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子不語怪力亂神,會遭來天罰的。

禮部、鴻臚寺、四夷館,關於筑紫島的筑紫都司展開了商議。

“九州島原為筑紫島,前魏時,此島兩大勢力狗奴國與邪馬臺國對峙許久,邪馬臺國的國王還曾向曹魏王朝請求支援.”

臨時的會議場地由糧票銀行的總部大樓提供。

大明秉持了傳統,民間的樓房蓋的起飛,唯獨衙門的場所沒有太多的修葺,總體上維持了原貌,面對各種大型會議的需求,傳統衙門的場地無法滿足,只能從外部借用。

這樣的要求大明工局各部也很支援,所以六部主導的官方會議,常常安排在各大明工局組織的場地上。

四夷館的官員,大概五十餘歲的年齡,不光會倭國話,還會高麗話,甚至掌握了南洋的幾門語言,這些年裡衙門經費足夠,四夷館的官吏們也經常出國,瞭解和學習各國的文化與風俗。

經濟發展和交通便利帶來的,也是政治清廉的功效,人們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已經是非常不錯的局面。

劉一儒是傳統的讀書人,在改革前的國子監讀書,後來進入禮部工作,這些年來也成為了學者,對外國事物上,特別是倭國與高麗,有非常多的瞭解。

聽到劉一儒的介紹,不少的人感嘆,原來倭國與中國的牽扯這麼深。

“那後來呢?”

景誠好奇的問道。

大明有幾塊海外飛地,其中包括原倭國的九州島,這些年來,因為精力不夠,大明在九州島的治理比較緩慢,更多的是商人們的身影。

隨著西部七省的徹底平定,二次的西征結束,讓大明有了餘力,各大鐵道修建工程的啟動,也是這個原因,否則大明不可能一下子做許多的事情。

特別是琉球國前兩年的混亂,朝廷差點失去在當地的控制,最後以楊文致仕,吳高歸國另用,並調走了一批文武,才算是穩定了當地。

所以對於海外飛地的治理,朝廷是很小心的。

劉一儒知道景誠即將上任筑紫都司都督。

大內氏把九州島割讓給大明,承擔了很大的壓力,內部反對的聲音很大,幕府因為這件事,得到了倭國更多勢力的支援。

為了避免大內氏落敗,也是大明沒有在九州島大動干戈的原因之一。

今非昔比,大明現在可以在海外大規模用兵,那麼解決九州島之事納上了議程,根據朝廷的規劃,九州島恢復原名筑紫,併成為大明的都司。

各個部門以及受到邀請的學者,參與此次的大會,就是把這段時間的溝通了解,進行一個總結,然後呈交給皇帝,做出最後的決定。

劉一儒搖了搖頭,嘆道:“當時的曹魏皇帝是曹芳,實際掌權人則是曹爽,當時國內局勢複雜,曹爽並沒有精力顧及,僅僅發出一份詔書給狗奴國.”

劉一儒去過倭國幾次,不光與當地的文人和僧人們接觸,並蒐集了許多的史料,有條有理的說的說道:“狗奴國的國王,雖然收到了曹魏的詔書,但沒有回覆,可能是沒當回事,更大的可能是沒搞懂是什麼情況.”

“曹爽那邊呢,隨後又被司馬懿搞掉了,所以這份詔書,最終也就無效.”

“但狗奴國最終還是搞不過邪馬臺國,我從倭國的學者們口中聽到,倭國學者們認為,狗奴國的失敗者離開九州島,向本州島遷徙,並逐漸發展成為後來的大和王權.”

有人笑道:“如此說來倒也是因果迴圈,狗奴國失敗離開了九州島,卻正流倭國,他們再回過頭來,重新徵服了九州島.”

眾人說說笑笑,對於倭國的情形有了大致的認知。

“那應該叫狗奴國啊,為何唐朝給他們賜名倭國呢.”

聽到疑問,劉一儒解釋道:“九州島上最初興起的王國是倭奴國,倭奴國和大和國,其實是文化、地理都截然不同的兩個國家.”

