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原來聖人在學習

伙房的伙食,讓景清大開眼界。

他不是沒有吃過美食,眼前的飯菜也談不上,但這是工人們吃的便飯。

米飯管夠。

魚頭豆腐湯。

五塊醬瓜,三大塊鹹魚幹,一勺白菜,最後一勺茄子燉肉汁澆在大米飯上。

景清下意識的看向聖人。

朱元璋捧著大瓷碗,吃的香噴噴的,桌面還有一碗裝著魚頭豆腐湯的大碗。

景清不敢再看,忍不住望向李道信,李道信卻揚了揚眉,意思是一直這樣。

“吃啊.”

朱元璋笑道:“你也是百姓出身,跟咱一樣的泥腿子,在國子監讀了幾年書,當了幾年官,不會這些飯菜已經吃不下了吧.”

“學生吃得下,倒是看見聖……黃先生能如此,讓學生感動至極.”

“這麼好的飯,咱有什麼不喜歡吃的.”

景清心裡暖洋洋的,也開始了吃飯,不再顧忌規矩。

同時想起了京城百姓們的民謠。

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蔔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

四菜一湯的來歷,正是朱元璋與官員們的約法三章,於是有了四菜一湯的說法,進而成了現代廉政的榜樣。

“工地的規模,學生看來不下於萬人,只這伙食上的費用,恐怕不菲啊.”

景清好奇了起來。

與聖人一起吃了頓便飯,加上聖人的隨意,景清膽子大了起來,有了和聖人聊一聊的慾望。

“這算什麼.”

朱元璋遺憾的放下了大碗,食量還是比前幾年差了不少,湯有些喝不下了。

李道信見狀,笑道:“侄兒沒吃飽,大伯的這碗湯就賞給侄兒吧.”

朱元璋大方的送給了李道信。

景清內心感嘆。

李道信這廝倒有好機緣,有了與聖人的這番相處,豈不是有了層保障。

朱元璋吃飽了,滿足的指點景清。

“北方工地的伙食,比這裡更好.”

“不會吧?”景清不太信。

江淮地區有的人家每日吃三頓飯,而北方每日吃兩頓飯,就伙房的伙食水平,已經超過了絕大部分普通百姓的伙食。

“北方有大片的牧區,有金州的漁政,還有興起的大片井制度,糧食的供求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這些都是新詞。

字不新,但是因為北平模式的推廣,人們把北平模式帶來的東西稱之為新開頭。

看來聖人對北平模式很推崇。

景清心中明悟。

聖人有易儲之心,並不是因為新軍的強大,看來聖人很早就對北平有關注。

景清猜到了根由。

“可惜.”

朱元璋遺憾的說道:“應天府的鐵道還沒有通車,物資流通的成本太高.”

“否則不光工地上的伙食可以追上北方工地的伙食,新城區的修建速度和成本,也能成倍的降低.”

“漕運的成本應該不算高.”

景清說道。

為何江淮地區經濟好,因為江淮地區的河道發達,運輸成本比北方要低。

“運河的運力限制大,而且運輸成本高於鐵道的,幸虧上海去年開了海運,否則成本還要更大.”

朱元璋倒不反對海運。

明朝的禁海與清朝的禁海是兩回事。

明朝官方對外的貿易,以及與各國的往來,乃至透過海運向遼東運送物資等都沒有禁止。

包括洪武年,山東向遼東供應物資走的就是海運。

例如早先朱元璋派去遼東擔任總兵的楊文。

此人歷史上洪武二十六年就是出任海運總兵,率領京城衛將運糧到遼東。

包括開國功臣靖海侯吳禎、延安侯唐勝宗、舳艫侯朱壽等人都曾“總舟師”由登、萊轉運糧餉物資到遼東。

並且“歲以為常”。

也就是海運定為常例,乃至到了明末崇禎時期,同樣是由海運供應遼東。

明朝禁海的目的是為了防備外敵,防不勝防的倭寇,漫長的海岸線很難防備。

手段溫和,有明確的規定。

總體來講,這項措施是出於大國的綜合判斷,對於民眾的人身財產安危,政府有詳細的計劃。

在整體上,人們和國家是一致對外的,受到的效果是由兩者共享的。

此時它們是一個共同體,在國受到威脅的時候,個人利益勢必要向集權利益低頭,屬於無可厚非的舉措。

清以防漢為主,對內手段殘酷,禁錮思想,禁錮科技,畏懼火器發展,叫做閉關鎖國,防備外來的思想衝擊。

把明朝和清朝的禁海混為一談,絕對是無知,或者居心叵測,不是一個立場的思想。

“鐵道的作用的確令人驚歎.”

景清雖然沒有乘坐過鐵道,應天府的鐵道還沒有通車。

但是鐵道的威力,已經沒有人反對。

去年北平新軍閃擊太原,今年十萬大軍一點“動靜”都沒有,突然從山東與河南兩方面懸於應天府頭上,都是因為鐵道。

而鐵道對於經濟的作用,官員們又不是傻子。

明朝地方的大戶們死抓海貿不放手,他們能不知道經濟?

