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應天府對燕王的一招致命

“趁這個機會,一舉拿下燕王.”

好大的口氣。

都察院。

幾名官員談論中,其中一名三十幾歲的官員,說的話傳出去會讓人震撼。

他的臉上也沒有自覺,反而理所當然的樣子。

“景清,此事不得莽撞,需要從長計議.”

“對待非常之人,必行非常之事.”

那名叫做景清的官員,毫不客氣的頂了回去。

“高勉,葉希賢兩人,已經說明了北平無法講道理,既然如此,還要跟燕王講道理,必然吃虧的是講道理的一方.”

“不要這麼激動嘛.”

“你們是怕事.”

景清一點也不顧及同僚的臉面。

他就是這樣的人。

自幼父母雙亡,寄居在陝西鄉下外祖母家中,靠著自身的努力,過五關斬六將,一路殺到朝堂高中榜眼。

他的前半生已然說明了他非常人。

他的後半生更不是常人敢做的。

他敢在朱棣篡位後,做出趁早朝之機,刺殺朱棣的舉動,雖然行刺失敗,但可見其膽量和堅韌。

一般人放不下生命,更不提放棄榮華富貴。

但是他為了心中的志,可以放下一切,並且甘願做出犧牲。

現在的都察院。

對於葉希賢之死,景清是最放不下的人。

他本是連朱元璋都敢得罪的御史。

在都察院裡,葉希賢和他關係不錯,兩人都是有志向的人,約定要查世間一切不公之事。

陝西私茶案背後關係深重,官場上初出茅廬的景清就敢鐵面無私,查到秦王府府上也照查不誤。

在四川查走私案,毫不顧忌官場之情,最終除去了當地大貪官金華知府。

人們常常笑他是個愣頭青。

但是景清不在乎。

葉希賢的死,景清心中耿耿於懷,屬於要堅定徹查燕王府的那一批人。

“燕王深得聖人喜愛,豈能是三言兩語就能影響到的.”

“哼.”

景清並不是人們想象的蠢人。

相反。

他能在官場上保持自己的信念,一直走到今日,那他比多數人都要聰明。

日本使者的告狀,景清看到了可以利用的機會。

借惡除惡。

景清找到黃子澄,約到齊泰等人。

“根據日本使者之言,金州竟然施行奴隸貿易,有傷天和,這件事可以用來入手.”

“難道用此事上疏?”

黃子澄問道。

景清搖了搖頭。

“光靠著此事不容易促成,我們先要讓輿論起來,促使應天府達成共識.”

“如此這般,聖人才不好違背民意.”

“只怕適得其反,聖人可不是能被人逼迫的.”

齊泰拒絕。

“在燕王一事上,我觀聖人心中並沒有主意,只不過因為燕王的功勞,聖人不願意懲治.”

“現在要做的就是打破聖人心中的平衡.”

景清詳細的說著他的計劃。

“高勉之案疑點重重,而葉希賢之死更是可見陰謀,如今又有金州之事,北平已到不得不查的地步.”

“哪怕是聖人也是知道的,我們現在要起的輿論,並不是逼迫聖人,也沒有人可以逼迫聖人,而是要讓聖人明白,事情不能再拖下去.”

日本使者的告狀,為皇太孫一系提供了“彈藥”。

這是巧合,也是必然。

北平的話語權在工廠。

那麼應天府的話語權在鄉紳的口中。

地方上的老百姓們,他們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能接觸到外部資訊的渠道,主要是地方鄉紳。

無論各地地方上的鄉紳品性是仁還是壞,可只有他們才見過世面,百姓們也只能從他們的口中瞭解外面的世界。

鄉紳們說哪個官員是好官,哪個讀書人有才氣,那麼百姓們對於那些不認識的“好官”、“才子”,心中就有了初步的印象。

標籤就種在了老百姓們的心中。

不是老百姓們愚昧,更不是老百姓們智商低。

這屬於資訊流通的原因。

“燕王在金州使用奴隸.”

“那些奴隸還被全部閹了,一輩子都沒有後.”

“真歹毒啊.”

“怎麼會有這麼壞的人.”

“皇上難道不管?”

“那是皇上的兒子,怎麼會捨得懲罰自己的兒子.”

應天府周邊。

各種的流言飛起。

朱棣的名聲在應天府,可以說是臭不可聞,百姓們心目中的大惡人,必然無法接受的統治者。

這是官員最有力的武器。

官員主要來自鄉紳。

哪怕那些不是鄉紳出身的,例如景清這種。

但是景清的好友,同窗,座師,恩師,同僚皆來自鄉紳,這就是一張牢不可破的網。

官員與地方鄉紳牢牢的綁在一起,形成共同的利益鏈。

“真敢啊.”

