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一封家信

“大哥的確想要收復安南,父王也有這方面的想法.”

送走了胡廣成。

眾人開始了商議。

透過與地方官,地方土官的溝通,眾人對當下的局勢,有了初步的認知。

“安南形勢複雜,需要綜合考慮,不能蠻幹.”

張輔是衛所舍人出身,協助父親治理過軍隊,後來又親手組建北平的新式學校。

說話有股子書生氣,可朱高煦沒有輕視他。

一路來,此人的談吐與見識,讓朱高煦歎服,難怪大哥如此信任此人。

“安南有我們同族,需要收攏他們的心,團結他們,如此才能讓安南徹底歸附.”

張輔看得很清楚。

皇太孫對每個地方採取的態度是不同的。

對於中華故土,皇太孫採取一視同仁,同族之治的思路,對於外國則採取一切手段。

安南。

論種族與文化,當今比其餘地方更要符合皇太孫殿下的認知,號稱對大明最恭順的朝鮮,論血脈和文化,都不如安南。

只是有時候偏偏如此。

朝鮮倒是恭敬了,可安南卻有些不夠恭順。

主要還是統治者。

“陳氏先祖,是福建人,乃漢族,雖然從陳叔明廢君自立起,與大明起了矛盾,但總體上還是心向大明.”

楊榮開口說道。

“其實安南歷來的統治者,皆為我漢族,包括安南前朝李朝,開國國王李公蘊,也是漢人,主動派遣使者向大宋稱臣,採取唐宋制度,推行科舉等.”

“唯獨這黎季犛,可以肯定,此人已經控制了安南政權,而我看此人行事風格,與歷代安南國主都有不同,不得不防.”

朱高煦卻忍不住想道。

這就是父王說的用人之道嗎。

大哥想要用他的方式治理國家,所以提拔的人,都能明白,並支援大哥的思路。

所以無論是張輔也好,楊榮也好,又或者王真,這些人對於安南的態度,都不是一味的喊打喊殺。

與黃廣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人恨不得大明當下派大軍征伐安南。

“先派使者吧.”

“安南使者說的話不可信,我們目前收集的安南國內訊息,也是雜亂無邏輯,到底要親自了解.”

王真建議道。

眾人同意了王真的說法。

張輔和王真要掌控廣西的衛所和軍事,為下一步做準備,楊榮更要掌握廣西地方事務。

所以由廣西布政司推薦了幾人,並不是左布政使楊鏞的主意,他是外調來的官員,口袋裡沒有幾個人。

最後決定以地方巡御史楊渤為正使,率領使團前往安南。

楊渤很高興。

安南是大明的藩國,語言文字相同,別看安南鬧得兇,但是出使安南並沒有危險,等於白撿的政績。

朱高煦帶來一營新軍,從新軍裡派出一個哨,九十名新軍士兵,護送使團南下。

使團不是朝廷派出,所以以高陽郡王的名義。

一路經過柳州府、南寧府,進入太平府,見過了當地的流官,然後南下受到了思明府土知府黃廣成的接待。

楊渤受到胡廣成熱情的接待,山裡的特產吃了個遍。

胡廣成安排的山女敬酒,更是讓楊渤笑的榮光滿面,一路的疲勞掃之一空。

楊渤沒有忘乎所以,還記得軍士們。

“讓兄弟們好好吃一頓,等進了安南,還需要靠兄弟們護送.”

楊渤聽過新軍的名氣,一路來行軍,新軍計程車兵果然與眾不同,令楊渤刮目相看。

哨官很客氣,連稱是應該的。

內地官員們對士兵態度傲慢,能像楊渤這樣的官員並不多,哨官內心升起了好感。

第三日。

使團才離開思明府。

大明設立驛站以及鋪設的全國道路,包括土官治理的地區也沒有漏過。

驛站已經改革,廣西的驛站系統,也已經被整改,只不過因為還沒有通行鐵道,主要還是靠著馬力。

“前面是憑祥馬驛.”

當地的人介紹道,經過了此驛站,再往前走雖然還有道路,也有大明前些年設立的驛站,但是那些地區已經被安南侵佔。

簡而言之。

這裡已經是大明最遠的地區,過了此地,就進入了安南的勢力範圍。

越往南越難趕路。

不是山就是林,氣候溼熱,鎧甲穿不了,會把人悶出病。

楊渤大汗淋漓,忍不住的後悔,再也沒有了出發前的興奮,哪裡知道會這麼辛苦。

他來到廣西幾年,主要活動在桂林府範圍內,最遠也就到了南寧府。

使團又在憑祥馬驛逗留了兩日,恢復體力,養足精神。

“這裡能寫信嗎?”

哨官找到驛差,客氣的問道。

“能.”

