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太孫離京

文華殿暖閣。

朱高熾在榻上手裡拿著報紙,朱瞻基於另外一張桌子後,正仔細的看著以前父親批覆過的奏疏,學習如何治理國家。

暖閣裡很安靜,年輕的朱瞻基時不時偷看一眼父親。

朱高熾當做沒有發現,被報紙上的內容所吸引,突然感慨起來,現實永遠是讓人震驚的。

後世人人津津樂道的法國大革命,被標榜為文明的標誌,其實並不文明,反而非常的反智和愚昧,“共和國不需要學者.”

是當時法國革命法庭的回答。

因為十八世紀末的學者們多半出身富貴,所以他們遭受到了迫害,被殺死的科學家有很多。

又比如英國的全國鐵道修建完成,更不是國王和大臣們有先見之明,而騙子欺騙資本家們,靠著擊鼓傳花的騙局,神奇的修建完了英國的大鐵道。

當時英國利物浦的百姓們無法接受冒煙的蒸汽機機頭,認為不祥,於是眾人反對修建鐵道,加上當時的國王和大臣們也對新事物的抗拒,所以英國沒有同意修建鐵道。

最後英國鐵道的普及,靠的是投機者赫德森。

投機者換個說法就是騙子。

他用吸引人的噱頭和豐厚的預期收益,以修建鐵道為名,騙到了三十萬的英鎊。

他的騙術很簡單,用新債付舊債的利息,由於紅利給的高,籌錢並不是問題。

當時他的名頭響徹了英國,人們都認為他有本事,非常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並沒有對這種龐氏騙局產生懷疑。

人到中年的赫德森已經是英國的鐵路大王,隨著一條條的鐵路開通,赫德森又騙到了高達兩百五十萬英鎊的資金,這是他當年修建鐵道專案成本的四倍。

一直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擊鼓傳花的遊戲終於玩不下去了,赫德森帶著龐大的財富逃亡了法國。

可是赫德森的確在短短的二十里年,讓英國的鐵道全部建成,而其中的作用,當時恐怕沒有人能想到,因為人人都在痛罵赫德森。

當時因此破產而自殺的人並不少。

騙子赫德森萬萬也不會想到,許多年後他會成為正面的形象。

而正是因為英國鐵道普及後浮現出來的威力,周邊的國家才猛然醒悟,原來鐵道的作用如此之大,於是各國開始修建鐵道,從而改變了世界的格局。

有時候,人並不需要太聰明,只要是做對了選擇,哪怕與他當時的思路相反,那也是正確的,因為結果正確了。

小到個人,因為一個人的人生很長,需要面臨的選擇會有很多,所以光結果正確是不行的,過程也需要正確,只有弄明白了過程,才能一直在正確。

但是在時代下,個人太過渺小,時間的跨度太大,那麼結果正確往往比過程正確要重要,所以又有了成王敗寇之說。

朱高熾放下了報紙,迎上了朱瞻基的視線,嚇了朱瞻基一跳,連忙收回了視線,感覺到不對,不知所措之下,茫然的站了起來。

朱高熾招了招手,朱瞻基走到一旁,等著父親的教誨。

“我記得前段日子在報紙上看過一段話,說大明是建立在鐵道上的國家,你還記得嗎.”

朱高熾溫和的問道。

朱瞻基想了想,答道“兒子記得.”

“這句話的思路是對的.”

朱高熾神情嚴肅起來,希望兒子對鐵道有更清晰的認知,明白鐵道的重要性,於是又說道:“鐵路不僅帶動了整個經濟發展,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節奏.”

“當年你皇爺爺從北平抵達京城,路上馬車足足走了一個多月時間,而鐵路一開通,走這段路只需要兩天時間。

鐵路的出現不僅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促進了人口的流動.”

“有鐵路之前,兩個城市之間的交通工具最高效的是馬車,每旬最多跑兩三次,運送幾個人而已,可有了鐵路之後,旅行的人數增加了百倍,透過一輛列車來往於兩個城市之間的人數可達上千人.”

朱瞻基努力的理解父親的話。

其實他有些為難,從他記事以來,鐵道並不是陌生的事物,雖然懂得鐵道的作用,可是無法理解沒有鐵路的時代,他沒有離開過繁華之地。

朱高熾彷彿沒有看到兒子的困惑,仍然說道:“鐵路對於貨運的作用甚至超過了客運。

在鐵路出現之前,我大明由於地廣人稀,各地的市場規模都很小,很多工業品還是靠手工製作。

但是,鐵路開通後,在工業領域實現大規模生產成為了可能,工業品成本大幅度下降,這導致了當下出現了很多超大型的民間商業集團.”

一邊向兒子介紹這些年來的事物發展軌跡,朱高熾一邊忍不住的感慨,“鐵路還直接催生了類似合記的綜合大型工業集團。

由於鐵路使得運費降低了好幾倍,南方便宜的農產品被運到了北方,導致整個塞南行省和塞北地區的農業消失。

靠著南方的雜糧供應,塞南行省和塞北地區的畜牧業發展達到了巔峰,這樣的經濟結構差異,未來會變得更加明顯.”

朱高熾看向了兒子,最後說道:“之所以向你說這些,是讓伱明白鐵路的重要性,無論未來面對如何複雜的局勢,你都不要疏漏鐵道的力量.”

朱瞻基半懂不懂的應承下來。

太孫在太子殿下的要求下,離開了京城,開始走訪更多的城市。

——

朱瞻基很興奮。

他帶著一幫年輕的子弟,在老臣楊溥的看顧下,抵達了浙江行省,受到了當地熱烈的歡迎。

一路上,楊溥教導著朱瞻基,領著太孫巡視各個工廠,並告訴他其中的大道,“工作的專業化奠定了工廠體系的基礎,它讓至少讓一個勞動力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掙工錢的活計當中,實際上早期工廠對多數的自耕農沒有吸引力,因為這些工廠要求太苛刻。

然而,有很多的勞動力或者已經是專業化的工錢獲得者,或者他們願意嘗試,或者他們需要錢,這些因素都推動了整個系統的運轉.”

“更重要的是太子殿下提出的社會資源分配模式,推出了大明工局體系,避免了勞動力被資本最大程度的剝削,所以有了今日的繁榮.”

讀書萬卷不如行走萬里。

商人們知道這次太孫離開京城的重要性,不光學者們和文人們想要拉近與太孫的關係,商人們也想要如此,透過與太孫的關係達到他們的目的。

朱瞻基成為了世界的焦點,人們都在討論太孫,太孫的一言一行都在被人們說分析,以此推斷太孫的性格與做事風格。

如此的巨大壓力,朱瞻基越發的謹言慎行,不敢多說一句話。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地獄下的鋼鐵

世井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