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最蠢的學生們

“三角垛,下廣,一面一十二個,上尖,問:計幾何?”

特學班。

幾十名十四五六歲的少年,安靜的解題。

雖然透過暴力死算,也是可以得到答案的,但對於這是式子的一般化情況,用後世小學和初中的知識是難以完成的。

根據題目的意思,這個三角垛的求和算式是:

s=1+(1+2)+(1+2+3)++(1+2+3……+11+12)

但是這道題目的解題答案,對於眼前的學生,自然不會允許這種方式。

終於。

有一名學生率先舉手。

先生點了點他。

這名學生走到黑板前,拿出粉筆開始寫下自己的答案。

“下廣加一乘之,平積,下廣加二乘之,立高方積,如六而一,本法.”

用通俗的語言來說。

“用12加1的和乘以12,作為底面的面積,再用12加2的和作為高來乘,得到一個長方體的體積,取它的六分之一,就是這道題目的解.”

按照後世的方程式來表達:s=12x(12+1)x(12+2)6=364

先生滿意的點點頭。

等這名學生下去後,先生髮起了火來。

“你們是我見過最蠢的學生.”

“幾個月前才教過的九章算數,跟你們換了個題法,你們就答不上來了.”

“這題目還是先民已經解答過的,你們哪怕在家裡多看看書,抄也能抄會”

“你們學的東西都去哪了,你們的腦子裡裝的稻草嗎.”

“我看你們啊,是不是連割圓術演算法都不會了,不然就算不用九章算數,用割圓術演算法來生套也套個七八出來.”

先生越說越氣。

當場宣佈明天考試,題目他來出。

說幹就幹。

這位先生把增乘開方法,楊輝三角,大衍求一數這些北宋南宋的理數題目一股腦的寫到一張試卷上。

說是平時的小考,已經和畢業考差不多了。

學生們可顧不上明日的煩惱。

中午去食堂吃完飯,午休後,下午興奮的去上戶外課。

射科。

學校有馬場。

學生們會練習騎術。

學校有靶場。

學生們會練習弓箭和火銃。

御科。

武先生們會講軍事的知識。

有輿圖。

有沙盤。

都是學生們最喜歡的課程,比文課要受歡迎。

常年呆在學校。

在封閉的場所裡,這些學生猶如在文化的海洋中流淌,學習文武知識,鍛造體魄。

女子班。

在禮和樂兩科上偏重些,倒是戶外課很少,這不是學校保守,而是社會風氣如此。

女學生們也不願意參加戶外課。

武先生們也不願意帶女學生。

當然。

許多的家長也不願意把女子送入學堂。

只有少部分工人家庭,因為環境需要,才會把自家女子送入學校。

七月。

中學三年級,對應的特高班畢業。

中華重工工人子弟學校的一百多名孩子,他們的去處成為了校長關心的事物。

留校輔助先生授課,等具備了經驗,達到了要求,最後會轉正,成為真正的先生。

張輔親自來找朱高熾。

在朱高熾剛下令北平軍制改革的時候。

“小王爺,學校入學孩童越來越多,教書的先生卻不夠,這批畢業生應該留下來.”

“你的胃口很大啊.”

朱高熾親自為張輔倒了茶水。

不是因為張輔是歷史名人,而是張輔無論當年為自己辦事,而是現在籌辦學校,辦的超過了朱高熾的預期。

中華重工工人子弟學校的教學水平,同比之下,朱高熾可以自信地說是這個世界最先進的。

有才能的人就是有才能的人。

朱高熾更加高看張輔一眼。

“你應該知道了吧.”

朱高熾笑呵呵的問道。

張輔點了點頭。

“其實我也很猶豫.”

朱高熾很矛盾。

“你的才能不應該侷限於學校,可是學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在我心中的計劃,這次軍事改革後的新軍,會交給你來帶領.”

“思來想去,我還是交給了朱能.”

三萬新軍這麼大的規模,不會交給私人。

主要是大的方向管理。

張輔和朱能兩人的天資都不是旁人可比,而且都年輕,他們的成長空間仍然有很大的發展餘地。

但是朱能多年深入中華重工,主要負責鐵道工程隊軍籍工人的管理。

所以朱能目前在軍事才能方面,朱高熾認為比張輔更合適。

最主要的是目前學校離不開張輔。

因為張輔做的太好了,朱高熾找不到誰可以替代張輔,因為擔心對方達不到張輔能把學校帶到的高度。

“學校目前建立了十一所,學生總共有六千餘人,但是學校發展速度你也看見了.”