“景君頗有才能.”

李道信笑道。

聖人雖然沒有開口挽留景清,但是李道信跟隨聖人這麼久,聖人的舉動,李道信如何看不出。

景清識大體,嚴律法,在都察院做事一向恪守成規不講私情,李道信知道聖人喜歡景清。

三人吃過飯,也沒有離開工地。

朱元璋熟門熟路,竟然去了工地的工程部所在的地方。

“新城區道路部.”

“道路規劃室.”

“道路物料局.”

“新城區調控部.”

……

門口掛著的牌子,清晰的告訴人們這裡是做什麼的。

朱元璋還找到了一間宿舍。

管事的宿舍。

一間宿舍四張上下鋪,八個人睡覺。

“這裡空著,你睡老劉頭的鋪,這人比較大方,那個小周不行,此人小氣,睡了他的鋪是要發脾氣的.”

“這……”景清瞠目結舌。

“咱當年什麼地方沒睡過,能有一張床都是好的.”

朱元璋輕描淡寫。

“你可以好好看看工地,這工地裡頭啊大有講究,一切的規矩都是集思廣益,值得探究的.”

“只把這工地的道理弄明白了,哪怕以後不當官,也是有好處的.”

景清冷靜下來,仔細思考聖人的訓導。

聖人不是一般人。

他能這麼說,肯定是有道理的。

朱元璋當然沒有說錯。

中華重工體系從民間挖掘了大量的人才,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包括吸納了民間的讀書人。

什麼叫規模化。

人才聚集到了一起,整日討論的工業發展,同樣也是規模化。

在工業生產力質的突破下,不光是思想得到了大解放,同樣在管理制度上更是追求精益求精的一套。

中華重工的大基建是核心,那麼工地的管理制度絕對不是可以小覷的。

七年的發展下來,工業上管理上的“皇冠”。

景清突然愣住。

上萬人的工地,各色各樣的工程,能讓這許多人按部就班就已經是了不得的成就。

聖人留在工地,並不只是因為他的喜愛,而是聖人也在研究工地的管理模式啊。

景清佩服無比。

聖人從來喜歡學習,從起家的時候就堅持每日讀書求問,到老了也沒有鬆懈。

不過景清更佩服的是聖人與人結交的手腕。

他是無法想出聖人是怎麼樣能做到,一個不相干的外人,可以在工地暢通無阻,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

景清自問自己做不到,而且聽聖人的口氣,宿舍裡並不是人人好相處。

聖人能有今日的成就,景清深信不疑,絕對不是聖人靠著運氣。

“工地能如此厲害,看來皇太孫殿下之才,委實非常人可比.”

景清誇讚道。

想必這也是聖人愛聽的。

“別誇他了.”

就像被人誇自己的孩子,大人推諉一樣。

朱元璋嘴上露出笑容,“這孩子如何能有這本事.”

“不過有點他做的不錯,把各行各業的人才集中到一起,給了他們政策和扶持,靠著發揮人才們的力量,才有了這工地的管理模式.”

“聖人,歇息吧.”

李道信提醒道,“傍晚您還要看新曲呢.”

聽到李道信的打斷,景清這才沒有繼續說話,朱元璋也閉上了眼睛,金州大夫說了,他要保持好睡眠。

活動需要如常,睡眠更是關鍵。

根據金州大夫的指點,朱元璋倒是小半年沒有頭疼過了。

執行力,朱元璋無疑是很強的。

既然認為金州大夫的說法有效,朱元璋就能做到每日嚴格遵守金州大夫的囑咐。

……

“聽說北平的戲子最近風頭大的很,今天要好好見識見識.”

幾名穿著長衫的年輕人笑鬧著來到了工地外。

工地。

經常由文工司負責的歌舞團和戲曲團進行表演,受到了工人們的歡迎。

並不對禁止外人觀看。

反而鼓勵周圍的百姓來觀看,這些都是不要錢的,為的是讓更多的人喜歡上北平的新戲新曲。

“娼婦罷了,剋死了兩任丈夫的寡婦,只有苦哈哈們覺得好,因為他們娶不到婆娘,是個女人都能讓他們眼饞.”

“他們去哪裡見好的,能去河畔見些船孃都要咬牙再咬牙.”

“老百姓應該好好過自己的日子,別想些亂七八糟的,這才是持家之道,勤儉持家,自給自足.”

京城的社會報,把工地的新戲新曲誇上了天,竟然還說是新時代的精神。

部分年輕子弟們不服氣,他們倒要來看看,好在了哪裡。

“雖然話糙理不糙,可大千世界,誰又不想看看花花世界,老百姓也是人不是.”

“只有那忠厚老實的,埋頭苦幹的百姓,日子才能過得好,能吃上飯,反倒是喜歡亂蹦躂的百姓,日子一日不如一日.”

“閒漢,街溜子自古就有.”

夕陽西下。

下班了的工人們,不少的趕來此處,還有周邊的百姓們,幾名年輕子弟慢慢停止了交談。

人太多了。

他們不禁皺起了眉頭,心裡有些後悔。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生鐵血戰士

饒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