“倭奴國曾接受東漢朝廷印綬,還把島上的奴隸作為貢品獻給東漢王朝,總計是一百六十名.”

“《漢書》說樂浪海中有矮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

所謂倭奴國,恐怕就是其中之一。

從此中原印象中的東瀛之人就是倭奴這種形象,因此到隋唐之際,已經統一日本的大和國與中原接觸,中原王朝也就把他們稱為倭國了.”

眾人恍然大悟。

“當時比倭奴國更為強大,可以視作九州島第一霸主的,則是位於九州島東北區域的邪馬臺國,鼎盛時期,曾轄有三十幾個小國,其中就包括上面的倭奴國.”

“後來呢,筑紫島上因為有九個王國的存在,所以被當地人稱為九州國,流傳至今.”

“倭國經歷了南北朝,又經過了大內氏的入侵,以及大內氏和幕府的內戰,到現在迫於形勢,又把九州島割據給了我們大明,島內的形勢已經徹底變化.”

“不光有南朝的失敗者勢力,又有大內氏殘餘的勢力,還有幕府的殘餘勢力,以及原本所封的大名,和本地偏遠地區的反抗勢力,例如隼人.”

劉一儒介紹道:“隼人是另外的一個民族,與倭國經歷了數次的失敗,在唐朝時期,大部分的力量已經敗亡,少部分被倭國內部吸收,並沒有了反抗力量,並且人數估摸不到兩萬餘人,還分散到貧瘠的山區,不光文化衰敗,也沒有自己的文字.”

“這倒是個契機,我們可以幫助隼人.”

景誠想到了主意。

以夷治夷,對於大明的官員們並不陌生。

國力強盛的時候,有班超這樣的偉大功績,國力衰敗的時候,有文官想要用一張嘴攪動林丹汗與後金風雲的失敗笑話。

如果那時大明的國力強盛,那文官成功了,得來的就是巨大的功績,後人眼裡英雄一般的人物,可是他失敗了,嘲諷失敗者,並不只是大明的傳統。

文華殿。

朱高熾雖然回到了朝廷,卻沒有參與政事,朱棣也派人來問過,朱高熾以身疲為由休養了起來。

這是他與朱棣的默契。

雖然不親手治理國事,但是朱高熾並沒有完全放手,巡視完全國後,不光解決了地方上不少的事務,也在推動大明各行各業的發展,並且進行社會資源的分配。

“有鑑於琉球北中南三都司的穩定,朝廷決定分離一半的軍力,加上從兩廣抽調軍隊,合計三萬士兵,駐守筑紫都司.”

兵部右侍郎楊榮來到文華殿,把皇帝與朝廷的商議結果告訴了朱高熾。

大明的軍力,其中陸軍規模達到了六十萬,海軍規模達到了十五萬,因為鐵道的興起,各地駐軍的數量減少了,常年兵力為四十餘萬,其中京營高達十五萬。

西部七省八萬兵,高麗三千兵,塞北塞南三萬兵,占城四萬兵,寮國宣慰司一萬兵

軍隊的數量早就已經不夠了。

但是大明這麼多年來,戰無不勝,讓周邊沒有人敢反抗,都不是傻子,看得見大明的實力,不會有人不開眼,總體上維持住了。

這樣很危險,因為兵力不夠的原因,加上朱棣數次的征伐,所以朱高熾在其餘的方向很謹慎,以保持穩定開拓為主的形勢。

“父皇計劃擴兵一百五十萬,兵部同意了?”

朱高熾關心的問道。

“回太子殿下,兵部和五軍都督府,以及其他衙門經過商討,認為大明的確需要這麼多軍隊,所以支援了皇上.”

