中,就有管仲對於國家遇有大旱大澇之災的言論:“若歲凶旱水泆,民失本,則修宮室臺榭,以前無狗後無彘者為庸。

故修宮室臺榭,非麗其樂也,以平國策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遇上大旱大澇的災年,百姓流離失所無法務農,生計沒有著落,則可以大興土木修建宮室樓臺,僱傭那些家境貧寒、窮困潦倒,連豬狗都養不起的窮人以做工為生。

所以有的時候,修建宮室臺榭,不是為了君王觀賞享樂,而是實行國家投入建設以恢復民生的經濟政策。

這就是後來所謂工賑的辦法。

由於其具有“一石三鳥”之效,在災荒賑濟或公共事務中具有節省政府財政支出,防止凶年流民、盜賊產生等好處,為統治者所青睞。

不過呢,首先是經濟要穩定,否則就算知道做法,官府也承擔不起,所以王朝末期,因為經濟崩潰,導致有工賑的辦法,也無法解決流民的問題。

姜賓知眼睛一亮,太子殿下的法子,非常符合他的心意。

“高麗南王經過這次的災難,巨大的打擊下,很難再保持原來的態度,就算想要堅持也無能為力,臣認為可以聯絡南王,由大明商人們出手招募所有的流民,斷絕流民軍的根基.”

“大明商人們也能借助這個機會,加強他們在高麗南部的影響力,朝廷不但保持了高麗的局面,不讓高麗南部因為流民軍自立,有脫離朝廷控制的態勢,又能穩固大明在奴兒干的基礎,可謂是一舉三得.”

果然是聰明人,與聰明人說話很輕鬆,朱高熾露出讚賞的眼神。

——

原來的高麗都督謝貴病逝了,協守兵團解散,如今的高麗都督是周興,原廣寧的將領,朱棣還是燕王時,因為爭奪遼東的軍權,發生過沖突,曾登門王府,後來徹底歸服。

周興得到了朱高熾的旨意,帶著三千大明士兵,與大明武官指揮的一萬高麗中軍,控制住了京畿道和江原道的最南部地區,不讓流民竄入。

高麗國王李芳果也見到了大明的使臣,得知太子殿下的決定,要幫助高麗的宗室。

李芳果雖然痛恨李芳遠,可也不願意流民打敗了弟弟,流民給了弟弟大的教訓,李芳果很滿意,可要是流民打敗了弟弟,並獲得了三道,就該李芳果坐立不安。

既然大明支援高麗宗室,李芳果全力支援,可是晚上又睡不著覺,擔心大明會不會與弟弟和好,威脅到自己的王位,又憂慮了起來。

李芳遠也很快見到了大明的商人們,他們帶來了太子殿下的要求,李芳遠的地盤,一半失去了秩序,特別是軍事重地茂朱的失陷。

不光忠清道的糧食運不來,現在連慶尚道的糧食也被阻斷了,又擔心兩地的糧草落入流民軍手中,越發壯大了他們的實力。

因為欠缺糧草,手裡的軍心不穩,無法集結兵力,焦頭爛額的李芳遠,無能為力之下,只能答應大明商人們的要求。

高麗最有糧食的不是地方的兩班階級,而是大明的商人們。

大明商人們高興的支援李芳遠兩萬石的糧草,解決了李芳遠當下的急迫,李芳遠得到了糧草,立刻向軍士們補發了部分的軍糧,暫時壓下軍隊的不穩。

不久後,高麗南部秩序穩定的地方,大明各大商行不限量的招人,提出了一日三餐的口號,吸引了大量的貧民加入。

永樂十二年九月。

高麗南軍畢竟是正規軍,組織力高,不是短期的流民軍可比,南軍故意退敗,先敗後勝,攻克了流民軍,取得了大勝,扭轉了高麗南部的局勢。

朝廷大軍節節勝利,而流民逃亡越來越多的局面下,流民軍土崩瓦解,最後被圍困回礪山,這次沒有了意外。

此時朱高熾,早已離開平安都司兩個月之久,去了奴兒干都司,接見了各地上百位大明的土官們,達成了許多的一致。

修建鐵道的前提是穩定。

無論是塞南行省,又或者塞北地區,還是交趾,西部七省,南洋等,皆是先穩定後修建。

南洋除了寮國等地,其餘並不算穩定,所以朱棣要南下。

朱高熾與各部土官維持了緊密的關係,大明工局各組織,與鐵道工程部聯合成立的奴兒干鐵道工程部,也在永樂十二年九月成立。

遼東鐵道、奴兒干鐵道、西部七省鐵道、南洋鐵道、國內各大鐵道。

煤礦、鐵礦、煉焦、冶煉、冶鐵、煤油、氨水、蒸汽機、鍛造機、高爐.一個產業帶動一個產業,一個產業催生諸多的行業,例如煉焦催生出來的煤黑、煤油、氨水,也就是化肥需要的主材料,帶來的化工業等等。

工人們的收入增加了,軍戶們的糧食有了去處,大明的商品內銷外銷暢通無阻。

那些因為技術限制和時代侷限性,高危低效的行業,由閹工和戰俘們代替,整個社會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大明的人口再創新高。

永樂二年的人口為一億零五十三萬六千餘人,當初的許多少年已經長大,開始成家立業,第二次的嬰兒潮拉開了序幕。

永樂十三年春。

舊年的大明人口經過各地統計上報後,加上西部七省、平安都司、咸鏡道都司等邊地,得到官方認可,獲得大明籍的人口,為一億三千九百二十九萬二千餘人。

非大明籍的人口,最多的人數在西部七省,其次是占城。

例如原帖木兒汗國的人口大概有兩千八百餘萬,一分為二,大明控制的西部七省,大致有一千數百萬人,得到大明認可的,這麼多年下來,也不到五百萬人。

“壯哉,大明恢復中華文明五十年!”

“偉大的大明.”

“五十年來的豐功偉績.”

“皇帝陛下萬歲,太子殿下萬歲.”

大明各地在朱高熾返回京城的第二個月,下面的人有組織的爆發了熱烈的活動,街道上掛滿了條幅,各家商鋪門前放起了鞭炮。

舞龍舞獅,八仙過海,花船遊街。

從奴兒干地區收購毛皮的皮料鋪子,在門口掛起了全店五折的勁爆訊息,吸引了街道上的人流,商店內的商品一銷而空。

人們穿著皮衣,棉衣,毛料等各色料子的新衣裳,女孩子們頭上戴著各款式精美的頭飾,臉蛋上撲的白粉白粉,鮮豔的服色,襯托的越發美麗活潑。

“周員外,祝您家生意昌隆.”

“好好好,同喜同喜.”

巷子裡。

左鄰右舍的鄰居們來恭賀巷子裡的商人,老者與子弟滿面笑容,和氣的站在門口,與每位街坊打招呼,送上他的紅包,紅包裡封了一角錢,出手大方。

巷子外車水馬龍。

人山人海。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將主

番茄木須肉

相見恨晚意難平

天浮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