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兩千萬斤原料的最後運輸

金州有豐富的石類礦產。

在金州衛與旅順口的交界處,也就是青泥窪一帶,開採的石灰石礦,滿足了北平八成的需求。

這裡也是後世亞洲最大的石灰石礦區,主要礦石為石灰石和矽石,無論是產量還是質量屬於最優異的。

一萬七千名閹工,沒日沒夜的在此地幹活,源源不斷的礦石透過簡易鐵道運輸到不遠處的洗選廠。

經過洗選廠的石礦,因為金州工人的不足,生產技術的限制,沒有就地生產。

透過原料貿易的交易方式,由旅順碼頭的船隻運輸到天津碼頭。

金州模式猶如無底洞,無論多少的閹工送達金州,都無法滿足金州幾何倍工業發展的用工缺口。

“金州的閹工使用數量已經超過了七萬,為了奴隸貿易的支出,金州已經支付了三十二萬元.”

林場也在作年終報表。

王真和幾名大管事碰頭,整理各部報表事宜。

“如今的奴隸價格已經上漲到了六元,從最開始的一兩,幾年的時間增長了六倍.”

一名管事笑呵呵的說道:“那些海盜頭子可算是滿足了.”

“沒辦法的事情,用工缺口這麼大,金州的根基又薄弱,為了減輕百姓負擔和提高生產效率,離不開使用閹工,只能隨行就市了.”

“成績還是喜人的,金州的人口突破了十二萬.”

“要我看啊,吸收內地人口這麼快,對內地百姓最大的誘惑,主要還是發婆娘.”

“哈哈哈.”

幾名管事忍不住笑了起來。

兩個月前日本使者的告狀,金州已經得知,但是沒有人在意。

五年時間。

金州從三千餘人變為十二萬,閹工七萬。

這就是金州模式。

不過也離不開四年前,藍玉大案時因為朱高熾的改變,流放金州的萬餘人口,以及朝廷調派五千六百戶軍戶,為金州打造夯實的根基。

圍繞這五千六百戶軍戶,以及萬餘流放之人,合計近四萬人的基本盤,才有了金州當下的穩定。

前期需要北平輸血維持,兩年前開始反哺北平,最終成為北平“蒸汽機”的金州。

當然,更離不開內地豐富的人口資源。

沒有內地豐富的人口支援,金州從哪裡遷移來這麼多人,北平現在都出現了用工荒呢。

不過天塌了有高個子頂著。

他們信任小王爺,不覺得這個問題是問題,只要小王爺不在意,金州的發展就不會受到影響。

王真看完了報表,覺得沒有問題,是成功的報表,在上面簽了自己的名字,蓋了章,又按了手印。

“金州是個好地方啊.”

王真站了起來,忍不住伸了個懶腰。

他這位戰場上走出來的武夫,自從來到了金州,越來越多的與筆桿子打交道,氣質脫變了許多。

但是林場有今日的發展,王真的堅韌可以說是離不開的。

更是有他的坐鎮,金州對閹工使用的安全從來沒有出現過意外的情況。

這位經驗豐富的戰將,把所有的隱患都提前想到了,任何閹工聚眾鬧事的隱患都被他提前佈局消除。

金州三面環海,東面連線無邊無際的長白山脈,只有東北方向兩三百里的復州才有兩千餘戶的軍戶。

復州以南修建的欒谷關,盤古堡等兵堡關隘,又成為繞不過去的關卡。

只有透過這些要塞,才能進入遼東的平原地區,否則無邊無際的長白山脈,就會是最大的阻礙。

這就是金州獨特的地利,讓閹工們逃跑不了。

因為單個的人離開社會環境,手無寸鐵的進入長白山脈,最後只有成為野獸腹中物的下場。

金州城又成為金州在東邊的橋頭堡,讓金州腹地成為封閉的地區,透過旅順口與外界連線。

金州的地理環境和軍事工事讓閹工們絕望,繁重的勞作和惡狠狠的閹人監工,更讓閹工們失去了所有希望,猶如麻木的木偶。

加上日本服強的社會風氣,閹工們成為金州價效比最高的生產工人群體。

王真現在已經不再覺得自己擔不起北平新戲中的英雄故事。

他這幾年在金州完美的答卷,豐厚的功勞讓他挺直了腰板,他敢肯定的說自己對得起百姓,更對得起百姓們因為新戲宣傳對他的崇拜。

金州的成功。

就是他的底氣來源。

“船政司的年終報表整理完了沒有?”

管事搖了搖頭頭。

“讓人去催一催,我們需要儘快出發去北平,不能再拖下去了.”