楊榮恭敬的回答。

朱高熾點了點頭,沒有太多的意見。

一百五十萬規模的軍隊,光士兵的軍費開支,一年就要四千五百萬元,那麼加上各項軍備的軍資,合計要兩億多元,這還是建立在海軍規模不怎麼增加的條件下,否則海軍更是消費大戶。

雖然軍備不同於軍餉,並不是每年固定支出,但也是不菲的數目。

法國是陸權國家,二十世紀初,軍隊數量五十餘萬,軍費開支六億七千九百多萬法郎,按照當時的價值,大概是一億六千九百多萬兩白銀。

1890年時,德國政府對陸軍的撥款達到12100萬美元,大概是一億五千萬兩白銀。

清朝一場戰爭的賠款高達億兩白銀,同期,世界上另外一場戰爭,布林戰爭,這場戰爭,英國慘勝,軍費開銷2億英鎊,直接導致了世界霸主易位,日不落帝國風光不再,相當於在布林戰爭中,英國的直接開銷超過26億兩白銀。

當然,這二十六億兩白銀不等於平時的軍費和軍備開支,而是一場相比較同時期,大規模高強度的戰爭開銷。

和平時期,按照一百五十萬軍隊的規模,每年維持的軍費大概要接近一個億,如果遇到戰爭,根據戰爭的規模,會有不同的增幅。

這就是朱高熾不願意輕易打仗的原因。

西方的殖民史,從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英法德競爭,早就不再是初期的單一劫掠模式,而是加上了生產力發展的多元模式。

把西方殖民史的初期模式,用一成不變的眼光來看待,就不能正確的認知事物。

以大明的體量,學不來葡萄牙,西班牙的道路,因為大明的周邊,並沒有可以滿足大明開啟工業化的利益供應,只能當做錦上添花。

反而是英國中後期,在殖民地的生產發展,才是大明可以借鑑的部分道路。

英國在殖民地建造的一個又一個的城市,支撐了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柱石,可以讓他們在美洲大陸上進行了人種更換。

城市代表了文明和生產力。

工業化的本質,把滿足農業以外的人口,集中到城市裡,所以美國每週公佈的非農人口指標,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包括後世也把城市人口占比提升當做喜報來公佈。

高麗的模式,是商人們透過在高麗的發展,雖然這個發展的紅利,並沒有落到高麗百姓們的身上,反而被極致的剝削,但高麗土地上的經濟,的確加入了大明的經濟體系,形成了互補的良性迴圈,在糧食保障的基礎上,猶如滾雪球一般的越來越壯大。

現在大明的經濟體量,整個倭國農業社會中那多餘出來的財富,搜刮了又搜刮,又能為大明帶來多少的利益,而且還要維持的開支。

朱高熾忍不住感嘆,還得是朱棣。

這些年裡朱高熾一直不願意放開軍隊的限制,就是擔憂的太多,朱棣可沒有這麼多的顧忌,他感到了需要,直接強硬的要求。

因為朱棣認為大明應該有一百五十萬的軍隊規模,並且也認為大明可以支撐的住。

相比較朱高熾的瞻前顧後,朱棣更加的果斷。

現在的大明,人口一億多,國土面積比歐洲都要大,又進入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社會環境,並且走在良性的發展道路,外部沒有工業社會競爭對手的環境裡。

總量能撐爆歷史上的英法德西葡荷等國。

楊榮再彙報了衛所和軍隊的新改革。

“社會上以大明工局普通為例,一般月工錢為一元八角錢,當下大明士兵的正常軍餉為兩元五角,大明現有軍戶四百餘萬戶.”

四百餘萬戶的軍戶,背後是兩千八百多萬的人口,以及四億畝的衛所田,能徵召入營的青壯為兩百餘萬,但是這樣會破壞衛所的生態。

而且大明當下的移民,以軍戶為主。

無論是在西部七省,還是在海外飛地,大明會尋找最富裕的土地,分配給願意留在當地的軍人們,透過他們的駐紮,形成新的軍戶。

加上軍戶的各項優待和扶持,以及普通士兵遠高於社會平均收入的軍餉,民間有非常高的成為軍戶的意願。

世襲的軍戶,隨著人口的繁衍,也不利於長期的規劃。

楊榮解釋了一番後,說道:“軍戶軍籍將由嫡長子繼承,分家後的子弟轉為民戶,又或者加入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的調派,前往新的土地上紮根,成為新的軍戶,還有一部分就是加入軍隊,從軍隊退伍後,可以獲得軍戶的身份.”

