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魯莽的先生

總結誰不會啊。

學校裡。

一位穿著長衫的先生,滿臉興奮的開啟技術報的回信,看了片刻,臉色越來越難看。

學校是半封閉式的環境,造成了獨特的職業習慣。

先生在學校不愁吃不愁喝,一家子生活穩定,已經很久沒有被拒絕過了。

雖然技術報的回信用詞很委婉,大意是說這位先生總結數學的科目很重要,但終歸還是認為要放後。

“憑什麼.”

先生非常的不滿。

“理數才是最重要的.”

他在公房裡很生氣,越想越氣,越氣越想,終於披上了大衣,拉開公房的大門。

外面的氣溫已經開始漸涼。

學校的孩子們正在上課,他經過操場,遠處有上戶外課的學生們,誰也不敢靠近這位臉色難看的先生。

先生走出了學校的大門,來到了公車站臺。

燕王宮。

世子府。

內閣的成員們,第一次以閣員的身份,商討北平的事宜。

與後世大明的內閣不同,北平的內閣有三十餘人。

金忠,葛誠,戴德彝,陳亨,申逵,墨麟等人,還有周世豐,馬王宣。

這是一個構架很奇特的內閣。

包含了衙門,都司,六科,工廠,軍工聯合辦,軍戶經濟合作社等方方面面。

葛誠是左閣老,金忠是右閣老,陳亨是中閣老。

“按察使司要分離出來.”

“斷事司成為單獨的大衙門,負責斷事,斷事司的大司官,不受任何人的管理.”

“還有訴訟行也要管理起來,形成有效的統一標準,必須要持訴訟堪合才能幫人訴訟.”

第一件事就是律。

朱高熾和諸位閣員,商討著未來北平的改制。

“以往地方縣衙辦案,會有許多老百姓觀看,我覺得這很好,以後的斷事司也要保留.”

“在斷事的時候,不但有老百姓觀看,還要有老百姓組成的的斷事團.”

“斷事團不允許有訟師的參與,只能讓普通的老百姓參加.”

朱高熾的想法,引起了不少人的擔憂。

“斷事需要嚴謹的見識,普通老百姓連大明律都不精,因此讓老百姓參加斷事,會不會太過荒謬.”

戴德彝的確加入了北平。

這位本來準備來對付北平,已經做好了視死如歸的御史,實在是抵抗不了北平的環境。

他就是鐵面無私的人,小王爺太會投其所好了。

連他也擔憂老百姓的加入,會導致斷事的不公正。

“大明律是為了什麼?”

“如果斷事的結果,連多數老百姓都無法接受,請問是斷事官的問題,還是老百姓的問題呢.”

朱高熾反問道。

“有許多人啊,對老百姓戴上許多的標籤,我承認在有些環境下,老百姓的確會有錯誤的認知.”

“但這是老百姓的問題嗎?這是資訊傳播的問題.”

朱高熾當著眾人的面,非常肯定的說道:“你們這些人和我不同,我是託祖上的洪福,才能有今日的地位.”

“而你們都是從老百姓中走到今日地步的,難道你們剛有了官身,轉過頭就小覷百姓們了?”

小王爺連這種話都說了出來,其餘人不知如何回應。

紛紛低下了頭。

像葛誠和金忠這些人還好,已經習慣了朱高熾的做派,戴德彝又受了一次震撼。

怎麼感覺貴人比自己這位御史還要愛護百姓呢。

戴德彝不禁反省。

實在是小王爺步子邁得太大,自己委實有些跟不上。

責任還是在小王爺啊。

想通了,戴德彝鬆了口氣,恢復了鎮定,不再拒絕讓老百姓參與斷事。

朱高熾見沒人再反對,點頭說道:“只要把道理講明白,講通透,老百姓才是最識大體的人.”

後世。

還有人擔憂社會福利體系會對資本家的成本太高,會不會造成壞的影響,操的心比資本家都要多。

老百姓比其餘的階層,從哪方面看都要更純粹和真誠。

“不但要讓老百姓參與到斷事,以後調查部也要讓老百姓更大力度的參與.”

調查部的廖榮,聽到小王爺的話,上前認可的說道。

“調查部現在以百姓們實名舉報為主,查處了很多官府,衛所,工廠,組織內部的違法犯忌之事.”

“所以老百姓的加入,屬下是支援的,但是不知道小王爺所言具體是哪方面?”

朱高熾回道:“包括你們調查部自己.”

“皇爺爺為何重用錦衣衛,因為擔心官員們官官相護,皇爺爺有擔心錯嗎?”

眾人安靜了下來。

官官相護是必然的,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別說官員,就是普通人,但凡有點機會的時候,甚至更加的肆無忌憚。

換句話說就是人情世故。

御史監督官員。

但御史也是人,也會有人情世故,更會官官相護。

因此有了錦衣衛。

但錦衣衛同樣是人啊,照樣會和官員們互通有無,最後也官官相護了起來。

然後又有了東廠。

太監不是普通人,和科道出身的官員們有天然的地位衝突。

一個是皇權的依附產物,一個是民權的產物。

但是朱高熾都不要。

老百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調查部也要受到督理,誰來督理?老百姓來督理,老百姓督理調查部,調查部督理管理人員.”