驛差笑道。

驛差是當地人,聘請制,屬於中華重工體系的工人,不過中華重工體系,已經在和朝廷交接。

也就這一兩年光景,驛站要重新歸入朝廷管理,而不是中華重工體系。

以前在北平,因為形勢需要,屬於過渡階段。

朱高熾入京城後,仍然讓中華重工體系改造大明全國的驛站系統,主要是利用中華重工體系的模式,帶動驛站新管理方式。

等改造完了,形成了新的管理體系,再交回朝廷手中。

驛站從民夫到工人,從工人到吏員,進行了三個身份的轉變,待遇和社會地位,有了截然不同改變。

驛站也分為了兩個主要功能。

第一個自然是通訊,以前主要針對公文,如今包括所有的物件,人們都能向驛站投遞書信。

第二個是食宿。

官府每年向驛站調撥資金,承擔公務上的接待,民間則需要自行支付。

需要在驛站住宿的百姓們,是非常歡迎的。

別的不提,驛站是官方,在安全上是有保障的,不用害怕住進去黑店。

經過中華重工體系改制,內地靠著鐵道系統,以及民間食宿的盈利,總體上不虧,虧損的大頭是邊地。

朝廷方面也沒有不滿。

往年維護驛站開支,經過改制後,並沒有增加太大,用這部分的維護費用,補貼邊地,倒也是皆大歡喜。

哨官回去告訴了手下們。

“不久要進入安南,一路靠著兩隻腿,回來不知道還要多久,要寫信的抓緊.”

許多士兵沒有想到,經過哨官的提醒,他們才反應過來。

有的人懶得寫,有的人當即回去寫。

早年傳統的社學,不少人認得字,後來組建新軍,加強文字教育,書寫常用字,大多數士兵都已經具備了這個能力。

更有退伍後的安置,文化水平越高,考核越容易透過,得到更好的就業。

所以士兵們對學習有很大的動力。

“這裡的山跟被刀子切過一樣的整齊,像大戶人家的屏風咧,還有小說裡的大象,我親眼見過了,好大好大的怪獸,一腳能把人踩癟,這畜牲喝水竟然用鼻子,而且不會嗆著.”

一名士兵趴在方桌上,全神貫注的寫著家信。

什長來看了兩眼,與身邊的同袍們,不約而同的露出心領神會的笑容。

這傢伙娶了新媳婦不到半年。

“山被修成了梯田,你沒有親自見過,想象不出來的壯觀,真的讓人神奇.”

“這裡的山太多了,好多同袍的腳起泡,我也起泡了,不過不要緊,你不用擔心.”

……

“大壯,跟自己媳婦寫了什麼,給我們說說唄.”

見那名士兵包好了書信,聽到同袍們的打趣,連忙藏入了懷中,這些傢伙什麼都幹得出來。

果然。

幾名同袍露出不懷好意的笑聲,摩拳擦掌的上前。

“什長.”

大壯委屈的看向什長。

“好了,不要過分了.”

什長這才笑道。

他們也沒有真要做什麼,打發無聊的時間,漢子們朝夕相處,以前軍營裡活動多,還有每日的操練,倒也沒有無聊的功夫。

“什長,吹個嗩吶吧.”

“你瘋了?”

等士兵去投信後,剩下的人們有人說道,立馬引起了反對。

嗩吶一響,耳朵都要聾了。

什長也搖了搖頭。

他家衛所裡的嗩吶匠,算得上特殊人才,後來加入了新軍,祖傳的本事可沒有忘記。

行李中帶著他的嗩吶,軍隊對於士兵自己的物品有規定,只要不超過重量和麵積,可以帶在身邊。

“太悶了.”

士兵們抱怨道。

終於。

正使透漏了離開的日子。

第三日。

他們一行人離開驛站,順著大明修建的道路,進入了祿州。

祿州有安南計程車兵。

使團很緊張。

哨官悄悄的告訴士兵們,做好發生衝突的準備。

“你們是大明來的使團?”

突然。

從後方趕來了一名安南將領,滿口熟練的大明官話,笑呵呵的樣子,充滿了熱情。

對方和楊渤行過禮,經過他的自我介紹,人們才知道,原來他是華族。

那人先是從楊渤手裡檢驗過公文,確認無誤,然後把他們放入城中,不但沒有為難,按照前例放行前,還接待了他們一番。

並且後來還派人護送,以免遇到交流不暢,導致發生意外衝突。

安南國內並不是所有人口都是漢族,不過多數的大戶,與文武官員,包括歷朝的國王是華族出身。

當地的土著屬於部落模式的生活方式,生產力低下,人口稀少,更多的是無人的林地。

古代東方,只有漢人才掌握了先進的文明。

從最初的先民來到此地開始,在空地上開樹墾荒,與毒蛇猛獸奮鬥,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建成了一塊塊的良田,帶來了豐富的農業,造就了寬鬆的社會環境,成為了宜人的居住區。

從中原流域到全國,到東南亞,一直以來如此。

把惡劣的地方,變成適合生存的地區,不是靠著刀槍,而是掌握的先進文明。

所以哪怕漢人武力衰敗的那天,卻仍然掌握著這片土地。

一直到清朝,才有最大的危機。

西方不同於原來的入侵者,因為清朝三百年的禁錮與落後,西方卻在大發展。

所以那時西方的文明,已經超過了清朝時期的東方文明。

這就很可怕了。

漢人從文化到血脈,真正有了覆滅的潛在可能,所以稱為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而在古代。

有漢人的地方,人口就多。

因為漢人能創造糧食,以及生產各種物資。

士兵們第一次來安南,遇到了許多能交流的人,令他們大開眼界,人人都覺得和國內有些地區沒有什麼不同。

看上去很順利,正使楊渤也沒覺得什麼,他可是御史,正經讀書人出身,一路科舉過關,如何會把安南的讀書人放在眼裡。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我是阿斗

七殺七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