朱元璋感嘆道。

官員們的膽子越來越大了。

需要知道這是明初。

如果放在明中期或者明末,任何皇帝都是無能為力的。

但是清朝可以。

清朝的基本盤不在鄉紳,而在清朝於各地建立的滿城,那些城市中的內城。

滿城不事生產,受外城的城市供養。

兩者的矛盾不可調和,註定不會合流,而清朝統治者也不會讓兩者合流,滿漢不通婚就是根基。

而滿城的監視,讓地方鄉紳不敢說任何不好的言論,否則會引來滅門之禍,長期下來,人們也就只敢拍馬屁說好話。

所以才有了古代名臣名將的後代族譜,都在清朝出現了,因為清朝的社會風氣已經不要臉到了極致。

買官賣官這種末世現象,在清朝已經成為了常態。

當官就是為了貪,成為了清朝社會的共識。

而編族譜這種不可思議的事,竟然成為了清朝的熱門生意,只要有點錢的人家,都會為自己祖上找個名人。

隨著買官之風盛行,大家都有了官銜,買來的官身已經無法彰顯自己地位,那我再給自己祖上找個名人。

無數古代的名臣名將的族譜,在清朝突兀的出現了,成為了奇葩景象。

所以誰誰誰說自己是誰誰誰的後人。

大多不用信。

清朝人留下的族譜都無法信,更不用說清朝寫的史料。

這就是一個謊言的朝代。

那麼現在的明初。

朱元璋本該生氣的,他也有這個實力壓下這些下面官員和鄉紳的動作。

但是朱元璋遲疑了起來。

許多事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到了國家的層面,朱元璋要想的更長遠,而不是任由自己的心意亂來。

如果是亂來的朱元璋,根本不會給那年藍玉帶軍平叛西南的權力。

為了大局考慮,保證西南平叛的勝利,他才給了藍玉掌握軍權的機會。

為此他在第二年,需要在全國做出調動,佈下萬全之策,因為頭一年他增加了藍玉兵權。

朱元璋心中嘆了口氣,氣息從喉嚨發出來。

這位老人沉思著。

按照他原本的主意,他準備讓人去北平質問朱棣,讓老四給予解釋,來回幾個月就過去了。

可現在景清的主意,打斷了他的計劃。

“景清還是能用的,可惜太直了.”

景清是名好官。

對於老百姓是好官。

老百姓最怕的是官官相護,而能有不顧忌官場情面的官員,如此高尚道德的人又太稀少了。

所以朱元璋一直沒有拿景清開刀。

就算當年景清藐視科道,朱元璋也只是冷藏了他幾年,最後還是讓他回到了朝堂。

因為朱元璋從骨子裡頭喜歡好官。

也從骨子裡頭恨透了壞官。

高勉是個實幹的官員。

葉希賢也是個不懼權勢,敢於向權勢鬥爭的官員。

如今到了景清。

朱元璋不希望再有這類官員死去。

至於葉希賢殺威棒下死去的軍士,朱元璋並沒有簡單的以好壞來區分。

這些軍士的確在為王府隱瞞。

隱瞞王府隨意殺害官員的違法犯忌之事。

那麼到底誰對誰錯呢?

誰才是助紂為虐的幫兇?

政治啊。

“讓老四來吧.”

朱元璋累了。

兩邊都是重要的,而兩邊的矛盾不知不覺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皇太孫已經受封了四年。

在名分大義下。

人們已經圍繞在皇太孫名下。

有無數的貪婪權勢的人。

也有無數為志向奔波的人。

而朱棣。

朱棣現在已經是朱元璋最滿意的兒子,朱棣在北平,大明的北疆無憂。

“如果老大還活著就好了.”

朱元璋又一次想到了長子。

長子啊。

總是令父親頭痛。

老四也是如此吧。

“呵呵.”

朱元璋忍不住笑了兩聲。

第二日。

朱元璋下旨,讓朱棣來北平受審的旨意傳開,整個應天府都沸騰了起來。

秦王的前車之鑑,令皇太孫一系已然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只要聖人同意調查,皇太孫一系的人就不怕查不出來,他們怕的是聖人把事情按了下去。

如今。

朱棣被要求來應天府。

雖然不像前番秦王被抓回應天府受審,而是命燕王來應天府受審,有個十之六七的相似。

許多人忍不住摩拳擦掌,等著燕王來應天府。

朱高熾還在金州。

他剛剛接見了劉英。

這位日本百姓口中大名鼎鼎的大魔王,現在乖乖的跪在朱高熾面前,腦門緊緊的貼在石磚上。

“不必如此,非重大場合,我不喜歡重禮.”

朱高熾笑著說道。

他還不知道眼前的人,為他帶來了多大的麻煩,雖然這個麻煩,並不是此人故意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美人,別走

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