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新時代的力量

淳化關新城區,中華重工體系在京城周邊組織修建的第一處大基建工程。

“小趙先生,歇口氣吧.”

七妹看著忙前忙後的趙銳,見這孩子滿頭大汗,想起好友趙氏的交代,忍不住笑道。

趙銳已經畢業兩年了,在北平大劇院也工作了兩年。

從一開始就嶄露頭角,如今是北平大劇院最年輕的管事,主動報名支援南方大發展人才調動計劃。

“不累,七姨管好你自己,等會你要上臺.”

趙銳叮囑道,然後猶如小跑一樣的行走速度,去別處檢查。

每次的演出活動,趙銳都會全力以赴。

雖然畢業了,但是他和同學們還有不少的交流,常常聚在一起討論。

根據同學們的說法。

文明建設的道路極其重要,是讓更多的人們加入的重要戰略。

越多的人接受北平模式,那麼北平模式就能穩固如山。

他的同學說,他們讀書人有責任倡導社會風氣,讀書明智,就是為了建設新大明。

否則他們在學校讀書幹什麼呢,豈不是荒廢了年華。

趙銳又想到了大哥。

大哥來信說他被提拔為了哨官,囑託趙銳好好工作,用心負責,不要辜負了大好年華。

所以趙銳幹勁十足。

他覺得自己在做有意義的事。

看著年輕人離去的背影,七妹心裡感到了敬佩。

這些從學校出來的孩子,別的不說,對於建設大明的動力超過了大部分人。

他們有讓人無法直視的奉獻精神。

“難怪學校的畢業生,誰都搶著要.”

七妹喃喃道。

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交給了她的婆婆照顧,沒有幾年她的孩子也要上學了。

“真希望未來不要辜負他們.”

七妹已經不是尋常的女性,這些年的工作和成就,已經讓她明白了更多的道理。

不過七妹有信心。

只要小王爺在,小王爺定下的制度不變,那麼誰都無法辜負他們,因為無論是工廠還是劇院,做主的都是他們。

自己又如何會辜負自己呢。

趙銳不知道七姨的感慨,來到了臺前的樂器團,問樂師們有沒有問題。

樂師們笑著說道:“我用了半輩子的樂器,手裡碰一碰就知道沒問題.”

趙銳點點頭去了下一處。

這麼有幹勁的孩子,誰都會寬容他的。

小趙先生,就是北平大劇院的工作人員們對他的認可,不只是他母親的原因。

他母親雖然是北平大劇院最早的臺柱子,但影響力並達不到這一步。

臺下。

天色越來越晚,下班的工人們絡繹不絕的趕過來,兩邊有立起的煤油燈柱。

在微弱的光亮和煤油燈下,讓人們不至於看不見周圍。

南方氣溫高。

五月的天氣,農民們已經開始為收割做準備。

種水稻苦啊。

水稻的產量高,但是水稻更辛苦。

趁著最後的閒暇,周圍不少的百姓們趕來看稀奇,各色各樣的人,熟人與熟人。

就像一場趕集般的熱鬧,充滿了喧雜。

朱元璋站在人群中,和普通人別無二致,只不過有不少人在他的周圍。

李道信和景清一左一右的立在朱元璋身旁,景清第一次與聖人這麼近,心裡難免忐忑。

正當他緊張的時候,朱元璋去說話了。

“景清啊.”

“你看到了嗎.”

“什麼?”景清詫異的抬起頭,不知道聖人說什麼。

“這麼多人聚在了一起,更有大量的工人,他們都是有組織的,在同一個地方幹活.”

朱元璋意有所指。

景清是從競爭中拼搏出來的官員,而不是繼承的職位,更不是靠家裡的關係。

科舉被後世各種指責。

但人們忽略了一點。

科舉的公平。

八股文讓窮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站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但不代表讀書人們就不需要學數理歷史,這都是國子監的課程。

而科舉的嚴厲,又最大的杜絕了關係。

哪怕你是農民的兒子,你想要做官沒有問題,誰都知道如何能做官,那就是讀書,只要你是真的有天賦。

科舉全面興盛的宋朝,在文明和技術上的成果,達成了歷史的新高度,世界最頂峰的時代。

絕對是優於古代世家和西方貴族制度的。

真正讓中華文明落後的,是讓中華文明停止發展,禁錮思想,禁錮技術,禁錮火器等。

因此。

景清聽到了朱元璋的考問,立刻明白朱元璋提出問題的本質。

“前朝時,黃河氾濫,有官員提出要修葺黃河,集中百姓,遭到過反對.”

景清謹慎的說道。

只聽到開頭,朱元璋就忍不住露出笑容。

景清明白了他在問什麼。

“結果前朝修黃河,百姓的集中,拉開了前朝覆滅的下場,因為天下苦元久矣.”

“但是我朝不同,我朝不怕百姓集中.”

“無論是在湖廣開荒,還是大量集中移民,並沒有產生什麼波瀾,說明我朝深入人心,受百姓們的支援.”

