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中華重工的蓄力

技術報每期需要刊登的內容太多了,純技術的報告的篇幅,不但沒有變少,仍然在持續的上升。

從天文到地理,從海洋到氣候。

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當時豐富的天文學記載資料。

南北朝的《水經注》,這本詳細的地理學資料介紹國內地理資源,地理自然災害,農業生產的書籍。

漢朝古墓裡出土的《天文氣象雜佔》,被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彗星圖。

唐朝僧一行的《大衍曆》比較準確地反映了太陽執行的規律。

……

元朝郭守敬的《授時歷》中國古代最先進的天文曆法迴歸年的精密計算為世界第一

地理類。

《法顯傳》又名《佛國記》,它是中國人最早以實地考察經歷,根據個人的所見所聞,記載明一千年以前。

中亞、南亞,也包括部分東南亞的歷史、地理、宗教的一部傑作。

法顯從陸路赴印度,從海路回中國。

其著作是中國現存史料中有關中印陸海交通的最早詳細記錄,對研究五世紀初的亞洲歷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諸蕃志》,趙汝適曾提舉福建路市舶司,採輯大量海外資料,編撰《諸蕃志》。

此書記載了東自日本,西至東非索馬利亞、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東岸中世紀諸國的風土物產。

並記有自中國沿海至海外各國的里程及所需日期,內容豐富而具體,是研究宋代海外交通的重要文獻。

《島夷志略》

……

這些不可計量的專業書籍的作者,來自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

在山東東昌府聊城。

一戶舉人之家,舉人叫做陳德言,年齡在五十歲上下,洪武初年中舉。

家中妻子已經亡故,生下過一個兒子半路夭折,後來娶了幾房姨妾,想要延續血脈,可最後一無所得。

雖然三十歲中舉,但明初舉人的身份,在官場上還是有一定含金量的,不像明中後期。

不過此人因為無後,也就無心官場,回老家一心修行,有祖產有功名,是城中的紳士。

紳士,即擁有基層的科舉頭銜,秀才以上的人物,這種頭銜在明朝,只可以透過考試取得。

清朝時,可以透過出錢購買,即捐生員。

這種考上了功名,卻沒心思去當官的人,在明朝有很多,是廣泛的現象。

因為此類人生活富庶,更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

此現象層引朱元璋大怒,有人高中進士卻不去做官,下旨剝奪了其功名。

但效果不大,許多人我行我素。

像陳德言,家資小富,但足夠維持體面生活,功名又不算高,所以不去做官,並不擔心會惹來麻煩。

就算有麻煩,也輪不到他。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因為他們所在的圈子。

北平的技術報,已經傳入了山東,不少人感興趣,會託好友從北平寄來。

有商機就有商人。

許多商人會把北平的技術報帶回去各地,賣給需要的人。

這種花“巨資”買技術報的行為,是普通百姓不能理解的,他們認為是敗家的行為。

這是兩者生活水平決定的,產生的不理解。

買技術報的花銷,是百姓一個月的開銷,他們肯定是無法理解的,而對於陳德言這種人,他覺得值。

因為買技術報的錢,對他而言不值一提。

而在北平。

因為當地發行,所以技術報的價格很便宜,不少工人家庭也會購買,這是社會財富的體現。

今日。

陳德言把以前看過的技術報,又拿出來看了一遍,打發日常的無聊時間。

心中一動,想起了一篇古代繪圖的書籍。

他返回書房,找到了這本書,認真翻閱後,結合上的內容,在自己的想法上,寫了一篇新的關於繪圖技術的文章。

正準備寄給北平技術報時,兩名穿著中華重工工服的人,敲響了他家的大門。

家中老僕引了進來,幾人落座後,一番寒暄,陳德言才知道了二人的來意。

原來技術報要拆分了。

“技術報的篇幅太多,而且刊登的內容,也偏離了技術報的名字,所以經過上級商議,最終決定拆分技術報.”

陳德言很好奇。

“這等事,為何還需要專門來通知老夫?”

兩名工作人員連忙笑道。

“陳老先生可不是普通人,您在我們技術報遞稿了好幾篇技術文章,是我們技術報的名人,所以專門來登門告知.”

聽到這個解釋,陳德言非常的高興。

雖然對他帶來不了什麼利益,而且技術報的稿費,也沒有放在他的眼中。

但是這份技術報對自己的尊重,說明了自己的才能被人看重,這才是他忍不住興奮的原因。

古人多數比較淳樸,因為時代的原因。

陳德言很認真的解釋,“老夫遞交的那些稿子,雖然出自老夫之手,其實許多是借鑑古籍,算是借花獻佛,不算老夫的真本事.”

