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地圖開疆

大寧行省。

“郡王.”

“出去打獵啊.”

幾名侍衛進門問道。

朱高煦自從來到了大寧,在軍事方面沒有讓人失望,令許多原本擔憂的人放心了。

大寧數十衛所的安穩,除了燕王和朱高熾的威望所在,更有今日軍制改革的順利,朱高煦同樣發揮了一些作用。

朱高煦和大寧武官們預想的不一樣,這位高門大院長大的年輕人,在軍事上不但有自己的見解,更在自身武力上令人服氣,號稱大寧第一大力士。

騎術,弓術,刀術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收穫了不少的威望和人心。

“沒空.”

朱高煦改了性子,手裡拿著一本厚厚的書,竟然在看書。

高陽郡王的脾氣很好,性格直爽,獲得了許多軍士的喜愛,侍衛們甚至敢和高陽郡王開玩笑。

“郡王讀春秋嗎?”

朱高煦瞪了一眼,“敢打趣本郡王.”

“嘿嘿.”

幾人走過來,這才看清楚朱高煦手裡的書,竟然是一本厚厚的圖冊,是十一行省一地區的輿圖。

最前面幾頁是摺疊起來的圖紙,攤開後就是大明北方的輿圖。

“哇.”

“大寧有這麼大.”

幾名侍衛驚呼。

在北方十一行省一地區的輿圖上,奴兒干竟然有兩個大明行省的規模,在極北方很多地區是空白的,但是被畫了上去。

沿著草原上的瀚海分界,瀚海以內分別是大寧行省,比他們知道的大寧大了數倍,隔壁的開平行省同樣如此,一直延伸到瀚海的官山一帶。

這個瀚海可不是海。

是大漠上的沙漠,漠南漠北的交界處。

開平隔壁則是山西行都司,本來計劃中也是升格為行省的,考慮人口分佈,最後歸入了山西行省,接壤河套地區,在再邊就是西域行省。

以開平行省,大寧行省,山西行都司,西域行省,在內地外形成了大保護區。

遼東行省,北平行省,山西行省,陝西行省,四行省成為了內地。

在大保護區外,則是塞南行省,從東部捕魚兒海開始,一直到西部的爾泰山脈。

猶如一個鍋蓋,蓋住了開平行省,大寧行省,山西行都司,西域行省。

在鍋蓋上還有一個鍋蓋,就是塞北地區。

塞北地區以北畫了無邊無際的空白地圖,還專門標註了里程,以北一萬里皆是大明國土。

“北邊有一萬里的土地?”

“不知道.”

朱高煦搖搖頭,別說塞北以北的一萬里,就是一千里都沒人去,根本無法生存。

“那還畫進來作甚.”

“大哥這麼做,肯定有大哥的用意,只要我大明一直強盛下去,誰敢反對我大明的這本輿圖.”

“反之,我大明弱敗的那天,別說這些土地,就是現有的土地有多少也保不住.”

朱高煦在朱高熾身邊呆了幾年,多少受到些影響。

大哥常說不怕地圖開疆。

古人說整個天下都是中華的,胃口要大多了。

多少國家不也是地圖開疆,只要實力足夠,實力有多大,地圖開疆就能有多大。

“你們收拾收拾,明天跟我回北平.”

朱高煦說道。

“小王爺來命令了?”

“大哥說大寧這邊已經穩定,不需要我留在大寧了,我們要去山東,那邊大戶多啊,還有聖賢之鄉.”

“聽說那家人來北平向小王爺祝賀過,難道還反對小王爺的改制.”

“哼.”

朱高煦輕哼一聲,輕聲笑道,“誰贏幫誰唄.”

大寧外是第一層“鍋蓋”塞南行省。

在塞南行省的商團,比起塞北行省的商團要多,塞北太貧瘠了,也沒有什麼人口,全憑藉是商團從內地招工,成本太高,而且鐵道還未通車。

塞南行省的鐵道建設的早,目前和北平的一段,和山西行都司的一段已經通車。

至於塞南西部到豐州的通車時間,估摸要到明年年中了。

在離開大寧前,朱高煦視察了大寧行省。

整個大寧行省,原來全寧衛以外的土地,雖然劃入了大寧行省,但屬於無人區。

全寧衛駐守了一營新兵。

朱高煦最先來到的營州三護衛。

馬拉火車奔跑在大寧的支線鐵道上,蒸汽機火車頭如今連主線鐵道都無法滿足,所以在支線鐵道上,主要是馬拉火車為主。

“興州屯衛,營州五大屯衛,這些屯衛軍田比較多,加上週邊分劃的軍田,所以屯衛的改革已經全部落實,主要以大片井製為主.”

車廂中。

幾名官員坐在朱高煦對面的座位上,向高陽郡王介紹當下大寧的形勢。

“目前各大主力衛的分田計劃,並無法滿足片井制度,軍田數量不夠.”

