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應對問題的堅定

軍商聯合辦在張德輝礦場的進展,成為了北平的模範,起了帶頭作用。

在總部。

由軍商聯合辦出面,籌辦張德輝礦場區成功交流會,邀請北平各家礦場主參加。

這種會議等級,朱高熾不用參加,周世豐出面即可。

不過在會議之前,朱高熾請來了張德輝,以見見老朋友名義,兩人在中華重工總部聚餐。

聚餐的地點,選擇在中華重工大酒樓,是中華重工半對外性質的酒樓。

大廚們精益求精,力求做出最精美的佳餚,管事們精挑細選出最乾淨的食材。

幾名中華重工的管事,和張德輝帶來的人,最先抵達酒樓,沒多久,朱高熾在侍衛們的護送下也準時出現。

酒樓的大門口,等候著一行人。

“小王爺啊,最近可安好.”

張德輝平日不用柺杖,可今日很奇怪,他竟然用起了柺杖,身邊還需要人攙扶。

攙扶他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長子,一名三十幾歲的中年人,穿著青色的長衫。

“我很好,你呢.”

“如小王爺所見,小民老了,走路手腳無力,晚輩們擔心小民摔跤,非要讓小民拄這玩意.”

張德輝舉了舉手裡的柺杖,餘光看到朱高熾身後侍衛掃過來的眼神,無所謂的收了回去。

“時光一去不復返啊,猶記得當年,張東家與我,還有萬三,我們一起合作.”

五年的時光。

在年輕人眼中,帶來不了什麼變化。

可對於老年人,五年的時光,是多麼的寶貴與奢侈,每天都是值得懷念的。

朱高熾很年輕,可是他說的話,一下子就讓張德輝感觸起來,心中充滿緬懷。

這叫做有共同的話題,在一個老人和一個青年人身上產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張德輝並不覺得奇怪。

小王爺天資過人,不是常人可比的。

朱高熾看著攙扶張德輝的中年人,低著頭不敢多說話,態度很恭敬的模樣。

“這位是?”

“回小王爺,是小民不成器的犬子,本來不好拿出來現眼,只是……”張德輝握了握柺杖,露出為難的苦笑。

朱高熾沒有揭穿張德輝,人家一片苦心,何必不成全人家呢。

“你叫什麼名字?”

“回……回小王爺.”

中年人急忙抬起頭,語無倫次,激動的說道:“學生張賢才.”

“看來還是一名讀書人.”

朱高熾笑道。

張德輝拍了中年人一巴掌,阻止了中年人的話,這已經夠了,輪不到他說更多的話。

“讀了幾年書,僥倖得了個秀才名頭,也止步於此了,不過是為了方便自家生意.”

朱高熾理解。

大明的讀書人很多,實際上有些類似後世的人們,為了大學文憑一樣。

在後世。

沒有大學文憑仍然可以做許多事。

但是在古代不一樣。

沒有讀書人的身份,很難做外地生意的。

這是自然發展道理,有了一定的物資基礎,家族必定會讓後代讀書,不但是為了追求更多的機遇,也是培養才能的一種方式。

在清朝則發展為買官。

例如大宅門,從事醫藥行業的白家,白家的少爺是有官身的。

“張東家後繼有人,可喜可賀.”

後輩子弟出了有功名的人,張德輝的家業算是有了繼承人,的確是張家高興的事。

張德輝露出誇張的笑容,“有小王爺這句話,小民死而無憾.”

“大好的日子呢.”

雙方在門口寒暄完,張德輝和中華重工的管事們,請朱高熾先進去酒樓。

朱高熾以官面身份來酒樓吃飯,規格肯定是不一樣的。

整個酒樓沒有其餘的客人。

中華重工和張德輝都很用心,在大廳的紅木桌面上,菜餚盤數不多,正是朱元璋提倡的節儉。

但盤子中的食物,的確花了心思。

四喜乾果、福字瓜燒裡脊、金糕、糖蒜、鳳尾魚翅……前菜,醬菜,主菜等,樣樣別具一格。

桌位上,朱高熾坐主位。

張德輝坐朱高熾的左手邊,馬王宣坐右手邊,下方坐的是張德輝的兒子。

原本不是此人,朱高熾給足了張德輝面子,點了此人陪坐。

“一件事情做的好不好,需要許多人的配合,一起往同一個方向努力.”

“雖然你們沒有說,但是我知道其中有很多的難題,以及矛盾需要解決和化解.”

“軍籍工人之事,馬王宣做的很用心,張東家也很支援,營造了很好的局面.”

“對這份成果,我很高興,也希望你們繼續保持下去,讓這件政事,儘早儘快盡善的落到實處.”