兩名工作人員沒有奇怪。

自從技術報創辦以來,別的內容的文章不提,只專業技術的文章,向來是不缺的。

特別隨著技術報的名氣越來越大,投稿的人變得更多,無數的技術文稿出現。

彷彿大爆炸一樣,炸出了好多的東西。

不過作為技術報的工作人員,他們接觸了很多投稿人,以及審稿雖然他們沒有參與,但是畢竟屬於一個報社,互相之間有交流。

技術報有個看法。

現在的時代,是最容易出名的。

因為無數的古代技術,只需要翻新,加上自己的註解,區域性的改進,就能出成果。

這個時代什麼時候終結呢。

可能把以往和現有的技術,全部翻找出來後,大概就不會這麼容易了。

當然,在這個背景下,也會出現一些新的,以往沒有的技術。

比如工廠擴大後,誕生的各種需求,工匠們為了解決這些需求,就要想出別的辦法。

這些辦法大多數是新的技術。

前一類是工業革命前,主流的技術推動力量,後一類則是工業革命時期後,誕生的新的技術推動力量,代表之一如工匠出身的瓦特。

兩名技術報的工作人員,他們在這方面的知識儲備,與陳德言之間,具備良好的溝通基礎。

“陳老先生謙虛了,先民的成果是耀眼的,而陳老先生在先民的成果上推陳出新,同樣是耀眼的.”

另外一人附和道:“正是因為有陳老先生這樣的人,才讓技術得到不停的發展,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是對社會有功的人.”

“哈哈哈.”

陳德言笑的合不攏嘴,連說:“不敢當,不敢當.”

兩名工作人員來拜訪陳德言,沒有帶昂貴的禮物,而是把最新一期刊登陳德言文章的技術報,以及稿費也帶了過來。

技術報和稿費,價值沒有讓陳德言動心,但是這麼禮遇,讓陳德言很開懷。

正所謂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何況技術報上,不但刊登了陳德言的文章,還標註了他的名字,他如何能不開心呢。

技術報的傳播,主要還是在北平,其次是山東,然後是山西和陝西,其餘的地方寥寥無幾。

並不是廣闊地區對技術報沒有需求,而是資訊傳播速度如此,技術報的傳播輻射速度已經很快了。

兩名工作人員,告訴了陳德言技術報拆分後的詳細情況,以及技術報的投稿地址還是原來的。

陳德言最後留二人吃飯,二人解釋還有其餘的地方要跑,陳德言向二人打聽過一個人。

一名在技術報上,同樣刊登了很多文章的,他們這個圈子中的“名人”。

“此人和老先生一樣也是山東的,不過老家在濟南.”

“哦.”

陳德言瞭然,心中下了決定,過幾日出趟遠門,去濟南拜訪下這位大家。

兩名工作人員告辭了陳德言,他們的行李很多,寄放在了客棧,還有他們的馬車也留在那裡。

古代驛站系統的發達,還有城市口的客棧,貨棧等,具備各類專門的功能。

前提是有錢。

因為這些都需要花錢,普通百姓沒這個需求,自然也捨不得花這份錢。

除非發生緊急的情況。

例如趙家寡婦,她的亡夫客死他鄉,就是同鄉花錢請專門的人員,千里送回北平。

這個錢,趙家寡婦掏空了家底還給了老鄉,加上操辦亡夫的身後事,讓趙家原本還算富裕的家庭,直接變為一窮二白。

能供應兩個兒子讀書,可見其父生前的能力還是很強的。

只不過生老病死。

哪怕後世小康之家也承受不起意外,何況在生產力更低下的古代。

技術報拆分了。

技術報還是技術報,以前人們投刊還是往這裡投,不過非技術的文章,會刊登在中華重工生活報。

北平技術報,也改名為中華重工技術報。

名字的更換,背後蘊含了某種意義。

表明了中華重工,正式登上一個舞臺,也說明了中華重工,已經做好了準備。

不光是技術報。

北平大劇院也開始了整改。

朱高熾離開了北平,但中華重工的發展沒有停滯,反而因為朱高熾的放權,大刀闊斧的自我改進起來。

北平。

形勢越發緊張。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生鐵血戰士

饒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