朱高熾感嘆。

教育這個專案,要麼不啟動,啟動就停不下來,隨之而來的投入需求就越大。

如果是和平的環境下,對於朱高熾並不是問題。

但是朱高熾還要考慮軍事建設。

有限的力量,只能投入重要的方向。

雖然是如此,學校控制後的發展,仍然成倍的提升。

“只你所在的中華重工工人子弟學校,明年招生就會增加一倍,所以成立專門的教育部已經迫在眉睫.”

“我希望你能擔任教育部部長,如何在螺獅殼裡做好道場,用有限的資源,最大程度的提升北平教育水平,你的任務很艱鉅.”

朱高熾鼓勵的看著張輔。

綜合學校,也是磨練張輔才能的好地方。

學校不光是文,還有武。

如果張輔能把自己的才能融入到學校,那麼對於他未來的成就,會有巨大的幫助。

一個更開明,更科學,更具備統帥眼光的元帥,前途不會比朱能要差。

張輔很有信心。

在發展學校的過程中,他彷彿開啟了一道大門,接觸了許多往日接觸不到的知識和眼界。

決定事務發展的是人。

人決定一切。

相同的環境,不同的人做出的事情也會不同。

張輔就是能在各種環境下,最初最好選擇的人才。

“屬下有信心,不過小王爺也要答應我.”

張輔笑著說道。

當年左護衛和王府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隨著朱標病逝的時間越久,已經逐漸消散。

張玉和張輔兩父子,透過這些年的表現,張玉贏得了朱棣的信任,而張輔更不用說,朱高熾深信不疑。

張輔已經敢開起玩笑。

世子府客廳的氣氛很寬鬆。

“你的要求我知道,不過你的胃口也太大,現在不只是工廠缺人才,新軍也需要人才.”

聽到小王爺的話,張輔有些失落。

先軍建設,一直以來是小王爺穩抓的。

從中華重工的規模還未擴大起來時,小王爺就已經各種手段接觸衛所。

深知小王爺為人的張輔,以為朱高熾會拒絕。

“這樣吧,你籌辦教育部,制定一個大方向的章程出來,全北平畢業生的資料你也能掌握,做一個我能接受的方案.”

朱高熾鬆了口。

八百畢業生多嗎?

十年也才八千。

以現在北平的學校規模,就算一百年後,也只能維持數萬名學校培養出來的人而已。

因為人會生老病死。

七年制的學校,的確負擔太大了。

除非把軍費投入學校。

如果挪出每年兩百萬新軍軍費,能很好解決當下學校規模擴張的問題。

不久後。

八百名畢業生被搶乾淨。

時代的變化,悄然無息,波瀾不驚的展開。

原來從舊文人,舍人,識字,熟練工人群體中,構建成管理階層的中華重工和中華重工體系。

建議逐漸被新學生群體取代。

這個過程雖然剛開始,但只要繼續發展下去,就會發生巨大的變革,如朱高熾想要的結果。

學校和私塾不同。

學校是封閉的環境。

因為學生數量多,猶如一個另外的小世界,所造就出來的學生,必定跟私塾出來的學生不一樣。

學校出來的學生,他們會更純粹,更激情,更熱烈。

新學生。

挽救了跌落深淵的民族。

新學生。

也必然讓民族屹立於世界之巔。

趙寡婦的家,在北平大劇院不遠處的新居民區,因為趙寡婦在這裡上班,所以在這裡買的房子。

她的家來了新鄰居。

調研司和北平大劇院都給了七妹選擇。

七妹最後決定回到北平大劇院工作。

不過因為生了孩子,七妹有短暫離開了北平大劇院。

七妹沒有動丈夫的撫卹銀。

她在北平大劇院是名角,沒有離開北平大劇院時就積蓄了不少錢,自己在單位附近的新式居民區買了房子。

賀寬的父母終於改變了態度。

畢竟兒子已經不在了,還有什麼好爭的呢。

婆婆來到了房子裡,幫七妹照看孩子。

七妹把丈夫的撫卹銀全部給了婆婆,婆婆收下了,認真的告訴七妹,這撫卹銀以後會交給孩子。

未來會不會變,誰也不知道。

但是現在這個小家,已經走上了正軌,她們都在恢復自己的傷口。

趙家寡婦去看了七妹。

“你婆婆帶的仔細,你有什麼好操心的,什麼時候回去劇院工作?”趙家寡婦笑道。

“現在劇院發展可快了,周世子那人真搞笑,不過周世子真有才,還當眾唱了一段餘姚腔,唱的真好聽.”

“聽說樂師們跟周世子弄了許多曲子出來,他還參與編劇,聽說會出很多新戲.”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為改變歷史,快把人累吐了

鄰客