吃飯只是過程,誰也不會把心思,真的放在這些酒樓用盡了心思準備的美味佳餚上面。

朱高熾要透過今天的事情,告訴商人們,他對這個政策的重視,以及他的態度,還有對張德輝的回報。

張德輝,馬王宣,以及張德輝的兒子,認真聽著小王爺的講話。

在廳中。

周圍的人不敢發出一絲的聲音,所以整個大廳中,只有朱高熾的聲音。

“回小王爺,屬下一定嚴格遵守制度,推動軍籍工人政策讓所有人都接受,不辜負小王爺.”

張德輝在大門口,已經說了足夠多的話,所以他等馬王宣講完,然後才跟著說道。

“軍籍工人是國家大事,小民向小王爺保證,堅定不移的支援中華重工.”

朱高熾做足了姿態,在大酒樓呆了一刻鐘,然後眾人的恭送下,離開了此地。

望著離開的馬車。

恭送人群中的張賢才,緊張的望向自己的老子,張德輝悄悄點了頭,張賢才鬆了口氣。

今天自己表現還不錯,父親已經認可了。

北平很大。

已經有了三百萬人口,對比同時期的英國,也不過如此而已。

可北平又很小。

比起大明的體量,不過是一個省而已。

所以北平的高層圈子訊息傳遞,相比較大明全國形勢要快了許多,不會發生雲南沐王府和官府發生矛盾,最後誕生沐王府造反的誤傳。

這個在邊疆巨大誤會,用了半年時間,才被朝廷弄清楚。

張家受小王爺邀請,有幸陪同小王爺吃飯的訊息,引起了很大的動靜。

不少人宴請張德輝,同為西山礦區起家的大礦場主周有容,先得到了這個機會。

“你也要了解軍籍工人的事情?”張德輝好奇的問道。

“這件事雖然麻煩,可我更看重的是北平目前的局勢,你和小王爺單獨見過面,可有準確的判斷?”

周有容慎重的問道。

“那你是希望王府佔上風,還是官府佔上風呢?”張德輝反問。

“自然是王府.”

周有容滿口肯定,接著說道:“雖然中華重工制定了許多的規則,可在利益方面,的確照顧了我們這些商人.”

“而且沒有中華重工打造的環境,哪裡有我們的今日,這點認知我還是有的.”

中華重工不就代表了王府麼,這是人盡皆知的事。

“那為何還聽說你的礦場上,和軍商聯合辦發生了爭執.”

聞言,周有容露出苦笑。

“這件事是下面人發生的,我也是事後才得知,而且你我相交多年,難道還不瞭解我?”

周有容膽子不大,做生意很守規矩。

當年也是主動找中華重工工程部,準確的說,還叫做工程隊,與之合作的那批商人,就為了討好燕王府。

“軍籍工人的事情,和其他的事情不一樣,的確很麻煩,施行起來會發生很多問題.”

張德輝承認了周有容的說法。

“如果是朝廷的行事風格,這件事有太多問題,大概成為虛設,最後不了了之.”

朱元璋下旨,全國各地設養老院,孤兒院,讓所有孤寡老人和孤兒,都可以獲得救助。

這個政策施行的時間不長。

因為這個政策有太多的問題,最終成空。

“但是中華重工不一樣,既然中華重工提出了計劃,一定是經過慎重考慮,並且會下大力氣去執行的.”

“不論最終是否執行下來,在開始的時候,反對的那批人,絕對會遭到打壓.”

張德輝說完了。

“來之前,我已經告誡過下面的人,全力配合軍商聯合辦.”

周有容極力解釋。

張德輝看了眼周有容,懶得判斷是否真心話。

軍籍工人提高工錢是最容易的,但是提高軍籍工人環境就不容易了。

如何提高軍籍工人的環境,提高後導致生產上的問題如何解決,如何又讓軍籍工人每日操練,還能保證軍籍工人的優勢等等。

普通商會和中華重工完全不一樣。

導致軍籍工人在中華重工施行的很順利,但是在普通商會中,帶來了各種問題。

這些問題不是幾道政令就可以解決,而是需要經歷磨合,雙方互相配合才有可能落實。

只下公文提高軍籍工人的工錢,並不能證明軍籍工人政策的落實,達不到中華重工,也就是朱高熾想要的目的。

既要提升軍籍工人的物質水平,又要提高軍籍工人的精神滿足,那就需要改變民企的生產模式。

換句話說,需要民企違背自然經濟競爭,當然不會很容易。

朱高熾也不認為只下一道政令就能扭轉,做好了該有的決定和付出。

工業發展的紅利,肯定是不能只被部分群體掌控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苟在大明我被朱元璋偷聽心聲

關河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