朱高熾的改制,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會這麼大。

其實都是歷史就有的方法。

張居正改革前,首先動的是本該監察大明廉政,卻成為了人情關係網核心節點的御史。

說明了督理體系的重要性。

雖然張居正最先壓下了御史,但不代表御史就放棄了抵抗。

被罷免的御史們各自回去了地方,後來又逐漸約在一起講學養望,痛批張居正的新政,為張居正死後,清算新政積蓄了力量。

一個文明的發展,其內部的督理體系是至關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力量。

任何機構和人都會犯錯。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論古今中外都是在不停的犯錯。

而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錯後沒有改正。

出現了問題,只要道官們能正視問題,立馬改正問題,那麼出現的問題越多,這個文明反而會更強盛。

那麼如何保證呢。

督理體系。

什麼督理力量都不如老百姓參與的督理。

因為最終的結果是落在老百姓身上的,為了自己的利益,老百姓必然會用心督理。

除非只是掛名而已。

督理的權並不是實際控制在老百姓手中。

朱高熾放權給官員們,成立了內閣,官員們很高興,如今聽到朱高熾說要讓百姓們加入,官員們開始了疑慮。

朱高熾沒有在意。

這是人之常情嘛。

辦理內閣,官員們當然樂於接受,並且大力支援,如今要在他們頭上,讓被他們管理的百姓們倒過來督理他們,心裡當然有些不舒服。

也是朱高熾不願冒然去應天府的原因之一。

在北平掌握了民心的他,可以輕而易舉的壓縮勳貴,武將,官員,鄉紳們的權利。

因為他讓利給了百姓們,建立了有效的治理,獲得了百姓們反哺的力量。

而在應天府,應天府的百姓們,誰認得他朱高熾呢,而且輿論更掌握在鄉紳手中。

在北平靠著老百姓的支援,然後培養起來的這套體系的官員,才是真正的接管應天府的底氣。

中午。

內閣的閣員和其餘的官員離開,朱高熾準備休息片刻,以養足精神應對下午的公務。

“有名先生執意見小王爺.”

張全小聲的問道,“他說是關於學術打壓的事.”

朱高熾皺眉,“請他進來.”

偏廳。

等候多時的先生,內心的不爽漸漸的消失,隨之而起的是忐忑不安,越來越緊張。

正後悔的時候,張全笑著請他去見小王爺。

那人硬著頭皮跟了過去。

“請坐.”

朱高熾很客氣,“為這位先生上茶.”

先生要拜見小王爺,被朱高熾免禮,溫和的小王爺,讓先生內心的緊張稍解。

自我介紹了一番,說起了自己的不滿,談起了自己的不滿,這位先生又像回到了學校,在講臺上的氣勢。

“數理是小王爺說的重要的學問,我還被聘請為大學的理數導師,後年就去加入大學.”

先生很委屈啊。

朱高熾也終於聽明白了。

古希臘文明的數學很落後,一直沒有小數概念,他們的數學道路是走不通的。

古希臘人的計數系統看起來是十進位制,實際上只是十根手指頭的原因而已。

因為他們沒有位值制的概念,記數方法十分的落後。

中國古文明的數學很先進,很早就發明了十進位值制的概念和理論。

發明九九乘法歌訣,小數、負數,例如古代已有零的概念,用空格表示、以及探索開方、圓周率、方程計算、分數運算等等。

而要在十三世紀,西方才有了小數這個概念。

當時的法國還在使用落後的二十進位制。

因為古中國與印度的頻繁交流,印度從中國學到了很多先進的數學知識,其中包括十進位數字系統。

之後,印度創造出了阿拉伯數碼,並傳播到了阿拉伯地區,歐洲人將之命名為“阿拉伯數字”。

隨著後世西學的勝利,他們命名的阿拉伯數字成為了世界普遍的印象。

十三世紀之後,歐洲人才開始接觸到十進位制,但直到印刷術的流行,十進位制才在歐洲真正普及。

《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作者英國學者李約瑟說:“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制,就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

也就是說,沒有十進位制的話,各國數學基礎不統一,也就很難談起數學進步,以及建立在數學基礎上的現代文明。

從記數系統上來看,“十進位制”傳播到歐洲之前,人類算術的高峰只可能在中國,而不是古希臘。

事實上,在十五世紀之前,除了古希臘的幾何,歐洲算術成就泛善可陳。

而歐洲真正與中國拉開差距是在清朝時期,當時中西方交流之後,歐洲站在中國古代數學的巨人肩膀上創立了微積分。

很多以歐洲人姓名命名的數學原理或公式,其實中國人早已研究出來了。

比如南宋“楊輝三角”,在西方被稱為“帕斯卡三角”,前者比後者早了四百多年。

南北朝“祖氏原理”,也就是涉及幾何求積的命題,在後世西方被稱為“卡瓦列利原理”,前者比後者早了一千一百多年。

因此並不是中國古代數學成就不高,而是後世的落後,導致傳播度不夠,以及歐洲掌握了近現代的話語權。

但現在是十四世紀末。

在古中國,偉大的的數學家們,把n計算到毫無用處的、達到7位小數的高精確度。

這對現實的運用並起不到有效作用,成果是偉大的,但是在運用方面卻微乎其微。

小數的兩位,已經足以解決絕大部分的問題,更不用說長達七位的小數。

因此技術報更看重各行發表的實際運用類的文章,而不是這位先生總納的古中國理數。

這條道路是一定要發展下去的。

但正如石油。

朱高熾知道石油的重要性,但這是十四世紀末,重要性在未來,而不是當下。

不過呢。

雖然這位先生並沒有自己的突破,但是能把古中國的數理整合起來,已經是了不得的成就了。

看來能成為未來大學的導師,此人還是有很高的水平,因此朱高熾給予了支援。

他給技術報報社寫了親筆信,希望技術報的工作人員,重新審理這部理數寶典。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異獸世界!修仙

掙夠一個達不劉

劉協的人生模擬器

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