“例如營州三護衛的軍戶,從寧城周邊分了出去,由軍戶經濟合作社組織,並且下撥助農貸開墾田地.”

“原衛所中除了精兵選拔入新軍外,其餘全部免除兵役,以種地為主.”

“但是各大主力衛的許多精兵加入了新軍,從政治利益上保障了他們的權利,所以總體保持了平穩.”

朱高煦點點頭。

十八歲的青年,當從軍中出來時,就會沉穩些,不像在軍中的隨意,幾名官員心裡對高陽郡王的印象高看了三分。

“土地革命是重新分配社會資源,大哥說是為了保障軍戶們的利益,在這個過程中,必定是有先後的,也有不少人的利益會受到影響.”

朱高煦跟著朱高熾身邊幾年,再也不是當年的哪個頑皮的少年,有了自己的見解。

“不過大哥為了彌補,制定了很多的方案,是皆大歡喜的場面,還不願意放棄的,那是習慣了站在別人的頭上作威作福.”

“有種人啊,自己的日子好過了,並不會讓他滿意,只有別人的日子過得不如他,被他壓上一頭,他才會有幸福感,對於這種人,我們不用滿足他的幸福感.”

“高陽郡王對人性的認知很深,在下佩服.”

一名官員拱手笑道。

“我也是聽大哥說的.”

朱高煦沒有大咧咧的領受讚譽,而是抬出了朱高熾。

大寧的山區很多。

這些連綿的山區被放棄了開發,整個大寧行省的規劃是一百萬人口。

大寧南部的平原,已經足夠一百萬人口,大概十六萬餘戶軍戶施行片井制度。

鐵道從山區邊緣繞過後,出現了豁然開朗的平原地區,無邊無際的麥田。

這裡的小站臺多了起來,朱高煦在營州右護衛的地區下車。

營州右護衛的衛司衙門搬離了寧城,因為軍制的改革,衛司衙門基本上沒有了什麼大權利。

但畢竟有五千六百戶的軍戶在這片土地上耕種,衛司衙門還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從管理性衙門變成輔助性衙門。

“先看看吧,看完了再去營州右護衛衛司衙門也不遲.”

朱高煦說道。

土地上。

人們在開挖溝渠,修建水利灌溉設施,荒地上有各色各樣的機器,還有許多大興的牲畜。

無數的旗幟,在風中被吹得花枝招展,正如這裡的工地一樣熱情。

“燕王旗.”

“中華重工工旗.”

“軍戶經濟合作社大寧營州右護衛農業大寨.”

“農業發展銀行支援專案組.”

“新軍軍旗.”

“大寧衛所旗.”

“大寧行省布政司農墾指導小組.”

“都司指揮部.”

……

“想不到竟然有這麼多組織.”

朱高煦第一次離開寧城這麼遠,才知道地方上的變化有多大。

“正是因為有這麼多組織,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出機器的出機器,團結社會一切力量,協助軍戶農業大寨的建設,才能讓軍戶們迸發出大激情啊.”

跟在朱高煦身邊的官員感嘆道。

工地上。

人們挖著地面,無數的小車在運輸,一條條的溝渠有了影子,人們乾的熱火朝天。

“開墾出來的田,以後都是自家的,誰不願意賣力氣,都希望早點有自己的土地,所以百姓們才能這麼拼命幹.”

朱高煦巡視了工地。

修建水庫,開荒,修溝渠,修抽水站,修民房,一片片的片井正在成型。

傍晚的時候。

由文工司從各個劇院組織的下鄉慰問文工團,在臨時搭建的劇臺上表演。

“雄風起,氣昂然.”

“齊心來開墾.”

幾名歌唱家在臺上,唱著動測人心的歌曲,一旁的樂器班,發出雄壯的伴奏聲。

火把的火光下,工作了一天的百姓們席地而坐,面帶笑容的看向臺上。

一張張黝黑的臉,眼睛了滿是希望。

每戶分田一百畝。

在這個時代。

對於普通百姓們而言,這是多美幸福又奢侈的希望,如今這個希望彷彿就要實現了。

每個人沉醉在希望之中,歌聲彷彿拂動每個人的心靈。

這是共鳴。

唱出了他們的心聲。

“流汗辛苦建家鄉就是為自己.”

“大明最偉大.”

“齊心團結共.”

古代缺乏參與社會活動,內心停留在枯燥的百姓們,還沒有學會如何釋放自己內心的喜悅。

他們露出傻呵呵的笑容,用最樸實無華的眼神看著臺上。

老人們笑著。

男女們也在笑著。

孩子們跟著大人們笑著。

正如歌聲中,最美好的時代,因為現在在做的事情,就是在達成他們的希望。

可能幾十年後。

這些長大後的孩子們,成為新一代建設社會的主人翁,有一天會突然想起小時候的這一幕,嘴角不禁露出微笑吧。

第二日。

朱高煦放心的離開了大寧,大寧的熱火朝天,正像是蒸蒸日上的北平模式。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絕不出來了的新書

絕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