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倭國向上朝告狀

“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有利解決孩童夭折率,提高百姓壽命,對社會文明做出推動.”

“但目前國內風氣對有些事物無法接受,而金州敢創先河,這股精神值得表揚.”

參觀了新軍,朱高熾組織了會議,在會議上如此說道。

“整體上北平收集的古本和醫藥知識更豐富些,也有更多經驗深厚的大夫.”

“現階段金州這邊主要在原來的基礎上做研究,同時步子邁的更大些.”

“在某些方面的技術,我可以肯定的說金州是超過了北平.”

馬報周笑著說道。

“好.”

“說的很好.”

“就是要你追我趕,誰本事大,事實來說話.”

朱高熾讚歎道。

“開平,密雲,還有你們金州,三處做的都很好,各有自己的特色,我看啊,你們就是北平的三駕馬車,帶動社會經濟飛躍發展.”

朱高熾有些話沒有明說。

北平主要是傳統東方文化核心。

開平偏重於資本。

密雲則偏重於新風貌。

那麼金州,則是採用西方模式下的發展方式。

唯一的共同之處,就是社會分配模式不變。

在朱高熾開會的時候。

深山老林裡。

閹工們辛苦的把老林砍伐。

為船隻提供優質的木料,這些木料會儲備起來,用兩三年的時間來做好前期工作,然後成為大船的龍骨。

被砍伐後的老林,留下大片的土地。

閹工們勤勞的在管事們的指導下,修建了一條又一條的灌溉溝渠,讓內地來的流民們在這片土地上種地。

他們挖礦。

寒冷的冬天裡。

他們會從冰凍的河面上取冰塊,把無數的冰塊送去北平,為北平的冰窖提供冰塊。

在老林子裡,有毒蛇毒蟲。

他們對抗大自然。

為人類的居住地開疆擴土。

那些生病的閹工,會被醫生們救助。

他們在金州還能吃上飯。

有的吃,生病了還能看病。

想到後世言論說美洲的黑工其實過得很幸福,朱高熾覺得金州的閹工也很幸福。

至少美洲的白人不會為黑人請大夫,可金州的閹工有大夫幫忙醫治。

劉英逗留在金州,希望有機會見小王爺一面。

而劉英惹來的麻煩,已經抵達了應天府。

來自日本的使團落腳在會同館。

比起朝鮮使團的待遇,日本使團更受重視些。

不是說日本使團重要,而是日本使團來的少些,按照朱元璋的規定,每十年來一次。

當然。

就和朱元璋對朝鮮的規定一樣,日本同樣來的次數超過了十年這個限制。

只是朝鮮更頻繁,甚至每年兩三次。

大明也沒有辦法。

朝鮮使團為皇帝,為藩王每年送來諸多的朝鮮美女,人家是真心實意的,總不能拒絕別人真心的好意。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這次的日本使團是來告狀的。

“從前些年起,我國沿海突然出現了許多的強盜,他們無惡不作,殺人擄掠.”

日本使者苦啊。

日本和大明不一樣啊。

日本是個島。

說的是沿海地區,實際上跟整個國家有什麼區別。

“你們的兵官難道打不過海盜?”四夷館的通譯翻譯下,會同館的官員好奇問道。

四夷館,是大明負責翻譯的部門,後來被清朝改名為四譯館。

會同館,是大明接待外國使團的部門。

日本使者越發的氣憤。

“他們有高大的船隻,有精良的武器,在大海上神出鬼沒,只會偷襲,令人防不慎防.”

“這倒是.”

會同館的官員認同,“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的確是海盜最讓人頭疼的地方.”

日本使者訴說國內的慘狀,引起了會同館官員們的同情。

最後日本使者控訴。

“經過多年來的查訪,我們搞清楚了海盜們背後的支持者,竟然來自於金州.”

“金州?”

有些官員茫然的互相望了望,甚至沒有想起來是哪裡。

其中一名官員變色。

“咳咳.”

那官員輕輕咳嗽了兩聲,深知官場之道的人們,立刻猜到此事不簡單。

官員們開始說些無關緊要的話,安撫日本的使者。

最後。

眾人離開後,那官員才說道:“燕王.”

“怎麼牽扯到燕王?”

“金州以前歸之於山東,前幾年聖人下旨,由王爺監管,金州衛的擴充還是燕王的奏疏.”

“這件事麻煩了,容易引火燒身啊.”

有官員畏懼道。

現在的應天府,燕王的官司還在打,誰不清楚現在燕王的權威,以及燕王在聖人心裡的地位。

越是如此。

皇太孫一系勢必要打壓燕王。

他們這些官員可不敢湊上去,小胳膊小腿,容易被傷及無辜。

“那這件事報還是不報?”

“唉.”

“報吧,那就是幫了皇太孫,得罪了燕王;不報吧,那就是幫了燕王,得罪了皇太孫.”

