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朱棣哄著朱元璋

“你皇爺爺經常出宮,每次回來後,都會提起長江大橋的修建,對鐵道工程部讚不絕口.”

朱高熾看著朱棣的密信。

“為父在應天府一切都好,只是國事甚重,你身為長子,應該早日來京.”

當看到這句話,朱高熾去京城的意願又降低了幾分。

這不就是牛馬麼。

北平的事務,自己把朱棣未來搞出來的內閣提前弄了出來,讓自己省了不少的精力。

他可是知道,朱棣向朱元璋提議過,也想弄個內閣出來,幫他分擔分擔,結果被朱元璋否決了。

朱元璋啊,其他倒還好,唯獨在工作上,太喜歡親力親為了,也不考慮誰能像他一樣的好精力。

“父王這是想把我哄去應天府啊.”

朱高熾就很擔心,在北平環境下的新軍,能不能抵抗住江淮地區的誘惑。

“咱也不強求,你們父子到時候給咱一塊養老的田地,咱也不礙你們父子的眼.”

“你們帶著三營新軍去京城,與部分禁軍換防,這些事情父王自然會交代伱們怎麼做.”

哪怕知道財政不足,因此皇帝想多收也收不上來,除非進行收稅體質的改革。

看來父皇是對自己的才能滿意起來,不再擔憂自己治理國家的才能。

他們即將去京城。

原來的北平,大寧,遼東,陝西行都司等地區,是大明財政支出的地區。

第二日。

房寬,唐雲等人,別看他們在路上一口一個王爺,當在京城見到了朱元璋,立馬就跪了。

如今這些地區雖然不再像朝廷繳稅,但也不需要朝廷的財政轉移了,反而讓南方留下了更多的糧食。

北方已經整編出來了六十營,也就是十八萬新軍,每年光軍餉高達三百餘萬。

京城。

“禁軍去整編為新軍,是父皇同意的,如果父皇改了主意,兒子這就通知北平取消這項軍令.”

“三營新軍是第一批派往京城的,後面會派去第二批,第三批,而你們第一批是關鍵.”

這並不是憑空而來的擔憂。

這也是原因之一。

但是朱棣也很擔憂父皇。

“這小子真氣人.”

“今日有件喜訊告訴父皇,今年的夏稅已經統籌了出來,雖然秋稅要在明年二月才有實數,但是兒子估摸,今年的稅收已然可以高達三千餘萬石.”

三千餘萬石糧食的稅收,朱棣很高興。

這些中級武官,最後成為大明的勳貴,雖然也是靠著他們的拼搏,但是好多人連拼搏的機會都沒有。

“咱早就下旨,每年不許超過兩千七百餘萬石的稅收,如何收到了三千餘萬石?”

“小王爺放心,我們一定帶好新軍.”

房寬等人拱手說道。

“兒子如何敢有此心思,天地不容也.”

朱棣連忙起身寬慰。

房寬和唐雲等人,被小王爺的話逗笑了,各個露出憨厚的笑容。

朱元璋嘆了口氣。

本來在工地上交了不少的“好友”,如今突然也離他而去。

“好東西啊.”

三營新軍在房寬的帶領下,乘坐鐵道火車進入了山東境內,山東境內的鐵道還未通車。

在稅收總量沒有上升的情況下,而伸手的勢力卻不斷增加。

朱元璋越罵越過癮,心裡越來越痛快。

以前為了朱允炆忙的昏天暗地,突然間閒了下來,朱元璋覺得很空洞。

都是喜歡向人講道理的性子。

其實比起朱元璋,教育環境更好的朱棣,他的眼界有些方面是超過朱元璋的。

朱元璋不但沒有高興,反而更生氣了。

從軍隊的建設,以衛所為主,減輕百姓負擔的宗旨,到如今定下稅收的上限,都可以看出朱元璋對百姓們的心意。

朱棣被罵懵了,這是什麼話。

加上各項軍備,日常訓練,高標準的伙食,每年的實際軍費支出已經將近千萬元。

如何減輕民力,是朱元璋做了一輩子的事。

“父皇,兒子如何是這樣的畜牲.”

朱棣跑到朱元璋身邊跪下。

和後世的觀念不一樣,朱元璋有點小農思想。

朱高熾不準備再擴編新軍了。

“哦豁.”

本來心裡就有火,一下子被朱棣勾了出來。

朱棣哄著朱元璋。

父皇的脾氣越來越古怪了,有時候跟小孩一樣的不講道理。

他這些時日聊得來的“好朋友”們,紛紛向他告別了一番,各自收拾行李去了湖廣行省。

朱高熾不滿道。

“都是寶貝啊,就這麼調走了.”

朱元璋很不捨。

廣大的前途正向他們招手。

既然在應天府沒有“超級工程”,他們留在這裡也就失去了作用,反倒是湖廣那邊才可以發揮他們的才能。

以前捨不得罵長子。

朱棣連忙解釋:“北平如今不像應天府繳稅,而應天府也不用供應北平,反倒是節省了支出.”