“如何保障嫡長子符合要求呢?”朱高熾問道。

“考核.”

楊榮說道,“嫡長子繼承軍戶時,需要在都司衙門統一考核,成績合格的才能繼承,成績不合格的重考,或者由別的孩子參加考核,代替嫡長子繼承軍戶.”

軍戶的考核,當然與學校的考核不一樣,只要能騎馬,騎術不算差,或者能參加操演,並且不出大錯等等,要求不算嚴格。

簡而言之,只要不是不學無術的混子,就能順利繼承父輩傳下來的軍籍。

朱高熾滿意的點頭。

從他在北平推動工業化以來,加強軍戶的地位和待遇一直沒有變過,從全社會鄙視軍戶,到全社會羨慕軍戶,到如今以軍戶的利益,誘惑人們遷移到新土地上,形成了良性的迴圈。

包括縣學府學,每年都有畢業生選擇加入軍戶。

農業穩定,工業不穩定。

農場主比普通工人更有誘惑。

軍戶就是農場主。

這樣的制度,朱高熾認為可以保持三十年不出問題,至於三十年後,大明發展到什麼樣的地步,面對的是新的問題,就不是朱高熾能解決的了。

畢竟那時候自己還在不在都兩說。

北方平原多,農機使用條件寬裕,南方不一樣,所以軍戶的比例不如北方。

——

大明的軍戶衛所制度新的改革,以及大擴軍大編練的時候,京城傳來了轟動的訊息,離開大明將近十年的曹端回國了。

很多人不知道曹端是誰,但是報紙上連日來都在報道此人。

許多人還就得曹端。

例如曹端的好友姜賓知。

大明的報紙,有的地方是週刊,高麗那邊也會有大明的報紙,不過是已經落後的報紙,並不是新日期的,曹端是原路返回的。

他回到了西部七省,又從西部七省進入亦力把裡行省,西域行省,在嘉峪關的時候,當地的鄉紳們歡迎了曹端。

曹端乘坐火車回到了北平。

北平的國子監,舉辦了熱烈的歡迎儀式,在儀式上,曹端講述了他的遊歷經過,差點被吃人的部落抓住吃了,去過君士坦丁堡,見到過這座宏偉的城池。

與西方的傳教士們所接觸,因為神秘東方的原因,成為各個王國的座上賓,走訪了許多的國家,見到了各色各樣的社會。

靠著聰明的頭腦和天賦,曹端學會了多國語言,能簡單的交流,與當地的學者們進行過許多的交流。

“大明是最偉大的.”

“因為大明是帝國.”

曹端堅定的說道。

氏族-部落-王國-帝國,曹端給予了明確的劃分。

真主和天主,讓各個部落成為了王國,唯獨道學讓中國成為帝國,西方沒有帝國,可能有,但是隻在地方的神話故事。

曹端並不相信這些故事,他只相信類似中國的代代文字記載和出土實物,因此總結了東西方的文化和知識,以大明的成果為主,再一次推新出了新學。

這個新學和以前的新學有很多的相似。

其實也就是總結。

“以往的學問,是多種多樣,經驗的積累,不成體系,所以看上去雜亂無章,互相之間沒有因果關係,其實學問也是有因果的.”

“每個學問都應該能互相證明,例如《九章算術》.”

曹端向每個學者說道。

以前的曹端就是北平國子監最出名的學生,並且是讀書社的創辦人之一,現在的曹端成為了中心,每個人都來和他進行交流。

“一切的學問,例如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那麼相關的數學問題,都由此定義,或者和簡單得無法證明的設立,又或者間接地公理等等演繹而出.”

“這就是因果,要麼證明它,要麼推翻它,得出新的定義,在新的定義上,繁生更多的定義,以此為迴圈,完整統一的證明.”