“早知道今日就不該來.”

有官員懊悔。

“噗嗤.”

有官員忍不住笑了出來,其餘人紛紛看了過去。

“以前啊,我們派人去日本呵斥日本國王,讓他們管好自己國內的倭寇.”

“日本可沒消停,多少沿海百姓被倭寇殺害,一直到燕王派人在金州打敗了倭寇,才逐漸消停了下來.”

“沒想到風水輪流轉,輪到日本受苦了.”

“雖然是好事,可如今朝廷的形勢,有些話還是不要輕易說出口.”

老成的官員勸誡了一番。

年輕官員的話傳到別人耳朵裡,豈不是是支援燕王,別人一句話就能把他發落了。

紙包不住火。

這次有這麼多官員,日本使者又是專門來告狀的,事情很快傳了出去。

在人們的心中。

沒有人同情日本。

前些年。

本國的百姓遭受了倭寇多少欺凌,那些被倭寇害死的百姓,遭受侮辱的百姓,他們的冤屈找誰來訴?

這些官員還沒有忘記呢。

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這件事讓皇太孫一系不少人激動了起來。

燕王咬死了葉希賢作亂一事,不承認高勉之案,雙方吵來吵去,幾個月時間就過去了。

現在皇太孫一系要求派專臣去北平辦案,要把事情查個水落石出,而皇宮裡還沒有鬆口。

“聖人無疑是不希望燕王出事的,聖人的心情能理解,但是為了社稷,我們必須要在這件事上出手.”

黃子澄堅定的說道。

文華殿。

朱允炆看著先生,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

已經長大的朱允炆,心裡是不滿幾位叔叔的。

他已經懂了些道理。

前番。

他向幾位藩王行叔侄禮,齊泰私下裡是反對的,但是黃子澄堅持行叔侄禮。

黃子澄的方針很簡單。

孝。

皇太孫守著孝字。

孝就是名。

只要掌握了名,那麼就有器。

合起來就是名器。

成為大勢。

朱允炆不知道如何對付叔叔們,但是黃子澄的想法,讓朱允炆樂意接受。

看上去簡單些。

所以這些年來,朱允炆在孝字上下了苦功。

他孝的名聲越傳播開來,整個應天府都知道皇太孫孝順。

放在普通人家。

這麼孝順的孫子,老人又如何不愛,更沒有理解打壓,與情與理都說不過去。

畢竟儒家有敬上,也有教幼。

齊泰沒有說話。

他皺著眉頭。

兵部左侍郎齊泰,從他的職業素養上,是無法否認燕王的。

無論是燕王派人在金州平倭寇,還是如今的以彼之道還之彼身。

以彼之道還之彼身。

古人研究出的哲學道理。

在後世孫殿英盜掘慈禧墓之後自辯,說滿清大興文獄,網殺士人,像呂留良、戴名世這樣的人,都被開棺戮屍。

他不過是按照道佛經有言,以彼之道還之彼身,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大漢同胞。

無論他是否真心實意,以彼之道還之彼身的理論,自古在民間廣為流傳。

黃子澄沒有理會齊泰,專門去見了日本使者。

日本使者得知眼前人的身份大為高興。

“那些海盜把我國的百姓,青壯和婦孺運去金州販賣,老人和孩子殺死.”

“據說被運去金州的人,男的都會受閹刑,女的會被髮配給無妻之人.”

“請上朝做主啊.”

日本使者賣力的哭訴。

黃子澄聽到氣憤不已,大聲罵道:“如此之道非人哉.”

現在的日本還未服氣,所以敢來告狀金州。

在朝鮮之戰時。

大明把日本打服氣了。

在大明已經開關的時候,反而日本擔憂再有本國人去騷擾大明沿海,綜合種種原因考慮,最後施行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本來是清朝的東西。

明朝可沒有鎖國。

而且明朝中後期主動開關,後來全面放開民間貿易,可沒有被誰用槍桿子逼著。

就跟元朝復起的殉葬制度,到了十六世紀,元朝末期的時候,漠南蒙古的史料中還能找到生殉的記錄。

這個制度在明初時有慣性遺留,但是明前期已經廢止。

中華文明早已終止了殉葬制度,很快就會矯正。

到了清朝又復起,然後被中華文明影響,放棄了他們自身漁獵民族的殉葬制度。

最後竟然變成了是清朝結束了中國的殉葬制度的言論。

日本使者看到了希望,日本一直都有關心中國。

無論是宋亡後還是明興。

所以日本使者深知黃子澄目前的地位,能從許多官職中,清晰的判斷出誰最重要。

日本使者在黃子澄面前的恭敬,讓黃子澄很滿意,過了一把上朝的癮。

豈不知。

沒有金州痛擊倭寇的囂張,沒有金州的還擊,此次的日本使者哪裡會這麼乖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致太平

心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