朱棣誠懇的說道。

但也是鬆垮最快的地方。

終明一朝,因為這個祖制導致的收稅體系,每代的兩稅都沒有超過三千萬石。

“還有關於鐵道建設的事情,想必皇爺爺會很不開心,都是令人頭疼的事情啊.”

說起來也怪。

十八萬新軍,已經足夠滿足北平的穩定,以及對軍官的培養,為日後在南方的擴建新軍提供根基。

小王爺想偷懶,不願意儘快去京城,他們卻已經等不及了。

朱棣忍不住提醒。

但朱棣未來偏偏是造反上位,所以為了穩固自己的名分,他必然要抓住朱元璋定下的祖制,以證明他的正當性。

換句話說。

但是朱元璋忘記了一點。

所以如此心理的朱元璋,在聽到今年收到的稅收會超過三千萬石,不但沒有高興,反而大大的生氣。

兩父子朝夕相處年餘,朱棣本就崇拜朱元璋,更不是禽獸不如的人,哪裡不知道朱元璋為何生氣。

殿內的太監們猶如木頭人一樣的,實在忍不住了就低下頭,嘴角控制不住的弧起。

與之相反。

“今年收到的三千萬石的稅收,並沒有像老百姓多收,而是因為北方的生產力提升導致的.”

朱高熾告誡了再告誡。

所以朱元璋下旨,以後就按照整個數字來收。

“都是熾兒的不好,說好在應天府修建鐵道大橋的,說改了主意就改了主意.”

朱元璋聽後反而恢復安靜,平靜道:“軍國大事,如何能說改就改,且禁軍改變為新軍,本是咱要求的.”

最終隨著人口的增加,管理成本的上升,經濟的發展,而稅收卻沒有增長,大明的財政陷入了貧困。

獻寶貝一樣的,把各色軍器一一拉出來。

聽到朱棣的解釋,朱元璋醒悟了過來。

如今在政事上,父皇越來越放手,甚至已經不再檢查自己批覆的奏疏。

“咱把他叫來京城,您老人家用鞭子抽他,好好出出氣.”

多少強軍能在磨難中成長,最後卻毀於奢靡。

“老咯.”

此消彼長之下。

“這大傢伙.”

“但是我要警告你們,江淮風氣奢靡,軍隊風氣卻不能鬆懈,明年我會去京城,如果新軍風氣鬆散,我就要找你們的麻煩.”

果然是親祖孫啊。

“聖人.”

“庫裡頭有門叫做百子連珠炮的大炮,一炮下去橫掃一片,聖人有沒有興趣看看.”

現在的大明,繼承唐朝開始的兩稅制度,每年從地方上收上來的夏秋兩稅,在前些年達到兩千七百萬石的時候,整個大明的官府和軍隊已經用不完了。

到了現在。

軍隊未抵達京城,但是朱高熾的書信早已經送到了朱棣的手中。

明明清朝已經有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極致貪汙社會風氣,而明朝的財政收入卻遠遠不如清朝。

朱棣一臉的關心。

想不到罵兒子原來是這麼爽。

“反正你們父子齊心,咱老頭子是外人.”

三營行軍開始恢復傳統行軍方式,由各地官府供應軍需。

“無論是皇爺爺還是父王,對您們給予了厚望的,不要因小失大.”

禁軍由兩萬人北上,在北平接受新軍整編。

朱高熾忍不住摸了摸額頭。

朱元璋大罵。

人口是會繁衍的,人口的繁衍,也會開拓出更多的田畝。

北平的新軍終於抵達了京城,在應天府為他們準備的營地中,朱元璋看著各色各樣的軍器,一個個愛不釋手。

根據這些好朋友的說法,他們這些技術骨幹人員,要去支援湖廣。

“你兒子造我反,你又繼承了我留給你的家業,你們父子翅膀硬了,現在嫌棄咱這老頭子了是不.”

“父皇最近看起來有些悶悶不樂,兒子也不知道如何寬解,兒子真愚鈍.”

“父皇出門次數太多了.”

不過朱元璋很快不無聊了。

朱棣剛說完,回來就是黑著臉的朱元璋,跟著一起罵道。

他從工地上,已經知道鐵道工程部放棄了在應天府修建長江大橋的建設計劃。

眾人心中忍不住感到好笑。

“的確氣人.”

朱棣哭笑不得。

“禁軍派去了北平,你們北平的新軍要來京城,以後哪裡還有咱的容身之地.”

天子腳下。

“新軍的風氣,你們去了京城要帶好頭,我可不希望當我見到你們的時候,看到的已經不是現在的你們了.”

朱高熾看到了眾人的神態,只能感嘆這幫人的確是好運氣啊。

“快快,把咱的百子連珠炮拉出來.”

朱元璋興奮的吼道。

“好叻.”

朱元璋的人格魅力,肯定是沒得說的,這些北平來的新軍將領,圍著朱元璋寸步不離。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萱錦爭

禮安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