“說得好啊.”

朱元璋笑道。

“但現在這些人不同了,他們有新的身份,工人。

一種比普通老百姓更有組織性,更團結的力量.”

景清腦海猶如雷擊。

他從來沒有想過這方面的問題,沒想到聖人已經看到了。

是啊。

這是多麼值得警醒的大事。

簡而言之。

相比較鬆散的老百姓,工人群體更難以約束,遇到不公的事情,也更容易鬧事。

“聖……黃先生,朝廷應該有所防範,或者加以引導.”

景清很快說道。

“你等下再看看.”

朱元璋呵呵笑道。

人們等待的舞臺終於拉開了大幕。

工作人員上前介紹了一番,並且笑著誇讚了工人們的建造速度,然後才報幕。

高臺的一角,樂器師傅們早已就坐。

一排一排的樂器師傅們,手裡拿著各色各樣的樂器。

首先是二胡的伴奏聲響起,然後是三排瓷銅的編鐘樂器。

一個人揹著揹帶,木託抵在肚子上,兩手拿著細錐,敲擊著編鐘,最後加入的是笛子的聲音。

合起來的奏樂氣勢磅礴,一下子震撼了周邊,吸引了人們的視線。

此時。

一男一女從幕後走出。

男的穿著男工字裝,女的穿著女工作服。

“嘩啦啦.”

老工人們很快鼓起了掌。

“這就是七妹.”

聽到周圍人的興奮,朱元璋面色平靜,沒有前番的動怒。

“好吵.”

“亂七八糟的.”

幾名年輕子弟批判道。

李道信忍不住回過頭,打量了那幾人一眼。

“咱們工人有力量.”

男低音響起。

男歌唱家精神抖擻。

隨著他的聲音,一排工人從幕後走了出來,戴著工帽,穿著工服,和臺下多數人一模一樣。

“嘿!”

“咱們工人有力量.”

他們齊聲唱道。

“每天每日工作忙!”

“嘿.”

這時候,七妹跟著唱了起來,帶領著合唱團的演員們,她的聲音高亢而鼓舞人心。

“蓋成了高樓大房.”

“修起了鐵路煤礦.”

“改造的大明變呀麼變了樣.”

……

景清從來沒有聽過新曲,一時間愣住了,心裡頭有股別樣的衝擊。

彷彿一股洪流正衝擊著他。

朱元璋早已全神貫注。

他甚至沒有理會那些年輕子弟的嘲諷聲。

同樣的願景。

有的人不在意,甚至鄙視,但也有的人聽之流淚。

同樣的理想。

有的人為之抗爭與奮鬥,而有的人餓死在了她所謂的世外桃源,生前還不忘記鄙視兩眼。

“哎嘿.”

人們唱道。

“開動了機器.”

“轟隆隆地響.”

“舉起了鐵錘.”

“響叮噹.”

“造成了犁鋤.”

“好生產.”

“造成了槍炮.”

“送前方.”

“嘩啦啦.”

工人們忍不住的紛紛鼓掌,老百姓們也震撼無比,原來這是為他們唱的歌呀。

“哎嘿哎嘿,嘿呀.”

“咱們的臉上發紅光.”

“咱們的汗珠往下淌.”

……

工作人員上臺笑著問道:“剛才的歌好不好聽?”

“好聽.”

“再來一遍.”

相比較新工人的靦腆,和老百姓的畏手畏腳,那些老工人群體們更活躍。

他們紛紛響應,臉上充滿了自信。

一名穿著滿是補丁衣裳的少年,好奇的看著那些格外不同的人們。

他們為何這麼跳脫。

他們好像不知道煩惱。

因為風吹日曬,少年顯得很老成,眼睛裡露出羨慕,他想和那些人一樣。

工作人員深情並茂的說道。

“新城區就是為我們自己建設的樓房.”

“在北平一片片的新城區,是工人們自己住了進去,住上了新樓房,改善了新生活.”

“北平模式的發展,就是為了提高老百姓們的生活環境,而不是為了別的.”

“辛苦勞動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

“這可不是我瞎說的.”

工作人員逐漸和臺下的觀眾們拉起了家常,產生了互動。

心情還沒有平復的百姓們,津津有味的聽著工作人員的言語。

雖然不知道真偽,可聽起來是這麼的美好。

“我一個人說假話,難道工地上的老工人都說假話不成.”

工作人員終於點燃了臺下的熱情。

景清情不自禁的握緊了拳頭。

他終於明白了什麼才是北平模式。

北平模式不是造幾把槍,更不是造幾門炮。

北平模式是新時代的力量。

得民心者得天下。

把民組織在一起,團結在一起,奮鬥在一起,這就是誰也打不敗的力量。

那些所謂的反對聲音,在這股力量面前,猶如螳螂一般的可笑。

景清忍不住看向聖人。

所以聖人才經常來工地,瞭解北平模式嗎。

他相信以聖人的聖明,必然能看出其中蘊含的大道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地獄下的鋼鐵

世井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