曹端的學說,彷彿推開了一條新大門。

北平的學者們猶如看到了大道。

一條學問可以統一的道路。

從割圓術到勾股定理,大量的學者們進行了探討,並且蜂蛹的拜訪曹端,希望能和曹端進行學術交流。

北平國子監大張旗鼓的請到了曹端,整個北平國子監都在為曹端服務,從各地趕來的學者們,參與為曹端舉辦的學術大會。

勾三股四弦五是勾股角九十度,勾弦角六十度,股弦角三十度。

當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三,短邊和四,長邊時,徑隅或者弦則為五。

以此為基礎,誕生五條定義。

由任意一點到另外任意一點可以畫直線;一條有限直線可以繼續延長;以任意點為心及任意的距離可以畫圓;凡直角都彼此相等;同平面內一條直線和另外兩條直線相交,若在某一側的兩個內角的和小於二直角的和,則這二直線經無限延長後在這一側相交。

把三角形琢磨出花來後,曹端又提出新的概念。

等於同量的量彼此相等。

等量加等量,其和仍相等。

等量減等量,其差仍相等。

彼此能重合的物體是全等的。

整體大於部分。

北平學術界的轟動,猶如在平靜的湖泊丟下了一塊石頭,讓學術界沸騰了起來,學者們都在新的道路上,開始了自己的研究。

與勾股定理的學問不同,很多學問不是建立在邏輯推理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觀察和實驗基礎之上,當然它也要使用數學和幾何學的基礎知識。

京城發生了一件大事。

弟子推翻了老師的成果。

七妹的兒子賀虎,這位差點被退學的調皮生,陰差陽錯下,遇到了他的新鄰居,也就是他的怪老師,這位師徒在北平時就分道揚鑣。

賀虎走上了新的道路,他當眾否決了老師的成果——同一個瓶子的空氣,要比同一個瓶子的水的重量要重。

京城國子監裡。

賀虎看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工匠們在太子殿下的組織下進行的實驗記錄,把水抽向山頂,但所有的水泵無法將水提升超過固定的高度,沒有人知道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但是賀虎敏感的發現,這與老師前幾年重要的成果有關聯,認為這一切都與空氣重量有關,提出“無時無刻擠壓我們的空氣是從各個方向產生作用力,所以我們感受不到這種壓力,我們浸泡在空氣海洋裡生活.”

這個理論驚呆了所有人。

賀虎用改進的抽水機,證明了抽水的固定高度,與抽水機的吸力無關,是因為空氣的壓力作用,而真空並沒有反向的壓力。

利用水銀做了一個實驗展示了空氣的壓力,之所以採用水銀替代水,是因為水銀比水重了十三倍,水可以形成三十尺高的水柱,水銀則只能形成二點二八尺高的水銀柱,這個高度比較好控制。

使用一個三尺長的玻璃管,將其灌滿水銀。

封死玻璃管底部後倒立過來放入另外一盆水銀中,當底部封口去除後,大約半尺高的水銀流出了玻璃管,頂部形成空無一物的真空,這個過程中沒有空氣可以進入。

沒有透過抽取過程就獲得了真空,他的裝置可以懸浮水銀,似乎具有可以抵抗重力的神奇特性。

外部的空氣在玻璃杯水銀表面施加壓力,玻璃管頂部真空中沒有相應的壓力推動水銀往下,所以是空氣壓力托住了懸浮的水銀柱。

實際上空氣的壓力隨著高度會改變,或者在一場風暴之前氣壓也會發生變化,此時水銀柱的高度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

賀虎用汞柱裡的毫米來代表大氣壓的單位,發明了測量壓力的計量單位,引發了京城的轟動。

“原來真的有壓力.”

人們驚訝的說道。

“空氣還能被測量.”

人們不敢相信的說道,甚至有人畏懼起來,驚恐的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他們不該這樣亂來,會遭來天罰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抗戰:咱老李,可不經常打富裕仗

使用者41279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