王真雖然不負責船政司,但是他的威望足。

船政司。

設立的一處專門儲備“大骨”的倉庫。

二三十米,三四十米,甚至更長的樹木,整齊的擺放。

樹木的枝葉已經剪除乾淨,在下面有木託撐著,不與地面保持接觸,避免受潮。

一座座塗了各色油脂,在陽光下沐浴,維護了兩年之久的木頭山,看上去讓人震驚。

那些七八十米以上的大樹,少一顆就是少一顆,需要數十年甚至近百年才能成長到如此的高度。

這類大樹都是林場的稀缺寶貴資源,內地已經沒有這種大樹,可能還有,但是在人跡罕至的地方,而且並不會有很多,屬於絕對不能浪費的資源。

幾名技術人員帶領學徒,檢查這些木料的儲備情況,有沒有意外的發生,是他們常年的工作。

這裡不使用閹工。

閹工有專門的管理規章制度,主要在密集型原料行業集中使用和管理,同時也避免技術傳播出去。

使用閹工是為了讓他們從事最勞累的事情,而不是為了培養他們成技術工人。

一名技術工人不算寶貴,但是一萬名技術工人就不得了了。

所以七萬名閹工,他們什麼都不懂,只從事苦力行業,任何技術相關的行業,都不會使用閹工。

倉庫的管事,根據船政司送來的單子,把需要交付的合格木料交給運輸隊。

運輸隊把這些沉重巨大的木料送入船廠。

修建的簡易軌道上,長長的拖車下面有幾十個輪子,透過滑輪吊車工具,把木料裝入鐵道拖車上。

由鐵道拖車運輸到船廠,成為船塢生產船隻的“龍骨”。

因為豐富的“龍骨”大料資源,解決了船隻最主要的限制,船廠才能全力以赴的生產各色船隻。

一號船塢。

一艘長百米,最寬處為五十米的福船,船首和船尾副帆各一個,船身前半部的主桅杆長十三米。

主桅杆的後方,也就是船身中部是高大的煙囪,煙囪兩旁的船外是三排大輪子。

船後部凸起,各有一排八門炮窗。

甲板還沒有鋪設,框架上有不少的船匠,從事各類部件的安裝和製造。

在船塢旁的地面上,擺放無數的工具,兩塊十幾米的寬大木板從地面搭在船舷。

還有各色滑輪吊機,把地面的物資運輸到船上。

這艘巨大的戰艦已經成型。

十幾名技術人員在地面上,圍成一圈指著圖紙上的圖畫,圖畫無數的線條內容進行商議。

船隻。

代表了一個文明的技術綜合水平。

在明中期以前,明朝的造船業是世界上最發達的。

後來因為官員燒燬了福船圖紙,加上明朝禁海對船隻桅杆的限制,導致大明的造船業發展停滯下來。

不過明朝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力並不深入,十六世紀七十年代,隆慶開關後,船隻業又迎來迅速發展。

葡萄牙人最喜歡用福船來進行海上貿易。

在福建由鄭芝龍和地方官府合力建造的船隻,綜合水平超過西方,成為當時最先進的船隻之一,但在西班牙突襲中,還未離港就毀滅在了戰火中,沒多久明朝消亡,也就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

眾多的船塢全力生產,旅順口的碼頭外,二十餘艘大型福船已經裝載完畢。

這些載重高達兩千萬斤的木材,石灰石,大理石等各色原料,將會是洪武二十九年,金州向北平最大,也是最後一次的運輸。

……

天津水泥廠。

“繼續加重.”

一名技術人員說道。

聽到技術人員的話,幾名工人增加框架結構上的石墩。

搭建的長方形鋼筋框架穩固的釘在水泥地面上,托盤的上方有數塊的方形石墩。

托盤最下面是指甲蓋大的鋼釺,隨著重量的增加,壓著地面的水泥板終於出現了裂痕。

技術人員連忙記錄了下來。

“養護二十八天的水泥,用壓力測量器檢測,一千斤的壓力下,受重平方為三平方分.”

隨著市場對水泥的需求,水泥生產廠需要更多的新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

而隨著水泥不同的用途,修建底層樓房,高層樓房,橋樑等,也需要受壓力不等的水泥強度。

“終於突破了.”

聽到技術人員的話,工人們鬆了口氣,臉上露出了高興。

技術人員也很高興。

最早兩百號的水泥早就淘汰了,更多生產六百號的水泥,投入兩三層樓房的使用。

但是工程部和鐵道工程部,隨著工程的發展,需要更強號的水泥,因此水泥生產廠也開始試驗更強號的水泥。

前年才突破了八百號的水泥技術,結果沒多久又要求更高強度的水泥。

最大的甲方有要求,水泥廠只能全力以赴的研究,終於誕生了千號強度的水泥。

在測量的技術人員看來,千號水泥只有特殊的工程才需要使用,六百號的水泥,足夠滿足大部分的工程。

不過甲方要求,連廠長都無法決絕,何況他一個小小的測量技術人員呢。

天津水泥廠坐落於北塘口。

天津的碼頭,主要有大沽口和北塘口兩地,以及附屬的幾個碼頭。

北塘口一帶,還是水泥建材材料的生產基地。

這裡的大煙囪是粗大形。

窯身從爐柵向上到加料門底部的距離有五米,全高十三米,窯的內徑是十寸。

爐柵用的粗細不同的兩種熟鐵材料製造的鐵條組成,粗的固定在窯牆上,細的可以在卸料時抽下來。

是宋朝時燒製石灰延伸出來的技術,採用到製作水泥的工序中,為水泥廠技術人員提供了思路。

用石灰石、砂岩、鐵粉、粉煤灰等粉磨、煅燒後,又加入礦渣、粉煤灰混合,緩凝作用形成石膏後,再粉磨出來後的產品,也就是水泥。

這些粉末裝入麻袋,運去工地,加入適量的水攪拌,最後成為工地使用的水泥。

麻袋是反覆使用物資,需要收回使用。

塞北開發區,又將成為水泥使用的市場新大戶。

那裡要修建十二座小型兵堡。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寒門天婿:穿越後我是女帝剋星

揮發中的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